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气副词“难道说”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The 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zation of the Modal Adverb “Nan Dao Shuo”
DOI: 10.12677/ml.2025.132159, PDF, HTML, XML,   
作者: 吴鸣秋: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难道说”主观性主观化语气副词“Nan Dao Shuo” Subjectivity Subjectivization Modal Adverb
摘要: 语气副词“难道说”具有反问和揣测两种语气表达功能,在交际中充分展现了说话人的视角、情感与认识,表现出主观性特征。从历时角度来看,“说”的范畴特征减少,难道 + (说 + NP + VP) → 难道说 + (NP + VP)的重新分析过程反映了“难道说”主观化的历时演变。引起这一主观化历程的因素主要包括:“难道说”与“说”的原始言说意义相联系,“难道说”与其后续成分体现非现实情态。
Abstract: The modal adverb “Nan Dao Shuo” has two intonational expression functions: rhetorical question and speculation, and fully demonstrates the speaker’s perspective, emotion and cognition in communication, showing subjective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ime, the category feature of “Shuo” is reduced, and the reanalysis process of Nan Dao + (Shuo + NP + VP) → Nan Dao Shuo + (NP + VP) reflects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subjectivization of “Nan Dao Shuo”.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is process of subjectivization include: the linkage of “Nan Dao Shuo” to the original discursive meaning of “Shuo”, and the fact that “Nan Dao Shuo” and its subsequent constituents embody unrealistic moods.
文章引用:吴鸣秋. 语气副词“难道说”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292-29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59

1. 引言

语气副词是表示语气范畴的一种重要的语法手段(齐沪扬,2003) [1],带有说话人的主观倾向与情感态度。“难道说”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语气副词,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难道说”与“难道”互释[2]。关于“难道”,目前学界已经出现了不少研究成果,对其句法、语义、语用特点以及词汇化、语法化历程做了详尽的梳理和描写。然而有关“难道说”的研究却并不多,多在讨论其与“难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李蓉蓉(2021)认为,与“难道”相比,“难道说”是习用式固化的惯用语,二者用法相似[3];李思旭(2018)则分析了“难道说”的句法语义特征,并总结了其与“难道”的语用效果差异,认为“难道说”更口语化,更具主观性[4]

语气副词“难道说”能够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具有主观性,而以往研究多在考察“难道说”的三个平面特征,在探讨其主观性方面稍显不足,有关“难道说”主观化问题的研究则暂未出现。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描写“难道说”的主观性特征,梳理其主观化历程及成因。本文语料来自北京大学CCL语料库。

2. “难道说”的主观性表现

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会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沈家煊,2001) [5]。《现代汉语八百词》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对副词“难道说”的解释均为“难道”[6],结合两部词典对“难道”语法意义的解说,根据对CCL语料库语料的分析研究,我们将“难道说”的语气表达功能概括为:加强反问的语气,表示揣测的语气两类。语气是通过语法形式表达的说话人针对句子命题的一种主观意识(齐沪扬,2002) [7],“难道说”的主观性是由“反问”与“揣测”的特点决定的。“反问”产生于交际双方的互动过程中,反问句不使用否定词表达否定,而是通过语气实施否定,是一种主观的否定;“揣测”则是言者对事件结果或发展进行的推理、判断和估测,能够传递言者对命题的主观评注。在交际中,“难道说”能够充分展现说话人的视角、情感与认识。

2.1. 视角

沈家煊(2001)指出,“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加以叙说的出发点[5]。对“难道说”所在句的视角进行考察,我们发现其表现为言者主语视角,与句子主语无直接联系,体现出说话人对命题的主观判断。杨万兵(2006)认为,语气副词的具体含义与其句法位置有关,同一语气副词在不同句法位置,或者语义相同但主观性程度不同[8]。“难道说”在句中的位置较为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或单独使用,均体现言者视角,但存在主观性程度差异。

1、位于句首

(1) 凤举躺在藤椅上,默然了一会,然后搭讪着问她道:“你怎么只绣那叶子,不绣那花?”小怜道:“难道说叶子就好绣吗?这里面得分一个阴阳老嫩,也很有考究哩。”(张恨水《金粉世家》)

