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新时代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论述,不仅继承和发展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提法,而且根据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寄语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这一重要论述对新时代青年品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对时代的回应,也是对青年的期盼。人格作为社会个体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决定了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相对成熟且健康的人格是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题中之义。孟子对理想人格有着完整的论述,并且形成了完整的理想人格的思想[2]。基于此,探析孟子理想人格的思想渊源与形态表征,对于新时代青年品格塑造不失启发与借鉴意义。
2.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中国儒家学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其核心代表人物是先秦时期的孔子与孟子[3]。任何思想都有其得以成立的根据,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理论路径,一是孔子理想人格是孟子理想人格直接的思想来源,二是从性善的角度出发,使得理想人格的实现具有可能性。深入探析和梳理孟子理想人格形成的理论依据,汲取圣人先贤的宝贵智慧与思想精髓,是挖掘其思想中所蕴含的合理内涵,寻找到新时代青年品格塑造的有效方式。
(一) 孔子思想: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理论借鉴
孟子是孔子虔诚的信徒,是儒家思想忠实的践行者,以他自己所说:“乃所愿,则学孔子也。”[4] (p. 66)孟子的思想体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来源于孔子并且有所提高发展。其一,孔子的天命观。孔子的天命观念基于对传统天命神学思想的继承就发展了自己的理念。孔子讲“知天命,畏天命”,但孔子天命观的核心思想并不是这二者,而是“尽人事”。这是一种在肯定天的力量的基础上,肯定人的力量的一种思想,具有一定的主体性。从孔子开始,天命观人格神的意义下降,人们的视线从对“天命鬼神”的关心上拉到现实社会中。在天命观念中,孔子在强调敬畏天的同时要积极认知自己的命运,孟子继承了孔子在天人关系中积极面对人生的观点,并进一步提出,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性,这就使得理想人格的实现更有意义。其二,孔子的圣人观。“圣”是儒家治世理想中的完满人格。圣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尊崇和仰盼的至高理想人格和内圣外王之道的最高体现者。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5]在孟子笔下,圣人的门槛大大降低,一再强调圣人与寻常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在德行与能力上更加出类拔萃,教化意义更加现实。其三,孔子的君子观。孔子君子观是儒家思想中最具代表性的内容,“君子”一词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尚书》[6],最早多指代贵族。而《论语》中的“君子”一词冲破了地位等级的限制,使具有美好道德品质的平民百姓也可以称之为君子[7]。由此君子的理想人格在世风日下的社会的实现成为可能。孟子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孔子对君子的道德意涵的界定,并且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阐发。孟子认为君子不仅是一个道德修养意义上的范畴,同时更是一个身家国天下与修齐治平通贯意义上的范畴。
(二) 性善论思想:理想人格思想形成的内在依据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最重要的部分,他主张人的本性是良善的,即人的本质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体现。他认为善良的本性是实现道德人格的必要条件,是理想人格具有时代价值的根本依据。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人性中固有的善良与道德潜能,为人的道德生活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其一,性善论首先强调的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8]。孟子认为人都有恻隐之心,也就是同情之心。这种同理心是未经人的思考产生的,是一种不自觉地向善的靠拢。其二,孟子性善论认为上天赋予了人的一切道德心。孟子说“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4] (p. 66)孟子认为四端之心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内在于人的道德萌芽的,也是人能成为君子的必要条件。孟子讲的“天”和“命”应当是自然形成的,借此引导人们修身养性。其三,孟子性善论思想在于告子的争论中的进一步得以验证。孟子不循旧说,独辟蹊径,并于告子在稷下学宫就人性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告子认为“生之谓性”,人生来就有不同的性,也无所谓善恶;但孟子认为,人和禽兽是有差别的,这最大的差别就是人是有人性的。告子认为仁义是对人的本性进行改造而得来的,而孟子主张人性本善,仁义都在自己身上,只要从自己的良知去求。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开端,论证个体修养理想人格的动力源头,为人格塑造并进化成圣提供了自然而然的根本理论根据。
