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探赜
A Logical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摘要: 牢固意识形态、增进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政治和文化工作的重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思想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增进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融入的过程中,理论逻辑上呈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表达的契合性、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教育方法的协同性等特点。价值逻辑上折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赋涵、发展以及规范等价值。根据理论逻辑的特点、价值逻辑的内容,通过创新课程内容、创建文化场域以及创革教育方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Abstract: Strengthening ideology and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re the focus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work in the new era. Marxist cultural theory provides the ideological guidance of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ultur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moral cultivation, the enhancement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the theory and logic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w the compatibility of content expression, the consistency of value orientation, the coordination of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 The value logically reflects the value of guiding, enriching, developing and standardiz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oretical logic and the content of value logic, it promotes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the practical logic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y innovating course content, creating cultural fields and innovating educational methods, so as to provide more solid cultural support for cultivat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贾丽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探赜[J]. 教育进展, 2025, 15(2): 554-55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276

1. 引言

西方国家文化的渗透侵蚀着青年的政治认同,使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使得青年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青年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偏离使得部分青年群体失去了价值选择上的方向感,丧失了基本的价值判断力与甄别力,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挑战。二十大报告强调把树立青年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作为思想政治领域内的战略性、关键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以科学思想引领青年[1]。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指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增强国家语权的重要途径,能更好地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提升国家话语权提供强力支撑。同时还可以模塑青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品格,增强青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涵养家国情怀。

党的二十大以来,随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提出和深化[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界重要的研究主题。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以下三个视角: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限制,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编排缺乏系统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转化缺少创新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校师资队伍缺乏专业性”[4];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即从“融入的主体、内容、环境、渠道”入手进行探讨[5];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审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6]与传承价值、主体价值[7]”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领域的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视角和丰硕的成果,然而仍有进一步探究的潜力。关于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相结合的逻辑架构分析相对较少,这一领域的研究可以从理论、价值观、实践三个维度来深入探讨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本篇文章着重论述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的逻辑依据、价值意义以及实践路径,旨在发掘这一融合的理论根源和两者之间的理论兼容性,分析其在教学应用中的双向价值,探讨其在具体实施中的路径选择。文章意在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性理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下坚实而深刻的文化基础,同时为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提供更广阔的实践视角。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紧密的理论关联,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有助于培养人具有正确的思想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融合有其历史必然性,也有其现实必要性。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 内容表达的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哲学、道德、历史、文学等诸多领域,这些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个层面展现出高度的契合性。从道德观念来看,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倡导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等内容相互呼应。例如,“仁”所蕴含的仁爱之心、关怀他人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品德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典故、名人轶事等是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诸如“岳母刺字”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孔融让梨”所彰显的谦让美德等,这些经典故事以其鲜活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节,将抽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具象化,增强了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 价值取向的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目标上具有适配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首先,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价值观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强调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相得益彰。这种一致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传统文化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精神,也与高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目标相一致。通过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传统文化所崇尚的“和”文化,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个人内心的和谐等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相契合。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这种和谐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和生态环保意识。进一步彰显了两者在价值引领方面的同向同行。

(三) 教育方法的协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师者言传身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主体示范的古今呼应。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深刻体现了教育者以身作则的重要性。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强调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知行合一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育人方法的相辅相成。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通过实践来深化对道德和学问的理解与体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理论走向实践,实现教育方法上的有机协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果。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表达、价值取向和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紧密的契合性、一致性和协同性。这种内在的联系为两者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而且能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指导,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丰富了教学资源与素材,为培养具有民族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注入了活力。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智慧,教育内容更加贴近民族根脉,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逻辑

马克思文化理论认为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并影响、反作用于经济与政治。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和体验,文化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塑造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8]。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对国家意识形态文化的认同、学习,是提升文化自信、价值观自信、思想自信的重要途径。从本质上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形态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性指向。二者的嵌合过程,它不仅传承和创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和赋涵。

(一) 导向作用

既可以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又可以引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如“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精忠报国”的爱国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这些思想资源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价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航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和道德观念,对我们认识世界、治理国家、道德建设都有很大的启迪作用[9]。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涵养精神底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增强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

(二) 赋涵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文化支撑[10]。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具有普遍意义和时代价值的观念和思想,如“仁爱”“诚信”“礼义廉耻”“自强不息”、爱国爱民、崇德尚贤、勤劳朴实、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素材,对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贡献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以及强化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如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符号和习俗活动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又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

(三) 发展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弘扬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键角色,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石和丰富的内涵。在高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必须采用新颖的思路来阐释和运用我国的传统文化,使之在当今时代焕新其光彩。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作为全球文化的关键部分,拥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我们必须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相融合,有助于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助力我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持续发展。

(四) 规范作用

二者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实践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素养和实践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推动实践育人教育理念的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变易思维”“实践思维”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更好地被人们所接受和理解,这强化了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作用。通过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培养青年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文化道德观、文化实践观,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够提升育人的深度,还能够增强思政课的厚度[11]。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发挥涵养精神底色、增强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作用,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当代社会和人民群众,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是建立在文化自信、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的基础上的。其核心是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引,突出实用性,牢牢抓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主阵地,其目的是在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是多元而又灵活的,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传承优秀文化的良性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和方法来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一) 创新课程内容,整合资源设置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课程资源,包括历史、民俗、艺术、文学等等,并深入挖掘这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所蕴含的育人、传承、创新价值。适当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比重,开设专门的传统文化课程、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加入传统文化元素等。以增强教育的文化底蕴和吸引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虽然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财富,但要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必须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因此,我们应该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分析现代文化中的传统元素和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中的应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和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做到承前也要做到启后,这种融合不仅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还可以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二) 创设文化场域,开展育人活动

文化场域是指人们在文化领域所处的环境,它通常由文化传统、文化氛围、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等因素构成。首先,文化场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教育环境资源。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也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其次,文化场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文化场域可以承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将其传递给更多的人。同时,文化场域也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融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实践,还可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创建文化场域和开展实践活动是增强文化意识和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创建文化场域和开展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

(三) 创革教育方式,强化实践教学

数字新媒体环境下,优秀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表现形式相对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都普遍受到了数字技术的影响[12]。所以,现代数字技术手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嵌合提供了新的可能,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也能够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利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社交媒体技术等收集和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数据,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辅助教学,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精神传递,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效果。

5. 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逐步孕育并流传下来了一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遗产。这份遗产中不仅包含了深邃的思想理念、人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高尚的价值追求,更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它铸就了华夏儿女独树一帜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以及社会意识,并为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学贡献了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与坚实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现实选择,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坚持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首要理论导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本体内容来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关键政治引领。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提供更加坚实的文化支撑。

基金项目

2024年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创新研究(SISU2024XK0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71.
[2]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1).
[3] 张卫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22, 26(4): 32-39.
[4] 马抗美, 吴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1): 209-214.
[5] 张作祥, 曲新英, 尹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5): 59-61.
[6] 唐明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其实现[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4(8): 142-150.
[7] 胡萱, 胡小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现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2(14): 64-66.
[8] 马克思主意哲学编写组. 马克思主义哲学[M]. 第2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221.
[9] 习近平. 《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4-09-25(001).
[10] 刘琼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研究与实践[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6(12): 45-48.
[11] 佟坤达, 牛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维度[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7): 72-74.
[12] 王红. 从文本释读到价值重塑: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 25(4): 15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