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程体系重构为驱动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
An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of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Tal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riven by the Restructuring of Curriculum System
DOI: 10.12677/ces.2025.132131,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吕思雅*, 郑竹青#:桂林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广西 桂林
关键词: 课程体系大类招生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Curriculum System Category Enrollment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mposite Applied Talents
摘要: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培养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是应然要求,也是应有之意。高质量课程体系的建设则是回应新时代教育发展诉求的关键。然而,当前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建设却出现了“合而不融、分而不深、专而不宽、合分不畅”的问题。基于OBE教育理念,文章明晰复合应用型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并从高度、深度、宽度“三维度”确立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路径,即以“思政融通”为理念延伸课程体系高度,以“专创融合”为抓手做强课程体系深度,以“文工交叉”为聚焦拓展课程体系宽度,最终建成具有价值引领、知识融合、技能交叉特征的高质量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new era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cultivating interdisciplinary applied tal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s a natural requirement and a natural mea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is the key to respond to the demands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However,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of the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urriculum system has encountered problems of “integration without fusion, division without depth, specialization without breadth, and integration and division without smoothness”. Based on the OB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requirement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he quality, knowledge, and ability of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reverse designs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establishes a logical path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high-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height, depth, and width. That is, using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extend the height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using the concept of “integration of professional and creative education” to strengthen the depth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using the concept of “cross-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to expand the width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Ultimately, a high-quality curriculum system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value guidance, knowledge integration, and skill cross-over will be establish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mpound applied tal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文章引用:吕思雅, 郑竹青. 以课程体系重构为驱动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 创新教育研究, 2025, 13(2): 392-399.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5.132131

1. 引言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以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来驱动人才培养创新在学术界及改革实践中已有较多成功做法[1]。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针对大类招生模式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问题研究还较少。本文针对大类招生模式带来的课程体系痛点问题,首先通过“思政融通”路径对各专业、各课程、各资源、各主体进行融通,进而结合“专创融合、文工交叉”路径在课程体系的深度和宽度上发力,最终建成有高度、有深度、有宽度的课程体系,从而成功对接新文科对人才在素质、知识、能力方面的新要求。本文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针对大类招生专业以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创新、有特色、可以推广的有益尝试。

2. 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教学难题

2.1. “合而不融”:专业思政体系尚未形成,课程建设价值引领缺失

“合而不融”意为课程之间的融通性不足,原因在于专业思政体系价值引领高度不足,导致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建设价值引领缺失,从而造成专业及课程之间融通性不足。由于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思政体系建设中由于多个专业、多元行动主体缺乏相互沟通、协调与合作,由此形成课程思政建设出现“合而不融”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各个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碎片化、资源碎片化、主体碎片化、参与碎片化等。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缺乏由点–线–面–网的提升,缺少大类阶段和分流阶段思政育人的有效衔接,导致专业课程思政体系价值引领高度不足,造成课程建设价值引领缺失,从而导致课程之间通融性不足。

2.2. “分而不深”:专业教育“双创”内容缺失,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

“分而不深”意为课程建设深度不足,主要表现在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存在“两张皮”问题,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课程体系面临以下现实问题:其一,在课程目标上,专业课程在设定目标时,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以及技能的训练,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等关键素质的塑造。其二,在课程内容上,就工商管理类专业而言,其专业课程与双创教育课程在内容规划上缺乏系统性的考量与设计。专业课程往往局限于单纯的专业知识讲解,而双创课程也常常脱离专业知识范畴,两者未能有效融合的情况极为常见。其三,在课程结构上,专业教育与双创教育课程之间并未经过科学、严谨且系统的设计与统筹安排,仅仅是进行了简单的拼凑与叠加,各课程依旧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由此导致“专创融合”的课程结构始终未能得以切实构建。

2.3. “专而不宽”: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复合型人才培养缺失

“专而不宽”意为课程建设宽度不足,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导致复合型人才培养不足。课程体系面临以下现实问题:首先,课程内容难以与产业发展的快速步伐相匹配,教学内容的更新缺乏灵活且及时的动态调整机制,致使其在应对产业变革时显得滞后且被动,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严重不足。其次,在人工智能引领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大背景下,融合创新浪潮催生了大量新兴业态。然而,当下的课程体系却未能与时俱进,产教融合的双创课程严重缺失,无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有力的课程依托与支撑架构。最后,课程内容在新形态教学模式的适应性上存在明显短板。在项目式、情景化、模块化教学日益普及的当下,教学内容应做出相应变革,而教材也亟待具备立体信息化的特质,以满足多元化教学需求,提升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