3. 孟子理想人格思想的形态表征
在伦理学中,人格是指道德人格,特指人的道德品质。理想人格,则是道德人格的理想状态,是指在任何境遇下都始终能坚守道义为先的人生价值取向和人格操守。鉴于此,孟子将理想人格层级具象成君子、大丈夫和圣人三种形态表征,展现了一个完满立体的人格形象。
(一) 屈仁由义的君子人格思想
君子人格是重要的传统文化根基,不仅是孟子理想人格追求的典范之一,也凝练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9]。孟子的君子人格指的是道德完美、品行高尚的人,基本上涵盖了他的人生理念与理想追求,一定程度上也是他的夫子自道。“仁”是孟子思想的核心思想,也是君子人格之所以养成的重要要素。“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孟子·离娄下》)孟子的仁更多地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尊重与宽容,是我们自身散发出来的一种气质。义是仅次于仁在君子思想中的重要位置。孟子主张“舍身取义”,认为义是人之为人之所在,具有至高价值,为了正义、为了民族大义可以舍生忘死。“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义作为君子的重要品质,他将自己的处事都符合在义的标准之内。孟子特别强调,道义高于利益,关乎尊严,是公正无私的行为准测,决不能为了活命而将人的尊严甚至国家与民族尊严抛诸脑后。仁义是君子的根本特质之一,君子首先会考量所得是否合于义,行为时时刻刻处于仁和义的标准之内,即居仁由义。君子一词一经产生,演变为评判人之本性的重要标尺,既是个人修为的标尺也是社会治理的理想模型。
(二) 浩然正气的大丈夫人格思想
孟子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 (p. 66)”的理想人格,是独具特色的理想人格形象,也是理想人格的最直观表达。大丈夫是孟子为中国人树立了一个仰之弥高的道德标杆,展现了顽强刚毅、正气凛然的人格气势。大丈夫首先要具备浩然之气,关于“浩然之气”,孟子将其描述为“其为气也,至大至刚”[4] (p. 66)。在孟子看来,人若想具备大无畏的精神莫过于培养自己的“浩然之气”,这股气更为浩大、坚韧而具有毅力。养浩然之气就是时时刻刻用道与义来约束自己[10]。孟子的大丈夫人格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拥有独立人格。独立人格是独立于其他人的,内置于自身的,不轻易被外界改变的一个个性特征。大丈夫从容做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11]。大丈夫是不肯随波逐流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大丈夫不因拮据贫穷而抛弃道德志向,不因强权而屈服,更不因富贵发达而放纵自己。二是大丈夫拥有不屈不馁的坚定意志。不管处于得志亦或是失志的状态中都不会变动自己的目标,富贵、贫贱、威武这些都不能摧毁大丈夫的志向。孟子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用大丈夫的坚定志向来对抗君王的权势,这也体现出大丈夫独立的人格魅力。三是大丈夫还具备仁德之勇。勇又分为大勇和小勇,大丈夫所要追求的必然是大勇。孟子认为大丈夫要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忘矣”的大无畏精神。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彰显出一种做人的气概,具有宽广无边的博大胸怀,具有不屈不挠的刚强意志,作有勇有谋之人才是大丈夫的最终指向。
(三) 与天地同流的圣人人格思想
圣人人格,是孟子理想人格的最高形态表征,是君子人格和大丈夫人格修炼的终极目标。孟子凸显了圣人于道德层面的平等性,明确了圣人于道德实践中立身处世的准则,为普通人走向圣人人格提供了可能。一方面,从跨越时空的社会教化角度来看,圣人是“百世之师者”。孟子通过伯夷、柳下惠的故事来说明圣人的影响力,圣人是人民的老师,他必须是品德高尚的,他的行为会被人民所效仿,对人民会产生极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并成为后人典范,感染世代民众,充分发挥了其人伦之师的价值。另一方面,从自我超越的道德修养角度来说,圣人是“与我同类者”。孟子的圣人观“言必称尧舜”却又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认为只要遵循尧舜的仁义之道,努力力行践履,就能够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可以说,孟子在孔子为常人与圣人之间的鸿沟上架起了一座桥,给道德主体走向圣人人格提供了现实路径。
孟子理想人格的不同形态表征相互贯通。通过对君子、大丈夫和圣人形象的描绘,孟子诠释了理想人格应具备的气质和品质。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孟子的理想人格就是指一个人具有高度的道德规范和伦理价值观,兼收并蓄各种生活取向的良好品质。
4. 孟子理想人格对新时代青年品格塑造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未来的竞争是年青人的竞争,今天的年青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骨干和栋梁。”[12]国家前途、民族的命运以及人民的幸福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健康积极的人格是青年实现个人价值的内生动力,孟子理想人格思想正是强化青年理想人格培养的源头活水,对新时代青年品格塑造具有重要的助力价值。
(一) 锤炼品德修为,注重道德实践
