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淄川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New Path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Facilitated by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 Zichuan Distr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DOI: 10.12677/ass.2025.142139, PDF, HTML, XML,   
作者: 高雨欣: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文化旅游乡村振兴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Cultural Tourism Rural Revitalization
摘要: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推动实现产业兴旺,乡村文化旅游这一产业形态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是对于提升地区形象、传承文化遗产、增进交流合作、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新质生产力能够为文化和旅游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其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剖析淄博市淄川区乡村旅游和文旅产业发展现状与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体验”、“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拓展文旅多形式发展”、“多渠道扩大营销宣传,举办特色文化活动”、“加快引育高端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的乡村振兴新路径,推动新质生产力赋能淄川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Abstract: The ke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lies in driving the prosperity of industries. The industrial form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can not only bring economic benefits, but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hancing the regional image, inheriting cultural heritage, strengthening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promoting social and civilized progress. New productive forces can inject new vitality into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and facilitate their transformation,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eply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20th CPC Central Committee, conduct in-depth analyse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tourism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Zichuan District, Zibo City,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helping with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new path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facilities and enriching digital experiences”, “rationally planning the regional layout and expanding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expanding marketing and publicity through multiple channels and holding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activities”, “accelerating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high-end talents and increasing financial input and financial support”, so as to promote new productive forces to empower the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ies in Zichuan District and contribute to the comprehensiv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文章引用:高雨欣.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淄川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401-410.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39

1. 引言

改革开放浪潮席卷之下,我国经济犹如腾飞的巨龙,一路高歌猛进,但“三农”问题始终是影响全局均衡发展、亟待攻克的核心薄弱环节。时至今日,我国依旧面临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方式滞后、农民收入增长不足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完善乡村振兴投入机制。[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是推动实现产业兴旺。文化和旅游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性产业,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支撑作用,这一产业不仅能够带来经济效益,更是对于传承文化遗产、增进交流合作、提升地区形象、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3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道“融合命题”,其中之一就是“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2]。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态势下,乡村旅游方兴未艾,具有亲近自然、人流较少、远离喧嚣、价格亲民、田园体验等优势。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依托大量自然村落和原生态景观,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淄川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聊斋文化、山水生态文化为主线串联各旅游景点,开展‘好客山东乡村好时节’活动,[3]”并将“打造‘说聊斋、上云端、周末游淄川’文化旅游品牌”作为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然而,由于特色产业、基础设施、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乡村旅游在淄川区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4]”强调了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特点,旨在培育新兴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全面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例如劳动者素质更高,劳动资料技术含量更高以及劳动对象范围更广等,并且要求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从内涵来看,“创新驱动对其进步起决定性影响,涉及要素特质、结构承载和功能取向等多维度”[6]。创新驱动不仅关注技术创新本身,还包括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结构以及明确发展方向等方面,这些维度共同作用,确保创新能够在各个层面上推动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外延上,它与新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等密切相关。新发展理念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而高质量发展则要求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则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构建起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产业组织形式。这些概念和目标同“新质生产力”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创新驱动发展的广阔外延,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文旅产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体验性和文化性等特征,涉及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消费,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各种文化资源如历史遗迹、民俗风情等构成了文旅产业的灵魂。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和旅游产业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创新科技手段提升游客体验(如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游客身临其境地体验历史场景或文化故事);利用数字化平台优化资源配置(如人才和资本要素上,加大对文旅科技研发和数字化建设的投入);采用绿色可持续发展策略保护文化遗产(如采用绿色建筑材料、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循环利用率等);推动文化元素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促进文旅产品开发、以及借助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营销等。这些新的生产力因素不仅推动了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促进了其高质量发展,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和旅游需求。此外,新质生产力在文旅产业中的作用机制包括:一是推动文旅产业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原本占比较大、相对传统的景区观光模式逐渐向多元化模式发展,如增加了文化体验游、乡村游、康养游等多种模式,而新的商业模式如共享经济影响下的房屋共享(民宿等)、交通工具共享(旅游拼车软件等)也开始融入到文旅产业服务体系中;二是促进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创造新的增长点,如文旅与教育融合形成研学旅游、与康养融合带来康养旅游的热潮等,创造出新的消费增长点和市场空间,吸引更多投资者关注,从而促使整个文旅产业链实现价值提升和规模扩大;三是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提升综合竞争力,如多样化文旅产品供给以吸引更多游客、精准定位目标游客群体实现数字化营销等。

