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故都的秋》英译本对比分析——以张培基、王椒升译本为例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Autumn in Peiping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he Skopos Theory —Taking the Translations by Zhang Peiji and Wang Jiaosheng as Examples
摘要: 《故都的秋》是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该散文主要描写了故都秋天的景色,以及对人物和生活琐事的刻画,作者成功地传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在进行翻译时,译者需根据翻译的目的选取合适的翻译方法,以期将原文的意思和风格传达出来。本文将在翻译目的论的视角下,分别从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张培基先生和王椒升先生的英译文本进行分析,以探讨两个译文之间的不同。
Abstract: Autumn in Peiping i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Yu Dafu, a modern Chinese writer. This prose mainly depicts the scenery of the old capital during autumn, along with the portrayal of its inhabitants and daily trivial matters. The author effectively conveys his profound emotions for his hometown and his appreciation for lif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translator must select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methods based on the intended purpose, in order to accurately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text. This pap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analyz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by Mr. Zhang Peiji and Mr. Wang Jiaosheng based on the principles of skopos, coherence, and fidelity, aiming to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ranslated texts.
文章引用:卢祺.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故都的秋》英译本对比分析——以张培基、王椒升译本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367-371.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69

1. 引言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作家,其代表作《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通过对故都北京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故都的秋》全篇以“秋”为主题,从不同角度来描述“秋”。首先,作者开篇就通过描述“北国的秋”点明文章的主题,将读者带入到一个充满历史沉淀和文化气息的城市。接着,作者通过对比江南和北国的秋天,引出了对故都秋天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幅画卷中,金黄的银杏叶、红墙绿瓦的古建筑、悠扬的鸽哨声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了故都秋天的美丽和宁静。在描绘故都秋天景色的同时,郁达夫还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深厚感情。文章中提到的“我”,是一个离开故都多年的游子。他对故都的思念之情,如同对亲人般的眷恋。在故都的秋天里,他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也找到了心灵的慰藉。这种对故乡的感情,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此外,《故都的秋》还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文章中提到的“我”在故都度过的那段时光,虽然平凡,但却充满了温馨和欢乐。这种对生活的热爱,正是郁达夫作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国内,这篇散文不同译者的英译本也广受好评,在传播中国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张培基和王椒升的英译文本,通过对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语句进行译文分析,以深度解读翻译目的论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并探讨两位译者译文存在的不同之处。

2. 翻译目的论

2.1. 翻译目的论的形成与发展

目的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它是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其起源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德国翻译家莱斯提出了文本类型学和翻译批评理论。莱斯(1971)在《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中首次提出了“文本功能”的概念。此外,赖斯(2014)还进一步提出了“操作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和“表达型文本”三种文本模式,指出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翻译方法,为翻译者提供了一套系统的翻译指导原则[1]。从原则上讲,识别文本类型是翻译之前的首要任务。

第二阶段,汉斯·弗米尔(2014)在《翻译的框架:普通翻译理论的纲要》一书中(1978)提出了目的论。后来,弗米尔(1984)与莱斯(1984)共同著有《普通翻译理论的基础》一书,进一步阐述了目的论。目的论的核心观点是,翻译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而翻译的目的决定了最终的翻译结果[2]。归根结底,翻译是一种带有一定目的的人类行为,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翻译方法的选择必须与翻译所要实现的目的或功能相一致,同时遵循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在第三阶段,贾斯塔·霍茨–曼塔利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基于目的论,她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强调翻译在目的和文化之间的沟通功能,关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语境和相关参与者,突出了社会文化因素对翻译的影响[3]

在第四阶段,克里斯蒂安·诺德(2014)在《翻译的语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概念,并系统阐述了在翻译的过程中文本分析需要考虑的各种因素,并强调译者应根据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4]。这一概念全面完善了功能主义目的论,使功能翻译理论走向成熟。

2.2. 翻译目的论三大原则

2.2.1. 目的原则

莱斯和弗米尔(2014)认为,目的原则是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这也是目的论的核心原则。翻译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方法都是由翻译要达到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结果决定方法”。

2.2.2. 连贯性原则

莱斯和弗米尔(2014)认为,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的流畅程度达到语篇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符合目的语的文化和交际语境,使译文具有意义。基于连贯性原则,译者必须充分考虑读者的时代环境、社会状况和文化背景,以使译文对读者富有意义。

2.2.3. 忠实性原则

莱斯和弗米尔(2014)认为,忠实性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地传达出原文的意思。在语义连贯的基础上,它必须符合“忠实”和“表达”的翻译标准。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目的是实现译文忠实于原文的关键。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原则,是目的性原则的重要补充。一般来说,译者可以通过分析原文的文化内涵来实现对原文的忠实。

3. 译者介绍

为了更好地了解张培基先生和王椒升先生的翻译目的,以及能更好地对他们的译文进行精确比较与分析,下文将对张培基先生和王椒升先生做个简要介绍。

3.1. 张培基

张培基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在中国文学的翻译和传播上具有重大贡献。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人只能从事英译汉的翻译工作时,张培基先生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尽管外国人在语言上占优势,但由于缺乏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他们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时同样会译非所云[5]。因此,他坚信英文基础扎实的中国人也可以把中国文学作品翻译为地道的英文,这一点在他众多译著中得到了验证。显然,张培基先生从事翻译工作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传播中国文化。此外,张培基先生在翻译方法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明确提出“忠实、通顺”的翻译标准。这一点则与翻译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观点一致。

