国漫引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China’s Animation into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摘要: 随着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和国力的提升,国漫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价值。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国漫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应用价值、现状及相关建议。通过对国漫丰富文化内涵和语言素材的挖掘,阐述其如何有效激发学习者兴趣,提升汉语教学效果,并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nimation industr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national strength, Chinese animation, as a cultural carrier, has shown unique value in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thesis is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value, current situation and relevant suggestions of Chinese language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the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language materials, this paper expounds how to effectively stimulate the interest of learners, improve the effect of Chinese teaching,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张南茜. 国漫引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进展, 2025, 15(2): 419-424.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57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白蛇》《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罗小黑战记》等作品的口碑和票房双丰收,国漫不仅满足了国内观众的需求,也开始兼顾外国观众的审美,将带有中国元素的动漫传播向海外。国漫的崛起不仅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灵魂,而且在全球文化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展现了中国千年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径。国漫通过创新的方式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结合,为文化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得复杂的文化概念和历史故事得以简化,更容易被接受和理解。而目前国际中文教育正面临着受众范围广、国别区域多样以及不同国家对中文学习需求各异的情境。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一方面,国漫作为一种艺术媒介,能够帮助构建高质量的文化课堂、传递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传递民族精神与文化情怀,这对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以及促进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国漫能够丰富课堂内容,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新的素材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体验。因此,无论在国际中文的文化教育还是语言教育中,国漫的引入具有重要意义。

2. 国漫的发展及其跨文化传播

中国动画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1922年万氏兄弟制造出了中国第一部广告性质的动画短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迎来了第一个创作高潮[1]。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优秀动画片,奠定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展道路和以形写神、传神写意的审美风格。但之后的几十年由于西方动画、日本动漫以及各大动漫IP的冲击,中国动画发展减缓,陷入瓶颈期。直至2015年,随着《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取得近10亿元的票房成绩,打破国产动画电影的票房“天花板”,国漫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复兴时期。此后,《大鱼海棠》《罗小黑战记》《姜子牙》《新神榜:杨戬》《深海》以及“喜羊羊”“熊出没”系列等国产动画电影接连上映,动画产业在一部部作品的积累中转型升级[2]。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以7.26亿美元的全球票房,成为史上票房最高的非美国动画电影,进一步证明了国漫的实力和潜力,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国漫的商业价值和文化影响力。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国漫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不仅在国内市场蓬勃发展,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上升,国漫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3D建模、虚拟现实交互新技术的创新应用和产业链逐渐完善并衍生系列产品,国漫在内容和经营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一些优秀的国产动漫作品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受到国际观众的关注和喜爱,比如《白蛇:缘起》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好评,其独特的东方美学风格和动人的爱情故事吸引了不少国外观众;《包拯传奇》在法国等欧洲市场十分热销,而《孔小西和哈基姆》也成功打入中东市等等。国漫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不仅是技术与内容创新的结果,更是文化自信与国际化战略双重驱动的体现[3]。未来,随着更多高质量作品的涌现和国际合作的深化,国漫有望在全球动漫产业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成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因此国漫作为艺术媒介在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模式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3. 国际中文教育中引入国漫的意义

3.1. 提升学习兴趣

国漫相较于传统的中文教材和教学方法,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其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画面表现、独特新颖的艺术风格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都是国漫所特有的优势。这些优势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和记忆文化知识点,还能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国漫所提供的视觉和听觉双重刺激,使学习者能够更直观地感知中文语言及中国文化与他们母语文化之间的差异[4]。除此之外,国漫还能促使学习者逐渐建立起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能够有效地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愉悦,变得更加主动。最终,这有助于提升学习效果,为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依据。

3.2. 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播

国漫作品题材广泛,涵盖了从历史故事到科幻未来,从校园生活到战争场景等诸多领域,几乎涉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国漫也蕴含着丰富多样的中国文化元素,包括传统的、现代的、地域特色的文化内容,比如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哲学思想等,都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和情节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并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例如,《大鱼海棠》呈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服饰和道家思想等文化元素,学生在欣赏国漫的过程中,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有一些国漫,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塑造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示了中国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与价值观,向观众传递美好的品德与价值观,起到教育引导作用。不过许多国漫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都具有普遍性,如友情、勇气、奋斗等,能够跨越文化界限,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通过国漫这种具有普遍吸引力的艺术形式,能够有效地打破国际学生与中国文化之间的隔阂。当学生在情感上与国漫作品产生连接时,他们会更愿意深入了解其中的中文对白和文化内涵,从而提高学习中文的内在动力,为长期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情感基础。