新时代青年高尚的理想人格就是要“立德”。“真正有德性的行为并非是由外在规范的限制和引导引出的,而是由发自主体内在的品质所形成的心理习惯。”[13]理想人格的品格特征诠释了孟子对高尚道德品质的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增长,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公民道德水平,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任务。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道德根基,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14]青年道德建设的整体状况较好,但与新时代对青年有更高的道德要求和期待相比,青年道德建设中仍存在不少道德滑坡现象。一方面,部分青年社会主义道德理性认识不深。一些青年对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认识不清,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在利益与道德出现冲突时,难以坚守正确立场,出现“精致利己主义”行为,难以形成理性判断。另一方面,青年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践行不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部分青年陷入“比较陷阱”,忽视合作;还有部分青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压力巨大的现实生活,选择“躺平”“摆烂”,这就体现了青年对自身道德行为的认知性不足。部分青年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道德失范现象视而不见,深层次地体现出一些青年缺乏践行社会主义道德的自主性。
孟子所提的反省自求是为了要求个体以内在因素作为出发点,强化道德认知的能力,强化自觉的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新时代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知伦理、明道德、有原则、讲规范,提升道德境界,锤炼品德修为。青年只有以德为本,注重道德修养和品格塑造,才能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
(二) 砥砺优良品行,践行立己达人
理想人格之所以具有崇高性是因为其不仅对己宽容,更能待人友善。立己达人,“己”为根本也为依托,“人”为施用也为验证的关系,也是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青年要把握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的串联关系,不要只顾自己的欢乐与利益,要时刻关注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增强自身本领,塑造“立己”的道德能力。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4] (p. 66)反求诸己强调的就是躬身自求,孟子以射箭作比,如果有人发射弓箭未中,不该怪对手比自己射得准而赢过自己,应当反省自己,看自己有什么没做好的地方。当代青年也应当把“射者正己”的观念根植于处事、待人、待物之上,从而塑造懂礼节、知进退、具有强烈人文情怀、健全人格的现代青年形象。在新时代,青年要遵守社会主义荣辱观,知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将内在修养的提升和本领的练就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新时代青年要坚持仁爱友善,增进“达人”的道德关怀。孟子提出“仁则荣,不仁则辱”,个体只有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自觉去实现社会价值,也才会在实现社会价值的时候努力奋斗,克服万难,甚至能献出自己的生命。青年在自觉抵制利己主义思想的侵蚀,摒弃功利化的实践行为,在形形色色的诱惑面前能够保持定力,能够树立重义轻利、重精神轻物质的正确价值取向,做出更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新时代青年应勇于担当,通过主动践行“立己达人”,砥砺优良品行,才能持续地提高自己的时代责任感,推动人格的完美发展
(三) 胸怀“国之大者”,涵养进取品格
“国之大者”作为一句古语,在传统维度上和“国之大务”和“国之大事”一样,指的是国家和影响国家的那些大事情或最重要事情。对于青年来说,国之大者就是要在“大”上下功夫,就要要有大抱负、大气魄、大作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责任有担当,青春才会闪光”。当代中国青年要在“强国有我”的时代呼唤中,塑造“舍我其谁”的积极进取品格,勇做新时代的弄潮儿,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勇于担当使命任务。首先,新时代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青年要淬炼和筑牢理想信念,青年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不断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涵养胸怀天下的博大胸襟,自觉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做到精神上不“缺钙”。其次,新时代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实干的黄金时期。新时代青年要不断锤炼自己,提升自我,实现个体人格的不断优化,以过硬的才干本领创造幸福生活,助推社会现代化建设。最后,新时代青年要树立担当意识。广大时代青年要以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不要为“一己私利”而学,要为“国之大者”而学,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在国之大计中,践行“国之大者”。
5. 结语
人格的完备对个体、社会、国家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理想人格是人格的理想化,是个体对人格的终极追求。孟子理想人格思想为我们展现了完满人格的基本样貌,通过梳理孟子理想人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样态特征,无疑给当下新时代提供了范导。“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15]。当代的中国青年要粹炼出优秀的人格品质,做到“内外兼修”,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