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制的优化策略——基于日、韩、俄三国经验借鉴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Oriented”—Based on the Experience of Japan, South Korea and Russia
DOI: 10.12677/ae.2025.152273, PDF, HTML, XML,   
作者: 孙娇娇: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关键词: 育人为本班主任制班级管理Education-Oriented Class Teacher System Class Management
摘要: “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全球达成普遍认同,其深刻内涵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班主任秉承这一理念从事班级管理的同时,也滋生了“负担过重、权威降低、传统与现代理念融合难以及管理主义倾向”等挑战。因此,本文聚焦核心问题,分别借鉴面临类似上述问题并取得成功经验的三个典型国家:日本、韩国、俄罗斯。通过细致的对比与提炼总结出四大策略:开放教育管理空间;科学量化与持续监测以破解小学班主任的时间困境;因地制宜融合国际新经验;创新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方式。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people-oriented” has been universally recognized around the world, and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plays a vital role in class management practice. However, while class teachers are engaged in class management with this concept, they also face challenges such as “overburden, reduced authority, difficulty i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cepts, and managerialism tendenci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re issues and draws on three typical countries that have faced similar problems and achieved successful experiences: Japan, South Korea, and Russia. Through detailed comparison and refinement, four major strategies are summarized: opening up educational management space; scientific quantification and continuous monitoring to solve the time dilemma of primary school class teachers; integrating new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 according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innovating humanistic class management methods.
文章引用:孙娇娇. “育人为本”视角下小学班主任制的优化策略——基于日、韩、俄三国经验借鉴[J]. 教育进展, 2025, 15(2): 537-54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73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80年代,人本主义逐渐成为主流思想,人本主义所强调的“尊重”、“个性”等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价值追求。班级管理作为其落实的一个环节,由原来行为主义班级管理中所强调的“控制”逐步走向人本主义价值观所推崇的“育人为本”,更加强调班级管理中将学生的发展作为衡量优劣的根本尺度。顺应时代潮流,2001年中国出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正式拉开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正式架颁布,研究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味着教育目标由原来的“素质教育”转变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今后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由此“育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被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强调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及后天养成性。亦如硬币的两面,以“育人为本”理念从事班级管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新的问题。

第一,班主任的工作负担过重。班主任承担着多种角色期待,面临多方责任来源,工作边界不断外延、膨胀,责任无限扩充。班主任集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设计者等角色于一身,同时教育局、学校各个行政部门将分解的工作任务最终全落实于班主任一人。科任老师转移责任,家长越界干扰。导致班主任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工作时间模糊化。

第二,教师威信降低。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冲击不断将班主任推向“保姆”的境地。可能某些新班主任知识威信尚未建立,法定权威的正当性在新观念以及立法的模糊性下受到冲击。

第三,违背或“育人为本”的初衷发挥不足。教师便于管理仍然存在着管理主义倾向和机械规训的现象,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自主性发挥不够,导致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班级管理本身的教育价值弱。

如何更好基于“育人为本”价值理念进行班级管理是亟待深入研究的课题。因此本文站在国际的视角,分别选取了俄罗斯、日本、韩国拥有班主任制度且面临类似问题的三个典型国家,并深入阐释与分析其班主任所从事班级管理的相关法律政策、工作内容、管理方式等范畴,以期为我国小学班主任制度的优化与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2. “育人为本”视域下班主任制中的三对矛盾

(一) 日本:时间困境与个性化培养之间的矛盾

1) 班级管理念及内容

日本小学实行班级负责制,负责一个班级的教师被称作“担任教师”,通常需要负责包括语、数、外、音乐等全科教学,生活指导以及联系家长等工作任务,相当于中国的班主任。2006年12月,日本颁布实施《教育基本法》确定育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尊重个人尊严、追求真理和正义、尊重公共精神、具有丰富的人性和创造性的人”的总目标[1]。近年来,在“育人为本”思想指导下,日本教育界不断增加有关“如何更好育人、发展学生”为核心议题的班级管理新内容。分别为:第一,为了把学生培养成有道德的人,应该怎样进行管理;第二,怎样进行管理才能创造轻松愉快、内容充实的班级生活;第三,创造“掌握基础学习,发展个性和能力”的条件;第四,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五,加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联系[2]。日本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在接触自然和社会中发展健康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

