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翻译中的词性转换研究,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研究最具代表性,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最自然的对等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1]。词性是建立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上,而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有很大差别[2]。英语在表达上更多地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特点,这种静态特征往往会被名词化。而汉语表现出更为动态的特征,表达以动词为核心。正如刘宓庆所说“英语主要是名词,而汉语主要是动词,连用动词就能表达动作概念”[3]。这种差异使得词性转换在英译汉的过程中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尤其是在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的处理上,为了保证译文的自然流畅,译者需要灵活地运用动词化的策略,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来进行翻译。
2. 英汉词性差异分析
英语名词占尽优势,在文体上特别突出,如科技,政治理论等。很多抽象的名词都是从动词后缀派生而来,这种名词化的现象使得英文的表达方式变得简洁了许多。然而,在汉语中,句子成分与词性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动词常用作主语、宾语或定语,不需要形式变化。这种灵活性体现了汉语的动态特征。
英语中名词化的表达需要借助介词来连接其他成分,如“the students of the school”,而汉语中动词化的表达则减少了介词的使用频率,句式更加直接。例如,“protection”和“prevention”在汉语中译为“保护”和“防止”,显现了汉语动词表达动作概念的优势。此外,英语形容词如“thankful”译为“感谢”,副词如“down”译为“下来”,均可看出动态描述在汉语中占主导,而静态表达在英语更为常见[4]。
3. 四种常见词性转换
3.1. 名词转译为动词
名词在英语,尤其是科技文献和政治论文中的使用非常广泛,抽象名词的使用也尤为普遍。这些抽象名词往往由动词通过添加后缀的方式形成,具有明显的概念化倾向。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常见的翻译策略是将这些抽象名词还原为动词[5]。通过将抽象名词转化为动词,能够更好地贴合汉语的语言习惯,使译文更加自然、简洁,并符合汉语语言的动态性特点。
例1:Education should be employed as a means of child protection and harm prevention.
译文:教育应该被用来保护儿童、防止其受到伤害。
分析:此句中,“protection”和“prevention”都是名词,表示动作和结果。在汉语中,直接使用动词“保护”和“防止”来表达这些概念更为自然和清晰。汉语倾向于动态的动作用动词表示,而不是名词的形式。将“protection”译为“保护”,将“prevention”译为“防止”,不仅使译文更加简洁,而且保持了原句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连贯性。
例2:The application of advanced building techniques shows these buildings’ originality.
译文:这些建筑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其使用了先进的建筑技术。
分析:原句中的“originality”和“application”是名词,描述事物的特性和应用过程。在汉语中,将其还原为动词“创新”和“使用”能够更好地传达原意,让句子更通顺,更贴近汉语的表达方式。原句的结构为“名词 + 介词 + 名词”,汉语中“动词 + 介词 + 名词”的结构较为常见,故将“originality”译为“创新”,将“application”译为“应用”,与汉语的表达逻辑较为吻合。
例3:The primary task of pure science should b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universal phenomena.
译文:发展理论并建立宇宙间各种现象之间的关联是理论科学的主要任务。
分析:原句中的名词短语development of theories和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转译为汉语的动词性表达“发展理论”和“建立关联”,体现了汉语偏好通过动词直接表达动作或过程的特点。相比英语中常见的名词化表达,这种转译方式使句子更加简洁流畅,在保留原句语义核心的基础上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例4:An example of modulation is the conversion of sound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a telephone transmitter.
译文:用电话传送器将声能转化为电能即为一种调制的一种。
分析:原句中的“conversion”是名词化的表达,强调“转化”这一动作的抽象过程,而在汉语中,直接使用动词“转化”更符合动态化的表达习惯。同时,原句中“by a telephone transmitter”被译为动词性结构“用电话传送器”,进一步突出了操作行为的动态性。
以上译例表明,在英汉翻译中,名词转为动词的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适应汉语的语言习惯,还能增强译文的动态感,使其表达更加自然和清晰。通过还原抽象名词为动词,翻译能够消除英语中名词化带来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增强语句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6]。
3.2. 介词转译为动词
英语中名词之间或名词与动词之间的关系通常通过介词来体现。而汉语中介词的使用,不像英语那样频繁[7]。而且针对很多介词本身带有动词属性的情况,英语中的介词需要在汉语中转换成动词,以便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增加汉语的流畅性。
例5:It is a technology with significant commercial potential that has propelled its adoption across various business applications.
