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赫哲族是世代居住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并且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少数民族。据专家研究,赫哲族的历史在文献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肃慎[1]。这支赫哲族的祖先到汉晋改名为挹娄;在南北朝时,他们被称为勿吉;在隋唐时期改称靺鞨;辽金以后直至清代,一直称为女真。
历史资料记载,隋唐时代,靺鞨人分裂为众多部落。这些部落的发展程度不尽相同,粟末靺鞨居住在牡丹江流域周边,他们的文明程度和当时世界知名的唐朝相当,建立了海东盛国—渤海国。另外一部分靺鞨人,他们栖息在黑龙江、乌苏里江畔,史料中称他们为黑水靺鞨。他们在这里进行捕鱼和狩猎生产活动,过着十分传统的渔猎生活。这部分靺鞨人正是赫哲族的祖先。辽太祖天显元年,以契丹人为主要民族的辽国,吞并了渤海国,辽朝将黑水靺鞨称为女真。为了削弱女真族的势力,契丹君主将一些深受汉化影响的部落迁移到辽阳以北,并纳入辽朝的户籍管理,这被称为熟女真。而那些留在粟末江北岸、宁江州东边,未被纳入辽朝户籍的女真人,则被称为生女真。居住在黑龙江边的赫哲族的祖先,就是生女真人的一部分。他们在这里从事捕鱼和狩猎的生活。明朝的女真人由三大部分构成,他们是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以及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根据活动地点和生产特点,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是赫哲族的祖先。捕鱼、狩猎、驯养狗是他们主要的物质经济生活。赫哲族祖先的情况在此时逐渐明确,各种文献对其描述也更加详尽。在清朝建立后,满族的政治核心和主要活动区域移动到内地,给野人女真留下了独立形成族体的空间。因此,明朝是赫哲族体形成的孕育时期,经过大约200年的分化整合,在清初,赫哲族体进入了形成期。
在康熙二年三月,首次见到“赫哲”这个民族名称。1934年,凌纯声的著作《赫哲族在松花江下游地区》问世后,广泛传播了“赫哲”这一民族名称。根据凌纯声的调查,1930年,松花江下游、同江南岸和乌苏里江西岸的赫哲族人口达到1200人[2]。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导之下,黑龙江的赫哲人民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等等;他们也实行了以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模式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并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地改观。根据最新的中国年度数据报告(China Statistical Yearbook 2021)显示:中国的总人数中包括有五千三百七十三名赫哲居民,这使得他们在少数群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2. 鱼皮文化的形成
赫哲族自古以来居住在河流上,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条河流的流域是赫哲族的居住地。三条河流汇合的三角地带,位于东经129度至135度30分,北纬45度47分至48度30分之间,北部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江作为中俄界河,中、东、北部有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流域形成的三江平原[3]。这个地方有山有水,江河纵横,湖泊广布,沼泽遍地,给赫哲人民带来了舟船的便利,也提供了衣食的来源,为赫哲族的鱼皮文化的形成打下了基础[4]。
在黑龙江、松花江及乌苏里江地区,有大量种类繁多的水生物被广泛养殖。根据冯一鹏在《塞外杂识》中的描述:“每年鱼群大规模迁移的时候,它们会顺流而上,成千上万的鱼聚集在一起,直到河床变浅的地方,它们的数量就像一座座小山一样多。”这段文字有力地证实了该地区的丰富水产资源。其中,最知名的两类鱼分别是鳇鱼和鲟鱼,此外就是生长于江内、海域的大马哈鱼,这些鱼也是常见的食用鱼品种。除了以上提到的几种鱼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常见鱼类,比如鲤鱼、鲫鱼、鲈鱼、槐头、白鱼等等。另外,赫哲人喜爱的“三花”(鳌花、鳊花、鲫花)和“五罗”(哲罗、发罗、雅罗、胡罗、铜锣)也因其美味受到广大渔民的喜爱。因此,赫哲族的渔业生产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对于他们来说是最重要的生产方式之一,同时也是他们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通过使用鱼皮制作服装、工具和装饰品,如剪贴画、雕刻作品等等各种形式的手工制品,艺术家们成功地展现出赫哲族对于生活和自然的深刻理解。此外,他们还信奉着萨满教,该教派强调尊重大自然并视人类和动植物的精神为同等重要,这进一步增强了鱼皮文化的影响力和持久度[5]。
