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选穴规律研究
Study on the Clinical Selection Pattern of Acupuncture Points in th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DOI: 10.12677/tcm.2025.142118, PDF, HTML, XML,   
作者: 麦书铭, 梁育颖, 杨丽金, 刘燕平: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陈日兰*: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针灸科,广西 南宁
关键词: 普通针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数据挖掘临床高频选穴General Acupuncture 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Data Mining Clinical High Frequency Point Selection
摘要: 目的:为了研究和提高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pNP)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检索知网(CNKI)、万方(WF)、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从2014年至2024年08月的针刺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建立各家运用针刺在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治疗中的高频选穴的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析选穴及配伍规律。结论:给出核心常用腧穴处方,并据病情辩证加减腧穴,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提供新思路。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and improve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eripherally-induced neuropathic pain, 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in China Knowledge Network (CNKI), WanFang, VIP, and China Biomedical Literature Database (CBM) databases from 2014 to August 2024, and establishing a database of high-frequency acupoints selected by each family using acupuncture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data mining techniques were used to analyse the rules of selecting and combining acupoints. Conclusion: The prescription of core commonly used acupoints and the addition and subtraction of acupoints according to the dialectic of the condition are given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eripheral neuropathic pain.
文章引用:麦书铭, 梁育颖, 杨丽金, 刘燕平, 陈日兰. 针灸治疗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选穴规律研究[J]. 中医学, 2025, 14(2): 783-798. https://doi.org/10.12677/tcm.2025.142118

1. 引言

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 NP)是指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因疾病而导致的具有慢性、顽固性等特点的疼痛[1],通常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2],临床上以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3],治疗上,目前尚无针对该病的特效治疗措施,消除病因是治疗NP的重要手段[4],本文通过挖掘近十年已发表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疼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及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 TN)的针灸治疗处方,分析其腧穴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

2.1. 文献来源

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VIP、WF、CBM四大数据库中2014年至2024年07月31日之间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PHN及TN的临床观察研究文献和医案等。

2.2. 检索策略

根据不同数据库采用不同检索规则,以CNKI数据库高级检索式为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OR“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OR“带状疱疹相关性神经痛”OR“缠腰火丹”OR“蛇串疮”) AND (“针刺”OR“普通针刺”OR“毫针围刺”)组成的多种关键词,实现对多个文献的快速检索。

2.3. 文献纳入标准

① 本研究旨在探讨PHN和TN患者的诊断情况,且无论其性别、年龄、种族或临床分期如何;

② 文献为随机对照试验(RCT)、临床病例观察、回顾性研究以及临床经验总结且疗效显著;

③ 干预措施为以普通针刺为主;

④ 具有明确的腧穴处方,涉及腧穴辨证运用的临床研究。

2.4. 文献排除标准

① 诊断不明确或非PHN、TN患者;

② 科技成果、动物实验、研究进展、Meta分析、会议论文、机制研究、不具代表性的个案报道等非临床研究类文献;

③ 干预措施非以普通针刺为主的治疗,且病例数 < 20例;

④ 无明确的针灸处方;

⑤ 重复发表的文章。

2.5. 文献筛选流程

① 第一次筛选:快速浏览文献的题目、摘要,从多个数据库中搜寻相关信息,并使用NoteExpress软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去重,依据纳排标准,筛选与本次研究无关的文献;

② 第二次筛选:下载并阅读全文,再次按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符合本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共文献118篇。

2.6. 腧穴名称规范

依据《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和《针灸穴名国际标准化手册》,对所有采用的腧穴统一归类,以确保其正确性及规范化。同一穴位,不同名称的统一名称,如“人中”统一为“水沟”,“肾腧”统一为“肾俞”,若涉及透刺,如“迎香透四白”则按“迎香”“四白”两个穴位来记录,若涉及穴位组合,如“四关穴”,则拆分为“合谷”“太冲”两个穴位记录。