译文:它是技术的一种,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这种价值驱使该技术走向众多商业应用。
分析:英语中,介词后常接名词或短语来修饰主体,如“with significant commercial potential”修饰“technology”。而在汉语中,“具有”是一种更符合习惯的表达方式,可以明确点出“技术”和“商业价值”之间的联系,同时使句子具有动感。此外,英语中的“across”是介词,连接对象为“various business applications”。而在汉语中,动词“走向”结合宾语“商业应用”,不仅传达了分布关系,还增强了动态感。
例6:If the resistance drops to zero on the digital meter, they proceed to slice the sample into little bits to explore its workings.
译文:如果数字电压表显示电阻降为零,他们即会将样本分割成小块来探索其工作原理。
分析:英语中,介词“on”强调“电阻”数值的位置来源。汉语逻辑中,“显示”这个动词已经暗含了“通过电压表”或“在电压表上”的意思,因此直接省略介词。这种简化避免了重复,使句子更加简练。同时,英语中“into”是介词,用于引导结果短语“little bits”。汉语表达时,更倾向于动词 + 补语的结构,如“分割成小块”,直接表现动作和结果的关系,逻辑更加清晰。
例7:Although doctors do not know all the causes of hypertension, they do know that overweight people and cigarette smokers have a tendency to it.
译文:虽然高血压的全部起因还不被医生知晓,但他们确实知道超重者和吸烟者易患此症
分析:英语中,“of”表示“起因”和“高血压”之间的归属关系。汉语逻辑中,名词短语“高血压的起因”本身已表达完整,无需像英语那样使用介词连接。另外,英语中“to it”作为短语,表达了超重者和吸烟者对高血压的倾向。在汉语中,使用动词“患”可以直接表达这种因果关系,同时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和具体。
在英译汉过程中,英语介词常用来表示归属、方向、空间、状态或因果等关系,而汉语更倾向于通过动词表达这些关系,因此可以结合动宾结构、补词、动态表达等,将英文中的介词转换成符合上下文的动词,或者将多余的介词关系省略掉,让语句更加精炼,更加具有可读性。
3.3. 形容词转译为动词
英语中有些形容词如unaware、conscious、grateful、cross等表示感觉、感情、意识等意思,这些词本身带有很强的动作性。而在汉语中,在表达类似的情感时,往往是靠动词来实现的,所以英语中的这类描述词一般要在翻译成汉语时,将其转译成汉语中的一个动词来表达。
例8:The workers are unaware of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of the company; otherwise they would have taken some action.
译文:工人们对公司的财政状况并不知晓,否则,他们肯定早已有所行动。
分析:句中的“unaware”是形容词,表示一种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不知晓”来表达更为自然,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unaware of”在这里是描述工人们缺乏对某事的认识,在汉语中直接用“不知晓”更加简洁明了,同时汉语表达习惯中的动态特性也体现的更为明显。
例9:The boy stops abruptly, conscious of the stare from his parents and of the sudden quietness of the crowd.
译文:那个男孩忽然停了下来,因为他意识到父母在盯着他,也意识到人群突然安静了下来。
分析:原句中的“conscious”是形容词,表示一种意识状态。在汉语中,用动词“意识到”来表达,使句子更加自然和连贯。“conscious of”在此表示男孩对周围环境的觉察,用“意识到”能清晰传达这种感觉,符合动态的中文表达方式,使语句更有逻辑性,与中文的上下文联系起来。
除了表示感觉、感情、意识等的形容词外,英语中的一些普通形容词也往往具有较强的动作性,转译成汉语时通常会使用动词以提高句子的流畅性和动态感。
例10:Scientists from the globe are in a race to harness fusion, but it is expensive and time-consuming.