3.3. 创新教学方法并提升语言学习效果

国漫中的对话贴近日常生活,也涵盖了丰富的词汇、语法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中文语言学习情境。学生可以在观看国漫的过程中,学习到不同场景下的语言运用方式,如家庭对话、校园交流、社交活动等,从而更好地掌握中文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国漫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如听力练习、口语模仿、角色扮演、写作拓展等。例如,让学生听国漫中的对话回答问题,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进行配音练习,根据剧情编写故事等。这些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各项语言技能,使语言学习更加全面和深入。

4. 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

目前,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课堂中的应用尚处于初步阶段,缺少理论上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对国际中文教师的参考和借鉴之处有限,因此教师将国漫引入国际中文课堂会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尽管如此,国漫作为一种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载体,其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潜力仍不容忽视。从教学类型的角度来看,将国漫引入国际中文教育大致分为语言课和文化课两个主要方向,二者各具特色且相辅相成,共同为提升国际中文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以下是从语言课和文化课两种类型出发,对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的初步探讨。

4.1. 语言课

词汇教学:选择词汇丰富、贴近生活且易被理解的国漫作品,如《喜羊羊》《熊出没》系列大电影,其中涵盖了家庭、日常活动、为人处事等方面的基础词汇。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片段后,暂停画面,引导学生学习和认读画面中出现的物体、动作等对应的中文词汇,如“妈妈”“吃饭”“睡觉”“玩耍”“工作”“保护环境”等,并通过简单的问答、填空或连线练习来巩固所学词汇。对于中高级水平的学生,则可以选择像《全职高手》这类包含特定领域专业词汇的国漫,帮助学生学习“副本”“团战”“技能”“攻略”等词汇,同时了解其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提升词汇量和语言运用的精准度。

语法教学:利用国漫中的对话场景来讲解语法知识。例如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有“灰太狼把小羊们抓走了”这样的“把”字句结构,以及“懒羊羊被灰太狼抓走了”的“被”字句结构。教师可以截取这些片段,反复播放对话,让学生注意到句子的结构特点,然后通过模仿造句的方式,让学生练习使用“把”字句和“被”字句,如“我把书放在桌子上”“窗户被风吹开了”等,加深对语法规则的理解和记忆。此外,国漫中的疑问句、感叹句等句式也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帮助学生掌握不同句式的语调、语序和用法,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听力与口语教学:教师可以选择一段国漫中的对话,先让学生听一遍,了解大致内容,然后提出一些关于对话细节的问题,如人物的身份、对话发生的地点、人物的计划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再听几遍,锻炼听力理解能力。之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仿国漫中的角色对话,要求学生尽量模仿角色的语音、语调、语速和表情,在实际交流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语感。例如,通过模仿《大圣归来》中经典对白,“师父,我当和尚的难道每天就是为了填饱肚子?那和别人有什么不同啊?”“当然不同了,这化缘呢,只是做一个高僧的开始。打坐,念经,参禅,不骄不躁,悠然自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中文的口语节奏和语气变化,增强口语表达的自信心和流利度[5]

写作教学:根据国漫的剧情、角色或主题,布置写作任务。比如在学生观看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后,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哪吒的人物介绍,或者让学生发挥想象,编写一个哪吒的新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在国漫中学到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技巧。同时,通过对学生作文的批改和讲评,进一步强化他们对语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4.2. 文化课

传统价值观传播:许多国漫作品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如《大禹治水》体现了舍己为公、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教师可以在播放动画后,组织学生讨论大禹治水的过程中所展现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价值观在现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并与学生所在国家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理解和尊重。又如《哪吒之魔童降世》中“我命由我不由天”所表达的抗争精神和对命运的自主掌控,教师可以借此引发学生对个人命运和奋斗精神的讨论,让学生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深入理解中文所承载的价值观,提升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民俗文化展示:国漫比如《舌尖上的中国》动漫版,生动展现了中国各地的美食文化,像饺子、汤圆、粽子等传统美食,以及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方式和习俗。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国漫的内容,向学生介绍中国民俗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不同节日的时间、特色活动、传统食物以及相关的传说故事,如讲述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的习俗是为了驱邪避灾、迎接新年,使学生对中国民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同时丰富学生在文化交流中的话题和知识储备。

历史文化内容:以《姜子牙》为代表的国漫,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为背景,涉及到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化因素,如封神榜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等;还有展现中国近现代史文化的《那年那兔》等等,教师都可以通过这些国漫,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近代的历史时期、政治制度、社会风貌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起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初步认知框架。同时,结合动画中的画面和情节,讲解一些历史文化常识,如古代的礼仪制度、服饰特点、兵器种类等,让学生在欣赏国漫的过程中,感受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底蕴和独特魅力,拓宽文化视野,为深入学习中国文化打下基础。