2) 班级管理方式

围绕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担任教师面对庞大的工作量一般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班级的特征与问题提前制定一年的班级经营计划,并将计划详细地分散于学期、月、周。同时,日本班级管理的空间不局限于学校,管理主体也不局限于学校。家长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之一,与教师共同参与班级的决策,家长教师联合会横跨社区、学校、家庭三个领域,其组织结构严格并具有明确的运营规章。上到全日本总会,下到各个地区、市、县、每个学校、每个年级、每个班级,以及每个校区内各个居民小区均有代表委员,形成了人数众多、规模庞大的金字形网络结构。家长和教师之间通过家校联系本中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量化表等形式形成亲密的协作伙伴关系,促进了班级管理中信息的及时流通和高效处理,实现管理效能和个性化培养的双重功能,学校方面也会通过开展教育讲座等方式提高家长教育质量,同时增强对于校方的理解。此外,班级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注重全员化的参与精细化的班级管理模式。一方面班级活动作为国家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自我管理的机会,另一方面,日本小学实行小班化,班级中无班干部概念,人人却又都是班干部,主张在全员参与中将合适的人放入合适的位置并以自荐的方式不定期地更换在班级中的角色,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细分直观地呈现每位同学的工作任务,注重学生不同角色的体验以此培养学生自立。

尽管如此,日本近年来依然频繁出现“教师压力重”、“建立在教师牺牲之上的日本教育”等新闻,班主任为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使班级管理沦为控制的过程而非创造性的过程。为解决这一困境,让班级管理回归“育人为本”价值观的教育原点,日本政府聚焦时间维度减轻教师负担。考虑到教师工作的特性,存在周期性的繁忙期与相对轻松的阶段,2021年4月正式实行教师工作时间以年为单位进行弹性化的管理以及科学化分配教师在各项工作上的时间配比并依托信息技术的手段将教师各项工作内容时间进行明确指标化、可视化的管理和持续化的监测以便将数据上报教委成为各校工作调整的依据[3]。其次,2019年中央教育审议会发布《关于构建面向新时代教育的可持续学校管理体系的学习工作方式改革综合方案》明确分属三类主体类别的非教学事务[4]。明确责任源防止责任泛化,同时减轻教师的非教学事务带来的工作负担。同时,学校加强与社区、社会专业人士合作,推行联合办公机制,辅助教师共同完成任务。

(二) 韩国:教师权威与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之间矛盾

韩国教育体系以其严格的学术竞争和考试制度,家长对教育有着极高的期望值为背景。韩国的小学班主任同样被称为“全科教师”,育人为本价值观指导下,不仅负责大部分科目的教学,还参与学生的班级以及日常的生活管理。例如,韩国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包括生活指导、共同体验学习、创意教育、班级特色活动、儿童素质开发等19个领域,还包括学习指导(包括教学准备、上课、特殊儿童指导、家庭学习指导等)、德育及生活指导(品德指导、学业问题指导、生涯规划指导、健康指导、业余时间指导等)、特别活动及自主活动指导(包括班级自主活动、俱乐部活动、学)班级管理内容的体系[5]。2010年韩国推行“减少打骂教育”、“提升学生人权”育人为本的教育改革。随即,维护学生权利的法律法规不断增加并且其本身带有笼统和模糊的性质扭曲了教师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例如:《学生人权条例》规定禁止体罚学生以及教师对学生的任何歧视性行为。此条例过度聚焦于学生权利的保障而未能充分平衡其对应的义务规定,在学生群体中诱发了一种“不履行义务也可以享受权利”的误解。《儿童福利法》则笼统地规定了,伤害儿童的健康或福利,或实施身体、精神或性暴力,构成虐待儿童。两项法律都忽视对于教师权利的保障并规定被指控虐待儿童的教师会面临职务中止以及相应的法律惩罚。法律条款因此异化为学生、家长恶意投诉老师的工具。加之,育人为本教育理念下琐碎繁杂的事物不断增加将教师步步推向“保姆”的境地,法律的偏向性以及笼统性导致教师法定权威正当性有所消解以及课程纪律的消失。因此,在韩国,小学班主任一面承受着严格的教学学力质量要求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班级管理任务要求,另一方面,承受着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高期待值,导致班主任教师频遭家长的霸凌和恶意构陷等新闻。2023年7月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半(49%)教师曾被家长恶意投诉,99.2%的受访小学教师都有过权利被侵害的经历[6]。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提高班主任权威不仅更有利于发挥教师专业行动力,而且能增加家长的教育配合程度,建立和谐一致的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完整的发展。因此,韩国近几年来出台相关法律政策,旨在改善教师的法定权威和专业权威两方面。

法定权威方面,2023国会颁布了一系列法案为《恢复以及保护教师权威强化综合方案》的后续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补足法律空白点,加强了教师的地位。根据修改后的教师地位法,校长不能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来隐瞒侵害教育活动的行为。中小学教育法修正案则包含了免责条款,明确规定教师的正当学生生活指导不视为违反儿童福利法规定的禁止行为[7]。法律的出台缓解了教师被恶意的举报。另外,加强学校管理,明确规定学校的信访处理责任在于校长及院长。在韩国某些辖区小学利用数智技术引进全年全天无休的聊天机器人软件咨询服务、设置具有录音功能的电话、配备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监控咨询室以避免家长施加暴力或口出恶言。专业权威方面,韩国政府加强教师培训与考试,废除了现行的教师能力发展评估制度,开展多元化的信息支持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同事多维度评估、学生学习和成长感知调查、自我能力诊断等。同样,利用数智技术引入人工智能定制研修推荐系统助力教师成长[8]

