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评介
Review on Complexity in Second Language Study Emotions
摘要: 情绪研究近年来受到二语习得领域越来越多的关注。《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Complexity in Second Language Study Emotions)一书聚焦二语教学语境下学生产生的复杂情绪,从内在心理过程与外部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与整体等方面展开多模态情绪实证研究,呈现了情绪变化的各种交织因素。该书回顾了二语教学情绪研究的发展趋势,反映了国际前沿研究热点,并在此基础上表现出视角广阔、实证性强、具有教学启示等特征,对国内外二语习得情绪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study of emotion has received more atten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LA) research. Complexity in Second Language Study Emotions focuses on the complexity of emotions in the context of L2 teaching. It carries out multimodal research analyzing from intern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to external factors, and from the individuals to the whole, presenting various interwoven factors of emotional change. This book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research in L2 teaching and reflects the international focus. With a broad perspective, strong evidence,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this book enlightens the study of SLA emotions at home and abroad.
文章引用:黄宗雨. 《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评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286-29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58

1. 引言

近十年来,二语习得中的情绪研究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跨学科、多角度的研究趋势。从Krashen [1]首次提出情感过滤假说,焦虑等消极情绪被认为对二语习得有负面影响,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并主导了二语学习中的情绪研究。后来受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二语习得情绪研究逐渐呈积极转向,学者将重点放在愉悦等积极情绪对二语学习的正向作用中,情绪的多样性也得到了认可。在此背景下,劳特利奇出版社于2023年出版了格里菲斯大学Richard J. Sampson的《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Complexity in Second Language Study Emotions)。该书是对二语学习中情绪的社会层面探索,不仅详细阐述了情绪与个体内外变量的关系,还突出强调了从个体–环境交互视角综合考察情绪的诱发机制,同时作者作为一名二语教师,使这些研究又紧密与课堂结合在一起,为二语教学提供了一些可实践性建议。本文拟对该书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价。

2.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充实,脉络清晰,共九章。第一部分是研究回顾以及概念建构,包含第一章及第二章。作者在该部分回顾了二语习得情绪研究的趋势,总结前人研究中的可取之处以及不足,确定了本书实证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情绪的社会性和复杂性。第二部分涵盖第三章至第七章,是本书的教学研究篇。第三章对研究主体、内容、方法等做出了详细的阐述,第四章至第七章围绕实验数据对情绪进行可视化分析,从主体内外、主体与整体等方面讨论情绪的产生以及对主体二语学习产出的影响。第三部分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作者在此总结了本书的研究结果并提出教学启示。

第一章总述了二语习得的情绪研究。自世纪之交以来,对第二语言学习情绪的实证研究激增,其跨学科属性使得从事神经、认知学科的学者也参与其中。关于情绪的定义,Izard [2]曾给出一个多元描述,强调情绪的社会属性,即“情绪是我们与世界互动的反应”,以Izard为首的学者认为情绪研究要强调外部环境中的触发因素。另一方面,Barrett [3]认为情绪不是对外界的反应,每个人都是情绪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感官输入的被动接收者。基于上述分歧,作者认为情绪研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个人因素。某种情绪的出现既不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也不是由个人心理倾向决定的,而是由两者的相互作用产生的。回顾前人的二语习得情绪研究,作者认为之前的研究趋于简化情绪,将情绪从二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分离出来,忽视了学习者复杂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社会环境对情绪的作用。这本书旨在采用一种更复杂、更全面的方式,运用复杂性思维(complexity thinking)将二语习得情绪出现的阐述重新定位到一个特定的、动态的社会背景中。

第二章选择性回顾了近年来二语习得情绪的实证研究。此前对二语习得的情绪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焦虑情绪和学习成果的线性关系中,忽略了其他情绪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随着研究的多样化,情绪研究也更广泛、更复杂。语言焦虑是一种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情境下的情绪,也是二语习得情绪研究最为丰富的领域。其中最一致的发现便是“较高水平的语言焦虑与较低水平的语言成就有关”[4]。此外,其他情绪也影响着二语学习者的最终产出,作者此前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在课堂中经历的情绪变化是动态、多样的。在意识到二语学习中情绪的波动变化后,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采用意念控制法(idiodynamic approach)和刺激回想法(stimulated recall)等依托情境的回顾性方法,即参与者在使用二语时会被录像,事后根据影像对自己的焦虑情绪进行评分,最后询问参与者评级的原因。这样一种动态的方法现已被广泛使用在情绪研究领域。除了情绪自身的动态转变,二语学习的研究还应考虑到情绪与其他心理学方面的联系,比如情绪与动机之间的关系。作者提出“研究者不应将情绪视为对刺激的瞬间反应,而是要把它们建立在持续的意义构建上”(p. 20)。