2.4. “合分不畅”:整体课程体系融通不足,育人合力欠缺

“合分不畅”揭示了大类培养与分流培养在衔接环节存在的梗阻,致使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难以实现深度融通,整体育人效能难以充分彰显。具体表征如下:一方面,课程整合偏重于横向维度,而纵向衔接则有所缺失。在大类培养期间所设置的基础课程,与分流后所开展的专业课程之间,仿若两条平行线,各自独立运行,缺乏应有的内在逻辑关联与递进关系。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规划课程体系时,未能对大类阶段与分流阶段进行严谨的有机融合论证,致使大类培养阶段的通识教育与分流后的专业精修之间,出现了明显的断层与衔接缝隙。另一方面,在分流阶段,各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横向交流渠道不畅,资源未能得到高效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利用。各专业之间交流与合作相对匮乏,难以汇聚形成强大的工商管理类育人合力,限制了人才培养的全面性与综合性。

3. 教学难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3.1. 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产生的教学实践难题

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模式中,大类培养阶段课程缺乏顶层设计,各个专业都想安排自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大类培养阶段的课程设置存在相互迁就而非科学论证的情况,同时课程之间缺乏融通渠道,课程建设价值引领缺失,课程分而建之,从而导致专业及课程“合而不融”;分流培养阶段,各个专业分而治之,缺乏通识培养和专业培养在价值、知识、技能的有效衔接,并且专业之间缺乏横向沟通,资源的优化整合程度不够,从而导致专业及课程“合分不畅”。最终,使得不论是单个专业还是整个工商管理类没有形成纵横衔接的课程体系,无法完成大类招生最初的人才培养设想。

3.2. 产业升级加快,但课程体系缺少动态更新机制

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催生出新的技术形态,与此同时,不断诞生新的产业、行业与职业,这对高等教育人才供给提出新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复合”特征的“应用型”人才成为现阶段的迫切要求。一方面,有效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必须加强专创融合课程设计,然而目前工商管理类课程设计理念仍然固守专业教育只是专业知识传授,导致课程设置“分而不深”,人才培养“应用型”特性缺失。另一方面,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在分流阶段缺少专业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尤其缺少跨学科的专业交流机制,导致课程体系出现“专而不宽”的问题,人才培养“复合”特性缺失。

3.3. 评价体系缺失,育人质量无法及时反馈跟踪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课程体系功能发挥、价值达成以及人才培育支撑力度等方面的评估有所欠缺。其次,行业企业对于课程体系评价环节的参与严重不足。企业作为人才的实际使用者,理应深度融入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评估流程之中。但实际情形却是,企业对于课程内容、课程编排、教学规划以及教学成效等层面的评判,仅仅滞留于政策倡导的表面层次,实质性的参与行动匮乏。最后,现有的质量评测多为静态模式,未能与产业的动态演进形成有效对接,亦未充分考量岗位变动与职业素养培育等多方面诉求。基于此,这类评估手段难以对毕业生在真实职业情境中的适应水平、跨领域整合技能以及长远发展潜能等维度展开全方位的评定与考量。

4. 路径实现基于的教育理念

4.1. 基于全人教育理念,引领课程体系顶层设计思路

“全人教育”理念主张应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所具有的各领域的综合能力,其中特别强调创造力的重要性,教育应培养具有科学知识、创造力自信、创新意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全人教育理念与构建价值引领、知识融汇、技能交互的高品质课程体系这一价值追求相契合。二者皆秉持人才培育不应仅拘囿于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之观点,而是矢志于塑造具备多元特质且契合时代潮流所需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旨在突破传统人才培养的狭隘视野,为受教育者提供更为全面、深入且适应社会发展的教育体验与成长路径。具体而言,本文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整体构架课程体系设计要在课程体系高度、深度、宽度三个维度同时发力,即依次通过课程的思政融通、专创融合、文工交叉的逻辑路径,最终实现一专多能、德才兼备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4.2. 基于OBE教育理念,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标准

OBE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推动教学活动设计的核心动力,依此来确立与之适配的能力评判准则。本文结合OBE教育理念,从培养符合新文科新商科建设要求的结果出发,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具体而言,以新文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学习成果为基准,构建系统性的多元多级的课程体系,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将学习成果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高度、深度、宽度三个维度建设形成清晰的映射关系,即课程体系高度上通过“思政融通”达到价值引领,课程体系深度上通过“专创融合”达到知识融合,课程体系宽度上通过“文工交叉”实现技能交叉,真正落实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作用。

