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散文的叠音修辞研究——以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为例
A Study of the Rhetoric of Alliteration in Yu Guangzhong’s Prose—Taking the Prose Collection The Long Road We Walk Slowly as an Example
摘要: 余光中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特别善于利用音律与节奏来作文章,大量切合景、物、情的叠音形式为其首次创用,充分展示了主体的情感心绪。其散文充分利用了汉字双声叠韵的美质,将古诗文言化用入文,对语言进行了革新,不仅赋予了古诗词新的生命力,还极大丰富了词汇,开拓词境,扩大了叠音词的表现功能。本文以余光中的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为对象,探析余光中散文的叠音修辞艺术,总结其叠音修辞的个性特色,寻求文本内容和修辞效果的关联。从形式与内容看,叠音在全书分布密集、形式多样,且描写对象丰富;从修辞效果看,叠音的使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生动感,表达了自然真切的主观情感,还凸显了作者灵动、诗化、口语化的语言风格。
Abstract: Yu Guangzhong is an outstanding poet and prose writer in the Chinese literary world. He is particularly adept at using rhythm and meter in his writings, and he created for the first time a large number of superimposed forms that suit scenes, objects and emotions, fully demonstrating the emotions of the subject. His prose makes full use of the beauty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double-voiced superimposed rhymes, and he has revolutionised the language by incorporating ancient poetry into the text, not only giving new life to ancient poetry, but also greatly enriching the vocabulary, opening up the lexical realm and expanding the expressive function of superimposed words. This article takes Yu Guangzhong’s essay collection The Long Road We Walk Slowly as an object to explore the art of alliterative rhetoric in Yu Guangzhong’s prose, to summarise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his rhetoric of alliteration, and to seek a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ntent of the text and its rhetorical effect, so as to better study the work and appreciate the writer’s linguistic char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and content, the use of alliteration is densely distributed throughout the book, with a variety of forms and a wealth of objects describ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al effect, the use of alliteration not only enhances the beauty and vividness of the language, expressing natural and genuine subjective emotions, but also highlights the author’s spiritual, poetic and colloquial style of language.
文章引用:李思园. 余光中散文的叠音修辞研究——以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359-36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68

1. 引言

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的余光中一生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在众人眼中,《乡愁》似乎已成了他的代名词,而他也因此多了个“乡愁诗人”的名号。但“乡愁”这个代名词承载不住余光中才华横溢,其在诗歌、散文以及文学翻译上的造诣同样是十分高超。余光中的散文创作成就常常被大众读者所忽略,其早期散文作品如《听听那冷雨》《山盟》《逍遥游》《南半球的冬天》等,八九十年代所创作的《日不落家》《催魂铃》《何以解忧》《我的四个假想敌》等一些佳作,妙语天成,才情四溢,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作者的至情至性。香港文汇报网站评价余光中的作品风格时如是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且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雕细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唱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1]。叠音修辞的运用是余光中散文的一大特色,他作文章特别善用音律与节奏,创用了大量切合景、物、情的叠音形式,充分展示人物的情感心绪。其散文充分地利用汉字双声叠韵的声韵现象,将古诗文言化用入文,对语言进行了革新,不仅赋予了古诗词新的生命力,还极大丰富了词汇,开拓词境,扩大了叠音词的表现功能,其散文叠音修辞值得深入探析。

现有文献对余光中散文诗化语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散文语言的弹性、密度和质料,表达技巧、句式和语言风格上。鲜有专门针对余光中散文叠音修辞艺术,所做的研究内容也较为分散。例如,曹东琴、江南(2018) [2]从语音变异和词语变异方面研究余光中散文语言变异美;孟建安(2004) [3]、孟祥英(2008) [4]两篇从散文《听听那冷雨》的叠字使用情况出发,对余光中单篇散文中复叠修辞文本作详细的归纳分析,然而仅针对余光中的某一篇散文作的探讨,缺乏对整个散文体裁中叠音修辞运用的系统分析。因此,本论文立足于语言学的基础,以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为例,围绕叠音修辞学这个角度展开专门的研究,通过定量与定性的方法,进一步对小说文本的叠音词进行分类与归纳,探析余光中散文中的各种叠音形式的使用规律、特点及其在散文中所起的作用。