鉴于此,本文通过对淄川区乡村旅游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着重分析其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探讨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助推文旅产业振兴乡村的新路径。

2. 淄川区乡村旅游和文旅产业的发展现状

坐落在山东省淄博市中部的淄川区,其名字源于穿境而过的淄河。这片土地的地形呈现出独特风貌,低山丘陵占据主导,地势走向颇具规律,东西两侧偏高,中部与北部渐次低缓,仿若大地的天然褶皱。淄川区的历史底蕴宛如一部厚重的古籍,早在夏商时期的岁月长河中就已留下了笔墨痕迹,历经数千年的沉淀,孕育出了灿烂的文化。特殊的山地地貌,让诸多村落仿若隐匿在世外桃源,山峦阻隔了便捷的交通,信息流通也稍显迟缓,却也意外地为传统与自然保留了一方净土,大量原汁原味的传统村落、未经雕琢的原生态景观散落其间。淄川区现有国家级传统村落15个,省级传统村落36个。众多的传统村落为淄川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得天独厚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淄川区的乡村旅游事业埋下了蓬勃发展的伏笔。近些年来,淄川区精心勾勒“聊斋故里、生态淄川”的旅游蓝图,倾尽全力为乡村旅游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其迈向新的高度。其中,太河镇仿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将自然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昆仑镇则似一座露天的陶瓷博物馆,处处散发着古老陶瓷文化的魅力;洪山镇紧扣聊斋文化主题,让游客仿若踏入神秘奇幻的聊斋世界;龙泉镇凭借富硒生态的独特优势,在养生休闲领域崭露头角。这些各具特色的乡镇,凭借乡村旅游产业这把“金钥匙”,开启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的大门,让乡村焕发出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淄川区在乡村旅游与全域旅游方面成绩斐然。早在2015年,便获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2019年又获评山东省首批全域旅游产业示范区;到了2023年,淄川区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旅游总收入达78.44亿元,同比增长67.91%,且“齐长城宿集”还被评为山东省旅游民宿集聚区,彰显出淄川文旅强劲的发展态势。

淄博,这座近期频频出圈的城市,除了因烧烤热潮吸引无数食客纷至沓来之外,知名音乐人刀郎新推出的专辑《山歌寥哉》意外走红,如同一场文化旋风,为以“聊斋文化”为招牌的淄川地区卷入了海量流量。这股热潮让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心底涌起一股强烈的探索欲,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了解淄川独有的特色文化瑰宝与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在这般前所未有的机遇浪潮之下,淄博市淄川区果断抓住时机,为文旅产业的腾飞全力以赴,多措并举。一方面,在硬件设施的雕琢上狠下功夫,快马加鞭地高标准推进聊斋园的全面升级改造工程,让这座承载着深厚聊斋文化底蕴的园区旧貌换新颜;对蒲家庄展开保护性开发,让古老的村落重焕生机;同时,黉山统筹示范区项目也在紧锣密鼓地联动建设之中,各个环节紧密配合,力求打造出集游玩、研学、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文旅胜地,为游客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游览体验。另一方面,淄川区深知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一系列提升举措纷纷落地。启动盛大的中国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让国内外游客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聊斋文化盛宴;全力支持举办中国蒲松龄短篇小说奖,为文学创作者们搭建起展示才华的舞台,也让聊斋文化在新时代文学创作的浪潮中持续闪耀光芒;积极推动聊斋文化国际研讨会的召开,广邀全球专家学者齐聚淄川,共探聊斋文化的深度与广度;更值得一提的是,淄川区大力促成中国聊斋学会高端论坛永久会址落户于此,让淄川成为全球聊斋文化研究的核心阵地。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凭借淄川区地方特色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产业振兴的良策。但随着发展推进,淄川区也面临诸多挑战。想突破困境,关键在于加速新质生产力同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以此催生新动力,促使文化事业、产业以及旅游业蓬勃发展。如此,方能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淄川文旅品牌,让淄川在文旅市场中脱颖而出,绽放独特光彩,书写乡村旅游助力产业振兴的新篇章。

