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Construc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DOI: 10.12677/mm.2025.152046, PDF, HTML, XML,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支持
作者: 高玉祥, 马晓翠*:甘肃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甘肃 兰州;马国亮:培黎职业学院,甘肃 张掖
关键词: 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Social Organisations Role Pla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摘要: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协同的重要力量,旨在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参与社会建设、改善民生,推动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科学、合理地评价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意义重大。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及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总结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在内部治理、服务、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力与贡献,社会评价等五个维度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政策导向性、理论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
Abstract: Social organizations, as a crucial force in social collaboration, aim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construction,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foster social harmony and progress by providing diversified servic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evaluate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and in consideration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as well as the strategic planning and decision-making deployment of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role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from five dimensions: internal governance, service capability,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y, social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and social evaluation. This system possesses strong policy relevance, theoretical basis, applicability, operability, and comparability.
文章引用:高玉祥, 马晓翠, 马国亮. 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 现代管理, 2025, 15(2): 90-10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2046

1. 引言

截止2024年6月,我国社会组织共计88.1万个,其中,社会团体37.7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9.4万个,基金会9708个,社会组织数量可观。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实施,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总书记在二十大强调“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为其发展指明方向。2024年7月18日,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社会组织发展提出多项具体要求。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民政部采取系列措施规范社会组织运作,出台《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价管理规定》,部署评价等级报备工作,连续公布涉嫌非法社会组织名单。立足现状,如何科学评价社会组织作用发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设立中央社会工作部,目前省、市、县纵向组织架构建设已逐步完成,这有利于社会组织应对挑战、履行职责、回应需求。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意义重大,不仅能明确社会组织发展目标与服务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等,还能揭示其短板与挑战,提供指导,推动其规范化运作,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确保其在多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发展趋势研究,关注数量与类型变化[1]。二是参与社会治理研究,包括能力提升等。三是功能拓展与深化研究,聚焦助残等领域服务及面临的挑战与策略[2]。四是评估研究,开展等级和项目评估,探索评估理论等[3]。五是与其他主体的博弈关系研究,涉及社会组织之间、与经济及政府组织的博弈等。本研究在梳理文献、阅读政策文件,把握相关方向和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评价指标,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为优化发展策略、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2. 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构建原则

在实践操作中,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需遵循政策导向性原则、理论性原则、适用性原则、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等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性原则之外,还需结合实际,根据评价对象和评价目的等遵循一定的特殊性原则。本文在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政策导向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要与国家在社会组织发展方面的战略部署、政策要求一致,与《“十四五”社会组织发展规划》《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相符,契合国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的目标,并依政策变化动态调整。理论性原则:指标体系构建需以国家关于社会组织建设的要求和指导原则,以及系统论、整体论等为理论基础,同时借鉴学术界见解,为指标体系构建提供支撑[4]。适用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要与社会组织实际和发展需求契合,准确反映其整体性特点和功能,体现作用发挥的多样性和动态性,可按需调整补充指标,所选指标要能反映社会组织的贡献和影响力。可操作性与可比性:构建指标体系要确保指标简单,数据易收集,且各社会组织间指标具横向可比性,以反映其作用发挥的差异和特殊性。

2.2. 构建依据

2.2.1. 现实依据

从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现状来看,一方面,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体现出多元化与专业化并进的趋势。随着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和支持,社会组织的数量显著增长,涵盖了公益慈善[5]、社区服务[6]、专业咨询与服务等诸多领域。上述组织在促进社会服务、增强社区凝聚力、推动行业标准建立以及参与公共政策讨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国社会组织发展尚不成熟,专业人才短缺、社会组织资金来源单一、管理和监督机制不完善,发展存在不平衡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需要进一步巩固提高的地方[7]。因此,在指标体系构建时,必须立足我国实际,将我国现阶段社会组织发展的现状作为指标体系构建的现实依据。

