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airclough三维模型的《不被大风吹倒》的批评话语分析
A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of Never Be Blown down by the Wi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摘要: 近年来,社会内需的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青年一代社会心理逐渐失衡,“亚文化”这个代名词伴随网络媒介的传播,进入人们的视野。应当运用优势视角对青年亚文化展开研究,引领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培育积极社会心态。本文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对哔哩哔哩弹幕网五四青年节的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寻由此话语建构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主流文化如何引导网络青年亚文化,思考两者是否能够实现破壁融合,促进社会文化正向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creasing competitive pressures driven by domestic social demands have led to a growing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among younger generations. As network media continue to expand their influence, the concept of “subculture” has gained prominence in public discourse. To guide youth in establishing correct values and fostering a positive social mindset, it is crucial to analyze youth subcultures from a constructive perspective. This thesis employs Fairclough’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amine the May 4th Youth Day propaganda video Never Be Blown down by the Wind on Bilibili, focusing on the dimensions of text, discourse practice, and social practice. By investigating the social ideologies embedded within the discourse construction, this thesis explores how mainstream culture engages with and potentially shapes youth subcultures. It further evaluates whether these two cultural forces can achieve integration by breaking barriers, ultimately promoting the positive evolution of social culture.
文章引用:卢愿. 基于Fairclough三维模型的《不被大风吹倒》的批评话语分析[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460-46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82

1.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青年群体作为网民的主要构成部分,正借助文化重构的方式,逐渐建构起独具自身风格的亚文化形态,这种亚文化借助网络的快速传播和价值表达,与社会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形成对抗。由此催生出“佛系青年”、“躺平主义”、“内卷”、“反内卷”等一系列网络热词。由于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的日渐壮大,社会文化形态也随之发生演变,导致新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显现。一方面,青年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文化的症候,其影响力随着网络传播的加速而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权威主体,尤其是以主流媒体为代表的权威机构,逐渐加强了对青年群体的关注与规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青年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积极引导,使主流文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本研究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以《不被大风吹倒》宣传片的宣传话语为研究对象,探讨话语在文化传播中的引导作用及其背后隐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并进一步揭示话语在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

2. 理论框架

批评话语分析始终以社会问题为导向,把“批评”看作是观察问题的视角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旨在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中隐藏的意识形态、操控和权力关系[1]。话语通过一系列陈述和言说,系统地构建其主题框架,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对这些主题及自我身份的认知,进而塑造乃至决定他们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

Fairclough详细阐述了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批评话语分析的目的、宗旨及理论架构[2]。他构建了批评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即语篇分析、话语实践分析和社会文化实践[2]。Fairclough主张,话语分析不应局限于文本表面的语言特征,而应深入探究那些影响文本生成的实践因素[3]。此类分析具有描述性质,旨在识别文本中所隐含的社会议题的表现方式,进一步分析文本的生成流程,并最终阐释社会文化实践对话语实践的制约作用。

3. 语料

2022年5月3日,正值五四青年节前夕,哔哩哔哩弹幕网(下文简称“B站”)与六家主流媒体——中国新闻社、解放日报、新京报、南方都市报、澎湃新闻、观察者网联合发布《不被大风吹倒》: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该宣传片发布后在B站达观看次数544万次,获点赞数44万次,弹幕数2万条,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台被广泛转载,引发社会热议。

这部宣传片引发的积极反响意味着这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互动,其背后是权威主题意图构建一种面向青年群体传递主流文化的话语体系。本文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构建批评话语分析框架,对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进行批评话语分析,以探究青年亚文化与网络主流文化表述间的动态交互作用。本研究将深入剖析青年亚文化与主流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这对于推动青年亚文化的正当化进程及其与主流文化的融合具有重要意义。

4. 《不被大风吹倒》的批评话语分析

在批评话语分析过程中,研究人员必须探索和发现隐藏于及物性、分类、情态和变换等中的意识形态[4]。因此本研究将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建立批评话语分析框架,一方面在文本层面,从概念系统的及物性、分类、情态和主位选择等角度描述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的语言特征;另一方面,在话语实践层面,从信息来源和话语模式入手,来解释其输出和传播实践;在社会实践层面,结合社会结构分析权力和意识形态的作用过程[5]来对本宣传片进行阐释。

4.1. 在文本层面的描述阶段

4.1.1. 及物性

Halliday将及物性系统细化为六大过程类型: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言语过程、存在过程、行为过程[6]。个人行动构成了物理过程的核心;而心理过程则关联于认知机能,涵盖情感、思维、感受及态度等方面;关系过程揭示了实体间或实体与抽象概念间的联结,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存在系动词;言语过程指说话的过程,包括说话者和听者;存在过程则体现了物质世界中物体或事件的实际存在;至于行为过程,它囊括了由心理动因触发的生理行为。而及物性系统中的过程类型、过程数量、过程的参与者、背景环境等的选择,对构建语篇有着重要效果。

Table 1. Type and Number of Process in Never Be Blown down by the Wind

1. 《不被大风吹倒》中的过程类型及数量

过程类型

《不被大风吹倒》中的过程数量

物质过程

20

心理过程

12

关系过程

6

言语过程

2

存在过程

1

行为过程

4

表1所示,《不被大风吹倒》使用了大量的物质过程和心理过程,以及一些关系过程和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使用较少。