基于上述考虑,作者在第三章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作为日本本科EFL课堂的教师,作者选取了自己课堂中的28名学生(6名女生,22名男生)作为研究对象。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需在每堂课结束后提交反思日志,日志内容主要包括记录课堂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以及自己对情绪的看法。在一学期14节课的周期中,作者收集了共计343条数据(平均每节课26条),总语料库略超过3.8万字。数据处理部分,作者使用定性数据管理软件NVivo对学生的反思日志进行了内容分析。分析结果展现了课堂环境中二语学习情绪的丰富变化,与作者之前的研究不谋而合。在此基础上作者也有一些补充,比如动机(motivation)可以分为课内动机与未来动机,以及关联(relatedness)作为一种学习情绪表达了学习者渴望社会认同感以及和他人的联系。此后,作者进一步讨论了每种情绪在学生的反思日志中出现的频率以及与该情绪共现的其他情绪类型。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过去研究最为关注的焦虑情绪仅占所有提及情绪的25%,而其他负面情绪如失望(48%)以及感到困难(81%)提及次数都高于焦虑。积极情绪中,快乐(61%)、兴趣(61%)、成就感(94%)普遍出现在学生的反思日志中,支持了积极心理学在二语习得中的探索。除了时间周期较长的研究(一学期),作者也同时进行了短时间尺度的探索(一节课)。他将课堂划分为四个部分:短会话、教科书练习、课外书练习以及反思并探寻学生在不同的课段有着怎样的情绪变化。最后结果表明短会话虽然时间最短,但学生往往会出现与之时间长短不成比例的情绪变化。正如作者第二章提到的:本书的主要目的是以一种更真实的方式来关注情绪动态和社会性的变化,他将就这一发现在之后的章节进行补充说明。

在第四章至第七章内容中,作者将课堂会话内容与学生的反思日志结合,对二语习得中的情绪变化进行动态分析,试图探究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同情绪复杂的、非线性的产生过程。在个人和群体情绪的比较研究中,作者采用多线程策略(multiple threading)将所有学生的情绪可视化,能够清晰观察到每个学生是如何对课堂氛围产生影响,又是如何在整体情绪的影响下产生特定感情。

第四章试图讨论二语学习者心理的社会复杂性,为此作者引入了Ushioda [5]提出的“情景观(person-in-context relational view)”,即应当考虑参与研究者作为社会人的各个方面,而不是简单地将他们视为二语学习者。聚焦于二语习得的情绪研究,Ushioda [6]提出了“小聚焦(small-lens)”方法,指出研究者需要关注各种心理之间的复杂作用以及人际交往对情绪的影响。作者基于Keiko和Tsutomu的第一次交流,通过“小聚焦”转移焦点,从多个方面说明了情绪的非线性发展:即情绪的产生不是线性的因果关系,而是不同因素汇合而成的,短时间的琐碎事件也可能对学习者情绪产生复杂的影响。

第五章聚焦于二语学习者在交际互动中构建的共适应社会语境(co-adaptive social context),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与其他学习者以及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如Ushioda [7]提到的,“学习者与语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构成的关系”,同时,学习者根据对他人行为和话语的感知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实现构建共适应语境。

