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能源是促进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能源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能源不仅关系着国家经济命脉,影响着国家整体战略安全。能源问题关乎未来人类共同福祉,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核心[1]。与此同时,媒体对于能源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加强。话语是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与社会关系、权力等一起构成社会现实,发挥着改造社会的职能[2]。能源报道的数量的增加,也使能源话语成为研究热点。在经济全球化和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和欧盟在全球能源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中欧关于能源的报道日渐增多。
本研究基于评价理论的介入资源的视角,分别从中国和欧盟的主流媒体中选取对能源与环境的英文报道为语料,借助语料库软件UAM Corpus Tool 3.3,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方法,从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两个方面,探索中欧新闻报道中介入系统的使用情况、异同点及其原因。本研究丰富了基于介入资源的新闻话语对比分析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语料,为介入系统理论框架的应用提供新的实践范例。帮助读者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理解能源报道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唤起公众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2. 文献综述
对于能源问题引发的相关报道近年已成为研究话语研究的焦点。赵秀凤[3]通过回顾话语和能源的研究,得出“能源话语是具有一定立场、观点和态度的社会实践,表达并构建能源与人类社会或自然的关系,具有社会性和政治倾向性。同其它话语一样,能源话语作为能源实践的一部分,在反映能源社会实践现实的同时,也建构着话语主体的价值、利益、立场和身份”。
关于能源话语的研究,最早出现在传播学领域,Becken [4]和Cody [5]采用框架和内容分析方法,运用统计知识对话语传播的内容进行分析与归类,描述话语传播内容特征,以推测传播者的态度及传播效果。随着话语分析方法的发展,Randall [6]、Janda [7]和Hermville [8]等学者运用叙事、故事、故事讲述等相关概念分析能源议题。此外,Carvalho [9]、Nerlich [10]、Shaw和Nerlich [11]从批评隐喻分析的角度出发,把隐喻置于地缘政治或外交框架下关注隐喻与社会–政治身份、意识形态系统之间的关系,以及隐喻选择所折射的政治立场和话语现实。
批评话语分析立足于权力和意识形态,运用语言学方法,从社会政治角度入手研究话语,解释话语对于社会实践的建构[12]。较早使用批评话语分析展开能源话语分析的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Maarten Haje [13]教授,通过对英国关于酸雨的系列话语批评分析,他指出,话语的构建和传播与知识、利益集团及权势密不可分,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知识拥有者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或形成联盟。沿用这一思路,Endo [14]与Breeze [15]研究能源问题中使用的话语策略,阐释了政治或社会相关问题对能源话语的操控。我国对于能源话语研究起步较晚,但研究方向也多集中在批评话语分析领域[16],结合语言形式和话语生产与传播过程中的形象因素,分析媒介或官方立场对低碳、环境、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的话语建构。
然而,通过对于回顾现有对于能源话语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多集中在单个国家能源话语,探究其构建的国家形象。对比研究中较少的研究关注中国和欧盟在能源方面的合作。研究方法多集中在对于能源话语的话语分析研究,较少的研究从评价理论角度研究能源话语。基于以上研究空白,本文基于评价理论,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中国和欧盟主流媒体中能源话语的介入系统的使用情况、异同点及其原因。不仅丰富了基于介入资源的新闻话语对比分析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语料,为介入系统理论框架的应用提供新的实践范例。帮助读者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理能源报道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唤起公众对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关注。
