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探究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odal Theory
摘要: 文章聚焦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以多模态理论为依托,深入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多模态理论为写作教学提供新路径。通过分析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明确了多模态理论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发现存在模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学生兴趣缺乏等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写作教学策略。研究总结多模态教学策略成效关键,展望未来可借助新兴技术进一步优化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升学生英语综合素养。
Abstract: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Based on the multimodal theory, it deeply explores its application strategies in teaching. The multimodal theory provides a new path for writing teaching. 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multimodal theory in language teaching is clarified, and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mode, low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lack of student interest are found. Based on this, this research proposes a series of innovative writ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he research summarizes the key to the effectiveness of multimodal teaching strategies and looks forward to further optimizing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writing teaching with the help of emerging technologies in the future to 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English literacy.
文章引用:袁静. 多模态理论视角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策略探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279-28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23

1. 引言

当前,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深刻改变着教育领域的理念。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模态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初中英语教学的新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迫切需要转变教学方式,将多模态教学模式引入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之中。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掌握写作技巧,提升他们的英语写作水平,进而培养其多元化的读写能力。

当前初中英语写作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教学内容单一,过分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记忆,忽视了写作思维和创意表达的培养,导致学生的写作缺乏个性和新意。同时,学生参与度低下,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使得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和动力。此外,真实语境的缺失使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情境中。评价方式的单一也限制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发展。

多模态理论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提供了新视角,强调通过视觉、听觉等多感官交流,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构建互动式写作环境,鼓励学生讨论、合作,以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理论下的教学策略,为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和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2. 多模态及其英语写作教学的关系

2.1. 多模态理论的内涵

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1]。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理论框架包括四个层面,即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和表达层面。文化层面决定了传播的传统、形式和技巧,是多模态传播得以实现的关键层面。它包括意识形态和体裁,前者由思维习惯、人生哲学、生活习惯和社会潜规则组成,后者由能够实现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力组成。语境层面限制了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在特定语境中,所选择的体裁通过某些交际模式得以实现,它包括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模式。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意义层面包括表意意义、人际意义和文本意义,受话语范围、话语主旨和话语模式的限制,形式层面指不同的模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最后,在表达层面,不同模式的特征结合起来通过媒介表达话语意义。

多模态教学模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英语知识[2]。这些模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协同配合,共同构建意义多模态(Multimodality)是指使用多种感官(如视觉、听觉)进行信息传递的方式。在教育领域,多模态教学包括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效果。Kress和Van Leeuwen (2001)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认为交际不仅仅是通过语言实现的,还包括图像、布局和其他视觉符号[3]。这种理论强调了不同模态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作用。在教育领域,这意味着教师可以利用图表、图片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形式来增强教学内容的表达力。例如,在一个多媒体英语故事学习材料中,书面文字提供故事的基本情节与对话内容(语言模态),精美的插画描绘出故事发生的场景与角色形象(视觉模态),背景音乐和角色的语音配音营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围与故事节奏(听觉模态),学习者可以通过点击屏幕、翻页等操作与学习材料互动(触觉模态),而故事在页面或屏幕上的排版布局(空间模态)也会影响学习者对信息的接收与理解顺序。Tindale (2004)提出了“动态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概念,强调在交际过程中,不同的模态是动态变化的,并且相互影响[4]。这种观点对于理解复杂的交际现象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多文化背景下的交际。Unsworth (2006)探讨了非言语交际在教育中的作用,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如何影响学生的学习体验[5]。他的研究发现,教师的非言语行为可以传达大量的情感信息,对学生的情绪状态和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技术的发展,多模态教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Hyland (2009)探讨了多媒体技术在学术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指出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6]。Jewitt和Jones (2010)研究了多模态语篇分析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强调了图像、布局和颜色等视觉元素在传递意义方面的重要性[7]。此外,O’Halloran (2011)提出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框架,为多模态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8]。他认为,多模态话语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从而设计更有效的教学活动。这些研究表明,多模态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2. 多模态与英语写作