第六章中,作者将实验背景、话语背景、以及历史背景加入Ushioda的“小聚焦”理论中,由此分析学生在二语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即时情绪。不同于第四章和第五章的数据分析,作者在本章不仅对选取学生的小组对话以及课后反思进行分析,还分析了学生情绪转变之前的课堂经历。此外,小组中其他学生的话语数据也为分析目标学生情绪变化的原因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第七章深入探究了主体性格对二语习得情绪的关系。作者沿用了第六章的历史语境视角,通过横向对比同一学生不同时间的经历、情绪、动机以及二语产出,从社会的、动态的角度说明性格与二语习得情绪之间长期、持续的相互作用。通过分析Kazuma的个性、情绪、二语身份及动机之间的相互作用,作者从同伴影响下的情绪变化、动机转变,自身进步带来的情绪驱动,教师介入的影响等多个方面阐述了该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情绪变化,说明了课堂中个性与情绪交织的复杂感情变化与最终产出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作者对自己的研究作出了总结,他希望能够理解学生在课堂中正在经历什么样的情绪,以及这些情绪是如何演变以及影响二语产出的。为此,作者强调了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即要在情绪真正出现的环境中研究情绪——在课堂这个社交网络中从多模态的视角看待情绪。纵观第四章至第七章,作者使用小聚焦理论考察了学生内在心理过程与外部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内在心理过程由学生的反思日志体现,而外部因素反映在课堂会话的录像中。这样一种集中于课堂教学的多模态情绪研究使影响情绪变化的各种交织因素得以显现,研究主体不仅仅被视为单纯的二语学习者,而是一个具有多种社会属性的人。此外,加入时间尺度的考量使得情绪呈现出动态的、非线性的变化,作者通过历史语境对当前情绪进行处理分析,而不是主观推断或预设学生的情绪变化。

在第九章中,作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五点与二语习得情绪有关的教学启示。第一,情绪具有复杂性及持久性,所有学生在课堂中的经历交织着各种丰富多彩的情感,这些情感也反过来作用于他们的二语学习过程。第二,情绪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以及学习策略的选择,故课堂中存在的情绪缺失的部分需要合理调节。在作者的实验中,教科书学习占了课堂大部分的时间,却鲜少在学生的日志中反映出情绪的变化,因此作者指出教师需要调整教科书内容,以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感情联系起来。第三,近来二语情绪研究的重点逐渐由消极情绪转变为积极情绪,但存在刻板印象认为愉快就是积极的,不愉快就是消极的。作者指出不愉快的情绪也能调动积极性。第四,二语习得理论研究的主体是独特的个体,基于每个人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每个人都拥有多样的身份。情绪研究不应拘泥于特定的情绪类型,而是在特定的背景中研究学习者学习二语时经历的情绪变化,这种情绪变化对二语产出有着不同的作用。第五,该书真实地窥见了二语学习者情绪在社交中的表现方式,强调了未来研究应着重于如何在二语学习环境中产生促进性情感互动,以及如何进一步培养这些情绪。

3. 简评

随着二语习得研究陆续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情绪研究热度持续攀升,外语焦虑、愉悦等多种情绪受到学者广泛关注。《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一书拓宽了研究范围,囊括并分析了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中产生的各样情绪,研究视角呈情境化、社会化特征;重视情绪与个体内外变量的关系及情绪的历时发展与社交互动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该书对二语习得领域的情绪研究未来走向提供了参考与启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视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视角在研究中的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认为,包含诸多子系统在内的语言系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中,无论主系统还是子系统都具有变异性,某个特定时刻学习者之间的微小差异也许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8]。二语学习中的情绪产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许多内外因素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都会影响情绪的变化从而影响第二语言的学习过程。然而,传统的理论总是把情绪的产生看作各种因果模式,认为情绪呈线性发展。本书作者强调情绪的动态、非线性发展,同时考虑在特定情境中(如课堂教学)产生的情境情绪与二语学习过程中长期积累而成的特质情绪或个体性格,结合分析二语学习中情绪的复杂性。作者在第一章便强调“情绪研究的重要性体现在他们是个体在互动中动态体验和理解的多维复杂状态”(p. 10)。故而二语学习中的情绪阐释应用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视角将情绪定位到特定的、动态的社会背景中,整合各种动态因素的影响程度,才能对实际的复杂性给出一个真正明晰的解释。

第二,不能盲目照搬套用现有理论,忽略了不同教学情境的差异。作者强调二语习得研究应着重于构建一个具有指导意义的概念框架,而不是用一连串术语概括一切现象。该书以积极心理学为主导理论框架,引用并融合了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但作者并没有将理论生搬硬套进实验结论中,而是在精巧的实验设计中针对不同教学情境开展情绪研究。作者对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方法等均做了详细的介绍,层次分明,论述清晰,采用意念控制法和刺激回忆法分析学生在课堂中的即时情绪与互动反馈,对特定教学情境下的情绪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分析并加以现有理论的佐证,使全书逻辑通顺,有理有据。