3. 淄川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挑战

近年来,淄川区在扩大文化和旅游规模、提升整体品质以及创新业态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该地区文旅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旅游产业布局规划不系统不合理,游玩设施设施和文旅宣传的数字技术应用不足,以及旅游管理专业高端人才的匮乏等挑战依然存在。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发展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一系列实际困难,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文旅产业发展不充分,市场竞争力薄弱

3.1.1. 乡村旅游项目形式传统,文旅产品同质化

淄川区近年来大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不断丰富其内容,着力增强游客体验。传统技艺项目方面,陶瓷、琉璃烧制以及铁壶制作、焗瓷技艺等,既能现场表演展示,还可让游客参与体验。民俗表演项目里,聊斋俚曲、磁村花鼓等极具文化特色,贴近乡土生活,加强了景区与游客的沉浸式互动。而像淄川肉烧饼、峨庄肉蛋等传统餐饮项目,既是美味佳肴供游客品尝,又能当作旅游纪念品或伴手礼,让游客把淄川味道带回家。然而,整体看来,淄川区在推进乡村旅游发展途中还是遭遇了一些瓶颈。当下,其乡村旅游项目的呈现形式略显单薄,除却传统的非遗项目,大多是司空见惯的农家乐,游客前来无非是吃顿农家饭;采摘园也只是应季时让人们体验一番蔬果采摘的乐趣;各类山庄的服务模式也较为固化,缺乏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构思。从产业格局审视,各个旅游项目之间缺乏联动整合,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集群效应,难以在市场上打出响亮的名号。产业融合程度尚浅,旅游与农业、文化、科技等领域的深度对接不足,未能充分挖掘彼此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乡村旅游衍生产品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当前,淄川区存在这样的情况:部分非遗保护单位项目产业化水平颇高,像泰山瓷业、领尚琉璃、汉青国瓷等文旅企业,有资本助力,市场化程度高,产品不愁销路,发展态势良好。然而,遗憾的是,这些优质非遗资源并未与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它们大多局限在生产车间内,没能融入乡村旅游发展大潮。而在乡村旅游景点和特色村,市面上售卖的多是未经精细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简单包装后就上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较少,无法展现淄川的独特魅力。文创产品更是短板突出,不仅种类稀少,设计创意也较为匮乏。就拿聊斋园来说,本该极具文化内涵的狐狸玩偶,却做工粗糙、缺乏新意,不仅无法承载聊斋文化的精髓,不能激发游客的购买欲望,还拉低了游客对整个园区文创产品的期待值。而蒲松龄故居的文化创意产品大多为水准高低不一的同质化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些产品无论是造型设计还是工艺手法都极为相似。在推广方式与渠道的选择上,线上推广与线下销售的融合仅仅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协同发力的高效模式。品牌建设与维护工作也做得不到位,未能精心雕琢出具有强大影响力与辨识度的品牌形象,让产品在市场的洪流中泯然众人。跨界融合更是几近空白,错失了许多借由不同领域碰撞产生全新火花、拓展市场边界的良机。面对这般现状,淄川文旅产业亟需找准方向,大力挖掘更多新颖创意,全方位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

