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古代论说类文言文以其精炼的语言、缜密的逻辑、鲜明的论点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彰显出独特的教学价值。其教学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文言语料积累,更在于学生思维潜能的激发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论说类文言文条理清晰的论述和环环相扣的论证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的严密性和连贯性。同时,论说类文言文往往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反思,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促进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了15篇论说类文言文,体现了论说类文言文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并未根据论说文的文体独特性进行教学,而是机械地翻译文言字词,进行生硬地情感讲解。这种教法不仅破坏了古代论说文逻辑严密、论点鲜明的特点,还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马说》是古代论说类文言文的代表作品之一,许多教师选择它进行赛课,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代表课例,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本文以语文名师余映潮和王君执教的《马说》课例为例,对两位名师的教学进行分析,总结名师教学经验,探索古代论说类文言文的教学规律和教学策略。
2. 《马说》价值解读
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799),韩愈初入仕途,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重用,却始终郁郁不得志,又值当时社会黑暗,小人当道,有才之士不受重视。韩愈一心报国却投路无门,于是带着愤懑的心情写下了《马说》,发出了“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
2.1. 《马说》原生文本解读
《马说》集抒情、议论于一体,短短151字借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巧妙地向统治者说明用人之道。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个维度对《马说》的原生价值进行分析。
《马说》的语言风格以言简易丰,凝练犀利见长[1]。“言简易丰”主要表现在对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上,短短一百余字的文章,韩愈共15次提及千里马,读者却浑然不觉繁复,可见韩愈在语言运用上的造诣,如“千里马”一词,韩愈使用了直指、代指等称呼,将其转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避免称呼的啰嗦和重复;又如《马说》中代词“之”、“其”、“是”的运用,在表达清晰、简洁的同时,避免重复使用名词,体现了其语言精练。此外,《马说》中“辱”、“骈”、“称”、“见”、“策”、“食”、“鸣”、“临”等词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如“临”字的甲骨文是
,其古字形模拟一人俯首下视一堆物品之形。本义表示从上往下俯视,引申为从上面监视着,又引申为王侯高居上位对在下百姓的统治。韩愈巧妙地运用了单一的“临”字,生动地描绘了驭马者面对真正的千里马时,非但未能识别其非凡,反而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傲慢态度,表现出无视与不屑的神情,从而感慨“天下无马”。这一犀利运用,极其深刻地揭示了驭马者目光短浅、不识良驹的愚昧,以及千里马遭埋没的悲哀境遇,刻画得极为细腻且深刻。
“寓言式的说理是一种高级的比喻说理形式”[2]。《马说》托物寓意,以千里马之埋没喻贤才难遇明主。《马说》开篇即立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继以反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凸显伯乐之关键。进而剖析千里马未被发掘之根源在于“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了解千里马的生活特点。随后,详述食马者“不知马”之种种表现,揭示千里马于愚昧无知者手下必遭悲剧。文末自问自答,既叹千里马之埋没,亦呼应开篇伯乐与千里马关系之论,首尾圆合,逻辑清晰严谨。韩愈论述,先明观点,后逐层深入,多角度展现千里马遭遇之不公,于严谨论证与清晰逻辑中,其对埋没人才之社会现实之愤慨,昭然若揭。
韩愈倡导“文以载道”,尤为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性。《马说》体现了其独特的用人之道,他深知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所在,而识别人才、重用人才则是统治者的重要职责。在文章中,他借千里马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愤慨和无奈。这种愤慨和无奈,实际上是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担忧和忧虑。韩愈的家国情怀和用人之道在增强文章感染力的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2. 《马说》的教材定位
《马说》是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第六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古人的哲思与情怀”,所选篇目有《〈庄子〉二则》《〈礼记〉二则》和《唐诗三首》等包含古人情趣和理趣的作品。首先,单元导语提供了学习本单元的方法建议,要求“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句式,欣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3]。其次,课前的阅读提示主要从知人论世的角度为学生补充了《马说》的写作背景和动机,介绍了“伯乐相马”的故事,并提示学生注意韩愈提出的新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阅读课文时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课后“思考探究”则从思想感情、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时代价值四方面设问,表示教材编者重视本文的在语言、思维和情感三方面的价值。本单元的写作实践部分要求“写故事在突出情趣的同时,能够给人以启迪,引导读者对生活、生命进行思考”。
3. 《马说》名师课例教学流程
3.1. 余映潮老师《马说》课例教学流程
余映潮老师是“板块式教学”的开创者,板块式教学旨在从文体特质、学情特点等多个不同的角度有序地设计教学板块,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实践活动的高效协调。这一教学理念不仅促进了语文课堂结构的优化,还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余映潮老师将板块式教学的理念深入融合到《马说》的教学中,细致分析其执教的《马说》教学实录,得出余映潮老师十分重视文本语言的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诵读进入文本的深层[4]。