3. 文献综述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赫哲族鱼皮文化作为物质和精神财富,承载着赫哲族的智慧以及丰富的精神价值。赫哲族历史源远流长,温冠男等认为,鱼皮文化作为赫哲族民族艺术瑰宝之一,是其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展现赫哲族的民族文化价值和追求[6]。
关于鱼皮文化的传承现状,学术界的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韩玉唯等人认为,赫哲族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理想,这些非遗的当代价值挖掘不充分、不深入,传承意识淡薄、项目继承人缺乏、文创实用性弱[7]。王鑫认为,现阶段赫哲族鱼皮艺术的发展阻碍在于知名度低、传承人断层、产业发展滞后[8]。林泊宁等认为,多数人不能认识到鱼皮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另外宣传力度不够;人才流失严重,青少年缺乏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认识到传承鱼皮文化的意义[9]。徐艳红认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深度不够、民族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明显、民族文化宣传不到位[10]。
关于鱼皮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学术界的主要观点有:赵婷然等认为,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民族非遗文化传播迎来了新的契机,应加大宣传力度,打造赫哲非遗文化品牌;创意开发文创产品,拓宽销售渠道[11]。郭晓勋认为,要依靠“互联网+旅游”创新方式,解决鱼皮文化地域性强的问题;依靠“政府+市场”创新拉动,解决过度追求经济利润而造成缺少文化底蕴的问题[5]。赵艺认为,政府应调整与完善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政策;强化民族特色优势,促进旅游业发展;传播主体提升新媒体运营能力[12]。
综上所述,鱼皮文化不仅仅是赫哲族独特的代表文化,更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了赫哲族人自古以来的精神文明、情感寄托和社会价值。当前鱼皮文化的传播面临着一些困境,鱼皮文化的传播需要从传承做起,需要利用信息化和数字化手段,科学地构建鱼皮文化传播体系,让人们在了解鱼皮文化的基础上,主动传播。
4. 鱼皮文化中的文创工艺
赫哲族的传统鱼皮技艺是其鱼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鱼皮艺术品则是这种文化的实体和精神象征。在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品中,鱼皮艺术品独树一帜,是赫哲族鱼皮文化最显著的标志。
4.1. 鱼皮画
鱼皮画艺术源自赫哲族,利用鱼皮的自然纹理,通过剪裁和粘贴,再施以染色,制作成平面或半立体的浮雕式工艺美术品[13]。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赫哲族人的渔猎生活,还展现了他们对自然的崇敬,包括动植物的描绘,以及蕴含宗教色彩的神话故事。
当代鱼皮画融合了多种设计元素和现代潮流,使得作品更加现代化。众多艺术家在继承传统剪贴技艺的基础上,引入了浮雕、透雕、镂空等新技法,并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为新主题进行创作。他们在平面作品中融入浅浮雕,使得画面层次丰富,造型独特,风格古朴,内涵深厚,呈现出更强的立体感。
4.2. 鱼皮面具
赫哲族人信仰萨满教,其中图腾崇拜是萨满教的辅助神祇,它们帮助萨满驱逐邪灵、治疗疾病,也是赫哲族人雕刻、制作鱼皮面具时的主要灵感来源[14]。这些面具使用未经染色的鱼皮制成,图案多以神灵为题材,反映了赫哲族对先祖、神灵与自然的敬仰。其装饰风格朴素自然,工艺精湛,保留了自然的原始状态,传递了丰富的原始文化信息,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利用鱼皮的自然纹理,通过不同颜色的鱼皮拼接,创造出和谐自然的色彩层次。面具的制作工艺与鱼皮衣相同,均采用拼接和粘合技术,但面具在整体造型上融入了浮雕技艺,增加了立体感,使得面具形象生动逼真,彰显了赫哲族鱼皮工艺的独特魅力。
4.3. 鱼皮口袋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展现了捕鱼、食用鱼类以及鱼皮制品在其生活中的核心地位。赫哲族的智慧体现在他们对鱼皮的充分利用上。例如,用哲罗鱼皮精心缝制的鱼皮口袋,边缘滚边,两侧装饰有鱼皮堆花,工艺精湛。这些口袋的纹饰以波浪为主,龙凤为辅[15]。鱼皮口袋的样式多样,根据其用途而定,如零钱袋呈圭形,烟荷包则呈葫芦形。烟荷包上绣有云纹、水波纹等精美图案,既有自创的,也有模仿其他民族的。这些图案通常是对称的,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姑娘赠予情人的礼物。
4.4. 鱼皮挂件