3.1.2. 基础设施老化,数字化转型不足

乡村旅游若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坚实完备的配套设施无疑是其稳固的基石。淄川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在无形之中给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添了几分阻碍。相较于淄博市地势平坦开阔的平原地带,淄川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对此,淄川区政府近年来积极发力改善:投资建成峨庄、马鞍山、幸福三大片区的游客服务中心与旅游集散中心;完善淄中路、洪峨路等多条旅游路网建设。同时,在旅游主干道、景区及乡村旅游点设立标准旅游标识系统,开通10多条公交线路及张店区直达齐山景区的专线,建成约200处城乡旅游厕所,让12家A景区和30处重点乡村旅游点都有了游客中心,还新建超80,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营造出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然而,淄川区的主要旅游景点如谭溪山、齐山,每逢节假日还是常常陷入混乱的困境。上午时分,车水马龙间,停车难和交通拥堵的问题让游客望“路”兴叹,这无疑是乡村旅游承载能力不足的真实写照。至于淄川极具文化底蕴的蒲松龄故居,内部基础设施已然呈现出老化的疲态,数字化设备的缺失,使其难以与时代接轨。淄川旅游全域完善的线上智能导览系统宛如镜花水月,游客们满心欢喜地拿出手机,本想便捷地获取景点详细讲解,精心规划游览路线,却只能在失望中悻悻而归。于数字化展示与互动层面,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技术在其他旅游胜地大放异彩之时,淄川对此却显得无能为力。游客们怀揣着对蒲松龄文学世界的憧憬来到故居,却因技术手段的缺失,无法身临其境般感受其魅力。故居内部分区域网络信号微弱甚至完全处于盲区,游客们仿若置身信息孤岛,分享游览喜悦、获取实用信息的美好愿望瞬间破灭。这般现状,无疑使得淄川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破局之举。

3.2. 以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淄川区乡村旅游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其旅游市场在全市范围内影响力大、发展比较迅猛,然而当前却陷入发展泥沼,其中产业布局的不合理、不系统成为阻碍其可持续前行的关键因素。一直以来,聊斋文化作为当地的文化瑰宝,旅游开发却走向了失衡的道路。开发重心过度倾向于蒲松龄及其文学作品衍生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依据名著打造的纪念馆、陈列室等,确实吸引过不少文学爱好者前来探访。但与之紧密相连、同样承载厚重历史、能延续地方文脉的蒲家庄古村落,却仿佛被遗忘在角落。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民俗风情、街巷布局等,皆是聊斋文化鲜活的载体,却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与它所蕴含的巨大价值形成鲜明反差。再看后建的聊斋园,本应是聊斋文化的集大成展示之地,却在规划环节漏洞百出。开发者缺乏全局视野,未将园区与周边环境、其他文化要素协同考量,致使内部功能区显得无序,景观衔接生硬,无法依据聊斋故事的神韵、文化脉络进行巧妙布局,游客置身其中,难以深度领略聊斋文化的魅力,游览体验大打折扣。此外,淄川区乡村旅游在管理运营层面也是乱象丛生。过去,全区缺乏统一、高效的管理运营机制,这使得产业与项目开发盲目跟风。部分开发者只着眼于规划蓝图的宏大,全然不顾本地资源承载极限、市场真实需求以及后续资金保障。空间布局上同样缺乏章法,未能因地制宜划分功能区域,引发各地经营者恶性竞争。游客在此遭遇产品性价比低、服务敷衍等问题,旅游服务质量直线下滑,后续产业发展更是被禁锢在原地,难以实现转型升级。尤为突出的是,旅游管理粗放、数字化布局失衡问题亟待解决。管理线路规划混乱,景区间各自为政,景点主题撞车、内容雷同,游客新鲜感全无。数字化建设滞后,智能导览、线上互动体验缺失,淄川乡村旅游在时代浪潮中逐渐掉队,亟需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来重塑生机。对此淄川区政府立足当地丰富非遗资源,高起点、高规格策划编制了《淄川区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蒲家庄古村落保护性修缮与利用概念策划及规划方案》等规划。依据资源类型,淄川区把旅游项目精准落实到“三大文化旅游产业带”。在南部,围绕国家级非遗“淄博陶瓷制作技艺”所在的1954陶瓷文化创意园,以及省级非遗“淄博琉璃烧制技艺”依托的领尚琉璃文化创意园等重点项目,打造出传统工艺文化旅游产业带;中部凭借国家级非遗“聊斋俚曲”、省级非遗“鬼谷子传说”等资源,构建起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带;而东南部以国家级非遗“孟姜女传说”为核心,结合齐长城与传统村落,塑造出东部齐长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带。

