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马克交际翻译视角下《虞美人》英译版受众分析
Audience Analysis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Yu Mei 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DOI: 10.12677/ml.2025.132163, PDF, HTML, XML,   
作者: 马 娜: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云南 昆明
关键词: 虞美人《英译版》交际翻译受众分析English Translation of “Yu Mei Ren”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udience Analysis
摘要: 本文从纽马克交际翻译策略视角对李煜词《虞美人》英译版的受众进行分析,对比三个不同英译版的风格和受众,进行分析总结,并从中进行学习,积累文学翻译的实践经验,将其应用到具体的翻译实践中。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udience of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Li Yu’s poem “Yu Mei Re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t compares the styles and audiences of three different English versions, provides an analytical summary, and draws lessons from them to accumulate practical experience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which can be applied to specific translation practices.
文章引用:马娜. 纽马克交际翻译视角下《虞美人》英译版受众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323-32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63

1. 《虞美人》

《虞美人》原词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有两个调,共有56个字,分上下两片,每片4句,都是两仄韵转两平韵。《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即公元978年创作的,也是李煜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他的绝命词。相传他在自己生日“七夕”晚,命歌姬唱这首词,以表达物是人非,家破国亡的哀愁。后宋太宗听闻此事,大怒,而后赐李煜毒酒,从此《虞美人》成了千古绝唱[1]

《虞美人》全词中,有多种意象,比如“春花”、“秋月”和“朱颜”等,悠长婉转,意象丰富。全词情绪饱满,情感丰富,萦绕着惆怅与愁思。正如王国维所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怜工之词而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李煜之词,可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仅情真意切还颇具美感,字句细腻。《虞美人》的上阙是一场东风带来的繁花似景,如梦如幻,下阕则是长夜漫漫数不尽的恨与愁[2]

《虞美人》艺术手法卓越,音韵之美令人陶醉,深刻的情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国内的翻译大家们,为传播中国古诗词文化,翻译出了不同的英文版本。本文选取广为流传的三个版本,通过对名词的不同翻译,分析比较,进行受众分析。以下表格是三个版本的名词翻译一览。

徐译

许译

杨、戴译

春花

spring f1owers

spring f1owers

f1owery springs

秋月

autumn moon

autumn moon

moon1it autumns

小楼

an upper room

my attic

my turret

东风

spring breezes

verna1 wind

the wind was in the east

故国

my country

the 1ost 1and

a 1ost 1and

月明

a bright moon

moon1it

the moon1ight

雕阑

carved rai1ings;

carved

ba1ustrades

the carven rai1

玉砌

jade-1ike steps ga1ore

marb1e steps

jadework wa11

朱颜

my comp1exion, once ruddy

rosy faces

those rosy cheeks a1one

anguish

sorrow

pain

一江春水

f1owing water

the overbrimming river

a river swo11en in spring

2. 交际翻译

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策略,是一种重视信息传递效果的翻译方法。交际翻译是一种“读者导向”的翻译方法,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追求译文在语法、词汇和表达上的自然和地道。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相同。这种翻译方式完全以目的语读者或接受者为导向,重点在于传递信息而不是复制语言单位。纽马克认为,交际翻译应根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和语用方式传递信息,而不是尽量忠实地复制原文的文字[3]

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强调了三个核心原则:

接受者导向策略原则、等效预期效果原则和信息准确性原则。交际翻译强调目标语言文化和读者的重要性,主要目的是使读者能够理解并产生预期的反应。在翻译过程中,应重视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以使译文更加流畅、简单、清晰。交际翻译追求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与源语读者相似的效果,这种等效效果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实现的。纽马克认为,在翻译呼唤性文本时,等效效果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在交际翻译中,信息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尽管译者可以改变原文的形式并重视读者,但翻译应首先传达原文的信息。如果译者不能忠实于原文并保持信息的准确性,那么他所做的就不是翻译,而是改写。