2.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叠音的整体运用情况

叠音词是指两个音节重叠而形成的词,又叫“重言”“叠字”等。传统意义上的叠音词指的是单纯的音韵重叠,随着对文学和语言的研究深入发展,部分叠音词也具有“义”的重叠性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由同一音节、语素或词的复现而成的叠音形式,但由于数字和人物称谓词造成的音节、语素或词的复现在文本中属客观陈述,修辞意味不强,本文所讨论的叠音形式不包括此类词。

2.1. 分布情况

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精心挑选了余光中先生的36篇散文,并将其分类为游记见闻、感情经历、生活智慧、人情世故、文化随感五个部分。在此书中,余光中先生作为人生的过来人,写下一篇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生命的启示与前行的力量。而叠音修辞的写作手段被其大量使用,散见于其大大小小的诸篇散文中,使散文语言时而壮阔铿锵,时而细腻柔绵。

Table 1.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of the diaphragm form in the essay collection The Long Road We Walk Slowly

1. 叠音形式在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的总体分布情况

分布位置

叠音数量()

比例

第一部分

496

39.6%

第二部分

201

16.0%

第三部分

253

20.2%

第四部分

107

8.5%

第五部分

196

15.6%

总计

1253

100.00%

表1,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全书共用1253个叠音形式,叠音形式在各部分篇目中的分布情况如下。

第一部分:《听听那冷雨》114个、《望乡的牧神》81个、《众岳峥峥》19个、《山色满城》33个、《雨城古寺》47个、《不朽,是一堆顽石》96个、《南半球的冬天》52个、《伊瓜苏拜瀑记》54个。第一部分共使用叠音496个,占据整本散文集的39.84%,其中《听听那冷雨》一文使用叠音最多,共114个;《众岳峥峥》使用叠音最少,有19个。

第二部分:《何以解忧》27个、《日不落家》31个、《记忆像铁轨一样长》55个、《我的四个假想敌》30个、《天方飞毯,原来是地图》20个、《九九重九,究竟多久?》6个、《地图》32个。其中文章《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使用叠音最多,共54个;《九九重九,究竟多久?》使用叠音最少,仅6个。

第三部分:《牛蛙记》42个、《花鸟》32个、《沙田山居》32个、《尺素寸心》13个、《催魂铃》53个、《娓娓与喋喋》18个、《假如我有九条命》16个、《朋友四型》7个、《借钱的境界》23个、《幽默的境界》17个。其中《催魂铃》一文使用叠音最多,共53个;《朋友四型》使用叠音最少,仅7个。

第四部分:《高速的联想》28个、《秦琼卖马》27个、《你的耳朵特别名贵》5个、《开你的大头会》21个、《没有邻居的都市》26个。其中《高速的联想》和《没有邻居的都市》两篇使用叠音最多,皆有26个;《你的耳朵特别名贵》使用叠音最少,仅4个。

第五部分:《山盟》90个、《猛虎与蔷薇》3个、《逍遥游》25个、《黑灵魂》30个、《登楼赋》40个、《钞票与文化》8个。其中,使用叠音最多的一文是《山盟》,共89个,《猛虎与蔷薇》使用叠音最少,也是整本散文集中使用叠音最少的一篇,仅3个。

余光中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共分为五部分,其中使用叠音修辞最多的是第一部分,即主题为“游记见闻”部分,共496个(见表1)。在叠音修辞运用最多的十篇文章之中,第一部分的文章有六篇(见表2),其中使用叠音最多的文章是《听听那冷雨》(114个)。在主题为“人情世故”的第四章中,叠音修辞的使用情况最少,共101个,仅占散文集的8.11%。从叠音在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的篇章结构中的分布可见,叠音词多用以写景状物。

Table 2. The top 10 most used rhetorical texts

2. 叠音修辞运用最多的十篇文章

序号

分布位置

篇名

叠音数量()

