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
Explora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ree-All Education”
DOI: 10.12677/ces.2025.132128, PDF, HTML, XML,   
作者: 杨立珊:云南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智慧交通学院,云南 昆明;云南交通技师学院智慧交通系,云南 昆明
关键词: “三全育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Three-Al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 Management
摘要: “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高职院校学生自我管理水平较弱,亟需探索符合“三全育人”理念在高职院校中实施的科学内涵,助力学生管理工作高效开展。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管理理念滞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分散化、碎片化,多主体协同度低、多方育人联动不足等问题,通过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创新管理,全员多主体协同开展学生管理,全过程各阶段衔接做好学生管理,全方位创新学生管理优质载体等方式创新学生管理模式,整合各方力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科学而高效地开展,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Al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education of all personnel, the entire process, and all aspects, providing a new perspective for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here students have weak self-management levels, it is urgent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that conform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ree-All Education” concep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to assist in the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Due to the backwardness of management concepts, insufficient emphasis, decentraliz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management, low collaboration among multiple stakeholders, and insufficient linkage among multiple part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y fully constructing the “Three-All Education” system and innovating management, all staff and multiple subjects collaborate to carry out student management, and ensure the smooth connection of student management at all stages of the proces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level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ecessary to innovate the student management mode through comprehensive innovation of high-quality carriers for student management, integrate various forces, and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文章引用:杨立珊.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371-37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2128

1. 引言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首次提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简称“三全育人”)的概念[1],为了更好地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2018年全国5个省(区、市)、10个高校、50个院(系)参与了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2];2019年全国3个省(区、市)、15个高校、42个院(系)参与了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3]。通过改革,各高校进一步明确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健全完善了思政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各部门分工负责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育人质量,还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责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院校具有更强的可塑性,但学习能力较弱,自律性不高,自我教育和管理水平偏低,从而导致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具有更大的难度。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现的基本保障,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需要遵循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还需要改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通过“三全育人”理念的贯彻落实,发动全员参与,整合各方力量,创新管理方式,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科学而高效地开展,才能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进行阐述,对“三全育人”目标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三全育人”视域下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进行创新研究,以期能够为高职院校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实施“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它是一种教育理念,强调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品行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4]。全员育人强调育人的广泛参与性,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是育人行为的参与者;全过程育人强调育人的时间维度,育人活动要贯穿于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的空间维度,主要包含多样化的育人方式和系统全面的育人内容。

“三全育人”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的关键一步是让全体教职工强化对“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认识[5],树立育人观念,强化责任担当,自觉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育人作用。高职院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都要积极参与到育人工作中,真正做好全员育人,他们分别承担着制定和执行政策、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生日常管理和心理疏导等重要职责。此外,其他学科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各级各类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也都在育人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三全育人”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需要将思政工作要贯穿整个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备课授课到质量验收,从入学管理、在校管理到毕业后管理,都应纳入育人的范畴,构建一个覆盖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终身教育机制,确保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全面的指导和支持。

“三全育人”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涉及较为广泛的领域,包括校内校外的资源整合、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课堂与课下的互动等。为了实现高效且全面的育人效果,需要充分利用不同领域的独特优势,并促进它们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构建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

“三全育人”理念不仅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契合了教育强国目标和教育发展规律。在高职院校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高职学生相较于普通本科大学生在学习方面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实践性以及合作意识培养需求,在生活方面较为关注职业技能的应用,在职业方面需要通过在学校学习中要打下坚实的实践应用基础,在德育方面需要通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来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加大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6],高职院校要推进“三全育人”教育理念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管理工作,就必须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全面分析,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存在的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协同多主体开展工作,使学生管理工作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系统性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培养模式。这将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3. “三全育人”目标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新一代青年群体,他们深受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影响,思想观念较为开放和多元,倾向于通过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等平台获取信息和知识,同时也喜欢通过这些平台与他人交流和分享,传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法不仅容易激发学生与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提升管理水平和效率,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3.1. 学生管理理念滞后,重视程度不足