(2) 如果说θ和τ介子像宇称定律所告诉我们的那样,并不是一种介子,那么为什么它们的性质如此相近呢?难道说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吗?(《人民日报》1957年)

以上例句体现了“难道说”的不同语气表达功能,例(1)中“难道说”加强反问语气,体现了言者对命题的否定态度,意为“叶子不好绣”。例(2)中“难道说”则表示言者不太确定的揣测,该句对两种介子性质相似的原因作出了猜想。

2、位于句中

(3) 烦恼最是无情,笑语欢言难道说那就是亲热?温存未必就是体贴,你知哪句是真哪句是假,哪一句是情思凝结?(《作家文摘》1997年)

(4) 如果成千上万的青年、干部和群众,不懂得中国的历史和现状,不懂得外国的历史和现状,不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难道说不危险吗?(《人民日报》1978年)

上述两例“难道说”都位于主语后,对句子述题部分进行评注。此时“难道说”位于小句的句中,是言者附加在命题之上的主观性成分。比如例(3),“难道说”是言者对“欢声笑语就是亲热”的不确定性揣测。例(4)“难道说”侧面反应出言者对该句所描述的情况的担忧。

3、单独使用

“难道说”可以独用,与后续小句在书面上往往用逗号隔开,如以下例子:

(5) 难道说,这一切,都是必然的么?都是不能改变的么?(欧阳山《苦斗》)

(6) 结果是林立果先开口了:“张宁,为什么我和你每次见面,你总是没有话讲?难道说,你根本就不喜欢我,……你的头发为什么要剪掉?”(《作家文摘》1993年)

上述句中,作为饰句副词的“难道说”韵律独立,其后续句子表述揣测的具体内容,均体现言者的主观判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处在不同句法位置的“难道说”均体现言者主语视角,但在主观性的呈现程度上存在差异。试比较:

a. 难道说叶子就好绣吗?

b. 叶子难道说就好绣吗?

c. 难道说,叶子就好绣吗?

在一般对话里,句首成分最容易引起听话人注意,是说话人心理的直接反应(罗耀华、刘云,2008) [9],因此“难道说”位于句首时主观性相比“难道说”位于句中时要强。就辖域来说,位于句首时,“难道说”辖域是整个小句,是对整个句子的命题评述;而位于句中时,则是对述题的评述。另外,副词独用时与后续句间存在停顿,此时体现的说话人的语气更为明显。如c句中说话人的反问语气更为显著,不确定的主观态度得以突显。总而言之,“难道说”独用时传递的主观性最强,位于句首时次之,位于句中时最弱。在北京大学语料库检索到的1179条“难道说”例句中,“难道说”单独使用和位于句首的共有777条,占总例句66%。这说明,“难道说”句主观性较强。

2.2. 情感

从表达情感方面来看,语气副词“难道说”以表达消极否定情感为主,也可表现相对客观的中性情感色彩,较少出现在积极肯定的语境中。具体比例如表1所示。

Table 1. Emotional statistics of speakers of modern Chinese “Nan Dao Shuo” sentence

1. 现代汉语“难道说”句的说话人情感统计

说话人情感

出现频次

百分比

消极否定

666

56.5%

积极情绪

14

1.2%

中性色彩

499

42.3%

总计

1179

100%

1、消极否定

表1可知,有56.5%的“难道说”所在句传递出消极否定的情感,即说话人对命题持有否定态度,字里行间带有反讽意味,传递出不满、不耐烦等情绪。如:

(7) 我反讥道:“这10多元钱对我这样月入只有几百元的穷学生不算什么,难道说它对你这样一位百万富翁来说倒是一笔大开支吗?”(《人民日报》1991年)

(8) 由于忽必烈这么想,所以他也曾对降服的人出言讽刺道:“难道说宰相不好,就是背弃皇帝的理由吗?”。(郭淑娟《中国武将列传》)