介入系统
介入系统作为评价理论的三大子系统之一,是指说话者在论述中通过介入手段协商其观点。说话者在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在认同或反对他人的话语,因而采取介入手段加入或远离其他观点,从而打开或关闭对话空间。它关注语言使用者如何调节自身声音与其他声音之间的关系,从而在语篇中构建多声对话的空间[16]。
根据介入的方式,分为自言和借言两个部分。当语篇为只有一种声音或观点时则是“自言”,当语篇为多种声音或观点创建对话空间时便为“借言”。自言是指文本中仅有一种声音,不提及他人的观点和立场,排除与其他声音对话的可能性。借言承认其他立场或声音的存在,根据说话者是增强对话性还是降低对话性,借言可细分为对话收缩(dialogic contraction)和对话扩展(dialogic expansion)。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的区别在于话语中的参与资源是引发还是限制他人的观点或立场。对话收缩和对话扩展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子范畴,如图1所示。
对话收缩(dialogic contraction)挑战、反驳或限制其他声音和立场的干预,它压缩了对话的空间。对话收缩又可细分为否认(disclaim)和宣告(proclaim)。否认(disclaim)是不接受他人的观点,往往用说话者自己的观点来替代当前的观点。宣告(proclaim)指的是对其他立场的认同、声明或支持,它是以积极的形式间接限制对话空间。缩小对话空间,它又可分为赞同(concur)、宣布(pronounce)和认可(endorse)。
对话扩展(dialogic expansion)是指说话人或作者尽可能地容纳其他声音,语篇在引入某种观点或者声音后,允许其他声音或者观点存在,因此能够扩大语篇的对话空间,它包括包容(entertain)和归属(attribute)。包容(entertain)暗示这只是众多立场观点中的一种,从而打开对话空间,归属(attribute)通转述的方式明确表述来源于外部某个声音的方从而扩展了对话空间,根据是否同意转述内容,又可分为承认(acknowledge)和疏远(distance)。
Figure 1. Engagement system
图1. 介入系统
3. 研究设计
3.1. 语料选取
本文选取英文版《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Euractiv中有关能源与环境的新闻报道为语料,以“energy and environment”为关键词,时间跨度为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分别在《中国日报》(China Daily)和《欧盟动态》(Euractiv)的官方网页上收取新闻,共获得140篇有关能源环境的新闻。其中《中国日报》70篇,50,811字符,《欧盟动态》70篇,共50,753字符,总计101,564字符,建立语料库。
之所以选取China Daily作为中国媒体的代表,是因为它是中国国家英文报纸,是唯一有效进入国际主流社会、国外媒体转载率最高的我国报纸,能够代表我国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Euractiv是一个专门从事欧盟事务的独立泛欧媒体网络,不仅为决策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信息支持,还影响着公众对欧盟事务的理解和认知,是欧盟新闻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本研究所选取的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比性。
3.2. 语料标注
参照Martin & White对介入系统的分类,利用批注软件UAM Corpus Tool3.3,分别对中欧能源环境新闻的介入资源进行人工批注。批注标准根据Martin和White归纳出介入资源各个类型的典型例子,在标注过程中还需要考虑语境因素判断与标准相似的短语或单词,以确保准确地识别新闻语篇中所有的介入资源及其子类。
为确保标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多人批注法。整个语料库的10%由三人共同标注,并检查批注的一致性,当一致性达到80%以上时,则被视为相对一致。剩余90%的内容根据前10%的批注标准进行批注,并注意词汇在不同语境中所表达的含义。第二阶段为数据的说明和分析。通过具体数据的对比与分析,对介入资源在两组语料中的类型和频率进行探讨。
3.3. 数据分析
数据标注完成后,利用UAM Corpus Tool3.3的统计功能,对两组语料分别进行标准化处理,统计出每种介入资源的标准化数据,以便分析中欧媒体新闻报道中介入资源的使用类型的差异。通过使用统计工具“UCREL Significance Test System”计算两个语料库的每个类型的“Log-likelihood”值,对所标注的数据进行显著差异检验,发现中欧新闻报道中能源话语介入资源使用频率的差异。结合批评话语分析,利用定性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历史背景,深入挖掘介入资源使用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4. 研究问题
为了达成研究目的,本文旨在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 《中国日报》和《欧盟动态》中分别使用了哪些介入资源?
(2) 《中国日报》和《欧盟动态》中介入资源使用频率有何差异?