2.2.2. 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规划

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的《意见》,为我国社会组织管理的改革翻开崭新的一页,指引着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十四五”开局之年,民政部与国家发改委携手推出《“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明确将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为后续的具体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21年,《规划》的颁布与实施,更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积极践行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的精神,强调对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的进一步规范,旨在推动我国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党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引导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及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同时加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及新就业群体的党建工作,这为新时代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政治引领。随后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了对社会组织、人道救助、社会工作、志愿服务及公益慈善等领域的支持,凸显了国家层面对这些领域健康发展的持续关注与推动。

2024年,民政部发布四项社会组织行业标准,包括《社会组织基础术语》《行业协会商会自身建设指南》《学术类社会团体自身建设指南》及《社会服务机构自身建设指南》,不仅细化了社会组织管理与建设要求,也为行业发展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同年,《2024年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服务项目实施方案》的实施,以竞争择优的方式资助社会组织在重点地区、领域及群体中开展服务,有效促进了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社会服务的精准对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不仅深入贯彻了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更从多维度、多层面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一系列战略规划与决策部署,既彰显了国家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深刻洞察与前瞻布局,也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

2.2.3. 当前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当前学术界关于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理论研究,包括社会组织的特性与功能、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定位[8]、社会组织与其他主体的关系[9]。现有研究从不同理论视角对社会组织的特性与功能、在社会治理中的角色与定位、与其他主体的关系进行了探讨。除了传统的资源依赖理论、协同治理理论阐述社会组织在资源获取、整合和运用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与政府、企业等主体的协同合作关系外,近年来还引入了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将社会组织视为一个具有自适应能力的复杂系统,强调其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的动态发展和自我调整机制;关系嵌入理论则进一步关注社会组织在社会网络中的嵌入性,剖析其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获取资源、拓展影响力的内在逻辑。二是关于评价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方法研究,具体包括深度访谈法、因子分析法、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传统的深度访谈法、因子分析法、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外[10],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不断涌现。大数据分析技术被应用于收集和分析社会组织的海量运行数据,以更客观、全面地评估其作用发挥情况;机器学习算法则能够对多维度的评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发现潜在的规律和影响因素,提高评价的精准度和科学性。三是关于社会组织作用发挥领域的研究,除了持续关注基层治理法治化、内部治理监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养老服务、应急管理[11]、社区建设、劳资冲突治理、公共危机治理[12]、公益慈善[13]、国家治理等传统领域外[14],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例如在数字社会治理领域,研究社会组织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在绿色发展领域,探讨社会组织在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传播、参与环保行动等方面的作用。

现有学术界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首先,涵盖领域多元化,对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社区建设、应急管理、公共危机等多个领域的作用进行了研究,较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多重范畴;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部分研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如对特定社会组织或地区的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增强了研究的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最后,研究方法不断创新,新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的应用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研究提供了更丰富、精准的数据支持和分析视角。综上所述,上述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组织作用研究的理论内涵,也为本研究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科学的研究方法、丰富的实践案例以及深刻的研究启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与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与持续优化提供新的研究成果。

2.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和依据的分析,本文立足现阶段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结合党中央的战略规划和决策部署,并借鉴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能力、社会影响力与贡献、社会评价五个维度方面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

