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之学源与性质
在探讨《老子》中“道”的字源时,我们可以从古代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入手。尽管甲骨文中的“道”字尚未被确切发现,但金文中的“道”字已经呈现出一个人在十字路口思考的象形。这一字形暗示了“道”与人的思考、选择以及行走的道路有关。在《老子》中,“道”被赋予了更为深刻和抽象的含义,它不仅是行走的道路,更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规律。它虽无形无象,却可说出它的特性。
1.1. 道之字源探析
中国的文字有其渊源,一个字的演变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的变迁。我们所知《老子》中的“道”字,至今在出土的甲骨文中还未出现,也有传闻说“道”字开始出现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但没有相应的出土文献证明。但出现在西周金文的“道”有很多种写法。从造字的结构来看,“道”从首从行。在《古文字谱系梳证》中“首”字部的出现,是用一些动物的头来表示的:甲骨文中的“首”只是一个类似于鸟头的图像:
,该图像的侧面像人头,也因此在隶书写作类似于公鸡头:
,此字在金文中变化巨大,字形的形状基本上是这样的:
,“首”的字形已经逐渐成型[1]。但在战国时期“首”有变动,看起来类似于盾字。《说文解字》解释为:人的头,形象也类似[2]。“首”,在这里是用人头来代替的,头是人的象征。行指的是人的道路,逐渐延伸为人所应该遵守的某些标准、原则等。《说文解字》称“道”为:“所行道也。从辵,从首,一达谓之道[2]。”行是用脚来行走,首突出的是眼睛,这是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里的表述。
至于“道”字的字形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字形差不多。“道”实则是一个人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其中包含行为与选择的意思。“道”不仅是道路那么简单,蕴含逻辑之义,人在十字路口做选择,那么人居于的无限之地,可做选择,在选择之前是有无限的空间的,和自由的。所以道不仅仅有道路之意,还有本体、超越之意。1
“道”还有其他的含义,就其从首来看,有始、本、大,上等含义,首的原义是人的头部,延伸之义为始与终。《尔雅·释诂》记载道:“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首是人体之始,也就是人体的头部,始与本其意是互通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本”字的:“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2]。”树的下部叫作本,换个字即根,本的偏旁是木,一是指示符号,表明位置是树的下部,树的能量之源则是来自根部,是可以控制整棵树的生长状态的,反观人的头部也是如此。至于“大”,也是人的一个基本属性,《中庸》就有这样表述的:“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3]。”人是可以参天地赞化育的,故可以称之为:“大”。“首”注释为大,有多个文本,例如《尚书·召诰》疏“首”是“体之大”。头居于人体的最上部分,其中蕴含至上、至尊之义,在《尔雅·释诂》中:“首”有“君”的意思。
因此,“道”的字义逐渐延伸为哲学层面上的“本源”“本体”、的意思。除此之外,“道”与现在的“导”字有密切的联系,“导”字的含义包含“道”之义,这是因为“从道”与“从手”中可看出的。“手”“寸”“又”古义其实是相通的,“导”的本义为指导,引导。手指可为“导”,是给人指路的意思,《说文解字》也是这样解释“导”的:“导,引导也。”导与道的含义是重叠的,那么这“道”并是一种蕴含哲学依据的律则。从道的文字根源看。“道,从行从首”是有一定的历程的和依据的,“道”逐渐上升为哲学范畴,是人在十字路口做选择,使人居于无限之地,有空间有自由的遐想,“道”还有始、本、大,上的含义,使得这个字体逐渐有形而上的意味,还与导有内在的联系,使“道”成为逐渐抽象,成为哲学的概念。
1.2. 道之特性
《老子》书中多次提及“道”字,也多次提及关于“道”的内容。“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其蕴含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个字包罗万象,具体的话,包括三层含义,“道”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宇宙生成、发展、运行的规律,最后是关乎人的道理,体现了老子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用“道”汉字作为哲学概念和范畴是直观性的,如“道则路也”,路是人肉眼可见的。
“道”是描述性的:“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这是对“道”形态与功能的描述,道虽然不可见,但是它的功用是无穷的,它是多么的伟大,竟是人们普遍畏惧与尊崇的天地之祖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4]也是对“道”的描述,“道”没有具体的形象却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关于它的发源,老子是这样描述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不仅如此“道”还包括了精神和物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有精甚真,其中有信[4]。”
从上述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道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虽然是不可见的,无形无象的,但是从字源上看它是直观,用本原含义去解释延伸的含义。道也是描述性,它的发源、精神、物质都有具体的文本描述。此外,老子的“道”不仅仅是天道还包括人道:政治思想,民生思想,修身思想。探寻了“道”字渊源,我们还是不明白老子为什么会取用“道”这个概念作为他的哲学范畴,是有什么渊源背景?为什么不取用“天”“德”“命”?
