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贸易也在增加。茶叶是我国的传统种植业,茶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重要环节。对外茶叶贸易不仅是指茶叶商品本身的出口,还包括茶文化的传播。其中,中美茶叶贸易是中国对外茶叶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茶叶名称的翻译是美国消费者了解中国茶叶的第一途径,决定了人们对茶叶的最初认知。茶名的翻译对茶叶贸易的发展和国外茶文化的交流非常重要。
在目前中美茶叶贸易中的茶名翻译中,存在着茶名翻译标准混乱、翻译忽视中美文化差异、缺乏相应的翻译技巧和方法等问题。因此,分析文化因素对茶名翻译策略的影响,针对目前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从文化角度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对文化因素的分析,本文找出了中美茶叶贸易中茶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减少英译中文化错误的翻译策略,这对构建良好的茶叶贸易关系和大力传播茶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饮茶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的茶文化也源远流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的茶文化逐渐受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广大民众的欢迎和喜爱。茶名是人们了解茶文化的第一途径。
一部分国内学者从审美差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对影响茶名翻译的文化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认为在中美茶叶贸易中翻译茶名时应考虑到上述文化因素。也有学者阐述了茶名的现状和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并坚持认为在茶名翻译中要有统一的翻译标准。针对目前茶名翻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学者提出了建立科学、统一的翻译标准的翻译策略,提出在翻译茶名时要注意茶文化的内涵,提高对中美文化差异的认识。并且从符号学的角度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适合不同茶名的翻译方法,如直译、意译和音译。
先前关于茶名翻译的研究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确实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对茶名翻译的进一步研究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是关于中美茶叶贸易中文化因素对茶名翻译策略的影响的研究还不多,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2.2. 国外研究现状
对于茶文化,国外学者James Norwood Pratt是美国当代最权威的茶文化专家,他以一本《爱茶人的宝藏》(1982) [1]敲开了美国茶文化复兴的大门,他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撰写了一系列专著,对中国茶文化进行了全面研究。
著名翻译理论学者Eugene A. Nida认为,一些严重的翻译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表达不当,而是因为对文化的误解(Eugene Nida, 1993) [2],由此可见分析文化因素对茶名翻译的影响的重要性。针对中美茶叶贸易中文化因素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最初提出了“归化”和“异化”的概念(Venuti, 2018) [3]。另一个重要的翻译支持理论是Catford的翻译等值理论。Catford (1965)认为,翻译等值关系的建立取决于原文和译文在同一语境下的互换性,那么原文和译文都必须考虑到语境特征这一关键因素[4]。在这些重要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国外学者对中美茶叶贸易中存在的翻译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旨在缓解其中的文化因素造成的翻译错误问题。
国外学者带着不同的研究兴趣和目的,从不同的角度对中美茶叶贸易中的茶文化和文化因素的选择及翻译策略等课题进行了研究,进一步丰富了这方面的理论储备。
2. 中美茶叶贸易中茶名翻译的文化因素
2.1. 审美差异
茶叶的推广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多的时候,它被当作商品来交换。在中美茶叶贸易中,作为消费者有着不同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理。因此,在翻译茶名时,既要准确表达茶名信息进行传播,又要考虑受众的接受理解能力和自身的文化体系。例如,就颜色而言,红色在中国文化体系中具有吉祥、幸福的内涵,人们在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中大量应用红色来表达自己的喜悦。然而,在美国文化中,红色是一个贬义词,象征着残暴和血腥。例如,将“大红袍”翻译成“Big Red Robe”会使外国消费者对茶叶产生误解,使他们对茶叶产生偏见[5]。在茶名的翻译过程中,难免会涉及到有关颜色的内容,所以一旦涉及到有关颜色的翻译,就要特别注意双方的文化差异是否会导致翻译错误。