艺术文化欣赏:国漫在美术风格、音乐配乐等方面也融合了丰富的中国艺术文化元素。例如《大鱼海棠》借鉴了中国传统工笔画和山水画的风格,画面中独特的线条运用、色彩搭配和构图方式,展现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精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这些画面,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技巧和审美观念,如“留白”“意境”等概念,让学生感受中国艺术文化的独特韵味。同时,该动画的配乐中运用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如二胡、古筝等,教师可以通过播放音乐片段,介绍这些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文化象征意义,使学生在欣赏国漫的同时,提升对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5. 国漫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中的策略思考

(一) 增加课堂中的国漫内容,让学生意识到国漫文化的重要性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汉语水平、兴趣爱好以及教学目标,精心挑选那些具有代表性、文化内涵丰富且易于理解的国漫作品片段引入课堂,初级学生选择《熊出没》,中级学生选择《罗小黑战记》、《大鱼海棠》,高级学生可以选择较为深奥如《我的三体》等,这些作品能够贴合学生水平,生动地展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深度。将国漫与中文教材紧密结合,通过国漫中的对话、场景和角色,教授学生中文词汇、语法和文化背景知识。并组织课上课下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国漫中的文化元素,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教师应加强国漫文化传播理念,重视国漫文化传播

国际中文教师自身应首先具备对国漫及其背后文化价值的深入了解,包括国漫的发展历程、不同风格流派、代表作品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等,以便在课堂上能够准确、生动地传授相关知识,同时避免课堂上出现敏感内容。教师也可以通过参加国漫专题培训、学术讲座、阅读相关研究文献以及观看大量国漫作品等方式,不断丰富自己的国漫知识储备,提升对国漫文化的鉴赏能力和理解深度,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并认识到国漫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具有强大教育功能的文化传播工具。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利用国漫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理解,从整体上规划国漫在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写作以及文化教学等各个教学环节中的应用,使国漫文化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是简单地作为一种附加的教学手段。

(三) 大力推行高质量国漫“走出去”工作

国漫“走出去”工作如今虽然正蓬勃发展,但仍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多鼓励政策,支持国漫产业在内容创作、技术创新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发展,提高国漫的制作质量和艺术水平,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国漫作品[6]。鼓励国漫企业加强与国际动漫产业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制作经验和营销模式,结合中国文化特色进行创新,创作出既能体现中国文化精髓又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审美标准的作品,推动国漫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与影响力提升。

同时针对海外市场,政府与相关部门也应重视国漫作品的翻译和配音工作,确保翻译准确、流畅,配音符合当地文化习惯和审美需求,以提高国漫作品在海外市场的竞争力。各国漫IP也应积极拓展线上传播渠道,通过国际主流视频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发布国漫作品及其相关的文化解读、制作花絮等内容,吸引海外用户的关注和喜爱,培养国漫的海外粉丝群体,为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创造更有利的文化环境和受众基础。

6. 结语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而国漫作为一种新兴且富有活力的文化与教育资源,在其中展现出了独特的价值与潜力。

本研究深入探讨了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文化理解与传播、创新教学方法与提升语言学习效果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展示了国漫在语言课与文化课两种不同类型课程中具体实施策略,为国漫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实践参考。

然而,国漫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仍处于探索与发展阶段,未来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国漫创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国漫中的教育元素,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汉语水平学生的优质教学资源;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中文教师的培训,提升其运用国漫进行教学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国漫产业也应不断提升作品质量,创作出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更丰富、更优质的素材。相信在各方的协同合作下,国漫将在国际中文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中文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为全球中文学习者开启一扇了解中国语言与文化的崭新窗口,推动国际中文教育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王艳艳, 杜广中. 传播学视域下中美动画电影生产的时空分布比较研究[J]. 中国出版, 2016(6): 46-49.
[2] 朱鹏杰. 多重异域与范式转换: 中国成人化动画电影发展研究[J]. 电影新作, 2022(6): 125-133.
[3] 成城, 吴珊. 国漫电影发展的真实现状[J]. 电影文学, 2019(20): 138-140.
[4] 李幸芷. 用“新国漫”讲好中国故事: 对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融合表达[J]. 电影评介, 2022(3): 90-93.
[5] 徐冰. 当代中国动画电影审美文化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青岛: 青岛大学, 2022.
[6] 王振, 郑颖. 国漫电影“走出去”字幕翻译研究——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J]. 传媒论坛, 2019, 2(23): 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