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
Analysis of the Internet Buzzword “May I Ask?”
DOI: 10.12677/ml.2025.132183, PDF, HTML, XML,   
作者: 黄芊芊: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 南宁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语用功能Internet Buzzword “May I Ask?” Pragmatic Function
摘要: 近来,“我请问呢?”高频出现于网络语境,在微博博文、小红书日记、短视频简介、图片注解及社交媒体推文标题中均有出现,其主要表达负面情绪,如生气、暗讽、自我调侃等。本文以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构、语用功能、流行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
Abstract: Recently, “May I ask?” has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online context. It can be found in Weibo posts, Xiaohongshu diaries, short video introductions, picture annotations and the titles of social media tweets. It mainly expresses negative emotions such as anger, sarcasm and self-mockery. This article takes the Internet buzzword “May I as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analyzes its structure, pragmatic functions, reasons for popularity and impacts.
文章引用:黄芊芊. 浅析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467-472.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183

1. “我请问呢?”的结构分析

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是由“我请问到底在干什么呢?”或“我请问在干什么呢?”简化而来。“我请问呢?”是由人称代词“我”、礼貌词组“请问”、疑问助词“呢”组成的,从语义上看,其核心语素是动作义动词“问”,主语“我”是对动作义动词“问”的发出者,主观情绪态度的表达者。

一般情况下,“请问”通常用于句首,引导一个问题或请求,表达一种礼貌和尊重的态度。从语言结构的角度来看,它是一个独立的词语或词组,用于表达礼貌和询问的意图。例如,“请问,图书馆在哪里?”或“请问,你能帮我一下吗?”在这里,“请问”并不直接执行一个动作,而是作为引出问题或请求的礼貌性词语。

表礼貌和询问意图的独立词组“请问”与“我请问呢?”中的“请问”相比,它的礼貌程度和询问义弱化,标示说话人的某种主观情感,有标示夸张、惊讶、赞美、等情感。例:

(1) 为什么我在学校点的外卖永远不能在我预想时间内到达?即使是送的最快的到我这里也是慢的要死,我请问呢?(微博)

(2) 我请问呢?山西的气温能不能高一点,每天三四度是什么意思?现在是该过冬的时候吗?(微博)

(3) 每天八点半上班,结果瑞幸每天十点钟才开门,我请问呢?咖啡就是要上班前喝啊!(微博)

(4) 国庆假期怎么就剩2天了,我请问呢?(微博)

(5) 我请问呢?怎么会有如此完美的下颌线?(微博)

据上述例(1~5);“我请问呢?”在句子中概念意义较弱,可以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负面情绪,删去不影响句子的命题真值条件;可以独立使用,不与其他成分组成更大的句法单位;有语用意,目的是表达说话人的情绪,让受话人关注、理解说话人的态度和立场等。

2. “我请问呢?”的位置分布

“我请问呢?”广泛见于新媒体网络语体中,在微博博文、小红书日记、短视频简介、图片注解以及社交媒体推文标题均有出现。在年轻人群的口语对话中使用也较频繁,具有较明显的口语化特征,其表述风格既随性又精炼。根据各平台收集到的语料,“我请问呢”通常位于句首,句中及句尾,也可以单独使用。

2.1. 位于句首

“我请问呢?”位于句首,例如:

(6) “我请问呢?到底谁的自律能带来自由?真的全世界就我一个越学越痛苦的人吗?”(微博)

(7) “我请问呢?黄梅天的发型一出门就塌了?”(微信公众号)

(8) “我请问呢?我就搜了一下小炒黄牛肉的做法,现在整个小红书给我推的内容全是吃的,大数据真牛。”(小红书)

2.2. 位于句中

“我请问呢?”也可以出现在句子中间,构成“a,我请问呢?b”的格式。例如:

(9) “高德地图,我请问呢?谁设计的这个app,前后不到2分钟的时间,不管我是直接用app滑动过去,还是推出上一个app进入高德地图,都会把我刚才已经搜索好的路线抹掉。”(微博)

(10) “新浪微博,我请问呢?你这个页面跳转到其他软件能不能取消了,我要打开的是微博不是淘宝,到底收了多少广告费啊!”(微博)

(11) “官方,我请问呢?你发的这个声明有什么作用?连个公章都没有,就这么敷衍我们?”(微博)

2.3. 位于句尾

“我请问呢?”位于句子末尾,例如:

(12) “为什么我一出门就下雨,我请问呢?”(微博)

(13) “这是什么实习生活啊啊啊啊啊啊啊连工位都没有,就一个凳子啊?我请问呢?”(微博)

(14) “学得好好的,专业没了,我请问呢?”(微信公众号)

2.4. 单独使用

“我请问呢?”作为单独小句出现,一般在对话中的回应序列,例如:

(15) 班长:“班主任刚刚跟我说,明天的体育课取消,改为数学课。”

体育委员:“我请问呢?”