2.2. 思维模式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受其地理位置、风俗习惯和自身语言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方面,受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加上中国的茶名大多是以原产地命名的,中国人喜欢用拼音来翻译茶名。例如,像“凌云白茶”(Lingyun white tea)、“天池茗茶”(Tianchi tea)等,都是以产地命名的,这种使用拼音的方式只适合于中式英语,用中国人的思维来理解比较容易[5]。但对外国朋友来说,这些陌生的拼音式的茶名英译就很难理解,会造成混乱,阻碍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
另一方面,如果用拼音代替茶名的英译,由于拼音冗长,难以断句,从而使外国朋友失去购买欲望。举个具体的例子,在茶叶名称的翻译中,“瑶草”是中国的茶叶产品之一,由于受思维习惯的影响,在国外的茶叶贸易中,中国人习惯把它直接音译为“Yao Cao”。这种翻译方法对于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其含义,但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来说,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其背后的真正含义,这必然会在国际茶叶贸易中造成误解。因此,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中国的茶文化,“瑶草”一词应译为“Celestial tea”[6]。这样,在准确表达中国茶文化的同时,更符合外国人的思维模式,易于理解。
2.3. 饮茶习俗
由于中美两国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不同,饮茶习俗在茶文化的交流和传播中逐渐形成,这也是影响中美茶叶贸易中茶名翻译策略的一个重要文化因素。中美两国的饮茶习俗包括茶叶的种类、茶具的种类、饮茶场所和习惯等。
首先,从茶叶种类来看,中国的茶叶种类丰富,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花茶等,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人喜欢喝绿茶,绿茶色泽淡雅,味道醇厚悠长,有清心明目之功效。另外,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绿茶具有高雅、朴实的品质,喝绿茶可以放松身心,释放压力,所以中国人特别爱喝绿茶[7]。相比之下,美国人总体上喜欢喝红茶,在美国喝茶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然而,在中国,人们喜欢喝的绿茶并不单指一种茶,而是包括很多类别。对于美国人来说,大部分都可以称为绿茶,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茶名的翻译。
对美国人来说,茶文化本来就是一种异国文化。美国人喝茶时更喜欢袋装茶。冰茶远比热茶更受欢迎[8]。这种喝茶习惯可能与美国人的生活方式有较大关系。
中国和美国的饮茶场所也有不同。中国的饮茶场所一般统称为茶馆,是喝茶休闲的地方[7]。在美国,虽然也有茶馆和茶叶专卖店,但美国的茶友都是在当地的咖啡馆喝自己喜欢的茶饮料。
在这些饮茶习俗差异的基础上,中国茶名注重茶的文化内涵,而美国茶名则偏重于茶的功能。这将影响到茶名的翻译。而作为译者,在翻译国外茶叶贸易中的茶名时,有必要了解这些差异,并在了解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3. 中美茶叶贸易中茶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3.1. 混乱的翻译标准
中国的茶文化发展历史悠久,茶叶品种丰富,很多茶叶在国内外都很有名气,但相关的翻译术语却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的参考标准,这使得茶叶市场上很多茶名的翻译很混乱,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与茶叶相比,我国在其他一些食品名称的翻译上有比较规范的原则,如菜名有《中国菜名英译》的翻译标准,药品名称也有《药品商品名称命名原则》的规范性参考,这些翻译标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间菜名和药品的翻译提供了规范的参考标准[9]。至于茶叶名称的翻译,目前还没有官方统一的译名参考标准,也没有相关的词语词典。
我国在给茶叶命名时,往往采用加“tea”的方式,并没有明确的翻译标准。例如,在使用“tea”这个词时,它的中文含义是“茶”。如白茶译为white tea,岩茶译为rock tea等[5]。通过这样做,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茶叶名称背后的茶叶特征,也便于外国消费者理解。但是,有时我们的译者为了达到语境和情感表达的目的,在翻译茶名时不再简单地加上“tea”,试图通过这样做来追求翻译的美。但这样做却模糊了茶叶的外在属性,不利于国外消费者对茶叶的理解。正是因为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翻译风格,往往造成茶名的多译,不利于增强外国消费者对茶叶的了解,从而阻碍了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
3.2. 文化意识薄弱