1

第一部分

《听听那冷雨》

114

2

第一部分

《不朽,是一堆顽石》

96

3

第五部分

《山盟》

90

4

第一部分

《望乡的牧神》

81

5

第一部分

《伊瓜苏拜瀑记》

54

6

第二部分

《记忆像铁轨一样长》

55

7

第三部分

《催魂铃》

53

8

第一部分

《南半球的冬天》

52

9

第一部分

《雨城古寺》

47

10

第三部分

《牛蛙记》

42

2.2. 叠音的主要类型

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等是汉语叠音修辞中的主要形式,余光中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叠音修辞的使用繁多,形式也多样化,除常见的双音节复叠形式、三音节复叠形式、四音节复叠形式外,还杂有其独创性极强的六音节和八音节的叠音形式。多种形式的叠音修辞在余光中先生的笔下呼之即来,有如妙笔下悠然绽放之花,突显了其散文语言的独特魅力。

本书使用叠音修辞最多的文章是《听听那冷雨》(114个),下文以《听听那冷雨》重点举例来说明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叠音的主要类型。

Table 3. The form of overlapping sounds presented in Listen to the Cold Rain

3. 《听听那冷雨》中所呈现的叠音形式

形式

分类

数量()

共计

比例

双音节复叠式

AA式

42

42

36.84%

三音节复叠式

ABA式

2

12

10.53%

ABB式

10

四音节复叠式

AABB式

24

55

48.25%

AABC式

10

ABAC式

6

ABCB式

9

ABCC式

6

六音节复叠式

AABBAA式

2

4

3.51%

AABBCC式

2

八音节复叠式

AABBAABB式

1

1

0.88%

总计

-

114

100.00%

表3,《听听那冷雨》囊括了11种类型的叠音形式(见表3):42个双音节复叠式、12个三音节复叠式、55个四音节复叠式、六音节复叠式4个、八音节复叠式1个。

双音节复叠式,即AA式音节叠加的语音形式,是最基本且通常使用率最高的一种叠音形式。如“潇潇”的冷雨,“咕咕”的啼声(《听听那冷雨》)等。

三音节复叠式在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主要有三种:ABA式、ABB式、AAB式。如“手牵手”“潮润润”(《听听那冷雨》)、“漆漆黑”“惶惶然”(《不朽,是一堆顽石》)等。

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四音节复叠式有:AABB式、AABC式、ABAC式、ABCB式、ABCC式、ABAB式、ABCA式。如“曲曲弯弯”“蠢蠢而蠕”“变来变去”“黑键白键”“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更长更长”“载驱载驱”(《地图》),“无根之根”“非产之产”(《没有邻居的都市》)等。

除上述常见叠音形式外,余光中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还有一些作者独创的六音节和八音节叠音形式。六音节复叠式有ABABAB式、AABBAA式和AABBCC式三种,如“资讯资讯资讯”(《没有邻居的都市》),“轻轻重重轻轻”“细细琐琐层层”(《听听那冷雨》)等。八音节复叠式有AABBAABB式,如“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听听那冷雨》)。这些叠音词的创用使文本音韵和谐,增强语言的音乐性,使人读来语势连贯,朗朗上口。四音节以上的多音节复叠形式虽占比不重,却也充分体现出余光中先生遣词造句的语言功底已入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

3.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叠音的使用效果

余光中在运用叠音修辞的过程中并非随心所欲地对词语进行重叠,而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散文语言进行加工,优化语句的同时不显拖沓和滥用。叠音在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的修辞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生动感、表达自然真切的主观情感、突显作者本人的语言风格。

3.1. 增强了语言的形象美和生动感

3.1.1. 增强音乐美

叠音词通过音节、语素或词的重叠,反复刺激阅读者的视觉,并在人脑中转化为听觉,从而伸张句子节奏,增强韵律美,一气贯通。叠音词在余光中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的出现频率较高,往往常常几个叠音连着出现,构成富有流动感、节奏感与音乐美的长短句式,例如:

(1)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听听那冷雨》) [2]

(2) 被铃声惊碎了的静谧,一片片又拼了拢来,却夹上这么一股昵昵而汝不听不行、听又不清的涓涓细流,再也拼不完整(《我的四个假想敌》) [5]

例(1)“料峭”形容风冷,微寒。“淋漓”“淅沥”形容雨势变化,“潮湿”形容皮肤能感受到的空气中的湿度。这些词语一经叠用,节奏匀称、音韵和谐,抑扬顿挫更加分明,语句读来铿锵有力。连续几个AABB式叠音的充分整合增强了语言奔放的气势,把蕴含在人物身上深厚的情感倾泻得淋漓尽致,同时使意境优美雅致。例(2)中的“昵昵而汝”由韩愈《听颖师弹琴》诗句“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化用而来,意指男女之间亲昵的轻言细语,用在此处增强韵律感、增强抒情且朗朗上口。叠音词“不听不行”与后面的“听而不清”词尾押韵,声调抑扬顿挫,整句读来畅快自如。

