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应随着时代的变迁与时俱进。大数据作为新型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时代的标志,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抢占教育信息化发展高地的重要力量,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有着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但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也面临着大数据素养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数据安全隐患难以避免等现实困境。为此,必须要增强大数据素养、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成方法、完善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及保障机制,不断推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现与发展。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long-term systematic project, which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s a new typ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 symbol of the network era, big dat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for various countries to seize the development heights of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has profound value and significance for realizing the accurac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owever, the prec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s also faced with realistic difficulties such as lack of big data literacy, lack of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ethods, and difficult to avoid data security risk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enhance big data literacy, effectively use the data generation metho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on data security an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constantly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eci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big data.
1. 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指在精准思维的引导下借助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高度匹配,现实精准育人的过程。”[1]其包括精准识别、精准供给、精准管理和精准评价四个过程。“精准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精,即强调专精,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理念和职业化特征,在教育的人员上强调要专和精,主要解决‘谁来教育’的核心问题。”[2]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提出“要精心培育和组织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3],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善于变通,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精准高效地开展工作。其中,“准”强调的是对教育对象及其需求的精准把握,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及各类资源的精确运用,旨在共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实施。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大数据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重要技术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新要求[4],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代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面临的一项长期且重大的任务。因而要清楚的认识到大数据技术能够深入大学生生活,获取大学生思想动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数据资源信息,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等。同时,要厘清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和实践路径,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
2.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价值意蕴
所谓大数据就是指海量的、多样化的、呈现爆炸式增长的数据,它的集成、存储和分析已经超越了传统的技术范围,是革新人类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价值因素[5]。在大数据时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是新时代的重要命题,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预见性有着重要的价值意蕴。
2.1.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
习近平指出:“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6]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包含众多要素,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就是要使各要素由无序分散的状态转变为有序集中的状态。随着大数据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提升了教育体系的系统性。首先,在大数据时代,人们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教育环境、更加多元的教育对象以及更加重要的教育任务。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通过数据平台分析大学生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的学习情况以及日常的兴趣爱好,将多元碎片化的信息集中起来,有利于思政教育工作者精准捕捉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破绽、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的建设,弥补“第一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氛围沉闷等缺陷,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系统性。其次,当今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之间的联系较为分散,例如,以学习通为代表的教学平台与以学习强国为代表的党建平台之间是相互独立、互不打扰的,但伴随着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推进,一体化的教育平台被构建起来,使各个平台之间紧密联系起来,极大的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与实效性。最后,在高校,大数据技术的精准应用以及海量数据的流通,使得学校的各个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有机联系起来,增加了彼此之间的交流,推动各部门之间协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使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及其他专业课老师之间的合作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得以提升。
2.2.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伴随着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与普遍应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得以提升。在精准思维的引导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得以革新。与此同时,大数据技术本身带有的精准分析、精准推送、精准预测等功能,极大的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一方面,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摆脱灌输式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个性特征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做到因材施教。灌输式教育已不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精准捕捉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学习情况、课余时间的兴趣爱好以及个性特征等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归纳与分类。此外,在大数据技术的加持下,还能获取每位学生在不同阶段变化发展的动态趋势。在此基础下,极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解决了思政教育者数量有限、精力不足的问题,推动因材施教的落实。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改变了从前以教师单向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以灌输客体为中心的精准灌输和以人为本的大数据方针不谋而合,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交流的转变是大势所趋。”[7]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推动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大数据平台,例如学习通等智慧教学软件来考察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在数据平台中每位学生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都能直接与教师或其它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2.3.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的预见性
在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在面对信息复杂多样,真假难辨的虚拟网络世界时,极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网络舆情舆论等因素的干扰,甚至会沦为互联网的奴隶,被网络左右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而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的预见性提供了保障。帮助思想政治工作者及时发现并矫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思想、行为,从而避免事态进一步恶化,出现不可挽回的局面。具体而言,各个高校可以通过综合地利用大数据平台提供的大学生信息要素,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实时动态。与此同时,也可以通过数据平台及时地关注到个别信息要素出现的不正常表现,从而进行及时地干预与调整,做好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此外,互联网是“有记忆”的,大学生浏览网页、打游戏、刷短视频等行为都会在互联网上留下痕迹,这些痕迹就可以为大数据平台所用,为大数据平台提供了数据支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合理地获取和分析大学生在考勤、综测、消费等方面的数据,提前预测和知晓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以及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事先做好规避管理措施,防患于未然。同时,“通过数据建模,发现学习者学习结果与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和教学行为等变量的相关关系,来预测学习者未来的学习趋势”[8]。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管理的预见性得以增强。