2.3.1.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对国家治理体系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其完善既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助力民生改善、提升治理能力[15],也是社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基。一方面,党建工作可提升政治站位与合法性,赋能组织能力建设;另一方面,多元协同监管模式能规范内部治理结构[16],借行业规范、标准强化自我约束,提升行业素质[17]。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组织暴露出诸多问题。内部治理结构残缺、政策法规滞后、管理失效、新技术应用缓慢,部分组织使命模糊、定位不准,工作重点迷失,服务成效欠佳,甚至存在违规行径,抹黑行业形象。显然,监管效率与组织健康发展已成制约其作用发挥的关键。鉴于此,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结合中央文件及民政事业规划要求,围绕基础条件、党建、组织管理、组织使命、行业自律等准则构建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条件上,依循相关《意见》与《“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聚焦注册合规性、法人治理结构选取指标,确保社会组织依法依规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党建层面,依据中央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党员工作、党组织活动选指标,强化党组织政治与组织功能,完善党员教育管理。组织管理方面,依据规划引导社会组织健全财务、人事等制度,推进信息公开,强化信用监管,落实各类资产管理政策,从人员、财务、信息透明度等维度选取指标。组织使命维度,依据规划所蕴含的社会组织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使命,从使命清晰度、认同度、实现情况及社会责任感着手选取。行业自律范畴,依据《意见》在服务企业、规范市场、行业自律等方面规定,从规范遵守、行业影响、诚信、职业道德、引领等方面选取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所示。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internal governance of social organisations

1. 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具体内容

社会组组织内部治理评价指标体系

基础条件

注册合规性

注册年限

资质认证年限

注册资金总额

制度健全度(依据章程、内部管理等各项制度的健全情况,按健全程度 划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级进行量化)

法人治理结构

理事会、监事会设置情况(有设为1,未设为0)

职责划分明确度(通过对理事会和实际执行团队职责书面文件及实际 执行情况评估,按明确程度划分为明确、较明确、不明确三个等级进行量化)

职位兼职情况(有兼职为1,无兼职为0)

履职时间(理事、监事、秘书长等职位人员年度实际履职时长,以小时为单位)

党建工作

党员工作

党员人数

年度发展党员人数

党组织建立时长

年度党员培训次数

按时交纳党费情况

党组织活动

“三会一课”活动次数

组织生活会活动次数

民主评议党员活动次数

主题党日活动次数

政治理论学习次数

党史学习教育次数

组织管理

人员管理

组织员工人数

基层人员平均工资

专职工作人数

非全职人员综合参与度(根据兼职人员、实习生、志愿者的工作时长、 参与项目数量等综合计算)

大专学历人员数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数

有职业资格或职称人数(专职工作人员中具有职业技术资格或职称的 数量)

内部业务培训人员参与率

外部业务培训人员参与率

财务管理

年度财务收入金额

年度财务支出金额

会计从业资格持证率

财务报告编制报送合规率

财务报告审计监督率(接受审计监督次数占应审计监督次数的百分比)

当年未结清项目款

信息透明

信息内部公开次数

国家级、省级平台公开次数

市级、县(区)级平台公开次数

街道、社区平台公开次数

自媒体平台公开次数

网络平台建设时长(以年为单位)

组织使命

使命清晰度

使命表述明确度(依据核心价值观和目标表述清晰程度,按明确、较明确、不明确三个等级进行量化)

使命认同度

组织成员认同率

使命共鸣效果(通过服务反馈调查,按效果显著、有效果、效果不明显 三个等级进行量化)

使命实现情况

使命执行评估得分(依据组织对使命执行情况和效果的评估,以百分制 计算)

社会责任感

帮扶弱势群体投入的资金(人力等资源折算成货币金额,以人民币万元为单位)

公益活动参与频率

行业自律

规范遵守情况

法规与行业规范遵守率(通过自查和外部审计,统计遵守情况,以百分比表示)

行业影响力

行业知名度得分(依据行业内问卷调查结果,以百分制计算)

行业贡献度得分(根据组织对行业发展进步的实际贡献,以百分制计算)

诚信记录

失信惩戒机制建立情况(已建立为1,未建立为0)

职业道德

职业操守违规率(成员出现违反职业操守行为的人次与成员总数的 百分比)

行业规范遵守得分(依据成员对行业规范的遵守情况,以百分制计算)

抵制不正当竞争措施得分(依据抵制不正当竞争措施的有效性,以百分制计算)

行业引领

行业标准参与次数

行业创新成果活动次数

行业经验分享次数

行业带动影响力得分(依据带动行业发展的实际影响力,以百分制计算)