2.7. 数据分析

运用WPS中的XLSX工作表进行穴位频次及其属性统计;运用SPSS Modeler 18.0构建“Excel源–类型字段–Apriori算法建模”的数据流,设置Apriori算法的模型参数为最小支持度10%,最小置信度80%分析穴位间关联规则,以探索穴位之间的关联规律;运用Cytoscape 3.10.2构建穴位共现复杂网络,网络中节点面积越大、颜色越深代表穴位的Degree值越高,且穴位之间的连线也越粗、颜色越深,两穴共现次数越多,并分析核心穴位拓扑属性值,筛选核心处方;运用SPSS Statistics 26.0对核心穴位组间联系进行系统聚类,对频次 ≥ 2的穴位进行聚类分析,并绘制谱系图,以平方欧氏距离作为度量区间,探寻穴位间聚类关系。

3. 结果

3.1. 腧穴分析

3.1.1. 高频腧穴分析

Figure 1. Frequency diagram of PHN high frequency acupuncture points (times)

1. PHN高频腧穴频次图(次)

共纳入229条针灸处方,PHN 98条,TN 131条(部分文献含2条以上处方),其中带状疱疹后疼痛中涉及101种腧穴,总频次594次,其中高频腧穴排名前3的依次为阿是穴71次(11.95%)、夹脊穴58次(9.76%)、足三里35次(5.89%),频次前10的依次为阿是穴、夹脊穴、足三里、太冲、三阴交、血海、合谷、阳陵泉、曲池、内关。如图1

三叉神经痛中涉及56种腧穴,总频次908次,总结前十的高频腧穴,前3腧穴依次是合谷107次(11.78%)、下关79次(8.70%)、风池60次(6.60%),余依次为四白、内庭、太冲、地仓、攒竹、颊车、太阳。如图2

Figure 2. Frequency diagram of TN high frequency acupuncture points (times)

2. TN高频腧穴频次图(次)

3.1.2. 腧穴归经分析

针刺治疗PHN共涉及12条正经,督任二脉,经外奇穴及阿是穴。腧穴归经频次前三的依次为足太阳膀胱经63次(10.67%)、足太阴脾经62次(10.50%)、足厥阴肝经57次(9.66%)。如图3

Figure 3. Frequency diagram of PHN acupuncture point attributed to the meridian (times)

3. PHN腧穴归经频次图(次)

针刺治疗TN共涉及11条正经(除手太阴肺经),督任二脉,经外奇穴及阿是穴。腧穴归经频次前三的依次为足阳明胃经275次(30.28%)、手阳明大肠经138次(15.19%)、足少阳胆经127次(13.98%)。如图4

Figure 4. Frequency diagram of TN acupuncture point attributed to the meridian (times)

4. TN腧穴归经频次图(次)

3.1.3. 特定穴分析

PHN中特定穴总频次为589次,其中排名前三的特定穴依次为五腧穴186次(31.57%),交会穴86次(14.60%),原穴79次(13.41%)。五腧穴中合穴的使用频次最高为97次(52.15%)。如图5图6

Figure 5. Frequency map of specific points in PHN (times)

5. PHN特定穴频次图(次)

Figure 6. Frequency diagram of the five acupoints of the PHN (times)

6. PHN五腧穴频次图(次)

TN中特定穴总频次为721次,其中排名前三的特定穴依次为交会穴393次(54.50%),原穴166次(23.02%),五腧穴111次(15.39%)。五腧穴中输穴的使用频次最高为51次(45.94%)。如图7图8

Figure 7. Frequency map of specific points in PHN (times)

7. TN特定穴频次图(次)

Figure 8. Frequency diagram of the five acupoints of the TN (times)

8. TN五腧穴频次图(次)

3.1.4. 腧穴所处部位分析

Table 1. Analysis table of the location of PHN acupoints

1. PHN腧穴所处部位分析表

部位

频次(%)

腧穴数目(%)

腧穴(频次)

头项部

42 (8.09%)

18 (18.75%)