多模态教学模式强调学生运用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世界,并与外界环境进行互动[9]。在这种模式下,学生通过不同感官的刺激会产生多种模态体验,如视觉模态、听觉模态以及触觉模态等。此外,多模态输入对英语写作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首先,它丰富了写作内容与素材,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英文电影、纪录片等视觉材料获取信息,使文章更加充实生动。例如,观看一部关于动物保护的纪录片后,学生能够在描写动物保护主题的作文中详细描述纪录片中呈现的濒危动物的生存现状、面临的威胁以及保护措施等内容,使文章更加充实、生动。其次,英文歌曲、诗歌朗诵等听觉模态的输入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语感培养,提高了语言感知能力和模仿能力。例如,经常听英文歌曲的学生可能会在写作中不自觉地运用歌词中的一些优美句式或常用词汇,提升文章的语言质量。

在多模态教学策略的应用中,写作前,教师利用多种模态资源激发学生灵感并导入主题;写作过程中,多模态工具提供及时帮助与指导,提高写作准确性和思路拓展;写作后,多模态评价方式使评价更全面客观,学生通过自评、互评及教师多媒体批注更清晰地理解评价标准,发现优点与不足,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3.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面临的挑战

3.1. 技术应用挑战

多模态教学模式对电子白板、投影仪、电脑、平板电脑等先进多媒体设备和技术存在高度依赖性,这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学校而言,购置与更新设备所需的大量资金投入无疑成为显著负担。此外,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关键执行者,需具备熟练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和教学软件的信息技术能力,可部分教师因缺乏相应技术培训,在设备和软件的使用与维护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因此提升其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成为实施关键。

许多教师对先进的多模态教学技术设备操作不够熟练,如智能交互大屏、多媒体编辑软件等。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设备故障无法及时排除、软件功能应用不充分等问题,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与效果。例如,教师在制作包含视频剪辑与动画效果的写作教学课件时,因对视频编辑软件操作生疏,导致课件中视频播放不顺畅或画面比例失调,分散学生注意力,干扰教学进程。

3.2. 模态融合挑战

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丰富多样的多媒体资源,而这些资源的开发过程往往充满挑战。教师在选择和使用多媒体资源时,必须进行细致的筛选,以确保所选材料能够契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保障多模态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与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实现不同模态之间自然、合理且有效的融合并非易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难以精准把握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模态在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比例与搭配方式。如果模态融合不当,可能会导致信息冗余或相互冲突,使学生产生困惑。例如,在讲解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英语作文时,如果同时插入过多无关的音乐和眼花缭乱的动画效果,反而可能掩盖文字内容的重点,使学生无法专注于对写作素材与技巧的学习。

3.3. 学生适应差异挑战

学生个体在学习风格、认知能力以及对多模态信息的敏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部分学生更倾向于传统的单一文字模态学习方式,对于多模态教学中大量的图像、声音等信息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快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例如,一些视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能会被过多的音频信息干扰,而听觉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能对复杂的图像和视频信息处理能力较弱,导致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在多模态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10]

4. 初中英语多模态写作教学策略

4.1. 提升教师多模态教学设计能力

提高教师多模态教学的专业化程度就要加强教师对多模态教学的理论认知。多模态教学理论的建立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理论的学习可以更加科学地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走出多模态教学是多媒体教学理论的认知误区。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并不意味着实施了多模态教学。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它嵌入了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多种模态形式。多模态的应用就是通过这些模态形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渠道,实现有效的意义表达。以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 Unit 8 Fashion单元的“Designing clothes”话题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资源导入和互动式学习提高学生对非传统话题兴趣与参与度。教师首先利用时装秀视频和时尚杂志图片激发学生兴趣,随后引导学生从颜色、材质、款式等多维度描述模特着装,复习相关词汇与句型,并引入穿搭审美评价标准,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此方法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还有效提升了学生在特定语境下的语言产出能力。

实践方面学校应开展针对性培训,如多模态教学理论、资源整合与课件制作技巧培训等,鼓励教师间相互观摩学习,共同研讨如何依据写作教学目标与学生水平设计多模态教学活动,提高教师多模态教学设计水平与实施能力。例如,在写作课程中教师应丰富手势、面部表情、头部动作等交流模式的使用,减少同一模式在短时间内的出现频繁。多种模式的表现形式可以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防止学生感到疲劳,保持课堂参与的热情。除此之外,还需要控制某些方式的过度使用。如若频繁的头部移动和目光来回切换,这会大大降低教师指示性手段的效果,学生也很难感知教师真正的交际目的。