纽马克将文本分为三类:表达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交际翻译通常适用于呼唤型文本,目的在于传递信息或唤起读者的某种反应。在交际翻译中,译者有较大的自由度去解释原文,调整文体、排除歧义,甚至是修正原作者的错误。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特别是在处理呼唤性文本时,它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对目标语文化的适应性。通过交际翻译,译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目标语读者,使翻译作品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的作用[4]

在运用交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目标受众的分析、源语言风格分析以及文化差异的分析。分析译本所针对的目标受众,不同受众对译文的要求和接受程度会有所不同。并且源语言和目的语在语言风格上可能存在差异,如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在分析中,要考察译本是否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对源语言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确保译文自然流畅。如文学作品的翻译可能是为了让读者欣赏原作的艺术魅力,那么运用交际翻译进行一定的改写或修正是可取的。在有文化差异的背景下,不同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加注释等,能确保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

3. 徐忠杰《虞美人》英译

Yumeiren

By Li Yu

Too long th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last, I wonder how much they have known of my past.

Last night spring breezes through an upper room—reminds me too much of my present gloom. With a bright moon, how could I my country recall Without a sense of defeat and despair at all. The Palace should be still there as before—with its carved railings: jade-like steps galore. Only here are changes which my plight entail. My complexion, once ruddy, has become pale. Should I be asked how much anguish I have found, Strange! It is like flowing water eastward bound.

徐忠杰先生在翻译《虞美人》时,力求保留原诗的所有意象,包括“胭脂”等细节。他的翻译虽然意象一一对应,但有时形式上略显不对等,不够简洁凝练。但其用词比较简单,言简意赅,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手法。比如:将“春花”译成“spring flowers”;“小楼”译成“an upper room”[4]。这样处理,体现了对西方读者的考虑,即这个英译版较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但也保留了原诗的风格,每两句话都压了韵。此外,译文还有许多解释性的语言和增译的内容,这些增译的内容也起到了一个“跨文化”的作用,在《虞美人》的翻译中,他通过保留原诗的意象来传达诗人的情感,尽管这种直译的方式可能会牺牲一些形式上的对等,但能够更深刻地感染读者,更好地传播中国传统诗词的韵味和美感,以便于不了解本词背景的英语读者能体会到词人的千愁万绪[2]

徐忠杰对《虞美人》的英译在语言上有一定的难度。从词汇角度看,使用了一些相对较为正式和文学化的词汇,如“spring breeze”(春风)、“pavilions”(亭台楼阁)等。对英语文学有一定接触的读者来说,能够理解这些词汇所传达的意象和情感。从句式上看,译文采用了较为符合英语语法规则和表达习惯的结构,不过一些诗句的翻译保留了一定的文学性和诗意,这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欣赏其中的语言美感。所以,该译本的目标受众更倾向于有一定英语水平和文学鉴赏能力的读者。

4. 许渊冲《虞美人》英译

The Lost Land Recalled Tune: “The Beautiful Lady Yu”

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utumn moon and spring flowers.

For me who had so many memorable hours?

My attic which last night in vernal wind did stand

Reminds me cruelly of the lost moonlit land.

Carved balustrades and marble steps must still be there, But rosy faces cannot be as fair.

If you ask me how much my sorrow has increased,

Just see the overbrimming river flowing east!

许渊冲先生的翻译风格深受其提出的“三美论”影响,即诗歌翻译应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虞美人》的翻译中,许先生力求传达原诗的意境、节奏和形式美。他强调意美的重要性,认为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和形美。选词上比较亲民,如“no more”、“For me”等,更为亲近广大中文读者。许译的选词也很优美,符合中国读者的美学品味,如“vernal wind”表现了“春风温暖轻柔”,“fair”既含有“白皙的,美丽的”意思,还包含“优雅的”意思,许译注重情感的传达,通过“意美”的传递,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诗的情感和意境。例如,他将“春花秋月何时了”译为“When will there be no more an autumn moon and spring time flowers”,不仅传达了字面意思,更传达了诗人对往昔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许译所用选词组合在一起,勾勒了非常生动的画面,且具有美感,并且压了尾韵,让人听起来悦耳动听。充分体现了许先生“意美”的翻译风格[5]