茶名翻译通常是对茶名字面意思的表达,但中国茶叶品种繁多,同音不同字的汉字所代表的含义可能大不相同。这在茶名翻译过程中也很常见,如果不注意,最终翻译出来的茶名可能会造成文化上的错误,难以理解。目前,有一些茶名的翻译版本完全相同,但由于汉字不同,其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同。这可能会混淆它们的含义。以我们的功夫红茶和工夫红茶为例,虽然它们都被翻译为“congou black tea”,但它们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不同的。功夫红茶原意为制作精良的红茶。功是力量和时间的意思。功夫红茶专指一种茶叶。工夫红茶指的是一种茶艺。它是指喝茶的过程,需要专业的方法。这是一种泡茶的技术方法,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茶名。这两种茶有本质的区别,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都被翻译成“congou black tea”。这就会混淆两者的概念,也会使听众产生误解[10]。
3.3. 错误的翻译策略
在对外茶叶贸易中,我国茶叶名称的翻译往往停留在专业词汇的机械翻译上,只理解和翻译茶叶名称的字面意思,没有探究名称背后的深层含义。很多译者在翻译茶名时,为了省时省力,往往采用音译的方式来翻译所有的茶名,比如把“铁观音”翻译成“Tieguanyin Tea”,把“武夷岩茶”翻译成“Wuyi Yan Tea”,这完全不能体现出茶名的原始文化内涵。而“铁观音”的名称源于佛教神话,被译为“Tea Buddha”。作为一个独特的地名,“武夷”可以直接翻译,而“岩”在英语中的对应词是“Rock”,意思是坚硬而有活力。因此,应译为“Wuyi Rock Tea”[11]。
同样,许多译者盲目追求字面意义上的对等,对所有的茶名都采用字面翻译。例如,“绿珠茶”的翻译是“gun-powder tea”,采用的是直译。很明显,采用直译会导致原词在很大程度上失去其美好的含义。它也往往会让外国消费者联想到像炮弹这样的东西。这与原词的含义正好相反,不能达到促进贸易的目的。因此,应采用意译的方式,充分展示其茶文化内涵[6]。
4. 中美茶叶贸易中茶名翻译策略的应用
4.1. 建立统一的翻译标准
在茶名的翻译过程中,应该有专业的翻译标准,这样才能使茶名的翻译更加规范,使外国消费者通过翻译更直接地记住茶的外形和味道。就像在茶名翻译中加入“tea”的后缀一样,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翻译。不要翻译得模棱两可,使外国人产生理解错误,限制了茶叶的对外贸易。为了达到这一效果,译者在翻译茶叶名称时,有必要按照统一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灵活、准确地添加后缀“tea”[5]。
要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就需要权威机构出面制定茶名英译规则,并给出典型茶名的翻译标准,为茶名的翻译提供一个参考标准。第一种建立方式就是通过行业协会主导,例如,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和美国茶叶协会可以联合起来,组织专家团队。这些专家包括茶叶专业人士、语言学家、翻译专家等。专家团队首先对中美市场上现有的茶叶品种进行全面梳理,统计出常见的茶叶名称以及它们在不同地区的翻译情况。第二种则是参考国际标准与惯例,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食品名称等方面的标准。虽然可能没有专门针对茶叶名称翻译的ISO标准,但可以借鉴其在术语定义、翻译原则等方面的通用规则。例如,ISO关于术语准确性和一致性的要求,在建立茶叶名翻译标准时,也要确保每个茶名的翻译在语义上准确传达茶叶的特征。最后则是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与监管,中美两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如中国的海关、质检部门和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等,可以在政策层面支持统一翻译标准的建立。政府部门可以对茶叶进口企业提出要求,按照统一的翻译标准进行报关、标签标注等操作。
那么关于这个统一的翻译标准的具体内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准确性标准,分为品种准确翻译和产地准确体现。对于茶叶品种名称,要准确翻译其学名或被广泛认可的名称。例如,“龙井(Longjing)”是中国绿茶的著名品种,不能简单地翻译为“Green tea”,而应该保留其特定名称 “Longjing”,并且可以在后面加上“(Green tea)”来表明其所属茶类。
其次是一致性标准,在中美茶叶贸易中,对于一些基本的茶叶术语,如“绿茶(Green tea)”、“红茶(Black tea)”、“乌龙茶(Oolong tea)”等,应该统一使用固定的英文术语。不能出现有的企业将“绿茶”翻译为“Green tea”,而有的企业翻译为“Lücha”(拼音直译)等混乱情况。同时,对于茶叶制作工艺相关的术语,如“发酵(Fermentation)”、“烘焙(Roasting)”等,也要保持统一的翻译。最后就是文化适应性标准,即在翻译时要尽量传达中国茶文化内涵。例如,“碧螺春(Biluochun)”名称来源于其色泽碧绿、卷曲如螺、春季采摘,在翻译时可以通过添加注释等方式来让美国消费者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可以在包装上或者产品介绍中简单解释“Biluochun is a kind of green tea with a beautiful green color and curly shape, picked in spring.”