3.2. 王椒升

王椒升是中国著名翻译家,热衷于对外译介中国文学。他不仅翻译了《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等散文,还在宋词翻译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并提出“思想的表达优先于形式”的观点[6]。通过对其译作的研究可知,王椒升先生的翻译工作旨在传播中国文化,帮助国外读者更好地了解与欣赏中国古典文学。

4. 目的论视角下英译本对比分析

4.1. 目的原则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1:“秋士”[7]

张译:“qiushi (autumn scholar, meaning and aged scholar grieving over frustrations in his life)” [8]

王译:“Autumn Scholars” [9]

在例1中,“秋士”一词原出自《淮南子·缪称训》中的“春女思,秋士悲”一句,意为迟暮不遇之士。了解过该词的真正内涵后,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翻译,实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两个译文也该词进行了不同的翻译,张译将其处理为音译加注释,这种方法从字面上直译了“秋士”,不仅保留了中国特色,还以注释的方式将该词的意义阐释清楚,避免了国外读者在阅读时遇到困难。而王译将其字面意思翻译出来,没有过多的阐释,虽有其合理之处,但“Autumn Scholar”从字面意思上看就是指“秋天的学者”,并没有忠实地将其真实的文化内涵表达出来。因此,从目的原则的角度上看,张译实现了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4.2. 连贯性原则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2:“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7]

张译:“In North China, however, it is particularly limpid, serene and melancholy” [8].

王译:“But autumn in the North is especially clear, especially serene, especially pathetic in its coolness” [9].

在例2中,三个“来”构成了一个排比句。对于这句话的翻译,张译通过直译,用一个副词“particularly”修饰三个形容词,简单明了,又体现了原文的行文风格;而王译则连续重复“especially”,与原文中的三个“来”相对应,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从连贯性原则的角度上看,两个译文都具有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4.3. 忠实性原则下译文对比分析

例3:“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7]

张译:“The sporadic feeble chirping of cicadas is 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 of autumn in the North” [8].

王译:“The chirping of cicadas in autumn, feeble and lingering, is another specialty of North China” [9].

在例3中,正确理解原文中“特产”一词是准确传达原文意思的关键。原文中“特产”一词指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可将其译为“Specialty”。但是,这里的“特产”指的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并不是“产品”,所以可以将其理解为“特色、特点”。在这里,张译准确理解原文真实含义,将其译为“especially characteristic”;而王译则通过直译,把“特产”直接译为“specialty”,理解有所偏差。因此,从忠实性原则的角度上看,张译通过对原文词义的正确理解,其译文更好地体现了原文所表达的真实内涵及情感,符合忠实性原则。

例4:“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7]

张译:“Take jujube trees for example. They grow everywhere-around the corner of a house, at the foot of a wall, by the side of a latrine or outside a kitchen door” [8].

王译:“To begin with, there is the date tree, which flourishes anywhere in the corners of houses, against the walls, beside thatched huts, outside kitchen doors” [9].

例4中,两个译文虽然在表达方式上有所差异,但都基本准确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其中,“茅房”一词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因此,准确理解该词所指,是翻译该词的关键。“茅房”即“茅厕”,是中国农村地区建在屋旁的厕所。张译将“茅房”译为“latrine”,意为“厕所”、“茅坑”,符合原文意思;王译则将其处理为“thatched huts”,意为“茅草屋”,显然不符合原文意思。从忠实性原则的角度看,张译准确传达出了原文信息,王译则在“茅房”的翻译上有所偏差。因此,张译更符合忠实性原则的要求。

5. 总结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原文本《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充分理解原文意思,有助于后续的译文分析。其次则简单概述了翻译目的论及其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为后续的译文对比分析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张培基先生和王椒升先生的生平简介及他们各自的翻译背景进行梳理,文章进一步探讨了两位译者进行翻译的主要目的。最后,从翻译目的出发,在三个原则的基础上对张培基先生和王椒升先生的两个译本做出了分析,发现两个译本在一些细节方面对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的遵循存在一定的差别,且各有优点。

张培基先生的译文通顺流畅,简洁明了,且符合英语的用语习惯,通过采用音译和注释等方法,不仅保留了中国的语言特色,还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解释,更好地传达了原文意思;王椒升先生则通过直译等方式传达信息,他的译文同样流畅有条理,忠实原文,译文风格和结构同样符合英语用语习惯。从目的原则的角度上看,二者都实现了传递中国文化的目的,只在细节上的处理有所不同;从连贯性原则的角度上看,二者的译文都以不同的方式在忠实传达原文意思的基础上,使译文符合英语的用语习惯,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从忠实性原则的角度上看,张培基先生的译文更好地突出了词的真实内涵,更加符合忠实性的原则。通过以上分析发现,两位译者的译文各有千秋,仅在细节上的处理有所不同,但是两位先生的翻译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将中国相关文化和好的文章译出中国,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他们的译文也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Katharina, R. (2014) Translation Criticism-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 Taylor and Francis.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60407
[2] Katharina, R. and Vermeer, H.J. (2014)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onal Action. Taylor and Francis.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59715
[3] 胡作友. 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述评[J]. 学术界, 2008(6): 249-255.
[4] Nord, C. (2014)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Routledge.
https://doi.org/10.4324/9781315760506
[5] 刘银燕. 张培基先生和他的翻译[J]. 上海科技翻译, 2001(1): 46-49.
[6] 靳振勇. 王椒升与易安词的英译[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 32(6): 108-111.
[7] 郁达夫, 著. 故都的秋[M]. 北京: 作家出版社, 2023.
[8] 张培基, 译注. 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 汉英对照[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9] 王椒升. 世界英语精选: 第二册[M]. 香港: 香港商务印书馆,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