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译本浅析——以《小飞侠彼得·潘》为例
An Analysi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s under the Guidance of Reception Aesthetic—Taking Peter Pan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ml.2025.132171, PDF, HTML, XML,   
作者: 徐 菲:武汉工程大学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儿童文学接受美学翻译批评Children’s Literature Reception Aesthetics Translator Criticism
摘要: 儿童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特定的阅读群体为儿童,不同于成人的文学作品,儿童文学作品展现出其独特的特征,体现在儿童具备其专有的审美趣味和鉴赏能力。针对当前儿童文学翻译批评流于主观化、印象式的情况,本文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以进一步推动文学翻译批评向更为客观及全面的方向发展,并达成相对客观的批评性评价为目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角度对任溶溶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所采取的策略进行探讨。本文旨在阐明儿童文学的翻译应建立于接受美学理论的基础之上,译者应当遵循该理论的指导下,并做到既要忠实传达原作基本写作意图,又要确保译本能切合儿童读者的思维方式。
Abstract: Children’s literature, as a distinct literary genre, targets a specific audience, children. Unlike literature for adults, children’s literature exhib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that reflect children’s own aesthetic tastes and appreciation abilities.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trend of subjective and impressionistic criticism in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dopts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s its foundation. The aim is to advance literary translation criticism towards a more objective and comprehensive direction, and to achieve relatively objective critical assessments.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Ren Rongrong in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llustrate that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ception aesthetics, and the translator should adhere to its guidance, ensuring that the translation is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work’s fundamental intent and tailored to the cognitive processes of young readers.
文章引用:徐菲. 接受美学视角下儿童文学译本浅析——以《小飞侠彼得·潘》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378-38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71

1. 引言

文学作品承载着自身的目的性。儿童文学专为儿童设计,旨在启迪他们的心智、拓宽他们的视野,并丰富其想象力。基于此视角,儿童文学的翻译也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小飞侠彼得·潘》[1]的原著作为一部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外是家喻户晓的存在,任溶溶将其译成中文,也获得了广大中国儿童读者的喜爱。

该小说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因此,译者需重视读者的接受能力、阅读能力以及鉴赏能力。儿童文学以其创造力、生命力及独特的语言特点,构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独特领域[2]。将外国的文学作品引入中国进行传播时,译者也必须考虑到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在确保两种文化适当转换的前提下,让国内的小读者能较顺利地接纳外国文学。然而,儿童文学翻译批评一直被学者们诟病存在印象主义、主观主义等问题,客观、全面的翻译批评已成为推动儿童文学翻译及其批评实践发展的当务之急。

本文立足于接受美学角度,探究儿童文学翻译。接受美学关注于探讨读者在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的地位及产生的影响,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一种新兴方法论。该理论以读者为中心,以读者接受为目的,为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基础。有学者提出,在进行儿童文学翻译时,应把握好儿童本位论。在西方,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尊重儿童自然天性;在中国,翻译家周作人先生阐释了“儿童本位”的儿童文献翻译观,主张“为儿童而译文”。朱自强认为“儿童本位论”即充分研究并以把握儿童读者语言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为基础,保持再造原作,通过译作满足儿童的成长需求[3]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积极作用[4]。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读者群体,因其阅读兴趣或认知能力不同于成人读者,故对文本有独特的阅读要求,译者应重视这一特殊性。为使得儿童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外语儿童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儿童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和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本文以儿童读者的视角和儿童文学的特殊性为出发点,旨在揭示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该理论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应用的重要性。本文拟从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的特殊性为切入点,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框架,根据儿童文学及其翻译特点,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的译本进行分析,并通过接受美学理论,从语言和文化角度进行分析,以期得出基于接受美学角度翻译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

2. 《彼得·潘》汉译本词汇层面分析

儿童的地位和作用。选材词汇对于译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读者必须很容易地理解目的语篇对儿童的启发。因为儿童读者与普通读者在年龄、心理和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在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采用简单易懂的词汇来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一个外语词在汉语中有几个对应的意思,译者应拿孩子们的文学综合能力考虑,由于儿童缺乏词汇资源和生活经验,对每个单词的用法进行比较,然后选择正确的词汇。

例1:Of course the Neverlands vary a good deal.

译文:当然,各个梦幻岛各不相同。

分析:在整部小说中,“neverland”是一个核心词汇。“neverland”既是故事发生地,更是原著精髓所在,类似于诗歌中的“诗眼”。梁实秋首译为“永无乡”。“永无乡”一词蕴含着惆怅与无奈之情,传达出原著的所想表达的情感,永无乡是真的永无了的地方。此外,“永无乡”的译法,还发挥了汉语音韵的魅力,韵味悠长。而任译将其译成“梦幻岛”。这部小说给读者呈现的世界是一个纯洁且梦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着永远的童真和遐想。“永无乡”读起来不口语化,偏文雅,儿童读者可能不太容易理解。这个词的出现,使读者仿佛沉浸在一个充满奇幻的氛围中。同时,在此过程中也激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这就是选词的其中的一个要点——选择最符合儿童心理情境的词汇。

Nida和Taber指出,所谓翻译,是指在译语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风格[5]

例2:Of course the lived at 14, and until Wendy came her mother was the chief one.

译:当然,他们住在14号,在温迪生下来之前,她妈妈是一家的主心骨。

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经历了转变,从而影响了文学中语言的变化。在日常谈话中,孩子们称呼父母为“爸爸”以及“妈妈”“mother”译为“妈妈”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从儿童读者的角度来看,更符合儿童的思维方式。

例3:And he often said stocks were up and shares were down in a way that would have made any woman respect him.

