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节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路径研究
Research on the Dissemination and Innovation Path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riety Show
DOI: 10.12677/jc.2025.132039, PDF, HTML, XML,   
作者: 史文凯: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关键词: 非遗综艺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创新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riety Show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novation
摘要: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进入了视听网络时代,快餐式文化的兴起以及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非遗文化面临发展困境,立足于当下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以及随着国家文化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文化类节目应运而生,其中非遗类综艺节目作为新的综艺节目类型,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此担负着呼唤匠人回归的重要使命。非遗类综艺文化节目抓住时代机遇,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营造了良好的文化传播氛围,改变了非遗自身的传播困境。非遗类综艺节目通过结合时代精神,扎根传统优秀文化,实现传统文化与综艺元素的结合与碰撞,开拓文化传播的创新路径,给综艺节目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新的启示。
Abstract: Nowadays, the innov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widespread adoption of internet technology have ushered people into an era of audio-visual networking. The rise of fast-food culture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fragmented information have placed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CH) in a challenging position for development. Given the current state of cultural heritage dissemination and the ongoing national strategy to strengthen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programs have emerged as a response. Among th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riety shows, as a new genre of entertainment, play a crucial role in spreading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edutainment, thereby fulfilling the vital mission of calling artisans back to prominence. Seizing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time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variety shows have continuously innovated in both content and form, exploring new developmental pathways and fostering a positive atmosphere for cultural dissemination. This has effectively transformed the communication challenges faced by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self. By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nd deeply rooting themselv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ese variety shows have achieved a dynamic fusion and collis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variety show elements. 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to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opened up new avenues, offering fresh insights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variety shows.
文章引用:史文凯. “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节目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与创新路径研究[J]. 新闻传播科学, 2025, 13(2): 255-262. https://doi.org/10.12677/jc.2025.132039

1. 引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也是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的重要彰显。中国的非遗是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我国文化宝贵的瑰宝。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一种活态的呈现。优秀的民族文化可以使得国家实现繁荣发展,中国的非遗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传承中产生的,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骄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要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路径,本文通过探讨如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创新,以此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此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保护。

2. 非遗类综艺节目中的传统文化

1) 中国传统艺术文化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厚重,中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含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美术等多种表现形式,这些都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都是在历史积淀下来的民族精华,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代表性的特点。中国特色的文化要素传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要素,通过节目传达出最具代表中国特色的代表性文化,体现着中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感官的感受,让观众感受到一定的视觉冲击力,因此观众在这种感官享受中感受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中国的传统音乐、舞蹈能够给予观众美的享受与审美体验,这在表达形式上与综艺文化节目的传播特点上不谋而合。在央视的《星光大道》《出彩中国人》等节目之中也融入了抖空竹、传统武术等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艺术搬上现代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实现传统文化与流行元素的融合[1]。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视觉美感与艺术性,能够满足综艺节目的传播效果需要,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观赏性非常强,因此综艺节目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时展现出强烈的艺术美感。节目《星光大道》中播放的民族的音乐给人带来意境般的享受,而舞蹈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与冲击力,给大众带来美的审美体验。符合节目中国意向的主题,《星光大道》通过意象化的呈现以及传统文化的舞台化展示,诠释了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底蕴。同时,节目通过对中国传统美术,舞蹈,音乐等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2) 社会生活与礼俗文化

我国疆域辽阔,跨域的地域也非常广,中国幅员辽阔,中华民族的文化兼具多样性与丰富性。每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条件也都各不相同,每个民族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具特色的历史发展过程,因此,每个民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也都各不相同。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创造了属于自己丰富多样的又独具代表性的文化,我国传统文化也正是由这些独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民族文化所构成的。传统习俗,传统服饰也都是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生活和礼俗文化组成部分。中国的节庆仪式及风俗文化都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产生的,这些节庆仪式记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节庆习俗是传统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对于文化元素的重要呈现,节庆习俗文化是其文化传承的重要元素,中国的节庆风俗也成为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体现。例如在《中国达人秀》中节目组会将非遗文化开始融合,例如杂技、舞狮等传统文化,既保持了节目的趣味性也注重了文化传承[2]。因此,在《非遗说》节目组织策划过程之中也会融入不同地区的传统生活习俗,包括传统的民族服装以及传统节日等都在节目之中有所体现[3]。由于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地域特点,不同地区人民的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不同的民族习惯之中,例如,穿衣、出行等。在非遗类综艺节目之中,嘉宾会深入到居民的生活之中,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因此在节目中展现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把这些生活以及节日的细节记下来。节目组将民俗活动由民间搬到舞台上表演,通过将节庆活动舞台化的展现,展现了独特的民族风俗,让观众感知节庆活动背后独特的文化魅力。其次,传统美食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展现。《非遗美食》节目组将各地美食呈现在观众面前,同时将美食的历史向观众娓娓道来[4]。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美食文化的体现则是通过节目组对每道美食的典故及烹饪技艺的讲述来展现的。节目组将每道美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对中国传统美食文化的展现。另外,不同民族的地域特色决定了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节目以舞台表演的方式展现不同民族的服饰特色,不同图案,样式的服饰都具有代表性。这些民族服饰同样是民族视觉符号的体现。