(3) 造成使用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4. 中欧能源话语使用的介入资源
4.1. 中国使用的介入资源
表1是《中国日报》中数据标准化后借言资源的总体使用情况,以下统计数据基于每1000个字符借言资源出现的频率。
Table 1. Engagement resources in China Daily
表1. 《中国日报》的借言资源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借言 |
24.09 |
话语收缩 |
6.13 |
否认 |
3.04 |
否定 |
1.24 |
反驳 |
1.8 |
宣告 |
3.09 |
赞同 |
0.87 |
宣布 |
0.96 |
认可 |
1.26 |
话语扩展 |
17.96 |
包容 |
5.01 |
|
5.01 |
归属 |
12.95 |
承认 |
12.69 |
疏远 |
0.26 |
统计结果表明,借言资源在《中国日报》的能源话语中被广泛使用,每1000字符频率为24.09次。话语收缩共出现6.13次,这一类主要包括两种策略:否认和承认。其中否认资源3.04次,宣告资源3.09次。可以看出,宣告比否认资源使用更广泛。否认资源出现了174次,频率为每1000个词3.04次,其中包括:否定1.24次,反驳1.8次。而宣告则出现了3.09次。在承认类型中,认可资源出现的频率最高,其次是宣布资源和赞同资源,其中认可资源出现1.26次;宣布资源出现0.96次;赞同资源出现0.87次。话语扩展出现了12.95次,远高于话语收缩。在对话扩展中,归属类型的出现次数是包容类型的两倍,分别为5.01次和12.95次。在归属资源中,承认资源被广泛采用,共出现12.69次。相比之下,疏远资源的出现频率仅为0.26次。
4.2. 欧盟使用的介入资源
表2是欧盟媒体Euractiv中数据标准化后介入资源的总体使用情况,以下统计数据基于每1000个字符介入资源出现的频率。
Table 2. Engagement resource in Euractiv
表2. Euractiv中的介入资源
类型 |
标准化频率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类型 |
标准化 (每1000字符) |
借言 |
36.79 |
话语收缩 |
14.6 |
否认 |
11.01 |
否定 |
4.76 |
反驳 |
6.35 |
宣告 |
3.58 |
赞同 |
1.08 |
宣布 |
1.76 |
认可 |
0.75 |
话语扩展 |
22.19 |
包容 |
7.61 |
|
7.61 |
归属 |
14.68 |
承认 |
14.03 |
疏远 |
0.5 |
从表2中发现,按照每千个字符的标准化标记数而言,借言介入资源的使用频率为36.79次,其中话语扩展共出现22.19次,而话语收缩型共出现14.60次,由此可见话语扩张资源和话语收缩资源在整个借言介入资源中都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但话语扩展型资源的频率却远远大于话语收缩型资源。具体来说,在否认类型中出现了11.01次,其中否定频率为4.76次,反驳频率为6.35次。而承认类型出现了3.58次,在承认资源方面,宣布的频率1.76次远高于赞同1.08次和认可资源0.75次。在对话扩展类型中,归属频率14.68次超过了包容7.61次。此外,归属类型中包括承认14.03次,而疏远资源很少,仅为0.5次。
5. 中欧能源话语中介入资源对比分析
Fowler [17]认为,新闻报道的选择和构成在社会和经济因素的作用下隐藏者一定的意识形态。新闻报道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种,也会受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拟然对数值是检测数据两组数据是否有差异的重要数据,以下分析借用兰彻斯特大学研发的显著值检测“UCREL Significance Test System”,基于对两组数据的拟然对数值进行比较,结果呈现在表3中。
根据统计学意义,显著值小于0.05则证明两组数据有显著差异。从借言资源总频次来看,可以得出,欧盟使用的借言资源数量更多。话语收缩与话语扩展分类的频率都存在显著差异,结合中欧使用借言资源的数量,欧盟使用借言资源的种类也更多。
欧盟作为一个以政治和经济于一体的区域性组织,一直秉承多边主义和合作精神。欧盟由多个经济体组成,各成员国在能源政策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多样性需要通过不断的内部对话和协调来实现一致性和有效性,体现欧盟在能源政策上寻求多方共识和合作的态度,所以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借言资源,来展示不同成员国的声音,创建了多种观点的对话空间,反映内部协调和多元化的意见。相较而言,中国的政治体系更加集中,《中国日报》作为官方媒体,其报道更倾向于直接传达政府和官方的立场,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以支持国家能源战略的实施。这种集中化的媒体控制使得报道中使用的借言资源较少,以维持官方话语的主导地位。
Table 3. Difference test of engagement resources
表3. 借言资源的差异性检验
类型 |
类型 |
拟然对数 |
Sig. |
类型 |
拟然对数 |
Sig. |
类型 |
拟然对数 |
Sig. |
|
借言 |
话语 收缩 |
215.51 |
0.000 |
否认 |
286.75 |
0.000 |
否定 |
132.05 |
0.000 |
*** |
反驳 |
156.1 |
0.000 |
*** |
宣告 |
2.86 |
0.091 |
赞同 |
1.52 |
0.218 |
|
宣布 |
14.86 |
0.000 |
*** |
话语 扩展 |
31.79 |
0.000 |
认可 |
6.78 |
0.009 |
** |
包容 |
34.75 |
0.000 |
|
34.75 |
0.000 |
*** |
归属 |
7.91 |
0.005 |
承认 |
3.88 |
0.015 |
* |
疏远 |
6.31 |
0.012 |
* |
p < 0.01;* 0.01 < p < 0.05;** 0.05 < p < 0.001 ***。
在话语收缩范畴内,显著值小于0.05,说明中国和欧盟在使用话语收缩类借言资源时呈现出显著差异。其中包括否认和宣告两个子类,结合中欧借言资源的使用发现,中国在使用否认与宣告资源频率相近分别为3.04和3.09,说明在使用否认资源与宣告资源时没有偏向。而欧盟在进行话语收缩时,结合统计计算,否认资源与宣告资源显著值小于0.05,说明欧盟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否认资源。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它强调“和”与“同”的价值观,所以新闻报道往往避免过多争议。因此,中国在使用宣告资源和否认资源时使用频率相近,以维护现有稳定秩序和《中国日报》官方媒体的权威地位,体现了在传递权威信息时的稳健性。