2.3.2. 社会组织服务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当代社会与国家治理进程里,社会组织是关键力量,其服务成效关联着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稳定及民生发展。凭借灵活性与专业性,社会组织在服务中尽显优势,满足多元需求。一方面,社会组织服务作用广泛。为老年人送上生活与精神双重关怀[18];推动社区居民合作,凝聚社区力量;面对突发状况,能迅速动员资源,实施紧急救援,填补传统公共服务响应短板。而且,它还能补政府、市场服务之缺,提升服务质效,促进社会参与、民主治理,强化公众责任感[19]。然而,我国社会组织服务领域存在短板。资金、人才不足,专业化欠缺,限制了服务潜能;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合理,影响整体效能[20]。为此,参考学界成果,依据《“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要求,像“引导社会组织开展专业化等特色服务”,以及关于发挥社会组织多方面积极作用、回应群众期待、提升服务能力的部署,构建社会组织服务作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服务范围上,以服务数量、种类、覆盖面为指标,衡量其广度;服务质量与效果层面,依规划部署,选定服务质量、服务对象满意度、目标达成度指标,考量服务成效;服务效率方面,选取资源利用效率与服务效率作指标,契合规划中“守正创新、推进改革”与“扩大影响力”目标;服务创新维度,依据相关《意见》《规划》,将服务创新投入、产出纳入指标;服务影响力范畴,选取服务可持续性、服务对象改变两项指标,具体指标见表2

Table 2. Public servi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social organisations

2. 社会组织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具体指标

社会组织公共服务

服务范围

服务数量

年度服务总次数

服务覆盖社区或地区数量

政府委托及购买服务数量

服务种类

服务类型数量

服务领域种类数量

服务覆盖面

服务深度得分(依据服务对服务对象生活或工作的影响程度,以百分制计算)

服务广度得分(根据服务覆盖的地理范围或受益群体规模,以百分制计算)

需求满足率(能够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服务次数占总服务次数的百分比)

目标人群覆盖率(有效覆盖目标人群的服务次数占总服务次数的百分比)

服务质量与效果

服务质量

服务合规率

服务投诉率(服务投诉次数与总服务次数的百分比)

服务团队专业能力综合评价(通过服务对象评价、专家评估、同行互评等多维度综合考量,以百分制计算)

服务效果认可度

服务对象满意度

服务态度满意度

项目质量满意度

服务人员专业性满意度

年度反馈频数(年度服务对象与社会组织反馈的实际次数)

目标达成度

预定目标完成率

需求满足率

服务效率

资源利用效率

年度筹集资金额

项目资金使用率(项目拨付资金实际使用金额与拨付金额的 百分比)

项目资金使用总额

资源闲置率(闲置资源价值与总资源价值的百分比)

资源配置合理性得分(依据资源分配的合理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资源重复利用率(重复利用资源价值与总资源价值百分比)

服务效率

平均项目完成时长

平均项目参与人数

人均完成项目数

项目平均花费金额

服务平均响应时间(从服务需求提出到响应的平均时长,以 小时为单位)

服务创新

服务创新投入

创新投入金额

服务创新产出

创新服务方式数量

服务效率提升率(创新前后服务效率提升的百分比)

服务影响力

服务可持续性

服务资源可持续得分(依据服务资源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可 获取性和稳定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服务资金可持续得分(依据服务资金来源的稳定性等因素 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服务对象的改变