百会(6)风池(5)大椎(4)神庭(3)太阳(3)印堂(3)攒竹(3)本神(2)水沟(2)四神聪(2)头维(2)肩井(1)络却(1)率谷(1)丝竹空(1)四白(1)通天(1)翳风(1)

胸腹部

42 (8.09%)

23 (23.95%)

关元(5)中脘(5)期门(4)气海(3)天枢(3)大包(2)带脉(2)外陵(2)章门(2)大赫(1)大巨(1)归来(1)滑肉门(1)肓俞(1)京门(1)气穴(1)石门(1)水道(1)四满(1)下脘(1)阴交(1)中极(1)中注(1)

腰背部

118 (22.73%)

12 (12.50%)

夹脊穴(58)膈俞(13)脾俞(11)肝俞(10)肾俞(8)命门(4)大肠俞(3)胆俞(3)腰阳关(3)肺俞(2)至阳(2)心俞(1)

上肢部

117 (22.54%)

19 (19.79%)

合谷(28)曲池(20)内关(19)支沟(17)神门(8)外关(7)后溪(3)间使(2)曲泽(2)手三里(2)臂臑(1)尺泽(1)肩髃(1)郄门(1)三间(1)少府(1)太渊(1)支正(1)中渚(1)

下肢部

200 (38.53%)

24 (25.00%)

足三里(35)太冲(33)三阴交(30)血海(28)阳陵泉(25)阴陵泉(10)太溪(6)行间(6)委中(4)照海(4)环跳(2)内庭(2)丘墟(2)申脉(2)足临泣(2)大敦(1)丰隆(1)复溜(1)光明(1)昆仑(1)蠡沟(1)太白(1)侠溪(1)隐白(1)

Table 2. Analysis table of the location of TN acupoints

2. TN腧穴所处部位分析表

部位

频次(%)

腧穴数目(%)

腧穴(频次)

头项部

626 (70.17%)

34 (61.81%)

下关(79)风池(60)四白(53)地仓(41)攒竹(40)颊车(33)太阳(30)颧髎(28)阳白(25)迎香(24)翳风(21)承浆(18)天柱(18)神庭(17)完骨(17)印堂(17)鱼腰(16)水沟(15)丝竹空(12)百会(11)头维(10)夹承浆(10)大迎(5)巨髎(5)风府(4)上关(4)颅息(3)听宫(3)列缺(2)大椎(1)耳门(1)颔厌(1)上星(1)四神聪(1)

胸腹部

3 (0.33%)

3 (5.45%)

期门(1)气海(1)膻中(1)

腰背部

4 (0.44%)

1 (1.81%)

膈俞(4)

上肢部

129 (14.16%)

6 (10.90%)

合谷(107)外关(11)曲池(5)内关(3)温溜(2)神门(1)

下肢部

130 (14.57%)

11 (20.00%)

内庭(47)太冲(45)丘墟(12)三阴交(8)血海(4)阳陵泉(4)足临泣(4)行间(3)梁丘(1)太溪(1)足三里(1)

由于阿是穴位置非固定,故排除在外后共纳入100个腧穴,总频次为523次,针刺治疗PHN的选穴多位于下肢部(共24个腧穴),占总部位频次的38.53%。详见表1

针刺治疗TN的总频次为908次,排除阿是穴后共892次,其中腧穴所属头项部最多为626次,占总部位频次的70.17%。如表2

3.1.5.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针灸治疗PHN的对穴“合谷→曲池”等5项;角穴3项“合谷→曲池and阿是穴”5项。见表3表4

Table 3. PHN analysis of cave association rules

3. PHN对穴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

合谷

曲池

20

20.41

80

阿是穴

曲池

20

20.41

85

阿是穴

膈俞

13

13.27

100

阿是穴

阴陵泉

10

10.20

80

太冲

肝俞

10

10.20

90

Table 4.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for PHN corner cavities