2. “道”之概念基础与含义
在《老子》中,“道”的概念被用来替代“帝”、“天”等概念,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和运行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混沌未分的原始物质,具有无限的特性,能够化生宇宙和人生。“帝”、“天”、“德”都是先于《老子》“道”的概念,它们是当时人们信仰和哲学范畴,信仰的转变与国家的命运转变有密切的联系。《老子》“道”概念的提出,是对这些概念的继承与总结,更是老子自身的智慧的存在。
2.1. “帝”之哲学概念
要探究老子为什么会使用“道”作为自己的哲学概念,需从殷商、周时期的最高哲学概念或者哲学范畴中去探寻。殷商王朝的最高统治者认为,自己是至上神的化身,是“帝”的孩子,在《诗经·商颂·长发》中就有这样的论述:“濬哲维商,长发其祥。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外大国是疆,幅陨既长。有娀方将,帝立子生商。”这诗句在歌颂商的历史悠久,国土是多么的辽阔,正当这时,有娀氏生了个孩子,那就是当时商人的始祖。在商时期,帝与祖先是有一定的联系,且当时商的祭祀文化是十分发达的,《论语·尧曰》里记载了商汤祭祀的祝辞;“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
考古学家陈梦家认为:“帝”是可以作为先王的庙号的,帝有动词之意,与祭祀有一定的关联,王国维与郭沫若也认为商人的“帝”就是商人的“高祖夔”,这是他们通过整理文献和对殷墟卜辞的考证得到的结果。除此之外,“帝”还是商人的真实信仰,具有最高的权威,还管理着大自然与人间的人类,天、四时的变化是由上帝来掌控的,谷物的好与坏都会受到此影响。这也表明了当时殷商有至上神的观念,况且还与自然有巨大的联系。商人还相信“帝”是保护族群部落的守护神,人间的王是上帝派来保护人类的,也相信当时的王就是上帝之子,王是受到上帝的辅佐与庇护。张连顺教授也认为殷商的帝是信仰的终极,是建立在泛神论基础上的“人格神”[5]。商王始终相信他的统治会一直延续下去,因为帝的庇护,直至商王朝处于危险之境,他还保持着这样的信念。 “天”字在商时期已经出现,但当时的至上神用“帝”或者“上帝”来表示,并且“帝”在卜辞中主宰一切。因此,我们知晓商纣王的哲学范畴是“帝”,最高的信仰也是上帝。还有的学者认为在殷商时期,“天”与“帝”的概念是等同的,但是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天”表示至上神含义的卜辞,然而傅佩荣指出,已有的资料和讨论还不足以使我们能对“帝”或者“天”的观念做出确定无疑的论断。所以“天”概念在殷商时期是否像“帝”一样代表至上神,还有待考证。
2.2. “天”之哲学概念
其实“天”有至上神之义,是在西周时期,著名的古文字学者赵诚表示:“天”字的甲骨文可写作癑或癎,下从粥,像正面人形;上从□或○,像人头之顶部。全字表示人的头顶,这里所阐述的是天的本意,天指的是至上神。西周的金文就有关于天作为至上神的记载,例如《大盂鼎》中的“畏天畏(威)”、《毛公鼎》中的“皇天”、《录伯簋》中的“天命”等等。周人取代了商的统治,这不仅仅是一个朝代更换另一个朝代那么简单,更是信仰的转变,天命的变化,也就思想意识的主导也发生了变化,殷人所独有的至上神“帝”也转换为了天。