4.3. 基于课程整合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实践落地

“课程整合”是一个蕴含多元思想与丰富实践内涵的概念,其核心要义在于依据特定逻辑,自课程目标、内容、实施以及评价等维度切入,促使原本相互离散的课程要素彼此融合,凝聚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3]。鉴于课程整合与课程体系构建均着眼于课程各要素的规划设计事宜,故而可巧妙地将课程整合的理念融入课程体系建设进程之中,以实现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提升课程整体的协同性与有效性。具体而言,课程体系的最终构建要把思政融通、专创融合、文工交叉的课程建设路径进行整合,具体体现在课程目标整合、课程内容整合、课程结构整合、课程实施整合和课程评价整合,最后根据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框架,科学划分为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综合课、提升互选课程四个模块进行落地实践。

5. 以课程体系重构为驱动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基于OBE教育理念,文章明晰复合应用型人才素质、知识、能力培养要求,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标准,并从高度、深度、宽度“三维度”确立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的逻辑路径,建设路径如图1

Figure 1. The cultivation path for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talents in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driven by curriculum system restructuring

1. 以课程体系重构为驱动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5.1. 三维度重构工商管理类课程体系顶层设计,驱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

通过对新文科新商科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及人才素质的新需求进行分析,顶层设计上,从素质、知识、能力三个方面重构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即要培养集理论、实践于一身,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领域知识、技能解决社会复杂问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其实质依然是突出应用,但更加强调知识与技能的跨领域复合品性。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兼顾素质、知识和能力统一。驱动点上,从课程体系建设的“高度、深度和宽度”三个维度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最终打造具有价值引领、知识融合、技能交叉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对接工商管理类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素质、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要求。

5.2. 以“思政融通”路径建设专业思政体系,延伸课程体系高度

新时代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必须要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因此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和前提首先是建设专业思政体系。专业思政体系应切实地挖掘专业思政元素,即以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内核构建工商管理类专业思政体系。横向上,尤其在大类培养阶段,以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内核,融通各课程思政壁垒,探索由点–线–面的建设路径,建成一批具有专业价值引领的专业群课程思政体系。纵向上,尤其在分流培养阶段,以中国企业家精神为价值引领内核纵向链接,融通大类培养与分流培养思政衔接,结合各专业特点,探索由点–线–链的思政建设路径。以“思政融通”路径建设专业思政体系能够在横向上突破课程、专业壁垒,在纵向上衔接基础和专业、大类与分流,最终,形成点、线、面、链、网的具有专业价值引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思政体系,从而在价值引领角度延伸课程体系高度。

5.3. 以“专创融合”路径全覆盖课程要素,做强课程体系深度

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也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核心命题,构建以“专创融合”路径全覆盖课程要素,做强课程体系深度,是当前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精准发力点。同时,复合应用型人才其实质依然是突出应用,因此针对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存在的课程体系深度不足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足问题,以专创融合路径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具体来讲,专创融合课程目标的制定需以“产业创新创业需求”为参照基准,通过深度剖析“职业岗位能力”来精准筛选课程内容,基于“工作结构优化”的先决条件匠心设计课程结构,借助“项目化教学”这一有力载体创新课程实施路径,最后依据“多元评价体系”的规范要求开展课程评价工作,以此全方位构建专创融合课程体系,提升课程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契合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需求。

5.4. 以“文工交叉”路径复合设计课程要素,拓展课程体系宽度

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多种领域知识、技能解决社会复杂问题是新文科对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当前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缺乏交叉学科的学习与交流,缺乏跨界思维和复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项目以“文工交叉”路径复合设计课程要素,拓展课程体系宽度。“文工交叉”包括“文文交叉”和“文工交叉”,一方面,基于思政融通理念,在分流培养阶段促成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的“文文交叉”,注意专业之间的资源整合,设计跨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另一面,基于专创融合理念,注意新产业升级、新技术迭代对人才的需求,促成工商管理类和工科类专业的结合,对教学内容实施“大云物移智区”学科交叉复合设计,将相关技术及时嵌入教材、进入课堂、纳入实训。同时考虑教学主体多元交叉,教学方法时空复合、跨专业复合,教学评价内容、评价主体多元化。