3.3. 文旅产业发展缺乏新质生产力要素

3.3.1. 缺乏信息资源整合和营销宣传的数字技术应用

当前,淄川区乡村旅游陷入了客源拓展的困境,游客来源呈现出明显的地域集中性,多聚集于本区及周边市区,远距离城市特别是省外游客的身影寥寥无几。剖析背后缘由,关键在于未能紧跟时代步伐,借助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宣传。传统宣传模式下,淄川区乡村旅游缺乏对信息资源的系统性整合,宣传途径狭窄且推广力度疲软,致使乡村旅游品牌知名度迟迟难以提升。主流媒体、社交媒体以及专业旅游平台上,有关淄川文旅的优质报道与深度推广稀缺,无法将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全方位、立体式地展现在大众视野,像昆仑特色小镇蕴含的古朴韵味、齐山樱花节绽放的缤纷盛景、龙泉镇富硒产业园独有的产业魅力,都因曝光不足,难以吸引外地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被禁锢于本地小圈子。以蒲松龄故居为例,其宣传手段还停留在旧质生产力阶段,过度依赖线下宣传册、简陋官方网站等传统方式,对短视频、直播这类新质生产力代表的数字营销手段开发严重不足,极大地限制了受众触达范围,错失大量潜在游客。同时,在旅游产业链协同方面,蒲松龄故居与旅行社、在线旅游平台的合作松散,缺乏依据新质生产力理念打造的针对性旅游线路,未能借助平台大数据精准营销,游客获取故居游玩信息的渠道受阻,出游决策时很难将其纳入考量。整体来看,宣传短板导致游客基数小,游客间口口相传、扩大知名度的良性循环难以形成。淄川区乡村旅游若要破局,亟需拥抱新质生产力,整合多元信息,拓宽创新宣传路径,强化协同合作,方能突破地域限制,吸引八方来客。对此,淄川文旅发布了“踏青寻芳春满淄川游”“漫步般阳诗意淄川游”“陶风琉韵研学淄川游”“山水揽胜生态淄川游”“峥嵘岁月红色淄川游”等五大主题精品乡村旅游线路。2024年,利用自媒体开展“乐享新春”非遗过大年活动、“春季村晚”活动、淄川区海庙元宵节扮玩篝火晚会、“乐享新春·扮玩大荟”淄川区元宵节民俗扮玩等活动,累计参与人数122.3万人次。

3.3.2. 缺乏乡村旅游管理专业人才与资金支持

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的新质生产力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本,然而淄川区不少乡村旅游从业者,尚未跟上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节奏,专业知识储备不足,创新思维更是匮乏。淄川区各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质量均居全市前列,但真正能兼顾文化技艺传承和乡村旅游产业经营的传承人数量较少,专业人才不足,使非遗项目很难转化为乡村旅游体验。一是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二是旅游从业者因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经验而不敢直接参与或引领乡村旅游开发,他们大多未经系统、专业的培训,仍停留在传统的服务模式,对游客日益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敏感度低,难以提供与之匹配的优质服务。至于淄川区的文旅企业管理者,大多为当地事业成功的企业家,有一定的投资能力,但是文旅经营理念落后,管理经验缺乏。当下,淄川区乡村旅游急切渴望一支精通文旅产业运作、擅长经营管理、熟练运用新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大军,来激活发展潜能。现实与需求之间的落差,严重阻碍了前行步伐。与此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离不开大量要素投入,这对淄川区文旅产业来说,意味着高昂的建设成本以及漫长的投资收益回报周期,资金短缺问题随之凸显,成为制约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紧箍咒。数字化转型所需的前沿技术设备采购、智能系统搭建、线上营销推广等,无一不需要雄厚资金支持,可现实是资金捉襟见肘,难以推动转型落地。尽管淄川区乡村旅游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受困于资金短板,始终未能汇聚成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品牌,产业发展难以实现质的飞跃,经济增速缓慢。若不能突破人力资本与资金的双重枷锁,引入新质生产力要素,淄川区乡村旅游恐将继续在低水平徘徊,错失发展良机。