欧盟在国际事务中推崇多边合作和对话。这种外交政策和国际形象要求其媒体在报道中展示多种观点和声音,以体现其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正是这种多元化的环境,导致媒体之间存在激烈竞争。Euractiv采取较多强有力的否认资源来否定或排斥对方的观点,以增强自身报道的吸引力,能够在整个欧洲媒体体系中脱颖而出。
从话语收缩的各个子类来看,否认资源中可以细分为否定和反驳,根据统计学数据,否认资源和反驳资源的显著值小于0.001说明两组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结合中欧介入资源使用类型标准化数据发现,欧盟媒体在使用否定和反驳两种资源的数量明显都高于中国的新闻报道。
否定资源指说话人或作者直接否定某个命题,削弱对方的观点,以加强自己的立场。在中国的报道中最常出现的否定表达是“not”“no”“no longer”“without”,在欧盟的报道中除了中国最常出现的表达之外,还有“cannot”“doesn’t”“don’t”等。可以看出,欧盟的报道中采取更多样的方式来否认其他观点,来加强自己的观点。
(1) Amid heightened awareness that geopolitics will continue to threaten energy security,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lost sight that securing dependable and affordable supplies of energy continues to be a major policy goal for almost all countries. (中国日报)
在例(1)中,中国记者通过使用否认资源“not”,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忽视能源供应安全重要性的相反观点。记者用“not”强化了发展中国家在能源安全问题上的政策目标,记者限制了对话的空间,将读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发展中国家对能源安全的担忧上,而不是地缘政治对其政策目标的影响上。这样,记者通过否认观点,达到了表达发展中国家重视能源供应安全重要性的观点。
(2) Alongside this, the EU needs to ensure it does not replace its reliance on Russian gas with other dependencies, the eleven countries warn. While the joint communication does not explicitly mention China, it is a dominating force in producing materials needed for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Euractiv)
在例(2)中,出现了两次否认资源。Euractiv分别使用否定资源“does not”否定了新的能源依赖性,报道者明确表明了即欧盟不仅关注当前的能源依赖性问题,还对未来可能的依赖性保持警惕。限制了其他可能性解释和观点,压缩了对话空间,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使报道者的观点更加明确,表明欧盟在能源策略上是有清晰规划和目标的。这种否定不仅表明了欧盟的立场,还暗示了对其他声音的排斥。
反驳是否定的另一种方式,指说话人或作者含蓄或明确地给出某个命题,然后用另一个命题间接地反驳或否定前一个命题。在中国的报道中,常用的反驳形式有“but”“while”“however”“despite”;但是在欧盟的报道中,反驳的具体实现形式更多样化,“even”“although”“rather than”。
(3) A vast number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are aware that China is among the world’s largest energy consumers and emitters of greenhouse gases. However,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m are unaware that China is also the global leader in nearly all aspects of renewable energy generation, production, manufacturing and export. (《中国日报》)
在例(3)中,中国记者使用反驳资源“however”直接引入对比命题。前一个命题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排放国之一,而后提出的反命题——“中国也是几乎所有可再生能源发电、生产、制造和出口的全球领导者”——直接驳斥了可能低估或忽视中国对可再生能源贡献的说法。通过使用反驳资源,话语有效地压缩了对话空间,让读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新的信息上。这种对话式的收缩策略使信息的报道更具针对性,强调了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重要地位。
(4) At the end of last year, the EU Council of Ministers adopted an emergency regulation to accelerate the deploy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in a bid to quickly replace Russian fossil fuels following the war in Ukraine. However, a full-scale revision of the EU’s Renewable Energy Directive is still in the works, with talks betwee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EU member states due to take place in the coming months to finalise the law. (Euractiv)