3) 中国的科学技术文化

非遗类综艺节目不仅仅是将中国传统文化以舞台化的方式展现这一单一化的形式,而是将传统技艺以及手工艺还原。传统手工艺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也是劳动人民生存,生活的主要方式与手段。它汇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同时劳动人民本着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将传统手工艺无论是在农业方面还是手工技艺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凭借着极具创造力的民族智慧在农业、手工业、医学、天文历法等不同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和可持续性的进步。在综艺节目《传承者之中国意象》中通过手工技艺的展示,使得观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为了体现我国的科学技术文化,节目组通过对手工技艺的展示,体现的是中华民族人民生产中的智慧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5]。在《传承者》中嘉宾通过切身体验使得观众更加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6]

3. 非遗综艺类节目的功能

1) 社会及公众的重视与保护

“非遗”综艺节目的主题选择以传递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技艺为主的,它呈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和精神符号。作为图像的符号的电视媒介就是图像符号表征的一种体现形式。“非遗”综艺节目正是借助文化符号形成了这一文化的图像表征,以此来形成受众头脑中的图像符号观念,推动“非遗”的符号化传播的实现。“非遗”综艺节目主题选择的重要功能体现在“非遗”的有效保护和传承上,在主题选择上体现的是对我国文化传播的重视。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符号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媒介符号化传播有利于实现其更好的留存和继承。图像符号的留存时间长,能够提供这些艺术、技艺等在传承过程中所需的图像资料,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源。“非遗”综艺节目在主题选择上呈现民族文化精神精髓,正是通过符号化的传播,传递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图腾和图像符号来实现的[7]。“非遗”综艺节目大多选择具有艺术美感的,在外形上具有独特符号化特点的,能够进行展示的主题,这样既能够充分发挥图像符号作为一种符号化的表征的传承功能,同时也发挥了电视这一媒介在视觉传播上的独特优势。如此,节目通过图像符号,依托电视媒介实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化建构。“非遗”综艺节目的主题选择上具有重要的社会教育功能。这种影响不是短期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主题选择上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高度,内容上呈现我国的非遗特色,在潜移默化中传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这样的文化教育功能体现在节目主题的传递上,通过节目主题的选择和把控,传递文化内涵,培养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继而达到社会教育功能。让大众能够轻易接触和了解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为受众提供了接触途径,并在节目中对于文化内涵进行阐释和解读,在潜移默化中发探了文化培养教育功能,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有传达的渠道和路径,影响广大受众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其次,电视节目能够综合视听手段,全面立体的展示,具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能够辐射各个年龄层和各类人群,这就扩大了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非遗”综艺节目将“非遗”这项艺术大众化,节目能够直观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展现,吸引各个不同年龄层的受众[8]。因此,“非遗”综艺节目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新渠道,为实现社会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在此主题的选择上凸显教育功能,通过对于文化主题进行有意选择和侧重展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文化教育氛围。

2) 社会公众教育

综艺节目通过对节目内容进行设置,以此来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作为当下大众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非遗类综艺节目一般选择符合传统文化内涵的主题和内容进行加工与整理,通过独特的艺术传播传播给受众,实现其文化审美培养功能。“非遗”类综艺节目从节目的选题上即选择能够体现我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非遗”项目,通过节目的整理和制作提供给受众,从而培养受众对于传统文化的审美倾向,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美感。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主题与内容设置培养大众的整体文化审美。从音和形各个方面展现传统艺术的美感,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是活态的、液态的,体现着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感受传统艺术的精神美感。通过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节目设置,培养和提高观众的文化审美,将观众的审美倾向转移到传统文化上来,转移到主流文化上来,形成传统文化审美和热受。综上所述,“非遗”综艺节目的主题选择结合了当代的时代主题,符合当前文化传播的发展要求和全社会的文化需求。通过主题选择呈现了“非遗”的文化特征,升华了节目的文化高度,传承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通过节日的主题选择实现了“非遗”的功能传递让“非遗”主题渗透到大众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之中,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培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审美,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