4. PHN角穴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

合谷

曲池and阿是穴

17

17.35

88.24

夹脊穴

血海and足三里

17

17.35

82.35

阿是穴

曲池and合谷

16

16.33

93.75

阿是穴

阳陵泉and夹脊穴

16

16.33

87.5

足三里

血海and夹脊穴

15

15.31

93.33

阿是穴

合谷and血海

14

14.29

92.86

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针灸治疗TN的对穴“合谷→下关”等5项;角穴3项“下关→四白and合谷”5项。见表5表6

Table 5. TN analysis of cave association rules

5. TN对穴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

合谷

下关

79

60.31

86.08

合谷

风池

60

45.80

88.33

下关

四白

53

40.46

86.79

合谷

四白

53

40.46

90.57

合谷

内庭

47

35.88

95.74

Table 6. Analysis of association rules for TN corner cavities

6. TN角穴关联规则分析

后项

前项

实例

支持度百分比

置信度百分比

下关

四白and合谷

48

36.64

89.58

合谷

四白and下关

46

35.11

93.48

合谷

地仓and下关

36

27.48

86.11

下关

地仓and合谷

36

27.48

86.11

合谷

内庭and下关

33

25.19

96.97

3.1.6. 核心穴位网络共现

图9,图中可见在PHN中阿是穴使用频次最高,委中使用频次最低,阿是穴与夹脊穴共现次数对多,关系最为密切。

Figure 9. Network co-occurrence map of acupoints for PHN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9. 针刺治疗PHN腧穴网络共现图

图10为针刺TN的核心腧穴网络共现,图中可见在针刺治疗TN的高频腧穴中,合谷的使用频次最高,外关的使用频次最低,其中,合谷与下关的共现次数最多,合谷与风池其次。

Figure 10. Network co-occurrence map of acupoints for TN treatment by acupuncture

10. 针刺治疗TN腧穴网络共现图

3.1.7. 腧穴聚类分析

图11表7,可将针灸治疗PHN的高频腧穴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①:阿是穴–夹脊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内关;②:合谷–曲池–膈俞;③:支沟;④:阴陵泉;⑤:脾俞–肝俞。

Table 7. Clustering of core acupoints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PHN

7. 针灸治疗PHN核心穴位聚类

序号

穴位数

穴位组合

8

阿是穴–夹脊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内关

3

合谷–曲池–膈俞

1

支沟

1

阴陵泉

2

脾俞–肝俞

Figure 11. Cluster analysis plot of acupuncture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PHN by acupuncture

11. 针灸治疗PHN的腧穴聚类分析图

Figure 12. Cluster analysis plot of acupuncture points for the treatment of TN by acupuncture

12. 针灸治疗TN的腧穴聚类分析图

Table 8. Clustering of core acupoints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N

8. 针灸治疗TN核心穴位聚类

序号

穴位数

穴位组合

6

合谷–下关–四白–地仓–内庭–太冲

2

颧髎–迎香

2

颊车–翳风

2

攒竹–阳白

2

风池–太阳

图12表8,可将针灸治疗TN的高频腧穴分为5个有效聚类群:①:合谷–下关–四白–地仓–内庭–太冲;②:颧髎–迎香;③:颊车–翳风;④:攒竹–阳白;⑤:风池–太阳。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探析

带状疱疹后疼痛与三叉神经痛都属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全程评估与管理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在治疗方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原则是多维度、个体化、阶梯化的多学科联合诊治。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微创介入治疗、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康复训练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中,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是一线治疗药物,例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4]。总之,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全程评估与管理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都是至关重要的,不仅可以帮助医师制定出更加精准的治疗计划,还能显著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其所承受的痛苦。

4.2. 中医探析

在中医理论中,pNP通常被视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疼痛综合征,通过辨证论治体系把其归为中医“痹症”的范畴[5],其病因和病机可以从外邪和内伤两个方面来理解。中医认为外邪是导致疼痛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风、寒、湿、火、燥等六淫邪气,这些邪气侵袭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塞,从而产生疼痛;内伤则是指由于情志内伤、痰饮、瘀血、饮食劳逸等因素导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从而引起的疼痛。(《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中医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方法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使用中药方剂,如元胡止痛方、芍药甘草方、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汤等,这些方剂通过改善机体内部功能,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非药物治疗则包括针灸、穴位贴敷等,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机体的气血和经络,从而达到治疗疼痛的效果[6]