许渊冲先生在翻译过程中,针对诗词中大量具有浓郁中国文化特色的意象,采用了丰富多样的翻译策略。以“故国”“雕栏玉砌”“朱颜”等意象为例,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与恰到好处的文化阐释,竭尽全力让英语读者能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意义。对于那些对中国文化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且满怀兴趣的英语读者来说,阅读该译本就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中国古代文化宝库的大门,他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刻体会到诗词中所蕴含的亡国之痛以及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深切怀念之情。然而,对于那些完全不了解中国文化背景的西方读者而言,尽管许渊冲先生付出了诸多努力,他们或许仍然难以真正领悟这些文化意象所承载的厚重情感与深远历史意义。所以,从文化背景的维度来考量,该译本的受众主要是那些对中国文化有一定认知或浓厚兴趣的且有一定英文水平的读者。

5.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虞美人》英译

To the Tune of Yu Mei Ren

There is no end to moonlit autumns or flowery springs,

And I have known so very many things.

From my turret the wind was in the east again last night.

A lost land was too much to bear: I turned from the moonlight.

The cavern rail and jade work wall are as they were before:

Those rosy cheeks alone are there no more.

Tell me, what is the uttermost extent of pain, you say?

Mine is a river swollen in spring and welling east away.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翻译以忠实原文著称。他们的翻译工作注重原文的忠实传达,力求在英文中复现原诗的意境和情感。例如,他们的译文中,“春花秋月何时了”被译为“There is no end to moonlit autumns or flowery springs”,这种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基调。他们的选词也最为浅显,比如“no end”,“so very many things”等[1]。该译文以简单的选词做到了忠实原文,表意清晰,语言流畅,易于英语读者理解。这种翻译方式在内容上传达出原诗的深层含义,同时在形式上与原诗的对仗结构有所不同,但在内容上却能够传达出原诗的意境。他们的译本读起来自然,没有生硬的直译感,这使得英语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这首中国古典诗词,对于中文读者来说,也是一种可参考借鉴的英译版,减少中文受众和英文受众的壁垒。

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版《虞美人》英译具有不同的适用性。对于想要通过英语简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基本内容的读者来说,这个译本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以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传达了诗词的大致意思。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该译本可以作为学习英语表达和了解中国文化的辅助材料,帮助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接触到中国的文学经典。

6. 翻译特点分析

徐译的翻译风格注重意象的保留,对于《虞美人》原词来说是非常贴合的,原词以其饱满的意象闻名,意象中又饱含李后主的悔恨愁思。许译的翻译风格强调“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在《虞美人》的翻译中,他力求传达原诗的意境、节奏和形式美。在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对应,简短而富有意境,让读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对中文读者来说,比较有文化上的亲切感。杨、戴译以忠实原文、传达文化价值为特点。他们的译文选词浅显易懂,句式简单朴实,力求还原原诗的内容,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基调。

每种翻译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性和复杂性,既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理解和欣赏角度,也针对了不同的受众群体。徐译注重意象的详尽保留,但可能在形式上略显不对等,许译强调“三美论”,在传达意境和情感上更为突出,形式上也更为简洁凝练,杨、戴、译则以忠实原文和文化传达为主,形式上虽有创新,但更注重内容的还原,不论对于有背景的中文读者,还是没有背景的英文读者来说,都有一版是可以感受到原词的美感与情感的[5]

7. 理论视角分析

徐忠杰的翻译风格注重意象的保留,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徐忠杰的翻译更侧重于信息的传递,力求在目标语言中复现原诗的意象和情感,但在交际效果上则因人而异,因为它可能未能充分考虑到中文母语读者的审美习惯,但对英文母语读者来说,则更易于理解,减少了阅读上的理解难度。