4. 当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体现,当下国家提出了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使得我国在文化建设之中更加注重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以担负文化复兴的不辱使命。当下国家也更加注重文化传播的质量与内涵,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使命,应当举全社会之力进行文化传播与建设。非遗是民间传统智慧的代表,是对于我国传统本土文化的重要展现。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仍存在发展与传播困境,非遗在当下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难以触及的。

() 缺乏传播根基

现实生活中人们很难接触到非遗文化,只有通过博物馆、展览馆、保管所等途径才能近距离接触他们,因此大众生活中很少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子,这也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良好的传播根基,现实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缺乏群众基础,一些人甚至不知道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播与传承难度增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脱离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也从侧面说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并不到位。

() 传播形式化表象化

现如今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人们进入了视听网络时代,快餐式文化的的兴起以及碎片化信息的传播使得非遗文化得不到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整个传播氛围趋显浮躁,为了吸引受众眼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出现表现化等现象,只注重娱乐维度和形式,甚至出现形式大于内容、本末倒置等严重问题,使得观众很难与非遗文化引起共鸣,导致非遗文化的人为价值与历史价值没有很好展现,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出现了传播形式化的问题。

() 重视度不够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物力财力,这不是举大家之力能够实现的,需要政府的支持,但是当下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对于非物质文化传播的资金投入过少,在资金的投入上持续性时间少,效率低下。一些单位对于项目的时间进度以及相关工作分配上充耳不闻,工作进度缓慢,没有很好地发挥扶持资金的作用,从而使得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分配落实到位的较少。

() 传播手段落后传承青黄不接

非遗的传播手段滞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以心口相传为主,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呈现封闭性的特点。虽然传统文化的传播简单,但是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传播手段较之于新媒介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较差。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青黄不接,当下人们接触的娱乐文化逐渐多元化,人们更注重文化的感官享受不愿意去认识和接触自认为枯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对文化遗产缺乏长期持续性的认识与认知,不具备先进的发展理念。大多数的传承人呈现高龄化的特点,随着传承人的消失非遗文化面临流失的局面。

5. 当下非遗类综艺节目存在的问题

非遗类综艺节目主要以展现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等为宗旨,节目在策划过程中传递传统文化内涵,让观众真正了解并热爱非遗文化。让大众能够轻易接触和了解这种文化艺术形式,为受众提供了接触途径,让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有传达的渠道和路径,非遗综艺节目将看似严肃、阳春白雪似的传统文化大众化、平民化,通过对传统文化直观性的展现,借此吸引各个不同年龄层的受众。非遗类综艺节目符合当下文化传播的需要与全社会的文化需求,使非遗节目拓宽了文化传播的渠道。让观众感受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和中国文化的美学特征,感受传统艺术的精神美感。虽然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出现缓解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困境,在节目的策划中出现非遗的数量和形式逐渐丰富多元,但是当下仍有一些非遗节目并非考虑深化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是更多展现节目的娱乐维度与节目形式,无法让观众感受到非遗的真实美感,同时,虽然节目拉近了非遗传承人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真正地了解到传承人的生活状态,使得非遗得到有效传播,但是综艺节目的多样性以及其他综艺节目的发展,使得非遗节目同其他类型综艺节目优势并没有显现。

综艺节目普遍出现了泛娱乐化、庸俗化、低俗化现象。使得现象级的精品节目非常匮乏。一些非遗节目为博眼球设置一些虚构的情节,更多地考虑娱乐节目的娱乐性注重节目的形式而并非节目的内容,这种重形式轻内容问题的出现,本末倒置,使得观众很难与非遗文化引起共鸣。为了加强文化传播,在国家政策颁布与制约下,抵制过度娱乐的现象,一些综艺节目为了加强节目的文化属性,为了加深节目的文化深度与内涵,这些综艺节目有意识地在某些环节加入非遗元素,但是这也只是综艺节目的点缀,对文化的发掘并不够深入。当下,非遗类综艺节目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提高综艺节目的文化属性,实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娱乐价值的平衡是综艺节目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综艺节目不能只依靠技术的创新追求观众的感官感受与体验。综艺节目首要的任务依然是节目的内容,即便是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也很难使非遗的原生态味道引起共鸣。当下非遗的保护与抢救不容乐观,仍有很多项目面临断代与消亡的问题,在当今文化传播的主流中,电视综艺节目以提供娱乐为主要功能,传统文化本身是严肃的,但是综艺节目是娱乐的,在这个娱乐至上的网络时代,一些综艺节目为了增加娱乐而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输出较少,使得传统文化在输出过程中被娱乐化。