译:他老说股票上涨了,股票下跌了,说得会让每一个女人都尊敬他。

分析:在这句话中,“respect”译为“尊敬”显得简洁易懂,让读者更好接受。

例4 :She believed to her last day in old- fashioned remedies like rhubarb leaf, and made sounds of contempt over all this newfangled talk about germs, and so on.

译:它到死都不相信大黄叶之类的老式治疗方法,对所有关于细菌等等新奇玩意儿嗤之以鼻。

分析:这里用“嗤之以鼻”来表达较为正式。它没有赋予儿童语言的特征。儿童读者在阅读时可能会感到陌生,而这个成语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儿童的阅读理解。译者应站在儿童的角度权衡译文中的每一个单词,并尽最大努力用简洁的单词表达出原意,以便于儿童理解。

词组搭配理解偏差

准确性要求辨识原文中的习惯表达,注意是否望文生义,要让翻译“在文化上、思维习惯上行得通,能够被译语读者所接受”[6]

例5:You would see her on her knees, I expect, lingering houorously over some of your contents.

译:我想你会看见她把你的一样什么东西放在膝盖上觉得很好玩地看来看去。

分析:在此“on her knees”的意思应为“跪在地上”,此处翻译在理解上有所偏差。

例6:Clad in skeleton leaves and the juices that ooze out of trees.

译:身上穿着枯叶和新鲜树叶做的衣服。

分析:在此“the juices that ooze out of trees”意思应为“树上渗出的汁液”,这里描述的是彼得·潘出现的场景,他身上穿着枯叶做的衣服,沾着树上的汁液。

3. 译本修辞层面分析

3.1. 拟声

如果说隐喻的运用呈现了意象之美,那么拟声词最能呈现音乐之美。拟声词的意思是模拟声音,突出人或动物运动的声音。拟声词的应用使动作生动,使读者仿佛亲自听到了声音。适当的应用可能会夸大其影响,并增强声音和动力效果。拟声词可以给读者以听觉刺激。拟声词的恰当使用将为目标文本增添活力。

例7:Mrs Darling consulted Mr Darling, but he smiled pooh-pooh.

译:达林太太去请教达林先生,可达林先生只是哧哧笑了两声。

分析:儿童文学有着特殊的 、适合儿童读者的语音特征。

“Pooh-pooh”本身即为拟声词,拟“呸呸”声,是一种俚语重复表达方式,带有轻蔑的含义。译者表达为“哧哧笑了两声”保证了其拟声性,又表达了其含义。

例8:She rattled the poker up the chimney and tapped the walls.

译:她把拨火棍伸进烟囱咯咯咯咯地桶,又用它敲墙壁。

分析:这描述了达林太太在苗圃里发现树叶后四处查看的画面。译者使用了拟声词“咯咯咯咯”表示拨火棍在烟囱里发出的声音。

拟声词的应用似乎让人听得入耳,身临其境。生动逼真的文本会越来越符合孩子们的阅读期望视野,吸引孩子们。修辞手法的运用把抽象、枯燥的意象或概念变为生动、形象的表述,使得文章妙趣横生。鉴于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尚未发展成熟,修辞手法的运用尤为重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儿童的这一认知特点,尽量使译文生动有趣、形象鲜明,以激发儿童想象力并唤起他们阅读的兴趣。

3.2. 翻译语言本土化

翻译的难点在于每种语言背后都有独特的文化背景。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的翻译。儿童文学也同样如此。《小飞侠彼得·潘》这部小说展示了儿童世界的精神和儿童文化的内涵,作者通过彼得·潘这一角色,再现了单纯的儿童世界。彼得·潘象征着无限自由和欢乐。因此,译文也必须展现出这种精神特质和文化底蕴。

例9:Her romantic mind was like the tiny boxes, one within the other, that come from the puzzling East…

译:她那颗爱幻想的心好像神秘东方的一个小盒子,盒子里又套盒子……

分析:在西方文化中,东方世界充满神秘的色彩。当他们面对难以解释或令人费解的事物时,他们就会联想到东方。译者基于两个国家的文化,采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翻译文章。

在翻译过程中,处理这些涉及文化背景的词组时,译者需要考虑到目标语言读者是否能够接受原文中的修辞,词汇搭配是否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语言习惯和审美特性,从而选择与原文最贴近、最自然的译文表达方式[7]

4. 总结

儿童文学翻译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上存在显著差异,汉语倾向于通过意义的连贯来构建句子,强调意合,其结构较松散,因此简单句较多;而英语侧重于形式上的连接来构建句子,强调形合,结构较严密,因此长句较多。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时,应充分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不单单是选择合适的词汇,处理好文中的修辞手法,还要选择恰当的句子结构。译者要善于将英语中复杂长句分解成若干个简短且易理解的句子,以确保儿童读者能够理解并享受阅读。一个好的译文要求译者始终牢记目标读者,一个优秀的儿童文学译者需要用童心、儿童语言和儿童兴趣去了解儿童世界,引导儿童读者提高审美意识,了解文本。接受美学理论对儿童文学翻译具有指导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领域的视角。该理论通过凸显译文读者和译者在理解和翻译过程中的参与和创造,提升了他们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巴里∙詹姆斯. 小飞侠彼得潘[M]. 任溶溶, 译.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12.
[2] 许钧, 等. 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10: 50-105.
[3] 朱自强. 儿童文学的本质[M]. 上海: 少年儿童出版社, 1997.
[4] 刘凤梅. 从接受美学视角论翻译[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2): 23-26+13.
[5] Nida, E.A. and Taber, C.R. (2004)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6] 马会娟. 对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的再思考[J]. 外语学刊, 2001(3): 74-79.
[7] 方梦之. 译文如何为读者所接受——从《混沌学传奇》谈起[J]. 上海科技翻译, 1992(1): 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