4.3. 高频腧穴探析

本研究共纳入229条针灸处方,PHN 98条,TN 131条(部分文献含2条以上处方),其中带状疱疹后疼痛中涉及101种腧穴,总频次594次,高频腧穴排名前3的依次为阿是穴71次(11.95%)、夹脊穴58次(9.76%)、足三里35次(5.89%),PHN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局部疼痛,疼痛可表现为烧灼痛、枪击痛、刀割痛、跳痛、电击样痛等[7],阿是穴具“以痛为腧”的特点,孙思邈首次明确提出了“阿是穴”的概念及阿是之法,《千金药方·灸例》所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或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这表明阿是穴是以感知病灶周围特殊感受为基础的一种探感定位的取穴方法[8] [9]。阿是穴有减轻疼痛、改善血液循环、修复受损神经等作用[10],促进患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夹脊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抑制神经系统的痛觉信号,又有助于提高忍耐力,此外,刺激夹脊穴产生的针感传导反应,使得血管收缩、肌肉松弛,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11]。夹脊穴电针减轻PHN所致的疼痛效果明显且能改善抑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灵枢·本输》“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里也,为合。”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为胃经的合穴,具有除痹厥、补正气的作用[13],还可促进气血运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减轻疼痛和修复神经的作用。三叉神经痛中涉及56种腧穴,总频次908次,其中高频腧穴排名前3的依次是合谷107次(11.78%)、下关79次(8.70%)、风池60次(6.60%)。《张氏医通》所云:“鼻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能开口言语,饮食皆妨,在鼻梁与颊车上常如糊,手触则痛。”TN以单侧疼痛剧烈、疼痛性质多样及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14]。三叉神经痛顾名思义为三支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的疼痛,第一支为眼神经,其次为上、下颌神经[15],临床上以上、下颌神经所支配的区域疼痛为常见,而该区域为阳明经所过,故多选用手足阳明经腧穴治疗TN,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治疗原则[16]。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合谷穴具行气活血之功以达通经活络、祛瘀止痛的效果[17]。《玉龙歌》载:“头面纵有诸般证,一针合谷效通神”,《四总穴歌》曰:“面口合谷收。”均体现合谷穴治疗头面部疾病有奇效,搭配下关穴更体现远近配穴的治疗原则。下关穴属足阳明胃经,有疏风通窍、通畅经络的作用,可调节面部经气通畅使疼痛消退[18],针刺的手法及深刺的方向可使疗效显著[19] [20]。《针灸甲乙经》言:“风池:耳后颞颥后,脑空下,发际陷中,按之引于耳中,手足少阳、阳维之会。”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位于颈后,是手足少阳经和阳维脉的交会穴。《针灸甲乙经》曰:“颈痛项不得顾,目泣出,多眵,鼻鼽衄,目内赤痛,气厥,耳目不明,咽喉偻引项筋挛不收,风池主之。”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风池穴具有疏风解表、清头明目、通经络等作用,还能调节体液、促进血液流通,修复TN的感觉纤维,进而产生镇痛之功[21] [22]