2、积极情绪

“难道说”可以出现在带有积极情绪的语境之中,表现出“反预期性”,带有“出乎意料”的意味,如例(9);也可以与否定副词连用,否定式表肯定,如例(10)。

(9) 难道说,这支部队是我们的?是进步的?想到这里,一种说不出的希望,又在心里回升。我的脚步,似乎突然轻松了许多。(《人民日报》1961年)

(10) 他们为广大中间知识分子树立了榜样,这难道说不值得歌唱吗?让我们同谢老一齐来歌唱吧!(《人民日报》1958年)

3、中性色彩

除了消极否定和积极情绪,“难道说”还存在相对客观的中性情感色彩。如:

(11) 难道说,第一个有意识的生物的出现才使得从创生起至那一刹那的宇宙历史在一瞬间成为现实?(曹天元《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12) 正是为了消灾才给他取名叫“舍儿”,又给他认了十二个干老子充“贵人”,难道说灾星还没有退掉?(戴厚英《流泪的淮河》)

上述例句属于有疑而问,感情色彩为中性。但“难道说”表示揣测且具有强调作用仍体现出主观性,例(11)是对上文提出的“智能生物尚未演化时宇宙状态”的猜想,例(12)是对“给‘舍儿’认十二个干老子充‘贵人’”这一举动原因的推测。

2.3. 认识

认识与情态相关,涉及说话人对判断真值的主观估价。张斌、张谊生(2000: 46)在论述语气副词的情态意义时谈到,深究态“表示一种疑惑的、或者反诘的、抑或责难的情态”[10],举例中包括与“难道说”释义相似的“难道”。董秀芳(2003)指出,“难道说”主要表达一种反诘的情态[11]。“难道说”作为表示反问的语气副词,可以通过疑问式来加强否定,表现说话人的怀疑、责难。

(13) 但我昨天遇见的男孩,他的容颜有一种说不出的平静,难道说他的自杀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楚良《抢劫即将发生》)

上述例(13)中说话人为殉情的年轻人化妆,发现死去的男孩十分安详,与其他狰狞的面孔完全不同。客观事实是“他的容颜有一种说不出的平静”,但句子传递的信息为说话人并不相信自杀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是对命题的否定。后文中补充道“我不相信这种表面的姿态”,并且斥责男孩极端懦弱,“相信”与“斥责”都具有极强的主观性。可见,这里“难道说”句属于说话人的主观估价。

3. “难道说”的主观化历程

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被称为“主观化”(沈家煊,2001) [5],在语气副词“难道”和动作动词“说”逐渐紧密组合的过程中,“难道说”发生了主观化。

3.1. “说”的范畴特征减少

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一句法范畴的成员失去了该范畴某些特征的现象被称为“去范畴化”(方梅,2019:21) [12]。“说”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动作动词,它在高频使用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特殊用法。“难道说”中“说”在使用过程中就发生了虚化,逐渐用于体现说话人的主观判断,不再完全表示“言说”这一动作行为义。

最早的“难道说”表达出现在宋代,此时“难”与“道说”组合,构成偏正结构,“道”与“说”均表言说义。

(14) 情味一般难状处,风烟草木尽闲闲。探春吟草色依烯绿,花稍隐约红。一般难道说,如醉在心中。(宋·邵雍《伊川击壤集》)

在宋、元时期,“难”与“道”搭配时“道”的言说意义明显淡化,“难道”逐渐用作副词(孙菊芬,2007;刘丽平,2009) [13] [14]。“难道”与“说”的连用最早则出现在明朝,有以下几条:

(15) 只见第二位道人曰:“要去四人齐去,难道说王兄为得闻兄,吾等便就不去?”(明·许仲琳《封神演义》)隆庆 万历

(16) 倘然问因甚事故要休这亲,教你爹怎生对答!难道说我女儿自寻了一个汉子不成?(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天启