服务对象能力提升认可度

增加福祉行为次数

2.3.3. 社会组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现代社会治理体系里,社会组织作用愈发显著。它们既能参与政府项目合作,助力政策落地,又可与企业携手,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同时,社会组织还擅长动员社会资源、凝聚各方力量,构建社会联动机制,应对诸多难题。明确的战略规划能指引社会组织迈向长远发展,创新能力助其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灵活适应社会变迁。资金筹集保障活动开展,志愿者与人才管理注入活力与专业元素,良好的合作关系则整合资源,合力推动社会前行[21]。然而,当前我国社会组织能力仍有待提升。存在与政府、企业合作松散,创新意识淡薄,难以跟上社会快节奏变化等问题;资金募集渠道有限,志愿者与人才管理欠规范,合作关系不稳定,都制约着组织成长。为此,依据《“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与《意见》,参考学术界研究,构建社会组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在合作与联动能力板块,依规划“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与政府企业合作”及《意见》相关内容,从政府合作、企业合作、多元合作、合作网络搭建、联动成效等方面选取指标,强化协同联动。可持续发展能力维度,按照规划引导社会组织规划发展、强化自身建设要求,围绕战略规划、人才储备培养、运营稳定性、组织韧性选取要点,着眼长远。创新能力方面,遵循《意见》推动社会组织服务创新以契合社会需求的指引,聚焦适应性与创新能力设指标,激发活力。资源动员与管理领域,依据规划加强志愿者、人才管理规定,结合《意见》重视人才、构建合作关系内容,从资金筹集管理、志愿者与人才管理、合作关系维护、国际交流合作选取指标,具体指标见表3

Table 3.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ability

3. 社会组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具体指标

社会组织能力

合作与联动能力

政府合作

项目合作数量

项目合作质量得分(依据项目成果、社会效益等因素 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政府资源获取稳定率(稳定获取政府资源的次数占获取 总次数的百分比)

政策响应得分(依据对政府政策响应的及时性和有效性,以百分制计算)

与政府沟通顺畅度得分(依据沟通反馈情况评估,以 百分制计算)

企业合作

企业合作项目数量

企业合作项目规模(以项目涉及资金、人员等规模综合 评估,以人民币万元或人数等为单位)

资源共享程度得分(依据资源共享的深度和广度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企业捐赠赞助金额

合作稳定性得分(依据合作持续时间、合作中断次数等 因素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其他合作

其他组织合作次数

其他组织合作满意度

合作网络建设

社会合作平台参与发起数量

联动机制与效应效应

资源共享量(通过合作项目实现的资源价值,以人民币 万元为单位)

社区或社会问题解决得分(依据合作项目对社区或社会 问题解决的成效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可持续发展能力

战略规划

发展目标明确度得分(依据目标明确性、合理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战略规划科学性得分(依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目标实现路径清晰度得分(依据路径清晰程度评估,以 百分制计算)

规划执行监督评估机制健全度(有健全机制为1,无健全机制为0)

应对变化调整能力得分(依据应对变化时调整战略规划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长期规划实施得分(依据长期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目标完成情况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人才储备与培养

人才吸引政策措施得分(依据政策措施的吸引力、可行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度得分(依据人才培养体系的完整性、科学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储备人才数量

人才储备质量得分(依据人才专业能力、综合素质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人才满意度

人才发展机会得分(依据为人才提供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人才引进数量

人才流失率

组织运营稳定性

财务健康度

内部管理规范度

决策民主度得分(依据决策过程的民主性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组织文化凝聚力得分(依据成员对组织文化的认同和践行情况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外部环境应对能力得分(依据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 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年均收入增长率

资金自给率

创新能力

社会组织适应性

挑战机遇应对得分(依据应对挑战、抓住机遇的创新表现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突发事件应对得分(依据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变革适应得分(依据在变革中的适应能力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趋势需求敏感度得分(依据对新趋势和新需求的敏感程度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社会组织创新能力

创新解决方案寻求率(积极寻求创新解决方案的项目或 工作占总项目或工作的百分比)

资源动员与管理

资金筹集与管理

政府资助金额

社会捐赠金额

自筹资金渠道数

筹资活动支持度得分(依据筹资活动对社会组织发展的支持作用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资源分配合理度

志愿者与人才管理

志愿者招募渠道数

志愿者培训体系完善度

志愿者培训参与率

人才吸引优势得分(依据吸引人才的优势条件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人才激励机制完善度