3.1.2. 增强形象美

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叠音词能使话语表达得更加详尽细腻,生动形象,单个音节、语素或词在重叠后,词义也会因此而有所扩大,在词语本身的客观概念义可能生发出更丰富、更有魅力的语用义。例如:

(3) 人来人往,那千年古寺永远矗遮在哪里,雨呢总是下下歇歇,伞呢当然也张张收收。一切事那么天长地久,自然而然(《雨城古寺》) [5]

(4) 现代的徐霞客坐游异域的烟景,为我配音的不是古典的马蹄得风帆飘飘,是八汽缸引擎轻快的低吟(《高速的联想》) [5]

例(3)中,四个叠音分别描写“人”、“雨”、“伞”、以及在这千年古寺中发生的“一切”,许许多多的“人”来了又走,“雨”下了又歇,歇了又下,仅凭四个叠音就把雨城古寺里的动态场面描写得如此清晰,画面感油然而生。读者由此可联想到人、古寺、雨和伞,甚至是在这个空间内被作者省略掉的更多意象和场景,如同亲临其境。这样的修辞简小精当,增强文章的生动感。例(4)作者自比现代徐霞客,表明自己和徐霞客一样喜欢游历天下,然而与徐霞客不同的是这位“现代徐霞客”出行所用的交通工具。“马蹄得得”与“风帆飘飘”分别代指骑马与乘船两种出行方式,作者在此处不明说这两种古老的出行方式,而是利用叠音词的拟声、摹象来借代,视听结合,妙不可言。

3.2. 表达自然真切的主观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与周围环境密切相连的,敏感的诗人作家更是容易被环境所牵动,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在作家作品中频频出现。叠音词对环境、事物的描写同样有助于突显人物情感,在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作者余光中根据自己的意识流动来选择变换叠音修辞文本,使表情达意更真切自然。如:

(5) 而就凭一把伞,躲不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的(《听听那冷雨》) [5]

(6) 雨是潮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舐舐那冷雨。(《听听那冷雨》)

例(5)“潮润润”本应修饰液体,而“水”容易让人想到柔和多情、温润如玉。作者以此描写思想,化抽象为具体,表现其在多水、微寒、潮湿的阴雨天中引发的复杂情绪,恰如“水”一般的潮润润。例(6)中叠音词“潮潮润润”的使用,使读者感受到冷雨来时空气的微凉与湿度,作者对那温柔的冷雨的喜悦之情从他兴奋得伸出舌头“舐舐”的动作中不言自明。

3.3. 突显作者的语言特色与风格

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余光中对叠音词做了有效处理,通过谐音变异革新散文语言,叠音修辞常与回环、反复等辞格综合运用,语言运用生动活泼。此外,他作为一名诗人而兼有的文学素养,渗透在散文语言中,使其散文语言呈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感。作者在散文集中灵活运用叠音修辞,善于在具体语用中把生活中常用的口语词转化成不同形式的叠音修辞。

3.3.1. 谐音变异

余光中对其散文语言有着尖锐的敏感度,他善于灵活改造语音、词语,使其文章散发出独特的言语变异美,即便是叠音词,作者也能通过谐音变异对散文语言进行革新。例如:

(7)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听听那冷雨》) [5]

(8)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听听那冷雨》) [5]

例(7)中“霏霏”与“非非”两词异形同音,在读音上,“走入霏霏”和“想入非非”之间只一字之差,恰好又都是动词,“走”和“想”两个动作几乎同步,走入“霏霏”的雨中,引发作者无端的遐想。例(8)写作者遥想大陆,从“千山万山”到“千伞万伞”,视野从远到近,慢慢聚焦,以表达自己牵挂故土而奈何阻隔之多的心绪。这里作者利用谐音变异,把人在雨中的复杂情绪拿捏得恰到好处,一语即出便孕育出无限的美感。

