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在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应用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udit Informatiza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摘要: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任务,标志着我国全面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需要进行转型,在审计信息化过程中开展更高效、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本文通过国有企业A公司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运用现状,对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及应用进行探讨,为推动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提供思路或方法,为国有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Abstract: The “14th Five-Year Plan” proposes the task of “accelerating digital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a digital China”, marking the full entry of China into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stage centered on informationization. Under the new era background, internal auditing work also needs to undergo transformation, and carry out more efficient and high-quality auditing work in the process of auditing informationiz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auditing informationization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 A, providing ideas or methods for promot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ternal auditing, and providing guarantee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文章引用:刘思琪, 吕剑平. 审计信息化在国有企业的建设与应用[J]. 电子商务评论, 2025, 14(2): 1004-1008. https://doi.org/10.12677/ecl.2025.142614

1. 引言

2018年5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坚持科技强审,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1;2021年6月22日,中央审计委员会办公室在《“十四五”国家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审计技术方法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审计,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指引和方向。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推动数字化审计已成为国有企业的迫切需要,虽然国内众多学者已对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进行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但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初级阶段[1]

现阶段信息科技飞速进步,国有企业在遵循内部审计标准的同时拥有了更多的技术支持选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为企业的合规稳定运营带来新动力[2]。因此,本文选取国有上市公司A作为案例,对国有企业在内部审计准则下怎样推进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及发展进行分析探讨。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 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资源保障不足

目前,很多国有企业的领导干部思想保守,更注重经营目标的完成,而忽视对信息化能力的建设,认为投入人力、财力多,短时间的收效又不明显。导致作为非业务部门的审计部门,其信息化进程受到了较大的阻碍[3]。而且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尚未掌握各类数据分析、运用技巧,通常来说,他们的工作经历主要集中在财务或经济领域,而非计算机科学等信息科技相关领域,他们与不了解审计过程的软件工程师传达信息化建设需求时存在一定困难[4],部分审计员可能会因为畏难或满足现状而不愿意学习新颖的审计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当前的信息化变革。

() 审计方法落后,无法适应新环境

传统的现场审计方式有时已不适应当今的数据驱动环境,内部审计原本使用手工查账的方式逐渐落后,向运用计算机对电子信息数据审计逐步转变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这使得各大企业争先创新审计模式,探索如何将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和实时监控,实现对系统问题的发现及拦截,这样一来就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线索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进而提升审计效率,实现精准抽样,减少不增值的工作环节。

() 制度流程不健全,支撑力不足

在新时期的新环境中,一些国有企业也积极响应了大数据时代的潮流,独立研发并建立了审计信息化的平台,以满足公司的进步需要[5]。但是,由于企业没有完善的制度和健全的流程去支持审计信息化平台的运转和维护,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往往难以快速地满足公司各种业务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和持续变动的商业情况需求,很多业务流程因为没有制度流程的支持,不能提供一致性的数据,这对快速准确地收集到企业内部审计数据造成一定困难。

() 各类信息系统数据未能有效利用

当前内部审计的发展面临着审计全覆盖要求下的政策驱动、信息技术变革下的技术驱动、商业模式转型升级下的数据驱动,伴随着国有企业新一轮技术和产业变革浪潮[6],各领域都在进行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变革,在如此多的数据中,比如财务、运营等相关系统的数据,内部审计如何将可利用的数据发掘、运算、集成,为自己可用,又如何将这些数据归纳、总结,以方便后续使用,并没有明晰的操作思路[7]

3. 审计信息化在国有企业的实施路径

基于上述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对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本文从顶层意识、资源保障、实施路径三方面助力企业实现传统审计向信息化、数字化审计的转型。

() 顶层意识

企业高层及审计管理人员需要认识到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树立新理念,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战略之一,现阶段,随着国有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审计覆盖的范围随之扩大,许多流程已逐步实现信息化管控,现场审计需要的资料和数据已转变为信息系统的电子数据,审计工作者也要深刻领悟信息化审计的好处,并且努力为审计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 资源保障

一是企业要加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投资力度,积极吸引更多的优秀IT专家加入企业,以推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8];二是企业要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及素养,他们不仅仅需要掌握相关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审计技巧,还需要熟练运用企业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并且把计算机知识融入到他们的审计工作中去;三是审计信息化工作是需要不断进行维护更新的,通过实践,再一步步进行矫正、完善,此外,借助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企业也可以进一步将对企业长期稳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的数据进行充分集成,统一分析,帮助企业做出更明智的生产经营决策。

() 实施路径

一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审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审计内容,适应审计信息化的发展进程,比如通过实施在线监测与流程审计的方式,实现风险领域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二是建立制度。在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进程中,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能够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活力,并对内部审计信息化执行的规则和方法提供标准化的指导;三是建立流程。企业可以基于“业务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理念[9],梳理并固化审计流程,从审计需求、审计计划到审计方案的制定、通知书的下发、发现问题的核实、再到审计报告的流转批示、最后到问题整改的监控[10],再将流程转化为表单,以此实现审计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四是建立各类审计模型。比如识别重点领域的合规风险点,基于风险防范的要求,鼓励审计人员构建各类审计业务的防风险模型,并输入进信息系统中,审计人员可以利用审计信息化平台在线监控重点领域、重要流程、关键环节的业务数据;五是建立并维护数据库。信息系统具有数据分析处理、扩充用户界面、数据存储器等功能,企业利用智能审计作业平台能对被审计单位各类经营活动中的数据进行采集、转化、解析,不仅能记录、运用具有企业特点的审计事项和发现问题,还能建立属于自己企业的审计事项库、问题库等。