并以此奠定了统治的思想基础。“天”其实在周时期代表祖先神,他们祭祀、祷告的对象。“天”作为至上神的含义使用,可以说是始发于周公,他从殷灭夏的结果中就看出了他们的命运,包括周的存亡取决于“天”:如“厥图帝之命,不克开于民之丽,乃大降罚,崇乱有夏。”周公若曰:“君奭!弗吊天降丧于殷,殷既坠厥命,我有周既受。我不敢知曰厥基永孚于休。若天棐忱,我亦不敢知曰其终出于不祥。”记载表明三个朝代的命运都受“天”的主宰,其实也是周公的智慧之处,使得殷商的人归顺于他。周的新概念天,是一种原始的宗教崇拜,从“帝”到“天”的转变越来越抽象化了,靠感性是看不见的,只能用思辨思维去把握,还是与现实世界有一定的联系,当时的人们对自然现象还没有充分地认识,只好认为是“天”给予的福报或者是“天”给予的惩罚。天的根本属性其实是祖宗神,跟当时的血缘宗法制度有关,依据“天”的特性,我们才能说清楚天可以主宰一切、有力量的宗教神。周对天的理解也会发生逐渐地转变了,武王与成王时期,周面临巨大的危险与矛盾,现实生活暴露了“天”作为至上神之下的统治矛盾重重。
2.3. “德”之哲学概念
统治行为也逐渐成为人们反省的对象,提出顺应天命,个人行为是否符合标准成为必要的了。个人的标准越来越重要,这样的标准是否符合天,然而天的准则是通过人来体现的。因此有个人的行为标准去配天的标准,就是所谓的哲学范畴“德”。“自成汤至于帝乙,阁不明德恤祀,亦淮天不建,保又有殷,殷王亦阁敢失帝,阁不配天其泽”从殷商王朝的成汤到帝乙这时期,帝王们用明德修行,时刻虔敬祭祀,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天的庇护,殷商帝国才能够幸福长久。那么“德”的原意具体是什么呢?很多学者都有自己的见解,著名的郭沫若先生认为“德”的字面意思是从志从心,表明心思要端正,与“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相似,“德”字殷商时期还没有出现,表明当时人们的自我意识总体上可能比较差。“德”字是在周出现的,刚好论证了此观点。“德”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说是有形的,是个人内心有神圣威严的指令,是个人良好的品质或者是符合当时社会要求和合理的行为。
抽象的“德”是通过有形的“德”体现,是与具体的事物联系在一起的。抽象的“德”更加强调的是反思,与儒家所讲的“慎独”相似。在《尚书·书经》中记载了周文王对官员们的教导:“庶士有正越庶伯君子。其尔典听朕教!尔大克羞耈惟君,尔乃饮食醉饱。丕惟曰:尔克永观省,作稽中德,尔尚克羞馈祀。尔乃自介用逸,兹乃允惟王正事之臣。兹亦惟天若元德,永不忘在王家。”教导各级官员长久审视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中正的美德,这样才能长久治理国家。以“德配天”的标准出现,原本只是为了迎合天,天下的人民更加的幸福,在此过程中人们普遍的重视和推崇“德”,使得对“天”的信仰逐渐下降,“天”的威信、影响也随之下降,“天”变成神秘,不可触摸的对象。而“德”刚好贴近人们的社会现实,它的地位也超越了“天”,逐渐取代“天”,最终以“天”为至上神的观念逐渐丧失,周在此也逐渐灭亡。
殷商到周转变,正如张连顺教授所说的:商纣亡国非仅为生活腐败、道德败坏,核心是心灵腐败、信仰败坏,而周得天下,非仅为周人 “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核心是其证得天本、信仰创新。殷周之际剧烈转变的核心与底层,惟是信仰对决;“汤武革命,顺其天而应其时”的关键是周人的信仰“改宗”[5]。商的灭王是因为周的信仰的创新与收服人心,反观周的灭亡实则是宗教信仰的转换,“德”为最高的信仰对象,以至于当时的帝王不得总体人民的人心。简而言之,“帝”与“天”“德”都是当时的哲学范畴,而且是抽象的,形而上的、超越。但为什么老子不直接取用这些概念呢?