(17) 这一班人难道说得不是君子?只因自己称扬得太过些,后来遂成党锢之祸,受累不浅。(明《七十二朝人物演义》)崇祯

上述例子中“难道”都是用作加强语气的副词来修饰“说”,“难道说”整体尚未凝固成词,“说”既可表“以为义”也可以表“言说义”。例(15)语境为“闻太师邀四位道人扶危拯弱”,第一位道人只提出自己愿一同前去,第二位道人便打趣出此言。“说”在这里引述的是说话人的心中所想,可以理解为“以为义”,“难道说”句则可以被理解为“王兄难道是以为得闻兄,吾等便就不去?”。例(16)中“说”与“对答”呼应;例(17)中“得”应写作“的”,与动词“说”组合构成名词性短语指“说”的具体内容,在这两例中“说”仍表“言说义”。

“难道说”作副词的用例最早出现在明末清初,即例(18)。

(18) 话说太监王振虽然作了些弥天的大恶,误国欺君,辱官祸世,难道说是不该食他的肉,寝他的皮么?(明末清初《醒世姻缘传》)

到了清代“难道说”作副词的用法逐渐增多,且所处的句法位置十分灵活。如:

(19) 难道说,服了此丹,就可以任性而行,刀剑水火,都害她不死么?(清《八仙得道》)

(20) 五爷一笑,刀点双门,心中忖度:可惜襄阳王不知道听了什么人的蛊惑,作此无用之物,难道说还是个阵势不成么?(清·石玉昆《小五义》)

(21) 当时胜爷大怒说道:“我但得容人且容人。谁容我呀?难道说他们绿林道是人命,我们镖行之人就不是父精母血吗?(清·张杰鑫《三侠剑》)

此时,“说”的意义已经虚化,只表“认知义”,“说”后的内容不再是具体的话语,而是“说话人”的心理活动,如上述例(20)中,“难道说”句就是“五爷的心中忖度”。“难道说”凝固为副词,在反问句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例(18) (20) (21)中“难道说”表示反诘语气,例(19)中“难道说”则表示揣测。此外,从上例中还可以看出,“难道说”可与句末语气词“么”“吗”“不成”配合使用,与现代汉语中“难道说”的用法基本相同。

在“去范畴化”的过程中,句法特征衰减与语义虚化相伴发生(丁健,2021) [15]。综合上述分析,“说”的去范畴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其一,从句法层面来看。“说”失去了动词的典型分布特征。“难道说”凝固成词后,句法位置灵活,可以位于句首、句中或单独使用。

其二,从语义层面来看。“说”的语义发生了由具体“言说义”到“以为义”再到抽象“认知义”的变化。副词“难道说”用于体现说话人语气,表示反诘、推测和估计。

前文已经分析道,“难道说”灵活的句法位置体现出了主观性程度差异,而获得灵活句法位置的前提则是“说”的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另外,“说”的对象发生了变化,即由“具体话语”转变为“抽象关系”,这种对象的变化可以体现出“难道说”句表述内容由客观向主观的转变。由于言说对象发生转变,“说”的语义也发生了虚化,不再表示“解释、说明”,而是意为“以为、认为”。相较于“说”的本义,“以为、认为”义动作性较弱,更易和“难道”结合从而凝固成词。因为“以为、认为”带有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所以“难道说”也带上了主观化色彩。

3.2. 对“难道说 + NP + VP”结构的重新分析

“难道说”凝固为副词,经历了结构的重新分析过程。“难道说”带小句宾语的表达式为:“难道说 + NP + VP”,该句式的重新分析如下所示:

难道 + (说 + NP + VP)→难道说 + (NP + VP)

下面我们离开语境,单独分析一下例(16)中的“难道说 + NP + VP”结构,会发现有两种分析方法:

第一种“说”后接引述内容,有具体的言说意义,直接成分分析为:

难道 说我女儿自寻了一个汉子不成

第二种“说”无实际意义,“难道说”表示反问语气,起到强调作用,直接成分分析为:

难道说 我女儿自寻了一个汉子不成

之所以有两种分析方法,是因为该句式结构中存在两个谓词性成分,一个是“说”,一个是“VP”。难道 + (说 + NP + VP)中,“说”具备言说义,是动词;而在难道说 + (NP + VP)中,“VP”能够作谓语,(NP + VP)可作为独立句子结构,这为“难道说”独立出来,凝固成词提供了条件。再后来,“难道说”与后续小句的联系愈发松散,二者之间可以用逗号隔开,“说”语义不断虚化,“难道说”用以表达说话人揣测、疑问的语气,体现说话人的主观态度。因此“难道说”脱离“NP + VP”,用以表现认知情态,是“主观性”的表现。