4.2. 差异化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

根据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或小组合作学习。对于能力较弱学生给予更多基础模态识读指导与练习,如简单图像描述、音频信息提取等;能力较强学生则安排更具挑战性任务,如多模态信息融合创作等,逐步缩小学生间差距,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例如,在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初稿后,教师可以先让他们对照表1进行自我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并改正,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互评。互评结束后,教师可以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一位代表上台进行自评、互评分享,促使全班学生思考自己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从其他同学的文章中汲取经验[11]。最后教师可以对文章进行综合性评价,从结构、内容、语言等方面给出相应分数,并总结学生英语作文中存在的优点和缺点。

Table 1. Writing evaluation form

1. 写作评价表

评价维度

评价指标

分值

自评

互评

师评

结构

文章分段,逻辑清晰易读

3

恰当使用连词、过渡句

1

内容

内容完整、丰富

3

亮点表达

1

语言

语法、人称、时态正确

3

单词、短语表达正确

3

书写

字体美观,词数合格,大小写、标点符号正确

1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诸多挑战,教师需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设计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能力和兴趣。任务难度应适中,既具挑战性又不过于简单,以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教师还需引导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通过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有效推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发展,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4.3. 优化教学资源整合与时间管理

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是多模态教学的关键手段。教师可以通过PPT、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将文本内容直观地展现给学生[12]。例如,利用PPT和微课展示写作文本的关键段落和知识点,并配以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初中英语的三段式写作。多模态教学强调不同模态的有机整合。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需要将文字、图片、音频等不同模态的内容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性强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运用所学知识。

学校可建立多模态教学资源库,组织教师团队筛选、整理无版权或可合法使用的优质资源,并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改编资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提前规划好各教学环节时间,如用5~10分钟展示多模态素材导入写作主题,20~25分钟引导学生写作,5-~10分钟组织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点评,确保教学任务有序完成。

5. 结论

多模态理论整合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资源,为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带来新活力。它能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打破传统单一文字局限,比如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写作话题更直观生动,激发学生兴趣与写作灵感,使学生有更多素材和思路可挖掘。同时,有助于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求,视觉型、听觉型等学生都能找到契合自己的学习切入点,提升参与度,进而更积极地投入到英语写作中,从整体上增强学生英语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在如今的教学环境中,多媒体资源丰富且易获取,教师可以方便地搜集图片、音频、视频等素材用于课堂,为多模态教学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初中学生对多元的信息呈现方式接受度高,适应能力强,他们更乐于通过多样化形式去学习英语写作知识与技巧。再者,多模态教学可以灵活融入到现有教学环节中,无论是写作前的话题导入、写作中的思路拓展,还是写作后的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都能借助多模态手段优化,具有很强的实践可行性。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创新教学策略,如开展小组合作利用多模态资源共同创作故事、模仿影视片段进行剧本写作等,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性强的课堂活动,如角色扮演、讨论、辩论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13]。多样化的模态引导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写作规范与表达,提升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并且在多模态反馈评价环节,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认识自己写作的优点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改进,有助于持续提升英语写作水平,为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与综合素养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总之,多模态理论应用于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意义重大且切实可行,创新教学策略更是对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有着诸多积极影响,值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推广。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运用多模态教学能力。通过多模态教学,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德禄. 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 中国外语, 2009, 6(1): 24-30.
[2] 杜宁琳. 初中英语多模态教学中提高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行动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外国语大学, 2023.
[3] Kress, G. and van Leeuwen, T. (200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 Arnold.
[4] Tindale, C.W. (2004) Rhetorical Argumentation: Principle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age Publications.
https://doi.org/10.4135/9781452204482
[5] Unsworth, L. (2006)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the Format of Instructional Materials: Coherence, Signaling and Redundancy. In: Michael Spector, J., David Merrill, M., van Merriënboer, J.J.G. and Driscoll, M.P., Eds.,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45-158.
[6] Hyland, K. (2009)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riting. 2nd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7] Jewitt, C. and O’Halloran, K. (2010)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 Routledge.
[8] O'Halloran, K.L. (2011)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Bloomsbury Academic.
[9] 徐静. 基于多模态理论指导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 英语教师, 2023, 23(8): 156-158.
[10] 邵春兰. 多模态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界, 2024(31): 26-28.
[11] 路梅. 多模态理论指导下英语写作教学研究[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9): 51-53.
[12] 文选. 基于多模态理论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 宁夏教育, 2024(11): 52-53.
[13] 汪晶晶.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海外英语, 2024(9): 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