4. 新质生产力赋能淄川区文旅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文旅产业的新质生产力是破解传统文旅发展困境和增强文旅产业韧性的重要着力点。[7]”淄川区文化和旅游产业应积极探讨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在新质生产力引领下迎接更激烈的变革。通过倡导“新”理念促进“质”提升,打造新的竞争优势,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朝着高质量发展目标迈进。

4.1. 加强旅游设施建设,丰富数字化体验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淄川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淄川旅游景区肩负重任。正如《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淄川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021~2035年)的批复》中提到:“完善交通、电力、通信等配套设施,依法依规对景区进行管理……保持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8]”景区负责人需紧跟时代步伐,一方面要定期运用新技术、新理念对景区设施进行更新与维护,尤其在展示设施上加大资金投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改造,为游客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碰撞出全新火花,使游客仿若穿越历史,深度感受淄川文旅魅力;另一方面景区管理人员应着眼于完善周边配套生态,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布局多元化的餐饮、住宿服务业。淄川区如今已构建起较完善的旅游公共服务和信息服务体系。在旅游主干道、各景区及乡村旅游点设有完备旅游标识系统,开通区内旅游公交线与市区直达景区专线10多条,建成近200处城乡旅游厕所,还创设“畅游淄川”大数据智慧旅游平台。同时,淄川区积极丰富旅游体验,打造含聊斋文化元素的主题民宿,推出淄川风味美食街区,给游客独特食宿选择。在乡村旅游区内,精心设计 “陶瓷小径”“田园小径”“花间小径”等特色休闲游步道线路,营造出适宜步行或单车游览的休闲空间,强化景点间交通联系,方便游客自由出行,减少路途耗时,提升游玩舒适度。在新质生产力强力驱动淄川文旅迈向振兴乡村之路的进程中,数字化转型成为关键突破口。淄川文旅应紧抓时代脉搏,将VR/AR技术、3D技术、AIGC技术以及元宇宙等前沿科技与本土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给传统旅游产品注入全新活力。以聊斋文化景区为例,利用VR/AR技术让游客瞬间“穿越”至聊斋故事场景,与虚拟角色互动,3D技术还原古村古貌,使其鲜活重现。借助AIGC技术智能生成个性化旅游攻略,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同时,精心打造手机应用程序,集电子导览、语音解说、趣味互动小游戏等于一体,游客指尖轻点,即可畅游景区,深度参与其中,感受沉浸式体验。淄川区要加强乡村旅游区内的公共配套基础设施与智慧旅游服务设施建设,设立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信息咨询、资料宣传、紧急帮助、旅游资源展示等相关服务。在数字化转型浪潮中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多样化需求,高效利用自然生态、人文等乡村旅游资源,着力提升淄川区乡村旅游的承载力和影响力[9]。这一系列数字化创新举措,不仅是简单的技术叠加,更是新质生产力在文旅领域的具象化呈现。它能拓展文旅业务边界,吸引更多游客,加速产业升级转型,将淄川文旅打造成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标杆,让乡村凭借文旅产业焕发新颜,为游客解锁前所未有的新奇之旅。