5.5. 基于课程整合理念,建设工商管理类专业高质量课程体系

综上,课程体系三维度建设同时推进,并在课程五要素上进行融合。首先“思政融通”通过“一核多链”的建设路径全面覆盖课程要素,价值引领课程的目标、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五要素建设,打造以中国企业家精神为内核的专业价值体系,树立价值引领,延伸课程体系高度;“专创融合”主动对接产业创新创业需求,在思政融通的价值引领上有机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深化课程全要素,促进知识融合,做强课程体系深度;“文工交叉”通过思政融通促进“文文交叉”,在综合实训课程渗透,同时通过专创融合促进“文工交叉”,在课程内容进行“大云物移智区”复合设计,促进技能交叉,拓展课程体系宽度,最终建成具有价值引领、知识融合、技能交叉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最后根据现有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框架,科学划分为基础课共享、专业核心课分立、专业综合课程渗透、提升互选课程,整合推进课程体系落地实践。

在整合课程逻辑路径上,“思政融通”是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起价值引领作用,主要作用在于横向上融通专业及课程,纵向上融通大类与分流、基础与专业,通过专业思政体系建设,价值引领课程全要素。“专创融合”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中心,起关键作用。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以“专创融合”路径全覆盖课程要素,做强课程体系深度,是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文工交叉”是拓展,起复合设计作用,更多的是通过复合设计课程要素,促进技能交叉,拓展课程体系宽度。

5.6. 全方位推进课程诊改与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犹如指引课程改进、变革与创新的罗盘与引擎。优质学校课程体系的评价机制,理当呈现出评价对象的全方位涵盖、评价流程的全程贯穿、评价手段的多元交织以及评价结论的科学运用等显著特征。首先,倡导多元化评价模式,诸如增值评价。其独特价值在于能够精准追踪学生在特定时段内,从初始水平至当下阶段的成长轨迹与变化态势,从而实现对学生的全面且客观的评价。其次,积极推动学生、教师、企业等多元主体踊跃投身评价活动,精心构筑起集“目标导向、过程把控、结果评定、成果转化监测”于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框架,展开对目标实现程度、过程进展状况、阶段性成效、成果转化效能等多维度的动态评估,并在评价进程中巧妙平衡各评价阶段与评价要素的相对权重。再者,高度重视评价内容的多元性拓展,突破单纯专业知识考查的局限,将目光投向专业范畴内创新创业实践成果的检视、创新思维运用成效的衡量以及学生综合素质全方位提升的评判。最后,还需密切关注评价流程中的动态监控以及项目成果的持续优化与完善等关键环节,以此确保课程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课程的持续提升与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5.7. 以系统性思维完善保障机制建设

高质量课程体系实施需要高效运作体系作保障[4]。其一,学校需要充分整合各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力量,组建课程实施共同体,具体包括学校内部各学科课程教师的合作以及学校教师、家长、社会专业人士等多个课程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合作,做到根据课程内容组织最为适切的力量进行实施;其二,全力搭建课程信息化平台,课程信息化平台是课程高质量实施的中心枢纽,应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海量化资源进行课程实施。其三,扎实推进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理解能力和课程胜任能力。总之,教师在提升自身课程胜任力的同时,应尽量吸收各课程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各场域的支持以及各级各类课程资源的融入,使之共同加入课程体系的运作与调试之中,这样才能使得课程得以高质量实施。

6. 结语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通过高质量课程体系建设来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升级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可行的方法之一。本文基于“思政融通、专创融合、文工交叉”的三维度三路径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思政融通”解决专业教育中的“合而不融、合分不畅”的问题,让思政融通引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专创融合”解决专业教育中的“分而不深”的问题,主动对接产业创新创业需求,在思政融通的引领上有机融入创新创业元素,深化课程全要素;“文工交叉”解决专业教育中“专而不宽”的问题,通过思政融通促进“文文交叉”,通过专创融合促进“文工交叉”。最终建成具有价值引领、知识融合、技能交叉的高质量课程体系。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基于微专业的财经领域新文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22JGA404)阶段性成果。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王福君, 吴双. 高校课程体系支撑高质量人才培养的目标依归、内涵逻辑和现实路径[J]. 现代教育管理, 2024(11): 22-33.
[2] 韩燕霞. 高职院校“专创融合”课程体系的问题反思与重构[J]. 江苏高教, 2022(12): 122-127.
[3] 谢翌, 程雯, 杨志平, 等. 高质量学校课程体系: 价值指向、基本特征与建设理路[J]. 课程·教材·教法, 2023, 43(2): 32-40.
[4] 屈玲, 冯永刚. “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及保障[J]. 中国电化教育, 2023(12): 4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