(16) 主管:“虽然受台风影响,但是明天大家还是要来公司上班哦!”

职员A:“我请问呢?”

职员B:“我请问呢?”

职员C:“+1”

(17) 同学A:“食堂新出了几道菜品,有草莓炒黄瓜,月饼炒辣椒……”

同学B:“我请问呢?这是什么黑暗料理?谁敢吃我敬他是个勇者。”

在对话语境中,“我请问呢?”一般出现在回应序列,标示不满态度、惊讶夸张等。如例(15),听话人并非向说话人询问,而是对说话人传达的信息有强烈不满,这一通知破灭了听话人对体育课的期待;例(16)中说话人不考虑恶劣天气仍然要求员工在台风天气上班,听话人用“我请问呢?”回应标示了对这一要求的惊讶,阴阳怪气公司不体恤职工的做法。

据上述分布情况考察,“我请问呢?”在自然话语中的位置相对自由。在独白语境中,“我请问呢?”在句子中的位置可以随意出现。使用“我请问呢?”表示说话者面对一些不如意的事情时用反问、幽默、诙谐等包装作出回应。

早期的流行语往往是一种集体表达负面情绪的宣泄出口,最终成为具有明显群体性社会互动行为。负面情绪出现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代表着当今社会环境中的困苦与压力。随着流行语的不断演变,这一类负面情绪往往又以幽默、自嘲的外衣包装[1]

3. “我请问呢?”的语用分析

“我请问呢?”经过网友们简化处理后,所表达的语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询问,更多的是表达说话人想要达到幽默、诙谐、自嘲、震惊、赞美等交际效果,具体地表达什么情绪在于“我请问呢?”前后的内容。

3.1. 凸显主观认识情感

“主观性”是语言的一种特性,指说话人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赋予话语情感态度。沈家煊(2001)认为主观性是指说话人在说话的同时表达自己所说的话得立场、态度和情感,从而留下自我的“印记”[2]。“主观化”是让内在的主观性外化为一种形式结构。

互联网的广泛渗透确实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便是文字交流成为了主流。在这种背景下,标记词的使用变得尤为重要,它们如同交流中的灯塔,指引着信息的焦点和方向。焦点,从根本上讲,是语用学中关乎话语功能的一个核心概念,它代表了说话者期望听话者着重关注的内容,并常常借助特定的标记方式来凸显。

不论是在独白语境还是对话语境中,“我请问呢”传达了说话者获悉某件事或情况的态度,具有表示主观认识和凸显评价的功能。在人际互动中,说话人为了达到自己预期的交流效果用“我请问呢?”来凸显对某件事、情况的态度,是对自身情绪的重点关注,是说话人主观看法的外在表现。例如:

(18) 网友A:“我请问呢,这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奇葩的设计?这手机充电口居然在底部,每次充电都要把手机倒过来,设计师是怎么想的?”

网友B:“你是不是第一次用智能手机啊?充电口在底部的设计已经很普遍了,这样设计是为了方便用户使用和携带。”

(19) 网友C:“我请问呢?设计师不准当哑巴,这个包装设计就很离谱,没有使用说明谁会知道怎么使用啊?”

3.2. 幽默表达负面情绪

在独白语境中,当使用“我请问呢?”这一表述时,其背后往往蕴含着一种语用上的刻意为之,意在通过嘲讽或调侃的方式传达特定的情绪。由于这种嘲讽或调侃紧接着语言内容出现,读者能够迅速捕捉到说话者的真实意图,无需过多揣测。加之网络语境本身具有的戏谑性,这种表述方式往往能够轻松营造出幽默的效果,通过巧妙的语言来调侃某人或某事,而这种调侃又因为网络环境的轻松氛围而得以放大。例如:

(20) “我请问呢? 一天不就24个小时吗?怎么干出36个小时的加班时长……”(微博)

(21) “讨厌下雨天!!正在美滋滋的骑着小电车,突然开始下大雨,措不及防淋成落汤鸡,我请问呢?”(小红书)

(22) “淘宝预售机制在搞什么?我请问呢?有货就再上架呀,买个衣服还要等好久!”(微博)

3.3. 语篇标题吸引读者

“我请问呢?”出现在语篇首位,作用是开启新话题,向读者传递新信息,吸引关注。

(23) “我请问呢……成都人晚上不睡觉的?一到夏天,天气便渐热了起来,室外气温越来越高,不仅天气热还下雨,想必相当多的朋友,just like—白天:‘好热噢,不想出门’晚上:‘天黑了,走,出去happy!’于是就会发现:‘成都夜晚的人,啷个比白天还多噢!’”(青聚锦官城)