(三) 俄罗斯:传统与现代管理观念之间的矛盾

与其他两国不同的是,俄罗斯的班主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并且形成了良好的经验总结并闻名于世界,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协调校内外关系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的教育观念涌入国内,为与国际接轨,俄罗斯将“公民教育、个性教育、生态教育”等纳入小学班级管理的范畴。因此,班主任一方面需要维持和发扬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和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突出表征为:“知识与实践”、“共性与个性”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传统与现代管理理念之间的矛盾以培养高知识水平、具有民主意识、人文精神、积极乐观的一代人成为俄罗斯教育改革的重点。因此,俄罗斯在管理方式方面规定公民价值观等教育的实施须植根于学生的亲身的体验与内心感悟之中,而非局限于理论知识的记忆与背诵之中,在培养方式上注重以个性化的方式的对待学生。人本主义理念从事班级管理的核心理念是实践,为此,俄罗斯建立多元化的师生交流平台增强师生之间“动态互动”,充分考虑并融合了学生兴趣、需求以及一些外部条件优化班级管理。班主任常以一对一的深入对话、小组辩论交锋、寓教于乐的竞答游戏、特定主题的微型报告、角色扮演、冲突情境、社会问题方案设计以及集体协作等多样化促进交流的形式进行教育[9]。这些形式的活动既关注学生个体不同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又注重以集体的方式进行道德和人格的塑造。在班主任培养方面,俄罗斯联邦教育部官方网络平台上,其下属机构组织了一个名为“我是一个班主任”的竞赛[9]。参赛者能用通过撰写论文、创意视频展示、演示文稿或其他创新性的媒介形式展示其职业生涯中“最闪亮的时刻”。

大赛评审由教育界专家与广大民众代表共同组成,旨在从三个维度挖掘并表彰卓越的班主任:一是“最现代班主任奖”,旨在寻找并表彰那些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上勇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的班主任;二是“最具创意班主任奖”,聚焦于表彰在班级管理、学生活动组织等方面展现出非凡创意与独特见解的班主任;三是“民众最喜爱班主任奖”,则通过公开投票,让社会各界共同评选出深受学生、家长及社区喜爱的班主任代表[9]。显然,此类大赛的目的正是激活班主任队伍的创新活力,使班主任工作努力实现现代化。此外,2008年起由联邦教育署等联合主办“现代班主任竞赛”,旨在针对班级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以激发班主任们的创新活力。

3. 启示

综上所述,我国在解决这三类以“育人为本”导向下的矛盾时,可以从相关的法律政策、班级管理的理念、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基于教育实践的本土化特性,采取跨文化的视角,择优吸收国际间的成熟经验,可供参考借鉴的经验如下。

1) 开放教育管理空间,多元共治

育人为本的教育改革理念,强调人发展的全面性以及内在的完整性,在教育中应提供人足够的成长空间和条件。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的报告,明确指出新时代的教育主体不再局限于学校。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一方面,参与班级管理的人员不应再集中于班主任,另一方面可利用数智技术扩大教育的物理空间、适当打破学校和社会界限,可在除教室外的各个学校空间中打造一定的教育氛围。韩国、日本、俄罗斯等都出现参与班级管理的人员不再集中于班主任,还包括包班教师、学科教师、学生、家庭等参与班级管理,扩大教育空间,逐步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状班级管理结构。在我国的班级实际管理中,仍然存在着班主任“责任过大、负担过重”、“校内与校外教育不统一,甚至矛盾”的现状,导致非班主任与学生交流过少难以建立自己在班级中的威信。例如:我们经常能在中国的课堂看到,主科教师与副科教师上课时纪律截然不同的景象。因此,要鼓励扩大班级管理的教育主体和空间,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家庭、教师五个方面相互协同的新型育人共同体。多方应建立起长久合作机制,划分角色分工,明确责任源与义务,形成责任共同体,同时可利用数智技术提高合作效能,让参与人员成为名副其实的班级管理共同承担者以建构一个更加包容、开放高效的班级管理模式,与多元化时代相适应。