第三,该书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实践性的启示。作者身为教师,从自己的课堂及学生入手,讨论了不同课堂活动对学生情绪变化的影响,以及这些情绪如何作用于最终的二语产出。虽然情绪研究在二语习得领域早已不是新话题,但在课堂教学中鲜有教师将学生的情绪纳入自己的课堂考察范围。作者的实验结果得出学生在时间占比较少的课堂会话中产生的情绪最多,由此衍生出的学习动机也较为明显;相比之下时间占比最多的教科书学习很难引起学生的情绪共鸣。因此,教师可以考虑如何更好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从而适当调整课堂活动的比例;教材编写也应当考虑学生在学习、阅读、写作过程中的情绪,运用配色、插图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情绪具有二语技能特定性(L2 skill specificity),即听、说、读、写等不同语言技能情境下的情绪体验与情绪关系网络各不相同[9]。作者主要分析二语学习者在会话交流中复杂情绪,从语言的社会性讨论学生在特定场景及同伴的影响下产生的情绪。但作者忽视了学生在阅读、写作二语时产生的情绪,在全面性和广泛性方面有待加强。后续研究可分别针对阅读和写作开展专项研究。在阅读情绪研究方面,可选取不同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不同难度(初级、中级、高级)的二语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即时情绪,阅读后通过问卷或访谈详细阐述情绪产生的原因,分析不同体裁和难度的阅读材料对学生情绪的影响。写作情绪研究中,可设置不同写作任务(如命题作文、书信、故事续写等),在学生写作前、写作过程中以及写作后分别收集情绪数据,探究写作任务类型、写作时间压力等因素如何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构建阅读、写作情境下的情绪关系网络,以弥补该方面研究的不足。

其次,情绪可视化依托情境回顾的方法,参与者均通过第一视角参与研究,可能存在结论主观、实验过程中由于紧张、不安等情绪影响实验结果等。作者对学生的情绪也多由肢体语言、学生自述等方式推断,难免具有一定主观色彩。未来研究可引入生理测量手段,例如在实验中使用心率监测设备,当学生参与二语学习活动时,实时记录其心率变化。心率加快可能反映学生处于紧张、焦虑等情绪状态,通过分析心率数据与学习任务、学生表现之间的关系,获取更客观的情绪数据。还可利用眼动追踪技术,观察学生在阅读、写作或口语表达时的眼动轨迹、注视时间等指标。在阅读时,较长的注视时间可能表明学生遇到理解困难,产生困惑情绪;在写作构思阶段,眼动模式的变化也能反映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情绪波动。同时,结合呼吸监测设备,分析呼吸频率和深度的变化,进一步准确判断学生的即时情绪变化,减少主观推断带来的误差。

总体而言,该书以教学实践融汇二语习得情绪研究;既有理论前沿,又有实践指导性,为广大二语教师开拓新课题,也为二语习得研究者开辟了研究方向,值得阅读。

参考文献

[1] Krashen, S.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House.
[2] Izard, C.E. (2010) The Many Meanings/Aspects of Emotion: Definitions, Functions, Activation, and Regulation. Emotion Review, 2, 363-370.
https://doi.org/10.1177/1754073910374661
[3] Barrett, L.F. (2018) How Emotions Are Made: The Secret Life of the Brain. Marine Books.
[4] MacIntyre, P. and Gregersen, T. (2012) Affect: The Role of Language Anxiety and Other Emotions in Language Learning. In: Mercer, S., Ryan, S. and Williams, M., Eds., Psychology for Language Learning, Palgrave Macmillan, 103-118.
https://doi.org/10.1057/9781137032829_8
[5] Ushioda, E. (2009) 11. A Person-in-Context Relational View of Emergent Motivation, Self and Identity. In: Dörnyei, Z. and Ushioda, E., Eds., Motivation, Language Identity and the L2 Self, Multilingual Matters, 215-228.
https://doi.org/10.21832/9781847691293-012
[6] Ushioda, E. (2016) Language Learning Motivation through a Small Lens: A Research Agenda. Language Teaching, 49, 564-577.
https://doi.org/10.1017/s0261444816000173
[7] Ushioda, E. (2011) Context Matters: A Brief Commentary on the Papers by Housen et al. and Muñoz. IRAL-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49, 187-189.
https://doi.org/10.1515/iral.2011.009
[8] 沈昌洪, 吕敏. 动态系统理论与二语习得[J]. 外语研究, 2008, 25(3): 65-68.
[9] Li, C., Wei, L. and Lu, X. (2023) Contributions of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Emotions to Writing Achievement. System, 116, Article 103074.
https://doi.org/10.1016/j.system.2023.103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