2.4. “道”之哲学概念提出
从上述的讨论中,我们知道了天具有两重含义,一是作为主宰者的人格神,二是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天,是与地相对的。早在原始时期,就有自然崇拜,还产生了自发的多神宗教,并认为自然的现象是神在主导。经过“帝”“天”“德”哲学概念的转变,也标志着当时人们的宗教信仰逐渐地转变,殷人明确把天神作为最高的统帅者,到了周代,周人强调“敬德保民”的宗教思想。在西周末,“天道、天地”等范畴逐渐出现,《国语》与《左传》相应出现此词语。此时天与道、天与地相匹配的,“天”的含义逐渐扩大,“盈而荡,天之道也”、“天道皇皇,日月以为常”、“天道盈而不益,盛而不骄”这些诗句都在表明“天道”词语的频繁出现和被广泛地运用。“天道”的出现也标志了“帝”“天”“德”的哲学范畴被取代了,以至于后来的哲学家依据这个范畴为基础探寻宇宙的起源与自然本质这类的哲学问题,也为中国哲学奠定了基础。
其实,老子的作为哲学概念的“道”正是依据“天道”总结出来的,此“道”也有“帝”“天”“德”的韵味,例如,《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4]用象帝之先来描述“道”,其中就蕴含祖先之意,在《老子》六十七章中提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4]但在老子的哲学体系中,它的核心范畴主要是“道”,并非只是“天道”。“道”中已经包含“天”了,天是属于“道”的,只有“道”才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及其运转的法则。
因此,老子“道”的提出,是为从宇宙的高度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本原、生成,以及复归。从当前的概念创新了新概念,破除了商、周的人格神与德的宗教概念,因此以“道”来创生万物,并从中寻找它们的规律,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子突破神学的束缚,进而到达哲学的境界。张岱年先生在《论老子的本体论》一文中提到:“老子与孔子同时。孔子‘述而不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总结了夏商周三 代的文化成就,宣扬人生之道,而很少谈论天道。老子既讲人之道,也讲天之道,而且探寻天道的根源,于是提出以“道”为中心观念的本体论。《老子》书中,有许多关于天道的论断。天道是天之道从属于天,而道是比天道更根本的道。老子开创了本体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6]老子提出了天地的起源的问题与法则,并把它称之为“道”,是天地最高的存在,是重要的哲学范畴与概念。
3. “道”之内容
《老子》中的“道”是一个极其深刻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宇宙的本原、人生的境界以及万物运行的理则。《老子》中的“道”涵盖了宇宙的本原、人生的境界以及万物运行的理则。它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和生活态度。通过深入理解和实践“道”的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并实现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3.1. 本原之道
“本原”是哲学重要的概念,西方哲学更是以始基来称它。简而言之,就是追根寻源,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提出了作为本原的道,也就是说道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依据。张岱年先生也曾表示道是老子本体论的最高范畴与老子的本体论。老子的道是指本原之道,本体之道,此道是不可道说,不可曰名的,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存在,也就是一种终极存在,因为其没有形状,所以老子一般都是描述它或者是通过比喻来展示它。例如,在《老子》十四章中就有这样的表述:“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4]。”很巧妙地使用了“夷”“希”“微”等词对本原之道进行描述并把握它。
对于“道”这种微妙的存在,我们把它称为“无”,那么,我们就会想到一个重要的中国哲学观念“有生于无”。《老子》的第十章就已经表明了“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4]。”无就是有的抽象概念,有与无的概念其实就是老子用来规定“道”的范畴。本原之“道”与“有”“无”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也引起众多学者的探讨,其中主要包括主要的观点:一是道就是无,二是道就是有,三是道包含有与无,道是有与无的统一。大多数学者比较认同第三点。《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以及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