2) 科学量化与持续监测:破除小学班主任时间困境

中国和日本的班主任教师同样面临着时间困境。在学校场域内,作为班级管理关键执行者班主任的时间是弥足珍贵的教育资源,时间的长短反映了班主任负担上量的特征,分配结构反映了班主任工作负担上质的特征[3]。据调查,一方面教师大部分精力被分配在了非教学杂事上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班主任面临着工作边界模糊、工作结构失衡的困境,效率化从事学校安排的各种工作任务挤占了意义性的师生个性化交流,育人则成为班主任面临精细化的时间划分、过强的时间管控之下无暇顾及的教育原点,导致育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失真。另一方面,从国家宏观政策文件看,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国家法案,还是《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2019)等文件,虽对教师工作时间、加班限制等做出了普适性规定,但缺乏详尽、明确的条文和指标[10]。因此,国家方面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各类工作时间明确指标化、可视化、持续性追踪监测教师年度工作量并不断进行调整并使非教学工作量保持于合理的范围之内,避免使班主任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借鉴日本经验,可以充分借助社会中相关专业人士的力量,分担学校中非教学事务对班主任所造成的压力。学校方面可因地制宜改变死板的、线性的时间管理模式,树立以人为本的时间立场,给予班主任一定的自下而上的弹性时间。

3) 人本主义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素养导向、民主氛围与互动实践

人本主义的班级管理方式是新时代培养国家公民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世界各国所采纳。育人为本理念从事班级管理强调人的个性以及主体性的建构。为此,班主任在进行班级管理时。第一,强调学生“素养”的后天的养成,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重新分配班级角色,以项目化的方式运营班级的各项事务,释放学生的成长潜能,助力主体建构。第二,学会多元共治,班级管理中注意分权。扭转认知,师生关系不再简单理解为:“主客体”关系,而是“彼此之间”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为此,在班级管理中应赋予学生知情权、参与权以及评价权等权利,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主体性。强调互动以及实践的班级管理方式。通过打造多元化的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增强手脑并用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同时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为班级管理教育基点,营造民主和谐、自由向上的班级氛围。借鉴李希贵校长《学校如何运转》中将学校结构划分的战略高层、教育教学一线、中层管理者、支持人员和研发平台五个部分迁移到班级管理的组织架构,实现学生的自主管理[11]。同时,班主任应依靠集体实践活动增强班级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互帮互助中打造良好的班级氛围,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在平等的交流中有效倾听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理解从而打开心扉,更有利于培养师生之间默契,降低班级管理的工作负担。

最后,以韩国为借鉴,强调育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方式并不是一味地“以学生为中心”,应以培养完整的人为价值旨归,将班主任教师仅仅视为教育的“服务者”最终将导致教师权威降低,教师专业行动力发挥不足。在国家法律法规的宏观层面,注重弥补法律空白点,保障班主任的法定权威,使班主任正当管教学生的权利并使其更加清晰化,同时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权威,实现学生内心的真正信服。班主任的权威实践过程中应该以“向善性”和“有限性”两个维度为参照标准[12]。即:教师权威的起点、过程、传递的内容等是向善的。有限性可以将它看成导向师生潜在平等的实现程序。

参考文献

[1] 教育基本法(2006年12月22日, 法律第120号) [J]. 教职研修, 2007(2): 24-26.
[2] 王廷波, 卜庆刚, 刘丹. 逐步走向“育人为本”的班级管理——基于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中国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分析[J]. 教育科学研究, 2022(6): 80-84.
[3] 吴璇, 王宏方. 日本中小学教师的时间减负困境及治理[J]. 上海教研, 2021(10): 36-40.
[4] 中央教育審議会. 新しい時代の教育に向けた持続可能な学校指導·運営体制の構築のための学校における働き方改革に関する総合的な方策について[EB/OL].
https://www.mext.go.jp/component/b_menu/shingi/toushin/__icsFiles/afieldfile/2019/03/08/1412993_1_1.pdf, 2024-09-28.
[5] 이혜영, 류방란, 윤여각. 중등학교교사의생활과문화[R]. 한국교육개발원연구보고서, 2001: 142.
[6] 法治网. 韩国国会通过保护教师权威四项法案[EB/OL].
http://m.legaldaily.com.cn/international/content/2023/10/10/content_8910437.htm?sid_for_share=99125_3, 2024-09-29.
[7] 潘景学. 浅谈班主任工作的特点[J]. 当代教育论坛, 2011(9): 23-24.
[8] 中国教育报. 韩国推行新政促进教师实现自主发展[EB/OL].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3145567082914334&wfr=spider&for=pc, 2025-01-03.
[9] 杨佳. 俄罗斯班主任制探析[J]. 当代教育论坛, 2012(5): 67-71.
[10] 刘乔卉, 裴淼. 中小学教师的时间困境——基于T市中学教师的混合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 2021(6): 76-82.
[11] 郑金洲. 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运行逻辑[J]. 中国教育学刊, 2020(7): 22-27.
[12] 刘丽丽. 从管理走向教育: 班级治理的三条底层逻辑[J]. 中小学管理, 2023(7):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