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对于高职院校切实履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至关重要。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学生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潮流,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然而,在现实情况中,部分院校仍沿用传统管理模式,忽视学生发展特点和个性化需求,过分强调规则遵守,侧重于“管”而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性[7],高职院校学生个性化突出,但自律性弱,学习基础薄弱,加之高职院校中更侧重于学生技能培养,相对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三全育人”体系与学生管理工作深度融合不足,导致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高职院校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工作,积极探索创新的学生管理模式,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3.2. 学生管理分散化,多主体协同化不高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通常是以学生处为主导,各二级学院协同开展的模式。然而,该模式下,各参与主体职责不清晰,师德师风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非教学人员参与度低,服务意识较弱,此外,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人员,辅导员工作水平也亟待加强[8]。家庭在学生教育和管理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家庭成员在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全部的教育和管理责任,对学生思想状况关注不足。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自我教育和管理意识不够强,不能充分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因此,高职院校需要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非教学人员的参与度和服务意识,同时重视家庭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培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我管理意识。

3.3. 学生管理碎片化,各阶段衔接不当

在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学生来源不像普通本科院校生源那么单一,来源主要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职的毕业生,不同来源学生知识结构差异将加大学生管理工作难度[6]。学生入学前的背景和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在入学后采用统一培养模式,忽略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发展的个体差异。此外,在学生毕业后,学校更关注学生就业状况,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关注相对较少,对于刚踏入社会的学生而言,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该如何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却并未在毕业之时做出重点强调。由此可见,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阶段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缺乏适当的衔接,在整体规划方面,学校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维,导致全过程育人中的“程”出现断裂,影响了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为了实现全过程育人,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管理,还需要延伸到学生入学前和毕业后的阶段,只有将这三个阶段有效衔接,才能确保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3.4. 管理空间局限化,全方位育人能力不足

全方位育人是从空间层面要求育人角度多元化,方式多元化,这不仅要求高职院校打破空间局限,集中所有力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教育和服务,还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提高育人的效率,尤其要注重发挥网络育人效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也需要与时俱进,协同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多种管理手段,构建多方联动协同机制,提升全方位育人能力,以便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平台忽略学生需求,人机交互体验差,平台的运营和维护力度不足,造成学生操作不便,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无法真正发挥对学生思想引领与管理服务作用,此外,很多院校也忽略了行业企业协同,在校企合作中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对学生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不足。

4. “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研究

4.1. 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创新管理理论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是关键一环,只有提高思想认识,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理论,结合学校自身发展特点及学生状况,统筹各方资源,方能提高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三全育人”体系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丰富的管理理论,“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提供了全新的视角[9]。全员育人的核心在于鼓励学校所有教职工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此举极大地拓宽了管理主体的范围,促使更多人投身于学生管理之中,共同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贡献力量。而全过程育人则着重突出了学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和系统性特点,有助于高职院校更好地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全方位育人理念高度重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与多样性,要求高职院校在实施学生管理时,需依据每位学生的独特特征与实际需求,制定个性化与精细化的管理方案,旨在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同时增进学生的归属感与满意度,并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管理效能。此外,“三全育人”理念为高等职业学院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管理策略与方法论启示。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与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得以借助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创新性地开发新型管理平台,并针对性地设计高效的管理方案,从而进一步优化学生管理实践。

4.2. 全员育人,多主体协同开展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务必要保证多主体协同参与,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提供服务,真正做好全员育人。首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师德师风建设至关重要,教师作为育人主体,其道德品质和行为举止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

其次,提高辅导员队伍水平,明确角色定位。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者、参与者、引领者,兼具教育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骨干力量。因此,要着力提高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明确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强化角色认同,同时畅通职业发展渠道,为其提供晋升机会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确保其职业发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一致。为辅导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加强其在心理咨询、职业规划、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能力。通过发挥职能优势,鼓励其主动与专任课教师、学生工作管理人员、家长等搭建沟通桥梁,提高育人效率,做好学生思想引领工作[10]