译文:全世界的科学家展开竞争,要驾驭聚变过程,但这一竞争既消耗资金又耗费时间。
分析:原句中形容“expensive”和“time-consuming”分别表示“昂贵的”和“费时的”,但在译文中“expensive”被译为动词“消耗”,突出了“资金消耗”的动态过程,而“time-consuming”被译为“耗费时间”,也传达了一个持续的动作感。通过将这两个形容词转译为动词,译文不仅保留了原意,还使得句子更加简洁自然。
例11:The ultimate cost of the disaster is only beginning to be clear: water and farmland in the Ukrain remain contaminated with the radioactive isotopes.
译文:这场灾难造成的最终代价只是初露端倪:乌克兰的水和农田均遭到放射性同位素污染。
分析:原句中的形容词“clear”和“contaminated”被转译为汉语动词“初露端倪”和“遭到污染”。“clear”是形容词,表示“清晰的、明了的”,但在汉语中常通过动词“初露端倪”来表达,突出事件或情况逐渐显现的动态过程。这种转译不仅避免了形容词的抽象性,还传递了逐步揭示的感觉。“contaminated”作为形容词表示“被污染的”,在汉语中则转译为动词“遭到污染”,更加直接和具体地表述了水和农田的受污染状态。
在英汉翻译中,形容词转为动词的策略能够更好地适应汉语的语言习惯,增强表达的动态性和流畅性[8]。通过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翻译不仅能够避免英语中形容词带来的静态感,还能使句子结构更加简洁,符合汉语语言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这种策略在处理情感、意识、状态等表达时,尤其有效,使译文既自然又富有表现力。
3.4. 副词转译为动词
英语中的一些副词小品词,如up、down、on、away 等,常用来表示位置或方向,当与系动词be连用时,通常表示一种状态;而在中文中,表示方向的一般都是动词,因此这些副词在翻译成中文时转化成动词的情况也就相对多一些[9]。
例12:Down with the old and up with the new.
译文:破旧立新。
分析:句中的“down”和“up”是副词,表示位置和方向。在汉语中,通过动词“破”和“立”来表达,让句子更加精炼有力,顺应汉语的表达方式。“Down with”和“up with”表达的是一种状态转变,在汉语中直接使用动词“破”和“立”来表达这种转变,不仅简洁,而且富有表现力。
例13:The family has been away on vacation for two weeks, enjoying the beaches and relaxing far from their busy city life.
译文:这家人已经去度假两周了,他们享受着海滩,远离了忙碌的城市生活。
分析:英语中的“away”通常与系动词连用,表示一种“离开”或“远离”的状态,常通过补充成分如“on vacation”进一步说明原因或背景。而在汉语中,这种意义更倾向于用动词如“去”、“离开”直接表达动作,同时通过时间状语和补充信息传递状态和细节,以符合汉语的动态化表达习惯。
由此可见,英语中的副词小品词常与系动词连用,表示状态、位置或方向,且通过补充成分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而在汉语中,这类含义往往通过动词直接表达动作,并结合时间状语或补充成分展现状态变化。相比英语的状态化表达,汉语更倾向于用动词体现动态和目的,使表述更加简洁、凝练,同时符合汉语逻辑与语感。
4. 结语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是应对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重要策略之一。英语以名词为核心的静态表达方式与汉语以动词为主导的动态特性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在英译汉过程中灵活运用词性转化的重要性。通过将英语中的名词、介词、形容词、副词等词性适当转化为汉语中的动词,既能增强译文的自然流畅,又能较好地贴切汉语的语法逻辑和文化习惯。这种翻译策略能够有效弥合两种语言在结构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为译文赋予更高的可读性和准确性。本文的探讨旨在为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撑与方法指导,并期望对英汉翻译研究和实际操作产生积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