新颖的节目形式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关键,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文化类综艺节目虽然近年来迅速发展,但是缺乏节目原创,同质化现象严重,存在严重缺乏创新能力的问题。比如在节目设置上、赛制上、节目内容上大多数节目如出一辙,这样就会造成观众视觉疲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对自己传统文化的本土表达。当下各种综艺节目异军突起,各种综艺节目呈现百花齐放的姿态,和其他形式综艺节目相比文化类综艺节目存在生命周期短的问题,因此文化类综艺节目必须形成自己的品牌效应获得市场的认可,其次节目组在策划时传达出深厚的文化价值,但是一些文化价值并没有与市场价值形成正比,这也是一些电视类综艺节目所处的窘境。

6. 当下非遗类综艺节目的传播与创新路径探索

() 依托媒介优势构建传播路径

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出现成为了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为快速、立体、形象的传播方式,这些都是以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媒介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创新传播路径是促进传统文化传播的需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非遗类综艺节目不断提高影像的传播质量和水平,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播。早期电视综艺节目是一种展现歌舞,杂技等综合性的娱乐节目,这种综合性的综艺节目融合综艺形式的各种资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舞台实践模式。同时非遗综艺节目应该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以真实性为原则,兼顾节目的趣味性与知识性,在节目中融入观众喜闻乐见的民间传说以及民间故事,让观众更有兴趣地体验非遗传承人的真实生活,通过现代传播方式传播非遗文化。同时,非遗类综艺节目可以根据观众的兴趣与受众需求进行传播路径的创新,例如通过实景拍摄了解非遗文化的本源必须了解与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源地。同时非遗类综艺节目借助现代科学信息技术,与网络平台合作,创建非遗网站专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让观众从更多的维度与平台去了解传统文化。近年来,非遗元素通过与真人秀综艺节目进行融合持续爆火,例如一些节目中加入了传统武术等非遗表演,还有一些综艺节目出现曲艺,杂技等传统技艺,展现非遗元素惊艳观众。除了平民的真人秀,一些明星真人秀,通过切身体验和表演非遗技艺,纷纷将体验非遗文化融入节目之中[9]。体现了当下非遗节目在注重趣味性娱乐性的同时,让观众体会到节目注重文化的传承。这些节目以明星的明星效应为基础,又加入传统的非遗元素,使得节目颇具看点,体现当下非遗元素与流行元素的融合。同时一些综艺节目通过大量实验,例如将南方评话与北方评书相结合的方式,实现文化的地域之间的结合。

() 深挖文化价值

非遗类综艺节目要想异军突起必须深挖文化价值,打造文化媒介景观。非遗类综艺节目应借助当下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政策导向与多媒体媒介融合的力量,让非遗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成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焦点,同时电视综艺节目应该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10]。非遗类综艺节目也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电视综艺节目,也可以通过文化类网络综艺节目的形式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使得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概念边界不断扩展,完成非遗类综艺节目多元化的发展,真正发掘非遗文化资源。要想真正传播非遗文化,要在内容上下功夫,因为喜爱看文化节目的受众是热爱此项文化的受众,文化节目更要争取那些潜在的受众,怎么要争取潜在的受众?内容是关键,优秀的内容是传播的根基,针对出现的泛娱乐化的现象非遗类综艺节目应坚持传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初心。要以非遗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底蕴与魅力。综艺节目要讲好故事,非遗传承人不仅是非遗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核心要素,非遗传承人是接触非遗文化的第一人,同时非遗传承人物的传承经历和人物丰满程度在非遗节目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非遗类综艺节目应该深度发掘传承人的人物特点与传承经历以此了解非遗的特点,通过传承者的介绍与感知,体味非遗文化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借助传承人的人生的经历,传承过程增加综艺节目的故事性,讲好故事。让观众了解故事的同时认识了解非遗的现状,真正呼吁社会关注非遗,让观众承担起传承非遗文化的责任。将镜头对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让观众体验与了解非遗文化,虽然节目组展示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非遗传承技艺,但是不同的文化元素却根植于共同的文化基因,传承者的坚守展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文化是严肃的,综艺节目是娱乐的,两者处于不同的维度。非遗类综艺节目要兼顾趣味性与文化性,同时要将传统严肃的文化进行输出,必须以亦庄亦谐的方式传播传统文化。同时,综艺节目的输出是以坚持盈利为目的,娱乐为手段,综艺节目要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娱乐功能来得到收视率,吸引观众的关注,呈现给受众更好的文化娱乐效果。既要让观众了解感知传统文化同时具有良好的文化娱乐传播效果。以此实现文化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功能。