再次,提升非教学人员素质,发挥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对于非教学人员来说,由于平时工作重心主要集中在各自岗位上,对学生管理工作关注度和参与度低,但他们在校园中与学生仍然有紧密的联系,言传身教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非教学人员素质,培养其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是全面提升育人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帮助他们提升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完善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对非教学人员的评价和反馈,以便让非教学人员能够及时了解自己的表现,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此外,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和举措,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提高非教学人员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非教学人员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功能,提升全员育人的效果。

另外,注重家校协同,发挥家庭教育作用。部分家长在学生进入学校后便撒手不管,认为学校应该承担全部育人和管理的职责,实际上,家庭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期间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父母做好引导和表率,营造和谐积极的家庭氛围,关心尊重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家庭育人成效。此外,学校和家庭应该建立健全信息沟通反馈渠道,通过发挥网络平台作用,如建立微信群和QQ群,搭建家校互动平台,方便家长和学校的实时沟通,同时也鼓励家长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增强家校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对于家庭困难、心理问题等特殊学生群体,学校应主动与家长联系,共同制定帮扶计划,确保学生健康成长[11]。家校协同是全员育人队伍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家庭和学校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只有双方紧密配合,才能共同做好育人和学生管理工作。

最后,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保障管理双向互动。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归根结底都是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学生只有积极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实现育人的目标。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管理意识,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学生组织的建设和管理,通过参与课外活动,提高组织协调能力和管理能力,参与丰富的文化活动、讲座、展览等,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求知欲。搭建线上线下的学生交流平台,鼓励学生之间互动和分享,同时也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树立主人翁意识。此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能够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成效。

4.3. 全过程育人,各阶段衔接做好学生管理

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广泛,在进校之前他们所接受的教育层次不同,导致学生起点差异较大,从而大大增加了学生管理难度,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上也存在较大差异,以上因素都决定了高职院校要实现育人目标,不能只着眼于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而是要做好入学前、在校时和毕业后各阶段的有效衔接,使学生管理渗透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更好实现全过程育人。

首先,做好入学前铺垫,筑牢育人基础。大学与初高中阶段相比在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方式和内容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很多学生入学后会有诸多不适应感,严重者会导致心理问题。此外根据调查显示,很多同学对于自己所选专业知之甚少,对未来就业更是几乎未曾考虑过,这都不利于教育教学的开展,也对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因此,在入学前做好铺垫,加强教育,提前让学生了解大学生活,培养专业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做好心理建设,才能够筑牢育人基础[12]

其次,在校期间明确各阶段管理重点,分层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在校期间时间短,虽然各地区各院校有所不同,但大部分院校均会安排一定时间外出实习,如三年制大专,通常只有一、二年级在校学习,三年级学生将会进行实习。因此,充分利用在校时间,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需要精准把握学生成长规律,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特点进行因地制宜,明确各年级的教育和管理重点,分层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对于一年级学生而言,重点在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筑牢思想道德根基,二年级的学生应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技能的培养和工匠精神的传承,为就业奠定基础,而到了三年级,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提高就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

最后,加强离校管理,做好学生服务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毕业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意味着身份的转变,需要独自开始面对生活和工作,在这个阶段中,需要适应许多新的角色和责任,同时也要面对各种挑战和机遇。高职院校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可能会面临重重困难,学校可以多措并举,做好离校后管理工作,提高学生服务水平。一方面,通过加强离校教育,提醒学生离校后应注意的事项,引导他们积极转变心态,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完善毕业生跟踪体系,通过定期的跟踪和回访,了解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和生活状况,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尤其对于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应加强跟踪管理,确保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再一方面,定期召开校友会,加强优秀毕业生与在校生沟通和交流的频次,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激发在校生的认同感,激励在校生努力奋斗、立志成才[13]。通过这些举措不仅能帮助学生顺利融入社会,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促进学生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