4. “难道说”的主观化动因

结合“难道说”句的实际情况,可以将其主观化动因概括为两个方面:话语相关性和情态非现实性。

4.1. 话语相关性

在汉语发展史中,表示言说义的动词经常发生从具体的言说义到抽象的认知义的语义变化(董秀芳,2003) [11]。使用“说”表明说话人是间接获取的信息,并非亲自经历;而“说”与言说动作的发出者直接相关,“说出的内容”又与说话人思维活动联系密切。这些都为表示言说义的动词“说”在高频的使用过程中语义虚化,用来表示言者主观态度提供了可能。

“难道说”的话语相关性是指,“难道说”与“说”的原始言说意义相联系。最初“难道”与“说”连用时,“说”表示的是具体的陈说,具有及物性,当“说”引入间接引语时则附带了一定程度的主观评述性。后来“说”的语义淡化,与“难道”搭配凝固成副词,“说”的及物性则消失,主观性特征则保留了下来,“难道说”的主观化色彩则十分明显。

4.2. 情态非现实性

周韧(2015)认为,现实性与非现实性是情态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现实性用来描述已经或正在发生和实现的情境,而非现实性则主要用来描述只在想象中出现和感知的情境[16]。从时间上来看,属于非现实性情态的内容具有将来时的特征,也就是说事情还未发生,缺少客观依据,因此人们对其的判断和推测就会具有较强的主观性。

“难道说”与其后续成分一同体现非现实情态,评述的是可能发生或者假设发生的事情。将来、主观意愿、祈使、否定和疑问都是非现实性的下位概念(周韧,2015) [15]。正是因为具备非现实情态,“难道说”发生主观化,表达说话人的主观判断、推测。

5. 结语

语气副词“难道说”具有主观性:视角上,“难道说”无论处于何句法位置均体现言者视角;情感上,以表达消极否定情感为主,也可表现相对客观的中性情感色彩,较少出现在带有积极情绪的语境中;认识上,“难道说”主要表达一种反诘的情态。在“难道说”主观化历程中:“说”的范畴化特征减少——其句法位置灵活化,凸显主观性程度差异,“言说”语义淡化向主观“认知义”转变;“难道说 + NP + VP”结构重新分析,为“难道说”凝固成词提供了条件。最后“难道说”的主观化形成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难道说”与“说”的原始言说意义相联系,为其用来表示言者主观态度提供了可能;其二,“难道说”与其后续成分体现非现实情态,带有将来时特征,表达的判断和推测主观性较强。

参考文献

[1] 齐沪扬. 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3(1): 62-7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7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3] 李蓉蓉. “难道”的标记功用及其演变成因与机制——兼论“难道说” “难不成”的功用[J]. 世界华文教学, 2021(2): 163-183.
[4] 李思旭. 语气副词“难道说”的句法语义分析——兼论其与“难道”的语用差异[J]. 励耘语言学刊, 2018(1): 204-218.
[5]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38(4): 268-275.
[6]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9.
[7] 齐沪扬. 论现代汉语语气系统的建立[J]. 汉语学习, 2002(2): 1-12.
[8] 杨万兵, 许嘉璐.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研究[J]. 语言文字应用, 2006(3): 141.
[9] 罗耀华, 刘云. 揣测类语气副词主观性与主观化[J]. 语言研究, 2008, 28(3): 44-49.
[10] 张斌, 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1] 董秀芳. “X说”的词汇化[J]. 语言科学, 2003, 2(2): 46-57.
[12] 方梅. 汉语篇章语法研究[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13] 孙菊芬. 副词“难道”的形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7(4): 48-53.
[14] 刘丽平. “难道”演变的主观性和主观化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师范大学, 2010.
[15] 丁健. 去范畴化与标句词“说”的浮现[J]. 学术研究, 2021(7): 180-186.
[16] 周韧. 现实性和非现实性范畴下的汉语副词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 2015, 29(2): 167-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