余映潮老师将《马说》分为两个板块进行教学[5]。第一板块为诵读,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他通过四步细读法,注意句子内部停顿、把握语速、着眼于关键字词(如“呜呼”、11个“不”字、句末叹词“也”等),并抓住精彩段落里的语气,让学生逐步体会作者情感,理解文本内容。这种细读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能,还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第二板块为积累,目标是解决疑难的文言字词。余映潮老师具体分四步进行:听记积累、辨析积累、翻译积累和背诵积累。在讲解时运用了多种方法,如辨析法、联想记忆法等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实词。最后余老师适时点明文章主旨:“韩愈的《马说》以马为喻体,实则讨论的是人才问题”。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思维活动的直接反映。在诵读这一环节中,余映潮老师着眼于文章的精妙处,采用多种方式(学生齐读、学生代表朗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共让学生进行了9次朗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重复文字,而是通过与语言的深度互动,激活思维,思考文字背后的深层意蕴,探索作者的情感世界,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3.2. 王君老师《马说》课例教学流程
王君老师秉持“青春语文”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和学习兴趣,通过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激情生活三条路径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其中“文本特质和课型创新理念”是“青春语文”的基层思想,聚焦和疗愈是“青春语文”的核心追求[6]。她将《马说》定位为“写作型文言文本”阅读课,旨在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句式,学习《马说》篇章结构及韩愈的表达技巧与写作方式[7]。王君老师以“吐槽”为教学主题,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在教材基础上补充拓展了韩愈其他的作品,并引入时代人物故事,以打通文本与时代的关联[8]。
王君老师的教学流程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课前互动与热身、文字层面积累、文学层面鉴赏、文化层面打通。首先,通过播放“吐槽大会”视频,引入“高级吐槽”概念,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文字层面积累阶段,王君老师让学生朗读三次课文,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马说》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朗读中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在文学层面鉴赏阶段,王君老师精心设计了四次创写活动,每项活动都围绕《马说》中的核心知识点展开。在宏观创写这一环节中,王君老师巧妙地设置转换论证主语表述的创写活动,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明君”、“千里马”和“人才”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对比分析中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效果,领略韩愈写作构思的妙处。又如在中观创写这一环节中,王君老师聚焦“反面论证”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当千里马和伯乐同时存在时的论证力度,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在增强文章说服力和丰富表达效果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一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马说》论证结构的理解与掌握。最后,文化层面打通阶段展示了韩愈其他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其不同风格,并通过引入时代人物,审视《马说》的时代价值与文本价值,建立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王君老师的教学不仅注重写作技巧的学习,更强调对学生思维情感的激活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4. 《马说》名师课例异同比较
余映潮和王君在语文界都有极高的代表性和影响力,其所执教的《马说》也各具个人特色和风格,现对其课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两位老师教学的相同点,并提出《马说》及古代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的新思路。
4.1. 两位名师《马说》课例的不同点
面对同一篇教学文本,不同的教师会依据自身情况和教学条件会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余映潮老师与王君老师虽共同执教《马说》,但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余映潮老师对学生们提出《马说》的学习要求“通读,积累”。通过一遍遍教师范读、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关键词、虚词所蕴含的愤懑、不满和惋惜之情。余老师还要求学生在听记、辨析、翻译中积累文言字词,最后由教师点明《马说》借马喻人的写作手法,介绍“说”的文体知识,点播文章“呼吁伯乐”的中心思想。通过分析余映潮老师的《马说》教学实录,可以发现他主要运用了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关键处,成功达到了使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教学目标,同时也在朗读中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和朗读技能。
王君老师将《马说》的教学目标定为“学习韩愈谋篇布局以及在论证中表情达意的技巧”。王老师首先创设了“吐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向韩愈学习“高级吐槽”的方法,将学生带入学习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将“文字、文学和文化”三个教学过程完美融合在一块,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和逆观”四个层面对《马说》进行改写、补写、续写和仿写,在每一次读写结合中,注重通过朗读对比发展学生的思维,增强学生对文本情感的理解,最终达成学习韩愈高超的写作手法的目标[8]。