志愿者注册数量

志愿者服务小时数

合作伙伴关系维护能力

合作伙伴数量

合作项目执行完成率(完成合作项目的数量占合作项目 总数的百分比)

资源整合效果得分(依据资源整合的成效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利益共享机制完善度

合作稳定性得分(依据合作持续时间、合作中断次数等 因素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国际合作与交流

国际会议参与次数(本年度实际参与国际会议的次数)

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实际参与的国际合作项目数量)

国际政策制定、实施推动次数

国际问题解决次数

2.3.4. 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与贡献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发挥积极效用。推动经济发展时,能创造就业、助力产业前行,为增长添力;凭借公益、专业与志愿特性,汇聚资源,满足多元需求。在社会层面,众多社会组织投身扶贫、环保、文化传承,搭建交流平台促和谐,开展监督助政府民主决策[22]。然而,我国社会组织当下社会影响力与贡献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经济贡献上,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间接助力未充分释放,创造就业、增加税收能力尚缺火候。政策倡导与参与方面,研究建言水平有待提高,行动影响力、效果亟需增强[23]。为此,结合文献与国家政策文件,构建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

社会认可度维度,依据相关《意见》,社会组织要凭自身努力赢得认可,从公众参与、媒体关注、合作关系、声誉、知晓度、社会支持等方面选指标,衡量其在大众心中的地位。经济贡献板块,依《规划》鼓励社会组织促经济发展、参与产业创新,及《意见》提及的拓宽就业等内容,围绕就业创造、产品服务创新、经济合作选取要点,量化经济作为。社会贡献领域,按照《“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引导社会组织解社会问题、促发展,以及《意见》相关要求,从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推动发展选指标,评定社会作为成效。政策倡导范畴,依据规划支持社会组织推动政策改进,及《意见》中社会组织参与政策研究、倡导行动等内容,从政策参与、立法监管倡导、宣传推广、监督反馈选取指标,具体指标见表4

Table 4.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social influence and contribution

4. 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与贡献的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具体指标

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与贡献

社会认可度

公众参与度

公众参与活动频率

公众活动满意度

公众贡献认可度

媒体关注度

活动报道数量

社交媒体热度(社交媒体上关于社会组织的讨论量、点赞量、转发量等综合指标,以指数形式表示)

合作伙伴关系

社区组织合作深度得分(依据与社区、其他社会组织合作的紧密程度、合作成果等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联合倡议项目数量

社会声誉

荣誉数量

公众信任度

口碑评价得分(依据公众口碑调查结果,以百分制计算

公众认知度

社会支持度

志愿者参与积极性

社区合作意愿

公众推荐度

经济贡献

就业创造

直接就业岗位数

实习培训机会数

就业人员增收水平

就业培训次数

职业发展满意度

就业困难帮扶效果

行业产品和服务创新

新服务种类数

创新解决问题案例数

经济合作与推动

经济合作项目数

区域经济贡献度

企业合作促进次数

产业升级推动效果得分

社会贡献

解决社会问题

弱势群体帮扶次数

社区安全保障活动次数

教育支持活动次数

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举措次数

问题敏感度响应得分(依据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及响应速度和效果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化解社会矛盾

矛盾化解次数

矛盾解决速度

矛盾预防措施效果

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传承保护活动次数

法律咨询次数

培训能力建设活动次数

政策倡导与参与

政策参与

政策制定参与数量

政策实施监督评估得分

政策调整建议反馈数量

政策建议采纳率

立法和监管倡导

监管政策角色得分(依据在监管政策制定和执行中发挥作用的程度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公众利益维护倡导得分(依据在维护公众利益和消费者权益方面倡导活动的成效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政策宣传与推广

政策宣传活动次数

宣传覆盖范围(以宣传覆盖的人口数量、地域范围等表示)

公众知晓度提升率

社会监督与反馈

政府监督次数

问题反馈及时率

公众监督认可率

2.3.5. 社会组织社会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Table 5.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value and image function