在例(4)中,记者通过使用“however”引出了一个与上述信息形成对比的命题,突出了欧盟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矛盾。报道中提出欧盟部长理事会通过了一项紧急条例,以加速可再生能源的部署,这反映了欧盟在能源转型方面的紧迫性和决心。然而,由“However”引入的相反命题——“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的全面修订仍在进行中”——表明尽管有紧急措施,但制定和实施一项全面的政策需要时间。“however”的使用有效地压缩了对话空间,并将读者的注意力引向欧盟政策发展的复杂性。这一反驳资源提醒读者,尽管采取了紧急措施,但全面修订和实施政策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协商。
欧盟的新闻报道往往涉及多方利益冲突和复杂的政治议题。为了展现不同国家对能源问题的立场和回应,这类报道更倾向于使用否定资源来直接否定观点或政策,从而凸显报道中的争议性和批判性。这种做法可以帮助欧盟成员国理解国家间的利益冲突,并展示新闻的多元性和辩证性。古希腊哲学中强调通过辩论和对话来探讨真理。例如,苏格拉底常通过“苏格拉底式问答法”来质疑他人的观点,从而引导出更深刻的理解。驳斥他人的观点被视为一种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否认与驳斥,可以让读者更好理解政策制定的正确性。中国的新闻报道则更倾向于强调政策宣传和正面信息的传递。并且针对能源问题是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媒体更可能使用肯定的方式来表达观点,而非直接否定对立的声音,避免使用过多的否定资源来减少引发争议。
另一方面,宣告资源有赞同、宣布、认可三个子类,三个子类呈现不同的显著性。赞同资源中,显著值大于0.01,证明中国和欧盟在使用赞同资源时没有显著性差异,使用频率相似。宣布资源中,显著值小于0.001,结合中欧使用宣布资源的标准化数据发现,欧盟使用的宣布资源更多:
(5) In fact, wind and solar power are now competitive on a cost-per-kilowatt-hour basis with coal-fired power, and energy storage is set to grow rapidly during the 14th Five-Year Plan (2021~25) period. China’s progress in clean energy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ursuing the climate goals of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before 2030 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efore 2060. (China Daily)
在例(5)中,记者使用宣布资源“in fact”,直接表达了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且储能会快速增长的肯定。宣布资源直接对这一命题进行了强调,表达了作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使读者更倾向于接受与赞同此观点。
(6) “In Spain, the eco schemes will help carbon sequestration. However they are not currently incentivised; instead, we are faced with a series of obligations. Without any doubt, the contribution made by agriculture should be rewarded and a market of carbon would help,” they wrote during a Twitter chat with EURACTIV about carbon removals. (Euractiv)
在例(6)中,欧盟的记者使用宣布资源“without any doubt”,压缩了对话空间,记者在对农业贡献应该被奖励时,持肯定的观点,认为农业贡献对低碳市场是有帮助的,表达了这一观点是毋庸置疑的,增强了说服力,引导读者接受观点。
欧盟的能源政策涉及多个成员国,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能源结构、需求和政治优先事项。因此,欧盟的报道往往需要明确表达和强调某些统一的政策立场,以应对这些复杂性。使用宣布资源能够帮助媒体在传递这些多样化的政策时,压缩了对话空间,以确保政策的核心内容被准确传达,强调欧盟组织在整个领导地位,向内部成员国以及国际社会表明其在能源转型的决心和领导地位。
认可资源预设所引入命题的真实性,从而关闭对话空间。差异显著值介于0.05和0.001之间,证明两组数据统计上较为显著,中国媒体在使用认可资源频率较高于欧盟。
(7) Industry statistics show that of the world’s top 10 wind turbine manufacturers, seven are Chinese companies. Seventeen of the world’s top 20 solar companies are Chinese and six of the world's top 10 lithium battery enterprises are also from China. (《中国日报》)
在例(7)中,记者用认可资源“show”来引用客观的行业统计数据,说明中国的新能源企业的领先地位,以减少对于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就的质疑,同时通过认可资源强化了中国对于国际能源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强大竞争力。
(8) The end of 2022 saw most of the emission-related laws agreed and the decisions made show the EU is “still on track” to reach its climate targets, according to Andreas Graf, a senior associate at the think-tank Agora Energiewende. (Euractiv)