都表明了道是先于天地万物的,生成万物的,那么在这个层面中它就是有,也就是说道之后到二、三、万物的历程,另外一种历程是开始是无再到有再到万物,显然,从中推论无就是道,道就是无。还有就是三位一体,“道”“有”“无”虽然不同名,但都是同一个东西或者物体,但是是不可见的,这三者可表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者本根、始基。
3.2. 境界、理则之道
道与有、无是有区别的,有与无有所不同。道在老子那里是根源性的,是整体来源的存在,道即万物生成的过程,此后万物又复归于它,此过程是自然而然的、自化的。这一总体的阶段是分开的,分层次的,所以,道、有、无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其实有些时候我们也可以把“无”说成是气的最初状态,气与道是等同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就表明了气与道的关系,气是道的同名,实则也在讲述了有与无的区别。有与无的区别实则体现在:有是有物的抽象,无是无物的抽象。总的来说,道、有、无有不同含义,各自有区别,但是又可以统一起来,表述万物的生成过程和不同时期的阶段,其中更是体现道的特征和属性。在一定意义上,老子的哲学是一个整体的体系,道作为本原、本体、始基,是一种存在,从道中生成世界万事万物,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境界。
老子对“道”的论述,包含了天道、地道、人道。但他也将人道置于了重要的地位,探讨了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道的境界很高深,就其的特征进行简单的论述,道化育万物,其中也包括了人,人就是万物其中一种。那么人是如何得此道的呢?人得了生命之道,存在之道、价值之道,就是境界之道,道既是人的境界与最终目标。道的境界特征既是虚也是实,这是道的最基本属性,我们可以把虚实、有无,简单讲成“有为”与“无为”,在《老子》第八十章中就有这样的表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4]。人是有欲望、目标的,因此也就有了有为,当这种欲望太极端,便远离了道。
除此之外,人还有另外一个“无”的层面,此境界才是老子所推崇的境界,也就是:“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4]。”老子所言得道之人与众人不同,得道之人看透了有为中的欲望,提升了境界。佛家也有相应的说法:佛家认为世界万物一切皆为假或空,人会疲惫、会受欲望的牵制,脱离不了苦海,就是因为对假象、空的执着。因此佛家教导人们回归到本真的状态,也就是如如之境,与老子所说的“无”境界相似。
这是讲述的理则就是道理之道,《老子》种蕴含了很多思想,将天道、地道、人道融为一体,使道成为天地万物及其人类生存与发展之道,道化育万物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并有其内在的准则。如在《老子》四十二章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4]这也就是万物生化的道理,此准则老子将它称为“反者道之动”,过程是循环往复的,周而不殆。老子通过“反”“复”“归”“周行”等概念来说明道及由道化生的天地万物,都是遵循着周而复始的运动法则而循环运动。
从字源的视角看,老子对道的循环运动的认识,是从对天地万物呈现的周期性变化过程的直观中抽象提升出来的。从思想渊源上看,老子关于道和宇宙万物永恒地作周而复始地循环运动的思想是在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老子没有区分循环的运动发展与螺旋式的运动发展,也体现了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某些错误性的逻辑问题,但是老子的循环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客观事物的法则,所以对其哲学上的价值和意义不可低估。
4. 结语
归结起来,《老子》之“道”从字源来看,“道,从行从首”。有一定的思想脉络和存在依据,且“道”逐渐上升为哲学范畴。是人在十字路口做选择,使人居于无限之地,有空间有自由的遐想,“道”还有始、本、大,上的含义,使得这个字体逐渐有形而上的意味,还与“道”有内在的联系,使“道”成为逐渐抽象,成为哲学的概念。此外,《老子》之“道”是直观性的,“道”转化为十字路口,由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显现。描述性的特性,将“道”的本体性及超越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也是我们进一步得以认识“道”的方式,道无所不在,却无形无象。“道”在《老子》一书中是哲学概念,哲学范畴,由天、命、德概念逐渐转化为“道”,蕴含这时期社会历史命运及信仰的转变。最后,道还可分为本原、境界、理则之道,道是这三者的体,且为一。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最后根源,世界万物存在和发展变化的凭借和根据、法则和道理,又是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理想。《老子》“道”之概念为中国哲学做出了基础与贡献。
NOTES
1援引自贵州大学哲学学院张连顺教授课堂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