1) 物质过程

物质过程指的是表示物理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最突出的特征是存在着动态动词,表示是“做”的过程。物质过程表达了物理行为的实施者对目标做某事的概念:过程的展现方式可以是主动的或被动的,过程中可以明确或不明确地出现实施者,过程的展现方式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个人意愿。

1 我们车上的草被刮扬到天上去,我被风刮倒在地,双手死死地抓住了两丛根系很深的牛筋草,才没有被风刮走。

在这句话中有三个物质过程,前两个过程中,风的行动是“刮”,目标是“草”和“我”,这两个过程是被动的,第三个过程中,我的行动是“抓住”,目标是“牛筋草”,但是这个过程是主动的。在此处主动和被动的穿插使用,作者意图在表现风力的强劲,草在风面前没有还手之力,但是人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与风抗争,而不是和草一样,任凭风刮走。

2)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感知”的过程,具体可分为感觉、反应和认知等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用来描述人的内心行为,表达其感觉、意图和态度。

2 归程时天象诡异,一根飞速旋转着的黑色圆柱向我们逼过来,并且伴随着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

“诡异”是说话者对天象的感觉,“沉闷如雷鸣的呼隆声”是说话者对风声的认知,以此体现了割草时恶劣的自然环境。

3 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惊”是“我”对狂风的反应,“淡淡”是“爷爷”对狂风的反应,此处感知类形容词的运用使祖孙二人对待狂风的反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塑造了爷爷不惧狂风的威严形象。

3) 关系过程

关系过程表达的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象是人或物。Halliday将关系过程定义为客观存在的经验,它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归属,一种是识别[6]

4 当我遇到艰难时刻时,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的一本书和一个人。一本书,是《新华字典》。一个人,是我的爷爷。

5 只有这本《新华字典》是属于我的。

6 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

以上例句中的描绘对象有“书”、“人”、“《新华字典》”和“故事”。前四句是属性关系过程,表达了说话者对这本书和爷爷的评价:“给我带来知识与力量”,第五句是识别关系过程,说话者是识别者,被识别的对象是说话者的故事,说话者此处的自谦,体现了文学大家的风范与气度。

4) 言语过程

语言过程是“说”的过程,表现了信息的交流。《不被大风吹倒》中只存在一个语言过程。

7 我惊问爷爷,那是什么?爷爷淡淡地说,风,使劲拉车吧,孩子。

例句为祖孙二人的对话过程,体现了爷爷不畏惧风,让作者也一起与风抗争,“孩子”的称谓,又隐含着祖孙二人的亲情。

5) 存在过程

Halliday认为存在过程体现了物质世界中物体或事件的实际存在[6]。在语篇中,存在过程提供前文未出现的新信息,可以补充新成分,如背景、环境、时空等。

8 我看到爷爷双手攥着车把,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小褂子被风撕破,只剩下两个袖子挂在肩上。爷爷与大风对抗着,车子未能前进,但也没有后退半步。

存在过程有助于构建一幅完整的图景,能够加强爷爷与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对比。作者细致入微地刻画环境细节,将爷爷面对大风时毫不畏惧、毅然决然的情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6) 行为过程

行为过程指生理或心理上的行为。

9 脊背绷得像一张弓,他的双腿在颤抖。

10 大风过去了,爷爷还保持着这个姿势,仿佛一顿雕塑。

11 许久之后,他才慢慢地直起腰,他的手指蜷曲着,都伸不开了。

以上例句中的行为过程展现了爷爷与大风抗争的姿态,尽管脊背已被风吹弯,双腿都被吹得颤抖,但仍像一座雕塑屹立不倒,大风吹过,也还挺直腰板,体现了爷爷不畏大风,勇敢抗争的姿态。

4.1.2. 分类

由于本研究语料文本数量的限制,无法对同一事件或者同一人物的不同表达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将B站2021年五四青年节前夕发布的宣传片《我不想做这样的人》与《不被大风吹倒》的开头语篇进行对比分析。

12 那些想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13 亲爱的青年朋友:节日快乐!想起几天前,你们在我的公众号后留言问我,如果人生中遇到艰难时刻该怎么办?(《不被大风吹倒》)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是由全国95位初中生联合演讲,而《不被大风吹倒》的说话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由于说话者与听众身份地位的不同,虽然语篇的受众都是青年人,但语篇开头的称呼不同,相同之处是两部宣传片都使用了“亲爱的”这样的称谓修饰语来拉近说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

4.1.3. 情态

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中的说话者莫言,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身份出现,但多用陈述语气,展现出与青年群体进行平等对话的冷静姿态。“我无法告诉你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但可以与你们分享两个小故事。”、“我的故事是老生常谈,不一定能让你们感兴趣,但因为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所以还是讲给你们听,但愿能给你们带来一些启发。”等句子的使用,表现出对青年群体的自谦与包容。莫言身为德高望重的年长者,主动表达理解,以及对日益崛起的青年文化的包容与期待,激励青年群体不惧艰险,勇于与生活中的“大风”抗争,表达了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虽然中文的语法里面没有情态动词,情态动词只属于英文。但是中文的能愿动词类似于英文的情态动词。而宣传片中“不一定”、“但愿”等能愿动词的使用,使主观意愿更强烈,使演说在情感上更具感染力。