4.2. 合理规划区域布局,拓展文旅多形式发展

在新质生产力为淄川文旅振兴乡村注入磅礴动力的当下,实现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一场需持之以恒、精耕细作的接力赛。其中,科学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区域布局与项目建设,无疑是这场赛跑的关键“跑道”。淄川区政府作为“领航员”,肩负重任。一方面,需以高瞻远瞩的眼光,全方位考量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自然资源的独特性、产业分工的协同性等诸多要素,审慎布局选址,确保整体规划兼具当下合理性与未来可持续性,为后续发展筑牢根基。另一方面,区政府要携手地方,巧用“绣花针”功夫精细规划乡村旅游空间,精准划分功能区。从引人入胜的景区、烟火气十足的乡俗体验区,到温馨惬意的民宿区、趣味满满的采摘活动区,再到贴心便捷的游客服务中心,各区域各司其职又有机融合,避免陷入混乱无序的泥沼,为产业转型升级备足“燃料”。以西河镇的东庄村为例,积极引入专业智囊团——中国乡村建设设计院,进行全方位“体检”与规划,让村内旅游布局紧扣发展主题,绽放独特魅力。再者,区政府要勇当“产业融合催化剂”,依据不同景区产业的“个性”与成长规律,打破行业藩篱,整合文旅上下游企业资源“抱团取暖”。要注重以“乡村旅游+”多形式助推高质量发展。如“乡村旅游 + 民宿”,洪山镇土峪村将颇具特色的石头房在原有基础上改建形成“石堂山房”“峪里”等网红民宿,此类既保有传统石屋的外观,又有精致室内装修的石头房吸引游客纷纷前往入住、打卡拍照;又如“乡村旅游 + 教育”,拓展乡村旅游文旅研学发展,将研究性学习与乡村旅行体验相结合,实现校内外教学的有机衔接。还有“乡村旅游 + 影视”“乡村旅游 + 文化”“乡村旅游 + 体育”“乡村旅游 + 农业”“乡村旅游 + 传统手工业”“乡村旅游 + 直播”等。通过多种“乡村旅游+”促使淄川区乡村旅游向多形式、多方面发展,促进村民增收[10]。与此同时,淄川文旅要化身“智慧工匠”,充分挖掘数据“富矿”。借助智慧旅游技术,通过个性化线路推荐、精准客流预测以及服务优化等“组合拳”,为游客量身定制旅行方案。在沉浸式、体验式旅游浪潮中,精准捕捉游客个性化、差异化需求,持续雕琢创新文旅产品,打磨服务质量,让每一位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4.3. 多渠道扩大营销宣传,举办特色文化活动

在新质生产力为淄川文旅振兴乡村注入强大动能之际,品牌推广与营销创新成为关键发力点。淄川现有的“齐山樱花节”、“陶瓷风情小镇”、“富硒生态农业”等特色招牌,亟待借助新媒体这一“新质利器”,开启网络营销新篇章,让淄川乡村旅游资源惊艳四方。今年,淄川区更是围绕“春满淄川”“夏爽淄川”“秋染淄川”“冬游淄川”主题,推出四季文旅活动,组织开展线上云旅游、“好客山东XIN体验”等活动,营造淄川良好旅游氛围。用好传统媒体、用活新媒体,充分借力涉旅单位、淄川本地“网红”布局营销矩阵,树立标杆思维,打响淄川旅游品牌。淄川文旅还要进一步巧借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摄影论坛、户外论坛等社交热地,以及携程旅行、马蜂窝等旅游头部信息平台,精准投放广告,全方位展示淄川魅力。景区更是要玩转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直播美景、分享趣闻、上传吸睛视频,将乡村休闲游的精彩瞬间实时传递,为游客贴心打造“云观赏”赏繁花似雪、“云体验”感民俗风情、“云认养”享田园之乐、“云购物”购特色好物等多元线上体验,让淄川旅游热度飙升,资讯飞速扩散。文旅企业更是这场变革的“急先锋”,亟需实施线上推广“新质战略”。一方面,搭建官方网站,开发便捷易用的移动应用程序,为游客提供一站式信息服务与预订功能;另一方面,在社交媒体深耕细作,塑造个性鲜明、极具吸引力的品牌形象。通过数字化渠道,文旅企业得以突破地域局限,精准触达潜在客群,大幅提升品牌曝光度与知名度,吸引八方游客奔赴淄川,为乡村旅游业发展装上“新质引擎”,驱动淄川文旅在振兴乡村之路上加速前行。

淄川文旅应积极牵手当地职业技术学院,打破行业与教育壁垒,合力精研研学路线项目。以淄川独特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底蕴为素材,设计兼具趣味与知识深度的路线,吸引各地学子纷至沓来,在研学旅程中感受淄川魅力,打响文旅品牌知名度。新媒体平台则成为文旅宣传的“扩音器”,凭借创意内容激发情感共鸣,开启共情化传播新路径。借助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将淄川的美景、民俗、故事生动呈现,让更多人隔空领略其风采。鼓励淄博高校与研究机构深耕聊斋文化,是挖掘文化富矿的关键一步。系统整理蒲松龄作品及文献,运用数字化手段妥善保存,既为学术研究筑牢根基,又能让珍贵资料得以永久传承。开发聊斋主题互动体验项目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情景再现、角色扮演,让游客“穿越”进聊斋世界,深度参与其中,化旁观者为剧中人。文创领域同样大有可为,与知名品牌跨界联名,推出独具匠心的聊斋文创产品,从精美手办到时尚潮品,让聊斋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提升市场辨识度,全方位丰富游客文化体验,为淄川文旅注入新质生产力活力。