4.2. 两位名师《马说》课例的相同点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优秀的教师各有特色,他们之所以是优秀教师,之所以这些课是优秀的课例,一定有共同的元素。这些共同的元素,才是我们可以学到的[9]。在执教《马说》这篇课文时,两位老师的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
首先,注重文言字词的积累和梳理。“学生阅读古代诗文,最主要的困难就是文言字词,指导学生消除这个障碍就成为古诗文阅读指导的首要工作”[10]。通过梳理文言字词不仅可以扫清学生阅读上的障碍,帮助学生疏通文意,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积累,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
第二,重视诵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作用。“诵读不仅可以促进口头和书面表达的相互转化还可以促进口头和书面表达优化”[11]。两位老师不是只让学生停留在文字表面,更是在朗读中对学生进行语调、语速、节奏的训练,让学生走进文字深处,感受语言的表现力,探寻文本意蕴。
第三,注重对文本思想感情的探究和学生思维的启发。“文言文所传达的中国古代仁人贤士的情意与思想,即所言志所载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直接体现,也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面”[12]。《马说》中的11个字“不”藏匿着作者丰富的情感,领悟《马说》所承载的用人之道是本篇文章教学重点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文本的语言出发分析作者所寄寓的情感。
5. 《马说》名师课例对古代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的启示
对上述两位名师执教的《马说》课例进行分析后,现根据分析的名师教学经验,总结古代论说类文言文的一般教学原则和方法。
5.1. 因文定教,聚焦论证逻辑
因文定教,就是依据本篇文本的特点是什么,找到打开文本解读的钥匙。论说类文言文“极强的说理性为主要特征、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是其最大的教学价值所在[13]。
在《马说》一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观点以及韩愈的论证逻辑[14]。不管伯乐是否存在,千里马都是客观存在的客体,且韩愈提出“伯乐先于千里马存在”的观点,在逻辑上是无法论证的。因为韩愈将伯乐定义为具有识别千里马专业能力的人。由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聚焦分析韩愈为何要采取不合逻辑的观点,进而探究背后的深层原因。结合韩愈所处的时代背景,其实际上是以千里马为隐喻,抒发自己才华未得赏识的愤懑之情。千里马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伯乐的赏识与否,若无伯乐之慧眼,即便是千里马,也可能沦落到壮志未酬、郁郁寡欢的悲惨境地。鉴于当时的社会状况,韩愈不得不采用这种看似不合逻辑的论点,以此委婉地传达自己内心的苦闷与无奈。
5.2. 品味语言,感受文本意蕴
文言文的核心精髓,在于其蕴含的“文化”与“文学”价值,这是历经百年仍能焕发活力与魅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当代人思考与学习的宝贵源泉,更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当着重把握的教学要点。
观照全文,深入品味文言文的语言魅力。《马说》全文仅151字,却言简意赅,情理交融。文章开篇立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对伯乐深切的渴求与呼唤。随后,韩愈以“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之句,细腻描绘出千里马蒙尘受辱、壮志未酬的悲惨境遇,其愤慨之情跃然纸上。文中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句式紧凑有力,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张力,如“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连串紧凑叙述与有力反问,强烈凸显了韩愈对千里马因不公待遇而才华埋没的深切悲愤。文章末尾,连用三个句式整齐、排列紧密的否定句式,有力地控诉了食马者的愚昧无能,其愤慨与不满之情尽显无遗。
品析文言文语句,应着重把握“关键词”的解读。在《马说》一文中,“不”字作为关键词,是解读本篇文章的钥匙。韩愈连用11个“不”字将其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酣畅淋漓得表现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解读“不”字及其所隐含得情感。虽然“不”字不难理解,但每一段中的“不”字都包含着作者不同的情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剖析与体会。
5.3. 读写结合,发展思辨思维
论说类文言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思辨能力。读写结合策略,通过书面表达将思维可视化,有助于发现并纠正思维偏差,促进思辨深化。在古代论说文思辨性阅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改写、扩写、缩写及仿写等训练。
模仿经典,训练思辨思维。古代论说文最突出的特点是严密的论证逻辑,因此仿写应着重于论证结构、方法及思路的模仿。仿写应选取文中精彩的论说片段进行针对性训练,实现语言和思维地深度融合。在《马说》的教学中,王君老师精心设计了四次创写活动,每项活动都围绕《马说》中的核心知识点展开。如在中观创写这一环节中,王君老师聚焦“反面论证”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探讨当千里马和伯乐同时存在时的论证力度,让学生认识到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在增强文章说服力和丰富表达效果方面的独特作用。这一设计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也进一步提升了他们对《马说》论证结构的理解与掌握。
撰写文学短评,强化思辨思维。评论对文本中的人物、事理及观点进行评价或阐述个人见解。古代论说类文言文蕴含着丰富的思辨价值,因此评论性写作要聚焦于文本主旨的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时代的角度出发丰富作品的当代价值,建立文本与时代、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提供写作文学短评的思路,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化。
6. 结束语
《马说》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在对论说文进行教学时,教师要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课标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学段要求”为基准,依据文本特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语言、思维和审美能力全面发展,提高学生以文言文为载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