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推动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具有紧密的耦合关系,两者具有一致的目标且相互促进。然而,目前农村养老面临着养老理念相对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多元主体间缺乏协同合作、养老资源稀缺以及相关政策制度尚待完善等现实问题。对此,应当倡导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理念,夯实农村养老的经济基础,多元养老主体紧密协同合作,整合丰富农村养老资源,完善农村养老政策制度,从而推动农村养老的进一步发展。
Abstract: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is an important link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elderly care have a close coupling relationship. The two have the same goal and promote each other. However, at present, rural elderly care is faced with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such as the relatively backward elderly care concept, the weak economic foundation, the lack of coopera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the scarcity of elderly care resources, and the relevant policies and systems to be improved. In this regard, we should advocat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concept of rural elderly care, consolidate the economic foundation of rural elderly care, multiple pension subjects closely cooperate, integrate and enrich rural elderly care resources, and improve rural elderly care policies and systems, so as to promote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rural elderly care.
1. 引言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目标一致且相互促进,推动农村养老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即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农村地区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凸显为社会关注的核心议题之一。当前,农村养老面临着多重现实困境:养老理念相对滞后、经济基础薄弱导致保障不足、多元主体间缺乏有效协同、养老资源稀缺以及相关政策制度尚待完善。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出发,系统剖析农村养老面临的复杂挑战,并提出精准有效的治理策略,对于缓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全面繁荣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 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的耦合性分析
2.1. 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目标一致
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与农村养老体系的优化目标在深层次上展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不仅体现在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共同关注上,更在于两者均致力于实现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乡村振兴旨在通过经济振兴、社会治理、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等多维度策略,全面推动农村地区的现代化转型与综合发展。其核心在于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与多样性,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其幸福感与归属感,从而构建一个繁荣、宜居、和谐的乡村社会。农村养老体系的优化目标聚焦于为农村老年人口提供全面、高效、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与服务,包括提升养老金待遇、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广居家与社区养老服务等多种措施。其根本宗旨在于确保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同时减轻年轻一代的养老负担,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由此可见,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在目标设定上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两者均致力于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稳定。目标一致性不仅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提供了明确的方向与指导。
2.2. 乡村振兴与农村养老相互促进
乡村振兴和农村养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塑造着农村地区未来的社会结构和民生福祉,展现出紧密耦合、协同进化的显著特征。
一方面,乡村振兴举措有利于推进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产业振兴助力农村养老经济支持,人才振兴助力农村养老人才培养,文化振兴助力农村养老氛围营造,生态振兴助力老人生活环境改善,组织振兴助力农村养老能力提升[1]。首先,乡村振兴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升了农村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与居民收入水平,不仅为农村养老事业提供了更为坚实的经济基础,使得政府与社会能够投入更多资源用于改善养老设施、提升养老服务水平,还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了更多的经济保障,增强了其自我养老的能力。其次,通过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激发人才活力,乡村人才振兴促进了人才资源向农村养老领域的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再次,通过保护与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代际间的交流与理解,为构建和谐的养老环境提供了文化支撑。最后,生态保护的加强有助于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其创造一个更加宜居、健康的养老空间。此外,乡村振兴通过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提升组织的领导力、执行力与凝聚力,从而更有效地整合农村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为农村养老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另一方面,农村养老服务的优化与提升,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一环,对于促进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影响。首先,农村养老服务的优化有助于释放乡村经济活力。随着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升,其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也随之增强,为乡村消费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为乡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增长点,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多元化与可持续发展。其次,农村养老服务的提升有助于增强乡村治理能力。通过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如完善养老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加强社区养老功能等,不仅满足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还促进了乡村社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更加稳固的社会基础。最后,通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如民俗体验、手工艺制作等,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还促进了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总而言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和机遇,通过推动农村产业转型和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促进了农村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从而提升了农村养老服务的内生力量和养老模式、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同时,农村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内在要求和关键一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的现实困境