许译风格强调“三美论”,在《虞美人》的翻译中,他力求传达原诗的意境、节奏和形式美。其译文在形式上与原诗相对应,简短而富有意境,让读者有更多的联想空间。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许渊冲的翻译不仅注重信息的传递,还注重情感的传达和文化的适应性,使得译文能够更好地与中文母语读者进行交际,但对于英文母语读者来说,则有一定的门槛。

杨、戴译以忠实原文、传达文化价值为特点。他们的译文选词浅显易懂,句式简单朴实,力求还原原诗的内容。例如,他们将“春花秋月何时了”译为“There is no end to moonlit autumns or flowery springs,”这种直译的方式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和情感基调。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来看,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注重情感的传达和文化的适应性,使得这首词在英语世界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播和欣赏,但对于中文母语读者来说,却没有许译那般具有美感。

通过对三位译者的《虞美人》英译版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翻译实践中的不同侧重点。徐忠杰的翻译更侧重于信息的传递,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情感的传达和文化的适应性,而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的翻译则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交流。交际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核心在于交际,即翻译应确保原文的信息和意图在译文中得到准确传达,以实现交际双方的沟通。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这三个版本都能够实现与不同目标语言读者的有效交际[3]

8. 总结

一方面,交际翻译注重信息的有效传递和读者的接受度,有时为了让目标语读者更容易理解,会对源语中的文化负载词或文化现象进行简化或意译。这可能导致原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无法完整传递给目标语读者。例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如“红豆”象征相思,“明月”常表达思乡之情等,在交际翻译中可能会被简单地翻译为字面意思,而失去了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学作品中,语言形式往往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和风格的重要手段,如诗歌的韵律、节奏,小说中的独特句式等。交际翻译可能会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而牺牲原文的语言特色,从而影响读者对原文艺术魅力的感受。

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策略能够使文学作品更易于被目标语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有助于文学作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和普及。对于一些面向大众读者的文学作品,如通俗小说、儿童文学等,交际翻译可以使译文更通俗易懂,吸引更多读者,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交际翻译也能够考虑到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能够对原文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文化的语境。这有助于减少文化冲突,使目标语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文学作品。例如,在翻译一些涉及不同文化习俗和价值观的内容时,交际翻译可以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贴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认知。

总的来说,交际翻译强调译文的清晰和易于理解,译本要能够被更广泛的受众接受和理解。这可以有效传递信息,使得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受众都能够接触到原作的内容。徐译和杨、戴译版能使英文读者了解赏析《虞美人》,而许译版能使中文读者更能接受欣赏。交际翻译要求符合目标语文化,不给读者留下任何疑点和晦涩难懂之处。这三个版本都有助于不同的受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作品。而纽马克交际翻译能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增强信息传递效果、增强文化适应性、满足特定受众需求、增强译文吸引力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为不同受众带来了显著的好处[6]

综上所述,交际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既有局限性,也有一定的适用性。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译者应根据具体的翻译目的、文本类型和目标语读者的特点,灵活运用交际翻译策略,并结合其他翻译方法,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既要注重译文的可理解性和可读性,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又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忠实于原文。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有效的沟通桥梁,促进文学作品的传播和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黄丽鋆. 从李煜词《虞美人》四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看译者的不同风格[J]. 科技展望, 2015(14): 231-233.
[2] 叶春玲. 从认知的角度浅析李煜《虞美人》中的转喻[J]. 现代交际, 2012(1): 47+46.
[3] 林小芹. 纽马克论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J]. 中国翻译, 1987(1): 50-51.
[4] 王婵. 纽马克翻译理论在不同文本类型中的体现[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2): 138-140.
[5] 陈静, 李剑亮. 《虞美人》五种英译文的比较[J]. 嘉兴学院学报, 2010(2): 95-99.
[6] 杨甜甜. 交际翻译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沉重的翅膀》《红楼梦》英译本为例[J]. 今古文创, 2024(48): 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