(24) “我请问呢?又双叒叕我不知道?哈哈哈哈哈这个表情包太符合今天上班的我了!所以你们怎么变美的?不带我!我请问呢?你们都做了什么变美的?出去玩一个比一个好看,到底用了什么方法?”(小红书)

在例(23)这篇推文当中,作者在语篇开头使用“我请问呢”引起读者的兴趣,使之点击进入阅读,紧接着开启“成都人晚上不睡觉,夜生活丰富”的新话题。例(24)开头就使用“我请问呢?”,结合后文有标题党嫌疑,用表情包“我请问呢”吸引读者点开,实质上是想问“变美”的方法。

4. “我请问呢?”的流行动因及影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2024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智能经济创新发展”交流活动上发布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1亿人(10.9967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7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0% [3]

据有关数据显示,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在现代社会中已充分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之中。在某些特定群体中,甚至还会成为交流的关键词。“我请问呢”的流行与其自身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经济性、时代性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网民结构中年轻人的占比与情感认同也助推了它的产生与快速传播。

4.1. 流行动因

4.1.1. 网络流行语的经济性

当今,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人们的沟通更加追求简便、快捷。在语言表达上,最理想的效果是在保证准确无误的基础上,用最经济的手段达到理想的交际目的。简洁而精炼的词汇形式往往更易于被语言使用者接纳并采纳,与之相对应的词汇,使用频率也会逐渐上升[4]。“我请问这到底在干什么?”“我请问在干什么呢?”简略成“我请问呢?”这种极简型的网络流行语正是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助推下产生的。在“我请问呢”短短的几个字背后则蕴含着丰富的含义,这种极简的表达方式,符合网民们语言交流追求经济性的原则,也符合网络语言发展的潮流。

4.1.2. 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

吴茜(2021)认为:“青年在网络空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对现实社会语言的变体来建构自我与群体身份认同,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的高频词汇,其表征着当代青年的社会心理”[5]

当今,社会压力大,情感表达是人们宣泄的出口;当个体参与集体活动或参与同一事件时,互动就相应产生并堆积了一定的情感能量。情感已经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既是把大家联系在一起的“纽带”,也是导致人与人彼此疏离和挑战社会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网络群体往往基于自身的心理感受、认知观念和价值立场来表达对某件社会事件的情感态度,并建立起非常稳固的情感连接,分享共同的情感体验。

4.2. 影响

网络流行语中新颖逗趣的内容、风趣幽默的表述方式,俘获了大量年轻人的心,促使他们聚集、加入、模仿并创新,借助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与广泛传播,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文化热潮。许多年轻人感到现实生活中的压力沉重,而充满诙谐幽默、妙趣横生的网络语言则成为他们调剂生活、增添乐趣、愉悦身心的有效方式。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我请问呢”是年轻人的解压新宠,乐观态度的幽默表达。

然而,随着新网络流行语的诞生,大众往往缺乏对其成因及深层含义的思考,更多地是毫不犹豫地盲目接纳,随波逐流,以此娱乐自我并取悦他人。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我们描述日常事件的能力将会下降,事件的细节处理可能会被一些网络语简单粗暴地替代,进而导致我们渐渐丧失对汉语优美表达的能力。

语言作为社会文化与社会价值的直观反映,在当前网络与社会现实日益深度融合的背景下,网络文化与主流文化正展现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鉴于此,从语言的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我们应对网络文化的语言表现形式——网络流行语,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考量。

5. 结语

网络高速发展,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也已成为研究热点。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属于语言的一种变异,其结构及意义都脱离了传统语言的规范框架,过度使用会影响使用者的基本表达及思维能力,一定程度上弱化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人们在当下另一种生动的表达方式,一定意义上为语言发展增加丰富材料。本文认为,任何事物产生发展都离不开当代社会因素的影响,网络流行语需要合理看待,规范使用。因此,作为语言学习者,要时刻关注网络流行语的走向,合理解释并做出引导,不断提高语言的传播力。

参考文献

[1] 赵呈晨. 嵌入式传播:网络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流动与再生产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大学, 2017.
[2] 李欣欣. “哪知道”的语篇分析[D]: [硕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师范大学, 2016.
[3]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 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https://www.cnnic.net.cn/n4/2024/0829/c88-11065.html, 2024-08-29.
[4] 王静. 网络用语“X哥”及相关现象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开封: 河南大学, 2013.
[5] 吴茜. 符号∙媒介∙权力: 网络流行语的青年身份认同建构[J]. 新疆社会科学, 2021(1): 1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