4.4. 腧穴归经探析

《灵枢·寿夭刚柔》道:“病在阴者命曰痹。”在中医理论中,痹症通常与经络阻塞、气血不畅有关,因此,治疗pNP时,医家多选择阳经上的穴位进行治疗,以达到温阳散寒、疏通经络的效果,这背后也蕴含了“阴病治阳”的治疗思想[23]。治疗PHN、TN均以十四正经的腧穴为主,其中治疗PHN中腧穴归经频次前三的为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从经络循行路线来看,“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挟脊抵腰中。”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与人体的阳气关系密切,可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足太阴脾经与脾胃有关,可以健脾利湿、益气补血;“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足厥阴肝经与肝有关,可以疏肝解郁、调和气血。这些经络的循行路线和作用与PHN的病理特点相符合,也体现了“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的针灸治疗思想。治疗TN中腧穴归经频次前三的为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阳胆经,以阳经为主。《素问·血气形志》言:“阳明常多气多血。”气血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充足有助于经络的通畅,通过刺激阳明经之法以达调节气血、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之功[24],致缓解TN的疼痛。从经络循行来看,足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经脉的循行与TN发作区域相吻合。《灵枢·经脉》言:“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足少阳胆经穴位主治侧头、眼、耳、鼻、喉、胸胁等部位的病症,这些部位与三叉神经痛发作时影响的区域相吻合。胆经主枢机不利,调畅气机,还可调精神,畅情志[25] [26],为解决TN患者的失眠及悲观情绪提供不可或缺帮助。

4.5. 特定穴及腧穴分布部位分析

在针灸治疗PHN中,五腧穴的应用最多,《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五腧穴中合穴的运用占50%以上,以足三里、曲池、阳陵泉等腧穴为主。《灵枢·九针十二原》言:“所入为合”,意指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故合穴多分布在肘、膝关节附近,此处神经敏感,感受强,易得气[27],《灵枢·寿夭刚柔》载:“病在阳之阳者,刺阳之合”即在表属阳的皮肤病变,应选择阳之合穴进行针刺治疗,以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效果[28],本病选穴多位于下肢部,亦取此意。治疗TN的特定穴中以交会穴居多,占5成以上。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交叉相会的腧穴,具有相通及治疗他经疾患的作用[29]。五腧穴中输穴的运用频次最高,《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说:“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意味着对于时发时止的病变,可以使用输穴进行治疗;《内经》言:“所注为输”,即输穴具有推动、调节经气的作用,可治疗因经气不畅所致的疾患[30];治疗TN的选穴中以头项部居多,占7成以上,体现了针灸治疗中“近治作用”的原则。以上三者均与TN的临床表现相吻合。

4.6. 腧穴关联规则分析

据本研究关联规则可知,在针灸治疗PHN的二联关联规则中的“合谷–曲池”“阿是穴–曲池”,三联规则中的“合谷–曲池and阿是穴”“夹脊穴–血海and足三里”等支持度较高,上述组合可有效减轻疼痛、调节机体因子表达水平、改善睡眠及其他临床症状[31]-[33]。而在针灸治疗TN的关联规则中,对穴“合谷–下关”“合谷–风池”,角穴“下关–四白and合谷”的支持度较高,采用不同针灸方法及不同的进针角度刺激上述穴位,达到调节炎症因子的释放,吸收疼痛因子的作用,进而减轻疼痛[34]