5. 社会组织价值与形象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

目标层

准则层

子准则层

具体指标

社会组织社会评价

内部评价

员工满意度

工作环境满意度

薪酬福利满意度

职业发展满意度

组织文化认同感

决策参与积极性

决策质量

决策过程透明度

决策结果科学性

目标实现贡献度

内部凝聚力

成员合作程度得分 (依据成员之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协作效果等评估,以百分制计算)

共同价值观认同率

组织活动参与率

组织归属感

外部评价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表彰次数

批评处罚次数

服务指导次数

对购买社会组织服务满意度

合作方

购买服务满意度

再次合作意愿率

社会大众

服务对象综合满意度提升率

社会组织的社会评价意义重大,对内能促进自我完善,增强凝聚力与执行力,提升员工满意度与积极性,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提高工作和服务质量;对外有助于提升社会认可度与公信力,争取更多资源支持。政府部门评价给予权威指导监督,保障组织合法合规;社会大众评价反映其声誉形象,获认可可吸引资源与志愿者,扩大影响力。然而,当前社会组织社会评价机制存在缺陷。内部评价环节,部分组织管理混乱,缺乏监督激励机制,员工积极性受挫;外部评价方面,一些组织与公众沟通不畅、信息不透明,社会认可度低。为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亟待完善内外部评价机制。依据国家政策与学界研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内部评价维度,依循《规划》“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及《意见》相关内容,从员工满意度、决策质量、内部凝聚力等方面选取指标,督促组织强化自身建设。外部评价维度,按照《规划》对社会组织多类监督要求,以及《意见》探索第三方监督、评估机制的内容,从政府部门、合作方到社会大众等方面选取指标,全方位考量社会组织在各界眼中的表现,具体指标见表5。如此,借助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精准发力,促使社会组织优化提升,更好服务社会发展大局,提升整体效能与形象。

3. 结论与展望

建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社会组织实际效能的全面审视,更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该体系以学术界研究和政策依据为基础,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为政策制定者、社会组织管理者及社会各界提供参考。第一,科学合理地评价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构建的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价社会组织的实际表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从而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发挥作用,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第二,社会组织作用发挥在内容上涵盖了五个方面,包括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组织能力、社会组织社会影响力及贡献、社会组织社会评价五个维度。本研究从这五个方面构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评价社会组织的作用提供了全面的依据。第三,构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遵循政策导向性、理论性、适用性、可操作性与可比性等原则。第四,指标体系的构建需以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规划以及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为依据,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社会组织覆盖范围广,评价社会组织作用发挥部分指标相对抽象,指标覆盖并不全面,面板数据缺失,部分数据需要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获取,导致收集的数据资料具有一定主观色彩,影响数据的客观性。第二,我国社会组织分为多个类型,包括基金会、公益类社团、行业协会商会、学术类社团、社会服务机构等,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具有不同的特质。在面对差异化、多元化的社会组织时,可以添加符合其特质的指标,与本研究的指标一起进行该类型社会组织的评价,以提高评价的针对性。第三,该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指标体系以社会组织为单位进行评价组织个体的作用发挥效果,如果评价区域范围内社会组织整体作用发挥,需通过全面普查或抽样的方式,积累区域内社会组织评价数据,以备对某个区域内社会组织整体的作用发挥进行全面的评价。第四,对于本文构建的一系列指标,应当转化为多元方式,如通过访谈提纲、问卷等方式来获取指标数据和资料,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进行全面评价,从而准确反映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并为进一步改进社会组织的管理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第五,对于社会组织的评价,服务对象及周围环境中与服务对象有关群体的评价也十分重要。社会组织目标之一是推动服务对象自助,如社会工作机构的最终目标就是助人自助,通过观察法以及对服务对象周围对象的访谈综合评价服务对象能力是否得到提升,进而可以评价社会组织服务能力作用发挥。