4.2. 了解中国和美国的茶文化差异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很多茶名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如果译者不了解中美茶文化的差异,而只做直译,很可能造成茶名翻译工作的不准确甚至错误。受中美茶文化差异的影响,茶名的翻译很容易产生歧义。例如,红茶在美国被称为black tea,但如果翻译成中文,就是黑茶[12]。而在中国的文化观念中,中国人关注的是茶叶冲泡后茶汤的颜色。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了解美国的茶文化,这样的翻译会导致误解。
作为译者,在茶名翻译过程中,最基本的工作是了解茶名背后的文化典故,充分考虑中美两国的文化差异,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13]。译者在标明茶名的翻译时要注重茶的文化内涵,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步骤来展开研究。
第一步要做到的便是深入研究历史起源,探究两国茶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脉络。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叶药用价值,到各个朝代茶的种植、制作工艺及品饮方式的演变,形成了深厚底蕴。而美国茶文化主要源于欧洲移民带来的饮茶习惯,在发展中融入自身特色,如受英国下午茶影响,又结合本土快节奏生活形成独特茶消费模式。通过梳理历史,能清晰把握茶文化根基不同。
第二步考察茶叶种类偏好,对比两国对茶叶种类的喜好。中国茶类丰富,有绿茶、红茶、乌龙茶、黑茶、白茶等,不同地区有不同偏好,如江浙地区喜爱绿茶,福建广东对乌龙茶情有独钟。美国市场上,红茶曾长期占据主导,用于调配奶茶等,但近年来,绿茶、花草茶等因健康理念推广,也越发受欢迎。观察茶叶种类的消费占比,能直观感受到差异。
第三步则是分析茶具使用,研究中美在茶具选择和使用上的不同。中国有紫砂壶、盖碗、瓷杯等丰富多样的茶具,且不同茶类适配不同茶具,如紫砂壶泡乌龙茶能更好激发茶香。美国则常用玻璃茶壶、马克杯等,注重实用性和观赏性,尤其在家庭中,方便快捷的泡茶工具更受欢迎。
第四步则是观察品饮方式:了解两国在喝茶过程中的仪式感和习惯。中国有功夫茶等复杂的泡茶流程,从温杯、投茶、注水到奉茶,每个环节都有讲究,注重品饮过程中的精神享受。美国更多是日常饮用,如早餐茶搭配食物,或在休闲时刻喝冰茶解渴,对仪式感要求相对较低。
最后一步便是研究茶文化传播:关注茶文化在两国社会的传播途径和范围。在中国,茶文化渗透到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领域,茶馆、茶艺表演等是茶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美国茶文化传播则更多借助超市、咖啡馆等商业渠道,以及健康养生宣传,通过社交媒体等新兴平台,茶文化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4.3. 采用准确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4.3.1. 直译
当茶名与消费者的认知差异较小,且对茶名的价值取向比较接近时,应采用直译的方式[13]。直译的前提是原语的符号关系在译语中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以形状、颜色、山名、香气、时间命名的茶名,大多可以直译[14]。例如,“绿茶”按直译的方法应译为“Green Tea”。另一个例子是“虎丘”,用直译的方法可译为“Tiger Hill”,通过直译,可以清楚地呈现茶叶的外观特征和产地等信息。其次,将白茶翻译为White Tea,这种翻译方式直接且清晰地表达了茶叶的颜色特征,让美国消费者能直观理解该茶类的外观特点,符合英语语言习惯,准确传达了茶名信息。将黄茶翻译为Yellow Tea,同理,将“黄”直译为“Yellow”,简单明了地展现了茶叶的色泽属性,便于美方贸易伙伴和消费者识别。
4.3.2. 意译
由于中美两国文化差异较大,文化背景、风俗习惯、认知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文化因素,采用意译。意译是指由于原文在目标语言中没有具体的表达方式,所以在翻译中要舍弃原文的表达形式,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茶名的含义[13]。在Catford的翻译等值理论指导下,我们应该考虑到原语和译语中的语境特征这一关键因素,从而采用意译的方法[14]。例如,茶名“肥玉”,比喻茶叶的新鲜、肥美和珍贵。中文的“肥”和“玉”在英文中都有对应的单词。但是,如果在翻译中简单地将两者结合起来,就无法翻译出原文的文化内涵,会显得很生硬。所以意译法比较好[14]。
4.3.3. 音译
音译法适用于翻译相对固定的单一茶名,如以产茶地、创作者名称和茶叶品种命名的茶叶。它也适用于在国外具有较高声誉的著名茶叶品牌。这类茶名含有中国特有的地名、历史人物的名字和茶树的名字,在英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词汇。根据翻译实践,当目的语中没有相应的词汇时,可以采用音译法直接翻译[13]。例如,“六安瓜片”被译为“Luanguapian tea”,而“西湖龙井”被译为“Xihu Longjing Tea”。这种翻译方法直接向消费者介绍了茶叶的品牌和产地,再加上国外消费者对这些茶叶有一定的了解,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翻译[9]。
5. 结语
我国当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茶叶出口国,涉及到茶产品翻译的地方非常多,尤其是茶名翻译。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茶叶名称是茶叶产地、特性等的综合体现,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中美茶叶贸易茶名翻译工作中,我们应当意识到中美两国茶文化上的差异,充分考量文化因素对茶名翻译策略的影响,在理解茶叶名称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取直译、意译、音译等灵活的翻译策略和技巧来翻译茶名。这样不仅有助于企业树立茶叶品牌,促进中美茶叶贸易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传播中国传统茶文化,使中美茶文化交流互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