随着鱼皮文化逐渐兴起,赫哲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种类变得多样化,扩展了鱼皮材料的应用范围。这些由赫哲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的鱼皮挂饰等艺术品,正逐渐赢得人们的喜爱。这些艺术品不仅展示了赫哲族的鱼皮文化,同时也为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成为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5. 鱼皮文化传播困境
5.1. 传播途径局限性大
赫哲族主要居住的地区位置偏僻。以双鸭山市饶河县的四排赫哲族乡为例,它与省会哈尔滨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交通不发达,鱼皮工艺的传播仅限于四排赫哲族乡内[16]。
鱼皮艺术难以扩散至更广泛的区域,其地域限制十分显著。同时,由于政府关注不足和宣传力度不够,赫哲族的鱼皮技艺及其文化内涵未能广泛地为人们所了解。赫哲族小伙儿GZ介绍到:“我家世代居住在双鸭山市,但我是我们家族唯一去外地上学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我发现我的同学们几乎都不了解鱼皮文化,甚至很少有人听说过赫哲族。这说明我们的鱼皮文化传播影响力太小了。”
5.2. 传承人老龄化
鱼皮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依靠传承人来保持其传承。然而,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年龄已超过70岁。由于传承人年事已高,且部分人健康状况不佳,他们面临教授年轻一代鱼皮技艺和制作饰品的困难。这导致一些渴望学习鱼皮技艺的年轻人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大多数当地年轻人没有自学的能力,缺乏教师的指导,他们的学习意愿逐渐减弱。对于这些年轻人而言,他们对鱼皮艺术的兴趣并不浓厚,更倾向于离开家乡,前往大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以满足个人需求。
5.3. 鱼皮文化特色缺失
赫哲族的鱼皮服饰与鱼皮画,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自然表达和深邃的文化内涵,然而在文化传递过程中,这些独特文化特征往往被忽略。以鱼皮文化为例,当鱼皮服饰和鱼皮画以图片形式呈现给公众时,图片无法充分展示鱼皮文化的独到之处,导致观众难以留下深刻印象。同样,鱼皮画在传播时也丧失了其文化精髓。
传播者尝试将鱼皮画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结果是鱼皮画呈现出了现代艺术的特征,与其他艺术作品的界限变得模糊,感受上也趋于一致。这种做法忽视了鱼皮画的核心特色——雕刻与拼贴。传统鱼皮画通过雕刻和拼贴手法,展现了赫哲族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观。而当鱼皮画以现代艺术形式呈现时,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便不复存在,观众在欣赏时难以捕捉到鱼皮画的真正韵味,从而导致鱼皮画的传承价值大打折扣。
6. 鱼皮文化数字化传承与发展
作为中华文化宝贵遗产之一的鱼皮文化,其文化与经济价值显而易见。根据波兰尼的嵌入理论,经济是嵌入到人的社会生活之中的。因此,鱼皮文化不仅是赫哲族的物质财富,更是记忆载体,记录着赫哲族的过去,也代表着赫哲族的未来,同时也体现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然而,鱼皮文化正遭受现代社会进步的冲击,并且面临传承人短缺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采用更现代化的方法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6.1. 加大支持力度,做好宣传工作
首先,政府应加大对鱼皮文化的扶持,投入更多资金与技术,并对特定群体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以便他们能有效利用这些技术推广鱼皮文化。其次,在鱼皮文化的初期推广过程中,应借助各种工具、资料和实践活动来详细记录相关信息。数字化与传统宣传的结合,特别是在资料存储方面,能突破传统记录方式的局限。利用数字化技术及视频展示等手段,能吸引更多人关注鱼皮文化。再次,将鱼皮制作技艺与数字化扫描、虚拟现实技术融合,增强互动性,实现文化的时空传播,强化鱼皮艺术的展示效果,为激发学习鱼皮技艺的兴趣奠定坚实基础。最后,广大民众作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在空闲时间学习数字化知识,并通过报纸、电视、多媒体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这将有助于后期工作的顺利推进。
6.2. 利用数字化方法,整合文化资料