3.3.2. 叠音与回环、反复等修辞综合运用

在余光中的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中,叠音还常常与回环、反复等其他修辞手段综合运用,在视听方面给读者带来双重体验,余音袅袅环绕不绝,同时强化语义,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感情与思想。例如:

(9) 中西部的秋季,是一场弥月不熄的野火,从浅黄到血红到暗赭到郁沉沉的浓栗,从爱奥华一直烧到俄亥俄,夜以继日日以继夜地维持好几十郡的灿烂(《望乡的牧神》) [5]

(10) 美丽的年轮轮回着太阳的光圈,圈一圈向外推开,推向元,推向明,推向清(《山盟》) [5]

例(9)中,叠音词“郁沉沉”和回环结构“夜以继日日以继夜”以及比喻的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共同营造出中西部漫长美好而热情不息的浪漫秋季。

例(10)“一圈一圈”地推向元、明、清,叠音词本身就存在音节的重叠,再加上反复修辞后,不紧不慢地把时间一点一点往前推移的节奏表现出来。

3.3.3. 诗化的散文语言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他左手为诗,右手为文,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他的一生都在跟文字打交道,其散文也充满了诗意,叠音修辞散见于篇章结构中,加之散文优越的表现力,形成了诗化的散文语言。例如:

(11) 雕落下。雁落下。萧萧的红叶/红叶啊/落下,自枫林(《山盟》) [5]

(12) 当时间在我的呼吸中燃烧。当我的三十六岁在此刻燃烧/在笔尖燃烧/在创造创造里燃烧(《山盟》) [5]

以上两例,叙述中夹着抒情,虽是散文,却更像诗歌。长句铺排了一连串的意象,中间却没有标点符号断开,需凭读者来做句读。意象的铺排,往往是由一个事物生发出来的无限想象,由点及面,文辞优雅,充满了诗情画意。

3.3.4. 口语化的叠音修辞

余光中先生在创用复叠修辞文本时,大胆突破现成的语言规范和言语运用习惯,在散文集中创造出许多由日常口语或书面语灵活转化而来的叠音修辞,体现出作者对语言运用的不拘一格和高度的灵活性。如“好蓝好美”“好缓好慢”“太遥太远”这些叠音形式本是双音节口语词成分的复叠连用所致,口语“好蓝”和“好美”并列使用,组合成四音节复叠式ABAC式的叠音词,“缓慢”是书面语,但拆分后再在前面加上口语化的程度副词“好”之后,变成了口语气息浓厚的“好缓好慢”,“太遥太远”亦同此理,如此转化,为口语增添了几分阴柔生动的美感。

4. 结语

余光中的乡愁诗历来为人称道,然诗歌的篇幅过小,寥寥几句只能道出心中的情感。而散文恰恰弥补了诗歌留下来的空白,让人们能从散文语言中去发掘作者复杂情感的缘由。余光中的散文集《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选取了作者人生各阶段的文章,交代了许多事情的个中缘由,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使用了大量叠音修辞。叠音词在全书分布密集,形式多样且变化不定,描写对象也十分丰富,不论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形象亦或是其他事物的描写,叠音词都随处可见,从而使其散文结构紧密,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余光中的散文语言兼有中国古典文学内蕴,对叠音修辞的运用新颖灵活,描写精雕细刻,意味深长,叠音修辞的大量运用丰富了景物特点,真切自然地突显人物情感。形式多样、分布密集的叠音词也使其散文充满了诗意,诗化的散文语言和口语化的语言交错运用,是余光中散文的一大特色。

参考文献

[1] 李圣依. 港媒: 余光中被誉为文坛“璀璨五彩笔”! [EB/OL].
https://m.huanqiu.com/article/9CaKrnK62V3, 2017-12-15.
[2] 曹东琴, 江南. 余光中散文语言变异修辞研究[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8(4): 70-74.
[3] 孟建安. 叠音袅袅,异彩纷呈——论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的复叠修辞文本[J]. 平顶山工学院学报, 2004(4): 82-85.
[4] 孟祥英. 叠音交响 情思绵长——《听听那冷雨》叠音词语分析[J]. 语文建设, 2008(1): 80-81.
[5] 余光中. 长长的路 我们慢慢走[M].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7: 2, 11, 53, 188, 220, 256, 269-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