3.1. 农村养老理念滞后
科学理念能够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明确的方向和指导。然而,由于农村地区深受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制约以及对养老问题认知的局限性等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作用,农村养老理念呈现出明显的滞后性。一方面,农村地区对于多元化养老模式的接纳度和认知度普遍较低,依然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忽视了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新型养老方式的存在及其潜在优势,导致养老服务体系的结构单一,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另一方面,积极老龄化理念尚未全面普及,针对农村养老服务的公共政策体系缺乏积极应对、综合应对、战略应对的理念视角[2]。而且,许多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和家庭往往将养老视为一种消极的、等待被照顾的过程,而忽视了老年人自身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参与和贡献,导致老年人缺乏主动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动力和机会,从而限制了他们晚年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3.2. 农村养老经济保障不足
农村养老经济保障体系是制约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农村养老经济保障不足会导致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下降,还深刻影响着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及养老体系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农村养老金水平较低。由于农村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以及养老保障体系在农村地区的保障力度有限,当前农村地区养老金普遍偏低,难以支持农村老年人满足日常基本生活开销需求,直接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其次,农村老人再就业困难。农村老年人普遍缺少再就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难以融入数字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在劳动力市场中缺乏竞争力,往往只能从事较为辛苦且收入较低的体力劳动,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经济困境。再次,子女经济支持弱化。随着年轻一代向城市流动,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老年人依赖子女赡养的传统路径变得不再稳固,不仅增加了老年人的经济不安全感,也可能导致家庭关系的疏远和代际责任的失衡,影响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最后,政府财政支持不足。尽管政府近年来在养老保障方面加大了投入,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村老年人口基数,现有的财政支持仍显捉襟见肘,直接制约了农村养老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使得农村老年人在面对经济困难时,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保障。
3.3. 农村养老主体缺少协同合作
各养老责任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明确的责任划分导致农村养老主体缺少协同合作。一方面,各养老主体之间信息数据交流不畅。相关政府部门各自收集与保存不同方面的数据,且政府公共数据未完全开放共享,数据碎片化现象突出,大部分数据由政府向平台或养老机构单向传递[3],导致平台和养老机构很难将自己的数据或反馈回传给政府,形成了一个信息孤岛,不利于数据的双向互动和持续优化。另一方面,政府、家庭、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市场等多方力量在养老责任承担上缺乏清晰、具体的界定与划分,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机制,导致各方主体对于自身应承担的养老责任认知不一,执行力度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养老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还可能导致责任推诿、服务重叠或空白等问题,进而阻碍了养老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与持续优化。
3.4. 农村养老资源较为匮乏
农村养老资源匮乏不仅直接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其面临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方面的严重挑战,还不利于实现乡村振兴与城乡协调发展,制约了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首先,农村养老的医疗资源匮乏。农村地区医疗机构数量少、医疗设施落后、医疗服务能力不足,仅限于基本的诊疗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对慢性病管理、康复护理等多元化医疗需求。其次,农村养老的教育资源匮乏。农村地区的老年教育设施、课程和活动严重不足,导致农村老年人缺少精神文化生活与终身学习机会,限制了农村老年人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的能力,加剧了其孤独感和社会边缘化,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提升。再次,农村养老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匮乏。农村地区网络覆盖不全、智能设备普及率低、信息平台建设滞后等,严重制约了养老服务智能化的推进,也限制农村老年人参与数字社会、享受数字红利的机会,加剧了城乡数字鸿沟。最后,农村养老的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养老服务专业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养老服务人员普遍缺乏专业培训,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提供高质量、人性化的养老服务。此外,由于农村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因素,难以吸引和留住年轻专业人才,导致养老服务队伍老龄化、专业化程度低,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养老人才短缺问题。
3.5. 农村养老政策制度不完善
农村养老政策制度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祉的提升。首先,农村养老金待遇水平偏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城乡居保保障对象为没有固定工作单位且没有参加职工社保的人员,与企业职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保险相比,保障待遇差距较大[4]。其次,农村养老政策目标未能根据农村老年人的不同年龄段、健康状况、经济状况等个体差异进行细分,导致政策实施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未能有效衔接农村养老的长期规划与短期实施,缺乏从基础保障到高级服务的逐步升级路径,难以形成可持续的养老服务体系。最后,农村养老政策的执行力度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导致政策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落地,部分老年人无法享受到应有的政策红利。
4.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养老困境的治理对策