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是结合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现状和国家相关战略部署,从理论上对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评价工作进行的有益探索。该指标体系可对社会组织的作用发挥情况进行动态监测,为优化社会组织发展策略、提升治理能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未来随着我国社会组织的不断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入,该评价指标体系在发挥监测和指导作用的同时,也将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希望学术界其他研究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努力,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的评价体系,使其更加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社会组织的实际情况,为社会组织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和指导。

基金项目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甘青川藏族聚居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编号:2021BMZ044)的阶段性成果;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六盘山区脱贫过程中农民主体性的表征、经验与长效机制研究”(编号:20XSH018)的阶段性成果;2024年度甘肃农业大学横向课题“社会组织内部治理与管理提升培训课程开发与设计”(编号:GSAU-JSYF-2024-1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蔡潇彬. 推动社会组织更好地参与社会治理[J]. 宏观经济管理, 2023(5): 68-74, 82.
[2] 易艳阳, 周沛. 文化资本与助残社会组织文化建设[J]. 宁夏社会科学, 2020(1): 120-126.
[3] 徐永祥. 社会组织发展论[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2.
[4] 王杰秀, 黄晓春. 社区社会组织的制度环境与发展特征[M]. 北京: 研究出版社: 2023.
[5] 方俊, 王艺频. 基于支持向量机技术的社会组织信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以G省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 44(6): 174-183.
[6] 侯利文. 社会回应政治: 社会组织党建的内在逻辑与功能进阶——以Y社区服务中心为例[J]. 学习与实践, 2024(2): 102-111.
[7] 郭施宏. 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社会组织作用发挥研究——基于能力专有性视角[J]. 内蒙古社会科学, 2024, 45(1): 206-212.
[8] 严志兰, 李叔君. 社会组织在社会养老服务递送中的作用解析——基于福建的田野调查和个案分析[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0(5): 132-141.
[9] 刘春湘, 江润洲. 社会组织在基层治理新格局中的作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 24(4): 164-171.
[10] 孟子龙. 社会组织参与文化服务共同生产的困境与对策——以上海市公共图书馆为例[J]. 新世纪图书馆, 2021(10): 75-81.
[11] 王晟昱, 何兰萍, 李想. 社会组织参与应急管理的危机学习-协同治理机制研究[J].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25(3): 80-92.
[12] 孟凡蓉. 科技社会组织应在公共危机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3): 398-399.
[13] 朱健刚. 慈善组织在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参与路径——以残疾人社会组织为例[J]. 社会保障评论, 2023, 7(5): 132-146.
[14] 马英华, 谢立敏. 女性社会组织参与国家治理: 作用发挥和策略优化[J]. 学术交流, 2020(3): 144-153.
[15] 胡辉华, 张丹婷. 国家治理体系中的社会组织党建及其面临的挑战[J]. 新视野, 2023(3): 24-31.
[16] 李鸿, 梁钰杭. 关于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 人民论坛, 2022(4): 85-87.
[17] 郑沃林, 夏苒若, 周艺文. 社会组织信用评价机制建设问题研究[J]. 征信, 2023, 41(8): 17-23.
[18] 姜耀辉. 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制度环境激励因素及其作用机理[J]. 社会保障评论, 2023, 7(2): 145-159.
[19] 郭梓焱, 李青. 制度、能力与服务绩效: 社会组织社区服务的三维分析框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5(5): 133-143.
[20] 吕纳, 金桥. 制度逻辑与行动策略: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一个分析框架[J]. 学习论坛, 2021(4): 84-90.
[21] 陈成文, 陈静, 王勇. 残疾人社会组织活力: 测量指标构建及其政策意义[J]. 江苏社会科学, 2021(6): 89-97, 242.
[22] 徐家良. 疫情防控中社会组织的优势与作用——以北京市社会组织为例[J]. 人民论坛, 2020(23): 28-31.
[23] 颜玉凡, 马梦格. 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多元认同建构理路[J]. 中州学刊, 2023(5): 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