例(8)中通过认可资源“show”引用法律结果和决定展示了欧盟在制定和商定排放相关法律方面取得的进展,有效地支持了欧盟为实现气候目标所做的努力。使欧盟在实现气候目标方面的进展显得更加可信,突出了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实际行动和承诺。这种做法有效地减少了对这些决定和法律结果的质疑和反驳,使欧盟实现气候目标的努力更加不可动摇。
中国的能源和环境政策领域的报道,媒体可能缺乏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独立分析这些问题,媒体往往引用来自权威机构、专家或政府的观点和数据。通过使用认可资源,媒体能够借助这些权威声音来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这种做法能够确保报道内容被视为真实、准确和值得信赖,从而更好地传达政府或权威机构的立场,增强报道的公信力。作为全球能源消费大国,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和气候变化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使用认可资源,媒体能够展示中国在这些领域的成就和领导力,塑造积极的国家形象。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还能够增强国内外对中国能源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
话语扩展分为包容与归属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在话语扩展中,包容与归属资源显著值均小于0.05,结合中欧使用频率发现,欧盟在使用包容与归属资源的频率都高于中国,且两方使用的归属资源均多于包容资源。新闻记者要确保读者能够在平等对话语境中产生共鸣,因此中欧两方对于不同的观点与立场都呈现出宽容的态度,因此都倾向于使用更多的话语扩展资源来扩大与不同声音的对话空间,接受不同的外部声音,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可靠。使用更多的归属资源来传递不同的声音。
在话语扩展范畴内,可以分为包容和归属两类。包容资源用来表达个人的观点,但暗示这只是众多立场观点中的一种,从而打开对话空间包容类型中,统计结果小于0.001,说明中国和欧盟在使用包容资源时差异非常显著,结合两组数据标准化数据可以发现,欧盟使用包容资源的频率远大于中国。
(9) Though coal may still be China’s major source of energy in the short term, they said, the country’s booming renewable energy sector has created strong momentum that will help it embrace a much greener future. (China Daily)
在例(9)中,使用了两处包容资源“may”和“will”,第一处虽然能源可能是中国短期内的主要能源,为第二处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有着强劲的势头预留了对话空间,表达出中国能源行业有着光明的前景,表达了对能源一种积极的期待。
(10) “This transition to clean energy may (entertain) well be the peace project of our time. Peace always comes after battle. So, let’s devote ourselves to this project for peace, the commitment and the resources of a war effort. This is our Marshall Plan,” said Granholm, who called those fighting in Ukraine an “army of fighters for the climate”. (Euractiv)
在例(10)中,包容资源“may”表达了一种可能性,而非记者的断言,进而预留了较大的对话空间,允许其他不同观点的存在。记者提出向清洁能源过渡是目前的任务,但战争会随之而来,表达了对清洁能源前景一种消极的期待。
欧盟成员国的媒体环境多样化且新闻自由度高,更多地独立于政府,强调独立报道和客观性。这使得媒体可以更自由地使用否认资源来质疑或反驳某些观点和立场,展示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包容资源可以帮助媒体在报道中实现这一目标,体现欧盟在能源政策讨论过程的开放性和透明性。
相比之下,中国日报作为官方媒体,报道内容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以传达明确的政策信息和官方立场。并且中国国家政策制定机制透明公开,对于政策的表述更为明确,因此包容资源数量更少的媒体在表达观点时,更多地引用官方和权威的声音,并且通过认可资源这种被外部证实的确认信息,可以增强报道的权威性。而不是使用否认资源来质疑这些声音。中国社会强调稳定和和谐,媒体报道中较少使用包容资源这样不明确引用,以避免引发不必要的争议和混淆。
6. 总结
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和Euractiv中关于能源与环境报道中都使用了借言介入资源。通过两组数据的显著性差异检验发现,相比于中国,欧盟使用了更多类型和更高频率的借言资源。在话语收缩层面,中国使用的否认资源与宣告资源的频率相近,而欧盟倾向于使用更多的否认资源来展示多方观点。在否认资源中,欧盟使用的否定和反驳资源均高于中国;宣告资源中,欧盟使用宣告资源频率高于中国,但是中国使用的认可资源频率高于欧盟。在话语收缩层面,相较于归属资源,中欧双方均使用更多的包容资源来引入外部声音,且欧盟使用的包容资源高于中国。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以归结于政治、文化与媒体环境多方面因素。从政治角度来讲,欧盟是多个国家的联盟,在进行能源与环境报道时要关注各成员国在能源政策方面存在差异;反观中国日报中的报道更倾向于直接传达政府和官方的立场,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在文化层面,西欧文化多发源于古希腊哲学,其强调通过辩论和对话来引导出对于事情的更深刻的理解。中国受到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注重维护社会的稳定性。从媒体环境的角度来看,欧盟成员国的媒体环境多样化且新闻自由度高,更多地独立于政府,强调独立报道和客观性,而中国对于媒体报道内容更为直接地传递国家政策和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