4.1. 倡导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理念
倡导科学合理的农村养老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养老观念,推动农村养老模式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与社会养老负担的有效缓解。首先,推动乡村养老文化振兴。充分挖掘并弘扬优秀的农村养老文化和孝道文化,将优秀养老文化元素融入农村社会的日常生活,使之成为农村居民普遍认同并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营造尊老、敬老、爱老的农村社会氛围,为农村老年人的幸福晚年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与文化滋养。其次,深化积极老龄化的理念推广与实践应用。充分利用社区讲座、媒体传播等多元化渠道,广泛普及积极老龄化的核心理念。同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积极鼓励农村老年人投身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及文化传承等社会实践活动中,为他们提供展现自我价值、实现社会参与的广阔舞台。最后,应大力推进多元养老模式的普及与优化。相关部门需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政策优惠与激励机制,鼓励并引导农村老年人与家庭积极尝试并接纳多元化的养老模式。同时,还应不断推动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与升级,强化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的服务质量监管,确保服务的专业化、人性化与智能化水平,进而提升农村家庭对于多元养老模式的认同。
4.2. 夯实农村养老的经济基础
坚实的经济基础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地区的养老服务水平,为农村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养老服务,有力推动农村养老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优化乡村产业结构。通过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多元化经济形态,增加农村地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更为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在“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方针指导下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负担比重,适当提高养老金发放额度,尽可能满足农村老年农民群体日常消费需求[5]。再次,积极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养老资金筹集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税收减免、用地优惠、信贷支持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与运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最后,注重提升农村老年人的自我养老能力,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扶持等措施,促进农村老年人实现再就业或创业,增加其经济收入来源。
4.3. 促进多元养老主体协同合作
多方农村养老主体的相互协调与紧密配合是驱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关键要素。农村养老应当形成在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下的个体、家庭、社会和市场力量广泛参与、多方联动的农村养老服务治理格局[6]。首先,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提升组织的领导力、执行力与凝聚力,确保党委领导与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党委应从战略高度出发,明确农村养老服务的总体方向和基本原则,为政策制定提供政治引领。政府则需细化政策措施,确保各项养老服务的具体落实,并严格监督农村养老服务的实施情况,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其次,农村家庭成员担负起养老职责,主动提升对老年人照顾的意识和能力。老年人个体提升自我养老能力,实现“老有所为”。再次,志愿者组织、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志愿服务、精神慰藉等支持。最后,市场是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补充力量[7]。养老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专业化的运营、维护以及养老服务,创新农村养老服务模式,提供高质量产品与服务,满足农村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
4.4. 整合丰富农村养老资源
整合与丰富农村养老资源有助于缓解农村养老资源短缺,实现农村养老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均衡分布,进而推动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首先,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为农村养老提供人才支撑。加大对乡村养老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包括专业技能培训、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辅导等,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人才梯队,确保养老服务的高质量供给。其次,利用数字技术缓解农村老人就医难题。应当提升农村老人的数字素养,提升其使用数字技术与医疗服务的能力。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便于农村老年人通过远程医疗平台获取医疗服务。建立医养大数据共享系统,创设医养数据信息共享网络,鼓励医养信息平台共享数据[8]。最后,建立分类分层分阶段的农村养老资源整合机制[9]。精准分析农村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根据养老资源的内容、性质与功能科学划分农村养老资源的多种类别,明确制定多元主体在资源整合的不同阶段的责任。以老年人特征进行养老服务分层设计,以服务内容进行养老服务分类供给[10],从而实现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分布均衡且供需匹配。
4.5. 健全农村养老政策制度
完善的农村养老政策能够引导养老资源和个体行为向特定方向发展,为农村养老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首先,制定更加精细化与具体化的政策。明确界定各级政府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责任与义务,确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责任到人、任务到岗。政策内容需涵盖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服务人员培训、资金投入与使用等农村养老的各个方面,以形成一套完整、协调的政策体系。其次,农村养老政策应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养老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加大对农村养老服务的财政投入,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农村老年人在享受养老服务方面享有与城市老年人同等的权利与待遇。再次,明确农村养老服务多方面、多层次的目标要求[11]。政策目标应包括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满足其多样化需求、提升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等多方面。最后,建立健全政策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跟踪政策执行效果,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与优化,确保农村养老政策的长期有效性与稳定性。
5. 结语
当前,农村养老在养老金普及与待遇提升、服务设施建设与多元化服务探索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老龄化加速背景下家庭养老功能退化、经济支撑薄弱、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及资源配置不均衡等严峻挑战。未来农村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深化政策创新与制度完善,加大资源投入与优化配置,促进智慧养老与传统服务模式融合,同时强化家庭、社区与机构养老的协同作用,以期构建覆盖全面、保障有力、服务高效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推动农村养老事业迈向更加均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