4.4. 全方位育人,创新学生管理优质载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育人理念在不断更新,学生管理手段和方法也需要与时俱进,加强创新,高效地开展学生管理工作。针对学生管理空间局限性问题,高职院校要勇于打破传统思维,整合院校内外、课堂上下、线上线下等多方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新格局,以育人空间的全面性实现育人成效的全面性[14]

首先,结合实际,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管理平台。在互联网+背景下,要开发一个符合学生需求的管理平台,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手段,结合学生管理实际,才能使学生管理平台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在平台的设计和开发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确保平台的功能和使用符合学生需求。同时,学生管理平台的操作和使用应该直观、简洁,并且能提供个性化的功能,提高学生使用体验。管理平台还应该支持实时互动交流功能,使学生能够方便地与教师、辅导员和其他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此外,还需要具备数据分析和反馈功能,能够收集和分析学生在平台上的行为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为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最后,日常的维护和更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平台的功能和性能,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

其次,打破空间局限,加强校企协同创新。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是常见的教育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水平,对学生管理创新也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校企合作中,通过与企业协同创新,深化产教融合[15],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需求,帮助学生了解市场行情和行业发展趋势,积累实践经验和行业知识,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获得实习实践机会,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应用,提高就业能力,培养职业素养。为进一步打破空间局限,促进学生管理模式创新,可以邀请企业代表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需求,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实习岗位,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产教融合项目,共同探索学生联合管理模式。

最后,注重发挥网络育人功效,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在当前,网络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网络平台深入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育人功效。高校可以搭建自己的网络教育平台,不仅可以在平台上建立线上学习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促进师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此外,在社交媒体如微信、QQ、抖音、微博等发布具有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也可以运用新媒体技术,组织各类网络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和网络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也容易陷入网络诈骗等,因此,做好舆论引导,加强网络安全教育,才能维护校园和谐稳定,通过网络育人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5. 结论与讨论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是立德树人教育任务实现的基本保障。本文对“三全育人”的科学内涵进行了详细解读,并分别从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个方面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对“三全育人”理念在高等职业院校中的实施进行了具体分析讨论。“三全育人”目标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管理理念滞后、重视程度不足,管理分散化、多主体协同化不高,管理碎片化、各阶段衔接不当,管理空间局限化、全方位育人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全力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创新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在高职院校领导的统筹协调下,调动所有人员积极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同时要保证各阶段衔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连续性,加强入学前教育,明确在校期间各阶段管理重点,完善毕业生跟踪体系;最后通过整合多方育人资源,创新学生管理载体,完善学生管理平台,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效等实现“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科学而高效地开展,有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本文主要是从理论层面对“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讨论,相关结果和结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尚需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2017-02-2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公布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1231.htm, 2018-10-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办公厅. 关于公布第二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1/content_5442829.htm, 2019-01-22.
[4] 韦莉莉. “三全育人”在职业教育领域实施的理念与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35): 73-76.
[5] 李向成. 高校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J]. 中国高等教育, 2021(23): 44-46.
[6] 张鑫, 龚心怡.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困难与应对措施[J]. 山西青年, 2023(18): 190-192.
[7] 邓莉娟, 吴琼瑶. “三全育人”目标下高校学生管理实施路径探究[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23, 39(5): 6-9.
[8] 刘杰, 吴倩倩, 王东红. “三全育人”视域下学生党建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路径探析[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1, 18(8): 108-111.
[9] 李志锋.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对策分析[J]. 社会与公益, 2024(10): 89-91.
[10] 张振. “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辅导员职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0, 12(2): 26-29.
[11] 杨立珊. 高校辅导员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困境与对策[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9): 77-8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9785
[12] 苟建强. 基于立德树人的高校“三全育人”路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重庆: 重庆工商大学, 2020.
[13] 黄俊亮.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构建探析[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2): 85-87.
[14] 冯刚.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的理论蕴含与深化路径[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1): 1-8.
[15] 南旭光, 李志利. 职业院校何以完善“三全育人”新格局——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的逻辑, 框架与路径[J]. 职业技术教育, 2023(29): 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