3.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现实困境
大数据作为新一轮信息技术的产物,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大数据素养较为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数据安全隐患难以避免这三个方面。
3.1. 大数据素养较为欠缺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大数据素养的高低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绝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当代大学生还对数据平台有着排斥心理,大数据思维和使用大数据的能力都还有待提升。一方面,大数据思维和认知的欠缺。当前,对于已经习惯使用传统思维、采用传统方法思考问题的思想政治教育从业者而言,他们观念固化,不想改变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愿意使用数据平台,没有形成大数据思维方式。这对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而言是一个重大阻碍。此外,部分大学生的大数据意识也较为淡薄,对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完全不感兴趣,并不想参与到数据平台的互动中去,从而导致数据平台的利用率较低,没有足够的数据支撑大数据平台的运行,从而不能精准地获取和分析学生的相关情况。另一方面,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不足。在大数据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涌现的太多、太新,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技术的理解和使用感到非常困难,使“教育主体在具体场域使用相关技术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诸如不安、紧张、忧虑、自我强迫等复杂的主观感受”[9]。同时,由于一些大数据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使用体验不够友好,操作方式不够便捷。加之,我国能够熟练掌握运用数字化技术的人员和团队并不多,保障技术分析的辅助支持还不够完善,这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一大障碍。
3.2.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重要因素。但是在大数据时代,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创新。一方面,思政教学采用单一的理论教育,弱化对个体的关照。在大数据时代,有些思政课教师采用单一过时的教学方法,例如灌输式教学方法,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呈现出一种全程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的状态。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吸引住学生,极大的降低了思政教学的质量,不能充分展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无法精准掌握学生需求。同时,部分思政课教师更加偏向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得出大学生的整体性特征,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发展的特征,这就使思政课教师很难真正掌握学生的需求,从而阻碍精准育人的实现。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的融合程度较低。大数据技术本身的复杂性,使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难度较大。加之,数据平台收集的海量数据信息质量良莠不齐,质量不佳的信息对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不利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构建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这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化发展。
3.3. 数据安全隐患难以避免
在高校大数据技术应用的过程中,数据安全隐患是一个不容忽略的问题。一方面,教育者通过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以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状况,预测其未来想法和动机,这个行为看似正确,但在一定程度上会侵犯大学生的个人隐私。同时,教育者若不妥善保存和处理通过数字技术获得的数据信息,那么这些信息极易被不法分子获取,进而导致个人信息被随意传播和利用,造成信息泄露。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技术的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很难保证在数据平台上获取大学生的信息这一行为是被大学生所知晓的。此外,由于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其本身也有可能出现系统故障。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基本信息、消费情况、活动轨迹等数据隐私被泄露。在这个个人信息就是金钱的时代,数据信息的泄露势必会对大学生产生难以避免的伤害,数据安全隐患问题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想接触大数据技术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这一隐患不被解决,将极其不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现与发展。
4.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践路径
面对新时代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复杂育人环境,高校要勇于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潮流趋势,积极回应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的诉求,处理好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所面临的现实困境,推动大数据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保驾护航。
4.1. 增强大数据素养,提升大数据平台的利用率
要想实现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就必须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大数据素养,提升大数据平台的利用率。一方面,要推动思想认知变革,树立科学的大数据思维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必须要与时俱进,突破传统思政观念的限制,要丢弃传统观念中思政学科文科属性的思维观念。此外,高校思政工作者要积极学习科技前沿知识,使自身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去运用大数字技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变革思维定势,树立全量思维、相关思维等大数据思维模式,培养开放思维,提高科技素养。同时,高校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数据思维的培养,向大学生普及相关知识,提升大学生对大数据教学的兴趣。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政工作者的数据运用能力,提高大数据平台的利用率。各个高校要加强对思政工作者的数据采集、组织和管理、处理和分析、共享与协同等方面的能力[10]。思政工作者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及参与集体培训的方式,提升自身运用大数据技术的能力。同时,需完善技术应用平台、技术协同系统和技术使用制度等一系列软硬件配套设施,创建专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平台,以此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大数据平台的信任度,提升大数据平台的利用率,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实现。
4.2. 有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成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在日新月异的大数据时代,不仅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革新思想观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要勇于创新,追赶时代潮流,以此加快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的步伐。要想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就要精确到每个个体,为此可以合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生成方法,善于借助互联网平台和虚拟技术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和精准化发展。一方面,要有效利用当今十分流行的微平台,例如微博、微信等,通过运用大数据技术在这些微平台中收集和捕捉到更加精准的关于大学生用户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及思想行为动态信息;同时,也可以在支付宝、校园网等各种应用网站上,彼此之间各为“数据孤岛”,收集获取与大学生相关的全数据、大数据,完成支持学生画像,满足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数据积累存在现实困难[11]。在此基础上,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据的生成,加之,通过合理利用微平台的传播与教育力量,从而能很好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精准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坚持虚实结合,将虚拟实践技术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例如,高校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根据大数据平台提供的有关学生的各种真实数据,通过分析与归纳,构建起学生感兴趣的,符合学生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沉浸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
4.3. 完善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健全大数据应用保障机制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安全风险一直是一个难以规避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旦投入使用大数据技术,数据安全问题就会随之产生。为此,国家与政府、大数据平台的相关部门、全体社会成员都要积极应对大数据技术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使大数据更好地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一方面,国家与政府要建立数据涉入者责任承担机制,规定数据使用的边界,防止不法分子滥用大学生的个人数据信息。此外,应完善和建立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法规,为数据信息安全提供法律保障;同时,要构建数据监督机制,让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个人数据信息的监督中来,通过自下而上的监督,使各种数据的收集、分析变得更加公开与透明,从而防止信息垄断,确保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另一方面,要健全大数据应用保障机制,制定数据安全规范标准,避免数据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出现。此外,对于大数据平台的相关部门而言,要不断完善高校数据平台,减少数据漏洞的出现。同时,对于大学生而言,要树立正确的数据信息保护意识,提升数据信息保护能力,特别要注重防范个人隐私的泄露。要避免随意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个人信息或照片,更要注意防止个人行踪的透露。对于教育者而言,要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以个人道德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利用高校数据平台收集和分析大学生的信息资源时,要保障学生的知情权。从而为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