() 依托信息技术拓宽传播渠道

1) 既然优秀的内容是传播的根基,那么传播的渠道确定了文化传播的效力。影视媒介传播模式不仅契合影视传播的规律,也使得传统文化更具吸引力。当下媒介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5G技术的革新,以及时延、可靠性等方面的提升对于各行各业都有所影响,不仅对于综艺节目有所影响而且对网络综艺也有所影响,这些高性能的网络能力与服务能力、不同的差异化服务可以满足不同的受众群体[11]。因此,借助新的技术满足受众的需求,这样非遗文化才能有所发展,这也是综艺节目创新的关键。在受众的需求层面讲,观众更加注重差异化的服务体验,其中视觉感受便是其一,增加视觉体验也是非遗传播创新路径的关键,要增强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传播与传承的重要作用,非遗和AR技术的融合便是很好的选择,当下AR技术的发展可以满足受众的视觉体验与享受,通过服务体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通过AR技术可以赋予非遗文化鲜活的生命力,使得传统文化呈现在舞台之上,揭示传统文化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信息技术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为非遗文化注入新鲜活力[12]

2) 当下,短视频的发展已经呈现不可逆转的发展势头,同时这种快餐文化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也使得视频制作的门槛降低,因此我们应抓住短视频发展的风口,聚焦直播和非遗的结合,通过直播平台展示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融入综艺节目之中,将时代元素与现代化元素与文化综艺类节目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传播[13]。以往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单调,传统等刻板印象,将网络直播与综艺元素、传统文化相融合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力,为非遗文化注入新鲜活力。人们当下的生活已被短视频这种快餐文化覆盖,因此通过短视频的形式向受众展现传统文化,更加符合以新潮的形式展示非遗文化。打造品牌,让节目发挥传播效果。节目在策划时要从多方位提升节目的影响力,打造品牌效益,塑造节目的品牌形象。为了让节目更加出彩具有名气,节目可以避免播放时间较为集中的现状,避免出现热度一时的现象。通过增加播发时长与播放周期等方式与方法,使得文化综艺节目的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形成正比。

7. 结语

民族优秀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骄傲,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现之一。我们每个人得益于传统文化的培养与熏陶,我们就有责任将这些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下去。因此,非遗综艺节目要讲好故事,深挖非遗文化背后的传统文化价值。优秀的内容是传播的根基,通过优质的内容让受众体味传统文化背后的魅力。非遗综艺节目要深入发掘优质内容,深入发掘文化背后的内涵,要以传递正确的客观内容为第一要义,保持理性客观的精神与态度,要让受众感受到非遗的精神内涵。讲好故事,只有生动的故事才能吸引观众,才能让观众参与进来,充分地让受众知道非遗与当代生活的关系。其次要充分利用当下的媒介技术,创新节目的形式,借助新的内容与形式传播非遗文化,让观众感受到趣味性、感受到体验感。其次,增强信息技术革新在传播非遗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依托信息技术实现与非遗文化的现代化结合。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每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而当下,非遗类综艺节目肩负着传播非遗文化,呼唤匠人回归的重要使命。因此,节目要不断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突围,既要发掘内容,发掘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又要在形式上结合当代时代的发展,还要在技术上不断革新,提升受众的体验感,以此才能改变非遗自身的发展困境,真正让传统文化更加接地气。虽然综艺节目在传播文化方面依然存在这些哪些问题,但是目前非遗类综艺节目所产生的良性效果已经凸显,相信要想传统文化真正的受益于传播路径创新,唯有不断地开拓与创新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乃至传统文化传播的唯一出路。

参考文献

[1] 高鑫. 电视艺术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2] 普洛格, Plog, F., 贝茨, Bates, D.G. 文化演进与人类行为[M]. 关爱明, 邓勇, 译.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
[3] 道格拉斯∙凯尔纳. 媒体奇观——当代美国社会文化透视[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 约翰∙费斯克. 关键概念: 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M].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4.
[5] 胡智锋. 电视节目策划学[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
[6] 熊忠辉. 广播电视节目型态解析[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0.
[7] 李立. 奇观社会的文化密码——电视真人秀的游戏规则研究[M]. 成都: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2.
[8] 陈虹. 电视节目形态: 创新的观点[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3.
[9] 楼圆玲. 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以端午节的传播为例[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0.
[10] 喻小珉. 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11] 程云. 中国大陆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节日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 2012.
[12] 郭妮丽. 新媒体影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太原: 山西大学, 2012.
[13] 田甜甜.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节目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石家庄: 河北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