4.7. 腧穴聚类分析

在针灸治疗PHN的聚类分析结果中得到了5个核心腧穴聚类群,组合①:阿是穴–夹脊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内关;组合②:合谷–曲池–膈俞;组合③:支沟;组合④:阴陵泉;组合⑤:脾俞–肝俞。组合①为治疗PHN的常用穴,在网络共现图中亦表明其腧穴间的紧密联系,阿是穴直接作用于病变局部,体现了局部治疗的原则,夹脊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交界处,其分布区域有大量神经分布,刺激此可调节介质的释放、阻滞痛觉的传导,进而达到镇痛的作用[35],而其他穴位如太冲、阳陵泉等则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气血和经络,体现了中医的整体观念;组合②有清解热邪、祛瘀通络、舒筋止痛的作用,对于辩证为血热证的PHN疗效佳;组合③支沟穴《类经图翼》中指出:“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胁肋疼痛者,俱得泻之。”即支沟穴具疏利三焦,缓解疼痛的作用,亦可辩证搭配组合②加强泄热的作用;组合④为足太阴脾经上的穴位,脾喜燥恶湿,为后天之本,所有的生命活动都有赖于后天的脾胃摄入营养物质提供能量,脾的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状态,故取阴陵泉祛湿健脾和胃之效。组合⑤有助于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从而缓解PHN的症状。在TN的聚类分析中同样得到5个核心聚类群,组合①:合谷–下关–四白–地仓–内庭–太冲;组合②:颧髎–迎香;组合③:颊车–翳风;组合④:攒竹–阳白;组合⑤:风池–太阳。组合①为治疗TN的常用穴位,体现了针灸中“远近配伍”的配穴原则,还有“开四关”的治疗方法,《标幽赋》中提出:“拘挛闭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即合谷、太冲配伍可治拘挛、闭塞及寒热引起的痹痛;组合②中颧髎穴的解剖位置处布有面神经和眶下神经,面横动、静脉,为TN的分布区域,迎香穴亦靠近面神经,且《针灸大成》言:“迎香主面浮肿,面痛。”二者配伍使用治疗上颌支的疼痛;组合③《证治准绳·杂病》中提到:“许学士医检正患鼻间痛,或麻痹不仁,如是数年,忽一日连口唇颊车发际皆痛,不开口言语,饮食皆妨。”此描述颊车穴治疗面痛的案例,符合TN的临床表现,配伍翳风调节面部气血,治疗下颌支疼痛;组合④《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头风痛,鼻鼽衄,眉头痛,泣出,善嚏。”描述了攒竹穴可治疗额部疼痛,配伍阳白穴治疗框上痛,即三叉神经第一支痛,亦取“近治作用”的治疗原则;组合⑤共奏祛风通络止痛之功。上述5个聚类群远近取穴搭配合理,三支神经的疼痛均考虑在内,临床可据病情辩证选择适应的腧穴。

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例纳入的文献量有限,未纳入外文相关研究期刊,仅纳入2个属于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疾病,待未来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充实对pNP的全面认识,另本研究非临床研究,所得出的新处方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验证其疗效。

5. 总结

PHN和TN都属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内,二者存在一些共同之处:(1) 二者都由神经损伤或功能紊乱所致的疼痛,疼痛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烧灼感、针刺样、刀割样、电击感等疼痛,都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包括睡眠障碍、情绪问题、经济问题等造成严重影响;(2) 二者都需规范化的全程管理,包括量表评估、医学检查、心理评估、综合治疗等方面;(3) 两者都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来减少疼痛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例如PHN可以通过早期抗病毒治疗和接种疫苗来预防。