根据文化演化论,文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化和发展的,同时要通过适应环境和社会变化而推动文化进步。鱼皮文化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当下,要利用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鱼皮文化,从而推动鱼皮文化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研究鱼皮文化的知识,电子技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起初,学者们可以将现有的鱼皮文化研究与赫哲族鱼皮文化资料汇总,创建一个庞大的数据信息库,以达成资料的互联互通。随后,构建一个电子化检索系统。即便信息库资料完备,但检索起来并不轻松,因此需要一个电子化检索系统。通过在检索系统中输入关键词,系统能够筛选出所需信息,迅速且高效地向用户提供所需资料。最终,运用大数据进行智能化分析。举例来说,在赫哲族鱼皮文化领域,运用大数据整合鱼皮服饰和相关饰品的资料,包括学者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对鱼皮服饰和饰品传承所做的工作。通过统计用户行为数据,比如在搜索框中,频繁出现的搜索是关于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说明现代社会更加关注鱼皮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将来的搜索中,传承与发展的问题将被优先呈现,以供参考和借鉴。随着多种电子技术的运用,鱼皮艺术资料信息库持续得到优化。
6.3. 虚拟影像录入,保存鱼皮文化
在当代社会,虚拟图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使我们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文化。为了维护鱼皮文化,将其转变为虚拟图像变得极为关键。首先,利用数字化技术,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鱼皮画和鱼皮挂件等图像上传至网络,制作数字化图像视频。随后,将制作赫哲族鱼皮制品的过程从多个角度转换为虚拟图像,有效地保存了这些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确保后代能够有据可查地继承。同时,前往赫哲族聚居地,记录当地的住宅和通过采访赫哲族人,以纪录片的形式保存这些口述的历史文化,确保其得到适当的保护。最终,与数字媒体公司合作,利用他们提供的技术支持,运用先进的图像数字化技术,对现有资料进行三维重建和声音重现,为赫哲族鱼皮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和保障,确保这一文化得到妥善保存。
6.4. 实现虚拟交互,增强文化体验
随着数码技术的崛起,人们对数码化的认识逐渐加深,能够更加直接地体会到数码时代的变迁。虽然数码化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保存历史和文化,但它们的影响力总是有限的。图片和文字虽然清楚地呈现了文化的特点,但缺少互动性,导致人们无法从中寻找到乐趣。
对于现代青年来说,这些传统方法不足以吸引他们的目光,因此需要更加生动的形式来推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互动式虚拟体验,现代人可以亲身感受制作鱼皮服饰和鱼皮画的过程。这种技术将静态的鱼皮文化转化为动态体验,加深了观众的感受和印象,激发了他们对鱼皮文化的浓厚兴趣,并促使他们成为积极的传播者。
首先,虚拟互动技术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展示方式,除了智能语音解说外,观众还能亲自参与操作,体验过程充满趣味。其次,互动式虚拟技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得文化传播不再局限于特定区域,而是面向整个社会,扩大了传播范围。这种技术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体验,无需前往文化发源地,从而拉近了赫哲鱼皮文化与不同地区人们的距离,加强了文化交流。通过这种方式,我们能够学习、理解并掌握赫哲鱼皮文化,深入感受其含义,亲身感受并且参与鱼皮作品的制作过程,领略其中的神秘和快乐,进而呼吁和号召更多人感受鱼皮文化。激起更多人的兴趣,推动其广泛传播。
7. 结语
鱼皮文化是赫哲族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在日常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发展出来的产物,鱼皮画、鱼皮面具、鱼皮口袋、鱼皮挂件等体现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交融、交往的方式。鱼皮文化所体现的历史价值和意义随着人们生活的进步被不断地发现和挖掘,然而其传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为了促进鱼皮文化的传承,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用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承这一文化遗产,例如虚拟影像、虚实交互以及其他数字化方法,来整合文化资料,传承鱼皮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