4.1.4. 主位选择

宣传片中,出现的主位是“我”、“你”、“我们”、“你们”。“我”出现了28次,“你”出现了1次,“你们”出现了5次,“我们”出现了9次,最高频率出现的主位是“我”,其次是“我们”,这反映出莫言将自己与青年一代置于同一个群体中,以一个平等的姿态与青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

4.2. 在话语实践层面的解释阶段

话语实践分析主要研究话语与话语实践的关系,即话语从何处生成、如何传播和被听众所接受。

信息来源涉及话语本身的可信度[7]。在《不被大风吹倒》的话语生成过程中,信息来源是有庞大知名度且对受众有着积极影响力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充分满足了受众的文化需求。而此次宣传片是由B站与多家主流媒体联合发布,构成了较为复杂的传播主体,实现了《不被大风吹倒》的多渠道、跨平台传播。在传播过程中,达成了向青年受众传递积极主流价值观的目的。同时,以莫言为代表的权威主体开始向青年群体靠拢,展现了平等甚至是自谦的沟通姿态。

4.3. 在社会实践层面的阐释阶段

《不被大风吹倒》的发布本质上是一次主流文化对青年亚文化的主动互动。这并不是莫言第一次和年轻人对话。2021年8月9日,莫言正式开通微信公众号“莫言”,公众号的slogan是:“我想和年轻人聊聊天”。在公众号上,莫言会发布一些文章和语音,他很乐于跟年轻人分享他对文学和人生的看法。莫言曾在谈及开公众号的原因时表示,最想对年轻人说的一句话是“向年轻人学习”。这些都是主流文化主动理解、包容、期待吸收日益崛起的青年文化的最好证明。

另一方面,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也逐渐接受了主流价值观念。B站联合主流媒体推出《不被大风吹倒》,也是其主动“拥抱主流、寻求认可”的又一次尝试。作为“Z + 世代”高度聚集的平台,2021年第四季度B站月活用户达2.72亿,移动端月活用户达2.52亿;日活用户达7220万,同比提升34%。庞大的年轻用户,让B站的跨年晚会、元宵节晚会、五四青年节特别演讲频频出圈。

从2020年何冰的诗朗诵《后浪》,到2021年收集全国955位初中生的演讲《我不想做这样的人》,再到2022年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B站三次五四青年节特别演讲的成功“破圈”,让看B站的五四青年节短片已成为不少青年的“仪式感”。此外,在新的传播生态中,青年亚文化对主导文化的抵制,渐融于网络亚文化自我表现、盛大狂欢的精神气质中,其结果是网络青年亚文化群体逐渐接受主流价值观念和规则秩序[8]。如《不被大风吹倒》宣传片在评论区有7307条评论,用户对该宣传片的反响大多是积极正面的。

结合上文的文本及话语实践分析,不难发现该宣传片展现出的是主流文化尝试向青年亚文化传递积极正向价值观念,并且期待“破圈”,主动吸收网络青年亚文化的图景,该视频收获的积极反响,是网络青年亚文化逐渐接受主流文化价值观的映证。

5. 结语

基于Fairclough的三维模型,本研究对宣传片《不被大风吹倒》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本研究发现:

《不被大风吹倒》的发布、传播及热议,本质上可视为一种话语现象的体现。它代表着权威主体欲借宣传片这一媒介,构建传递主流意识的话语系统,从而达到向青少年群体渗透主流文化价值观的目的。

近年来,青年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态度已从“抵抗”与“排斥”转变为“对话”与“接纳”。相应地,主流文化亦从原先的“对抗”与“拒绝”立场,转变为“接纳”与“对话”的姿态。这一转变的特征在于,主流文化对网络青年亚文化展现出更高的包容性。随着本国青年文化自信的不断崛起,主流文化和网络青年亚文化破壁融合将成为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 苗兴伟, 赵云. 批评话语分析的议程设置与路径演进[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9, 42(5): 1-10+159.
[2]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 Polity Press.
[3] Fairclough, N. (1992) Discourse and Text: Linguistic and Intertextual Analysis within Discourse Analysis. Discourse & Society, 3, 193-217.
https://doi.org/10.1177/0957926592003002004
[4] Hodge, F. and Trew, K. (1979) Language and Control. Rutledge & Kegan Paul.
[5] 纪卫宁, 辛斌. 费尔克劳夫的批评话语分析思想论略[J]. 外国语文, 2009, 25(6): 21-25.
[6] Halliday, M.A.K. (2000)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 Grammar. 2nd Edition,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 牛瑞. 费氏三维分析模型视角下特朗普涉华推文的批评性话语分析[J]. 肇庆学院学报, 2021, 42(1): 65-70.
[8] 张宁. 消解作为抵抗: “表情包大战”的青年亚文化解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 38(9): 126-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