4.4. 加快引育高端人才,加大财政投入和金融支持

适配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亟需淄川文旅筑起人才高地,广纳高端创新贤才。当下,淄川文旅当务之急是为现有从业人员“充电续航”。在乡村旅游所在地,当地居民既是文化旅游项目的原创者,也是旅游景点的保护者和传承者,同时承担着非遗项目现场演示和讲解的职责,留住当地人才能够极大地推动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因此,需制定优惠政策,吸引有学历、懂经营且爱非遗的青年返乡创业。针对乡村旅游产业管理、文化产业设计开发、电子商务等关键领域,量身定制系统且精准的培训方案。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定期开展“云教学”“云培训”,将乡村旅游管理的前沿策略、智慧化建设的实操要点、创意设计的灵感源泉、乡村旅游规划的精妙布局等专业知识,如甘霖般播撒给从业者,助力其经营管理水平节节攀升。文旅企业更是要目光如炬,聚焦数字技术应用、创新设计、国际化视野兼具的复合型人才,重点培养、大力引进,填补文旅产业快速迭代下的人才缺口。同时,完善淄川区乡村旅游人才市场迫在眉睫。优化人才引进政策,让其成为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广纳八方英才;精心营造尊重人才、呵护人才的温馨氛围,让人才心有所依。构建健全激励机制与通畅职业晋升通道,让人才的付出与回报成正比,干劲十足。积极引入心系“三农”、熟知农村的专业人才,为淄川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养分,助力乡村旅游业迈向持续增长与繁荣的新征程。

在新质生产力赋能淄川文旅、助力乡村振兴的关键节点,破解资金难题成为当务之急。淄川区需握紧财政“指挥棒”,加大投入力度,专设资金池,精准灌溉文旅产业创新研发的“试验田”,助力品牌推广“登高望远”,为市场拓展“铺路搭桥”。与此同时,社会资本是不可或缺的“生力军”。淄川区要化身“引路人”,以政策扶持、项目吸引等为“磁石”,引导鼓励其踊跃投身文旅产业浪潮。通过公私合作、股权投资等多元融资“组合拳”,打破资金“瓶颈”,拓宽资金“河道”,让资本活水滚滚涌入。如此双管齐下,一方面为文旅产业植入新质生产力“芯片”,加速其迭代升级,催生诸如数字化体验项目、智慧旅游服务等新业态;另一方面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续航力”,让淄川文旅从“籍籍无名”迈向“声名远扬”,雕琢出独具魅力、活力四射的乡村文旅胜地,为乡村振兴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 人民日报, 2024-07-22(1).
[2] 尹双红, 王礼生. 答“融合命题”强幸福产业[N]. 人民日报, 2024-11-27(005).
[3] 淄川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
http://www.zichuan.gov.cn/, 2024-12-13.
[4] 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EB/OL].
https://www.hlj.gov.cn/hlj/c111110/202309/c00_31666398.shtml/, 2024-12-13.
[5]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4-02-02(01).
[6] 黄群慧. 读懂新质生产力[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24: VI.
[7] 唐承财, 梅江海, 上官令仪, 等.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国内外数字文旅研究评述与展望[J]. 地理科学进展, 2024, 43(10): 1894-1912.
[8]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淄川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 (2021-2035年)的批复[J]. 山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2(4): 68-69.
[9] 谭明交, 刘琴. 农文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9: 35.
[10] 宋增文, 陈瑾妍, 贺剑, 等. 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资源依托型特色村乡村旅游发展路径研究: 以祁杨村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6): 158-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