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了近十年针灸治疗PHN、TN的选穴处方,得到核心常用腧穴,其中治疗PHN的为:阿是穴、夹脊穴、太冲、阳陵泉、三阴交、血海、足三里、内关;治疗TN的为:合谷、下关、四白、地仓、内庭、太冲。此可作为治疗的基础选穴,临床视具体情况辩证配伍其他穴位,为临床治疗及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思路。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Jensen, T.S., Baron, R., Haanpää, M., Kalso, E., Loeser, J.D., Rice, A.S.C., et al. (2011) A New Definition of Neuropathic Pain. Pain, 152, 2204-2205.
https://doi.org/10.1016/j.pain.2011.06.017
[2]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0, 26(5): 321-328.
[3] Meacham, K., Shepherd, A., Mohapatra, D.P. and Haroutounian, S. (2017) Neuropathic Pain: Central vs. Peripheral Mechanisms. Current Pain and Headache Reports, 21, Article No. 28.
https://doi.org/10.1007/s11916-017-0629-5
[4] 吴大胜, 陶蔚, 朱谦.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4, 30(1): 5-14.
[5] 陈雨钊, 吴美蓉, 张晗, 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小胶质-星形胶质细胞串扰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天津中医药, 2023, 40(7): 948-952.
[6] 廖越, 张羽, 吴宝贤, 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医治疗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21, 27(12): 2457-2461.
[7] 王官清, 李晓霞.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7, 34(1): 45-54, 6.
[8] 谢丁一, 陈日新. “阿是之法”是腧穴精准定位之法[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 31(2): 602-604.
[9] 宋雨洁, 王娟, 张文锐, 等. 阿是穴理论初探[J]. 吉林中医药, 2024, 44(3): 361-364.
[10] 原铭, 赵惠. 中医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研究进展[J]. 中医学, 2024, 13(6): 1370-1375.
[11] 刘银妮, 康朝霞, 何权. 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5, 34(11): 1050-1052.
[12] 高嘉彬. 夹脊穴电针降低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的疼痛[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3): 1052-1058.
[13] 吴墨政, 李敬华, 王映辉. 《黄帝内经》中足三里穴的定位及主治功用[J].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21, 45(2): 60-62.
[14] 刘清军. 《三叉神经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18, 18(9): 643-646.
[15] 杨吉垒, 温晓霞, 王文丽, 等. 三叉神经痛的诊疗研究进展[J].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2023, 29(3): 201-206.
[16] 陶圣余, 徐雯, 高照, 等. 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用穴规律分析[J]. 中国针灸, 2016, 36(2): 207-211.
[17] 沈峰, 胡珊. 探意合谷[J]. 中国针灸, 2016, 36(8): 885-886.
[18] 李崖雪, 高瑞雪, 刘潇, 等. 深刺下关穴配合电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 37(9): 2250-2251.
[19] 张薇薇, 田书艺, 唐甜甜, 等. 下关穴合谷刺联合揿针治疗痰阻血瘀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伴负性情绪: 随机对照试验[J]. 中国针灸, 2022, 42(9): 999-1003.
[20] 和岚, 周婉瑜, 张秀梅. 下关穴不同深度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三叉神经痛: 随机对照研究[J]. 中国针灸, 2012, 32(2): 107-110.
[21] 杨小燕. 刺风池穴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镇痛疗效的疗效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 2016, 35(16): 26-27.
[22] 尤振娟. 用托吡酯联合针刺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13(21): 190-191.
[23] 唐正, 李纪新, 李涵, 等. 基于数据挖掘的针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选穴规律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6): 871-877.
[24] 罗丹妮, 代凯凯, 王金花, 等. 隔姜隔药灸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21例[J]. 中国针灸, 2018, 38(8): 899-900.
[25] 孙兆祺, 徐晓玉, 刘志华. 针灸治疗卒中后丘脑痛选穴规律研究[J]. 世界中医药, 2024, 19(17): 2609-2615, 2620.
[26] 禹善旭(WOO SUNUK). 基于现代文献的足少阳胆经经穴应用规律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济南: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
[27] 于维涛, 覃景春, 庄礼兴. 五腧穴理论及其运用[J]. 中医学报, 2018, 33(12): 2483-2485.
[28] 颜纯淳, 孟丹, 张学成, 等. 《内经》《难经》合穴理论刍议[J]. 中国针灸, 2021, 41(8): 928-932.
[29] 虎力, 徐平. 基于古代文献的任脉交会穴主治症规律研究[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6, 34(7): 1569-1572.
[30] 刘一苇, 步凡, 苏同生. 从“所注为俞” “俞主体重节痛”论关节疼痛的针灸治疗[J]. 针灸临床杂志, 2018, 34(10): 69-72.
[31] 李帅. 沿皮透刺阿是穴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硕士学位论文]. 秦皇岛: 华北理工大学, 2022.
[32] 吴鸥, 刘益明, 田艳会, 等. 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 38(11): 101-104.
[33] 刘畅, 张海龙, 殷国巍. 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免疫机制研究[J]. 针灸临床杂志, 2017, 33(8): 49-52.
[34] 吴民民, 刘小华, 王利娇, 等. 圆利针深刺下关穴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风热型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J]. 中国针灸, 2021, 41(10): 1089-1094.
[35] 王强, 杨立娟, 王永夫. 电针夹脊穴配合温和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8, 37(12): 5473-5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