4. 案例分析

A公司采用本文中的方法,逐步建设审计信息化,目前审计信息化水平在其行业内属于前列。

在顶层意识方面,A公司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发展的核心策略之一,且A公司目前已拥有超过六十名专业的流程和IT开发者。A公司的审计工作人员也深刻领悟到了信息化审计的好处,迫切希望后续可以不再依靠繁杂的手工工作、人工计算、纸质汇报等,这为搭建业审平台、实现审计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在资源保障方面,A公司从不吝啬采购市面上与其发展相关的先进信息系统等软件设施,而且对于人才培养,通过将审计工作人员送外培训、进而针对审计工作的流程设计出更加合理的方案;通过指定专人接洽审计信息数字化进程,与A公司的软件研发人员积极沟通,确保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更新和应用得到保障;通过招聘那些既懂计算机编程又熟知数据库技术,且对审计工作流程有一定的理解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此作为内部审计信息化所需人才的储备,满足持续增长的内部审计信息化需求[11]。同时,A公司在日常工作中十分重视数据的维护更新与共享。比如授权审计可以通过连通其他业务信息化端口使用各个领域的信息化数据作为审计线索或审计资料,审计部门每季度发布《审计内参》学习交流刊物,发挥审计监督的服务职能,审计部门每季度编制审计问题整改情况报告提交公司高层并公示公告,维护审计监督的权威性。

在具体实施方面,A公司通过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建立制度、建立流程、建立模型、建立数据库的举措加快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历程。

首先是创新审计方式方法。A公司建立远程审计工作机制,降低外部环境对审计工作影响,除了开展各类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之外,也在逐步开展信息系统审计、电子数据审计等,同时选取重点领域、关键业务环节探索开展持续审计、伴随式审计等,A公司的审计人员已经成功地把主要精力由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以在线监控为主,事前、事中和事后相结合的审计[12]。与此同时,A公司给予内部审计团队相应数据访问权限以便于他们的操作能更加高效便捷,实现对系统问题的发现及拦截,这样一来就能及时捕捉出潜在的问题并对之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或预防,进而提升审计员工作效率,减少不增值的工作环节。

其次是建立制度。A公司从内部审计的计划、流程出发,充分利用信息化对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共享的积极作用,并为此设立了详细的工作准则,限定系统操作人员工作权限和范围,同时规定审计项目必须使用信息化工具进行策划、执行和监控;根据审计信息化建设情况的变化,合理有效地推动制度革新,降低审计信息化进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确保每一个流程都能找到相应的制度支持,为流程上线信息系统打好基础。截至目前,A公司审计部门共有制度30余项,并且每年及时梳理是否有不适配现有审计工作流程的地方,及时进行修订。

然后是建立流程。A公司充分利用审计流程信息化,为审计管理赋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通过审计流程信息化更加精准统筹管控审计计划,实现年度计划一键导入、季度计划新增,项目同步开展,确保计划管理不遗漏;二是利用审计流程信息化监控审计项目各节点的状态,由系统抓取审计项目完成时间,并在BI平台上进行展示,确保项目节点跟进更及时;三是利用审计流程信息化确保审计员每个输出结果都经过两级复核,减少低级错误的发生,也避免了审计人员或被审计单位人员不按流程给公司带来的合规经营风险;四是让被审计单位的资料上报更规范、便捷,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协调也更高效,如审计问题整改流程,审计人员按照已批示的审计报告,维护审计问题整改通知,流转至被审计单位办理,填报内容经被审计单位领导审批后流转至审计部门复核确认,并由系统自动收集节点数据,这一信息化改革使得被审计单位更加重视审计问题整改的时效与实效。近两年,A公司通过推进审计整改流程信息化,公司审计问题到期整改完成率均为100%。

接着是建立模型。一是A公司对重点资金流出领域——设备采购领域开展过程管理审计,并形成设备采购领域过程管理审计工作机制,当年开展风险领域过程审计项目共计217次,在这些项目中识别出该领域风险点,并在信息系统中加以限制、提醒,在全公司范围内开展风险点培训,达到对重点领域防范风险、提前监控的目的;二是A公司内部审计部门基于信息系统汇总的审计问题整改数据,构建了审计问题整改动态监控平台,实时显示责任单位、整改完成率、问题总数、已整改数、整改中、拖期数、到期数。基于审计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把审计报告、审计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措施等各个环节进行了集成化处理,实现了对数据的超链接功能,能够自动获取并计算相关数据,同时可以实现在线动态销账的功能,以此达到有效提升审计问题整改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最后是建立数据库。A公司建立有各类数据库,基于审计项目开展需要,A公司赋予审计人员各类信息系统登陆、查阅、和数据库的数据导出权限,方便实施信息系统、电子数据、流程审计,保障审计项目高效完成。审计人员在此基础上,一是建立了审计档案的数据库,使审计档案管理更规范,多年前存档的审计项目各类信息可以实现瞬间找出;二是依托BI系统,审计人员建立了审计全覆盖的展示界面,方便按项目类型、按被审计单位、按覆盖领域等不同维度查询A公司开展过的所有审计项目,快速找出近五年审计未覆盖的领域;三是审计人员建立了审计问题整改的数据库,将已录入的审计问题整改通知,汇总在系统模块中,可查询所有审计项目涉及审计问题的整改明细,并且分析出重复问题反复发生的部门以及存在内控缺陷的领域,这些数据库的建立使A公司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5. 结语

本文围绕审计信息化的建设及应用,从顶层意识、资源保障、实施路径提出一套具体的流程方法,国有企业A公司通过采用上述方法,大幅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及意义。在新时期,内部审计工作已经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因此我们必须持续提高其信息化程度,认真面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寻求改善方案,国有企业应逐步探索审计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把数字化实务经验提炼为理论研究,例如对审计计划的制定科学性、对审计问题整改的监控、对审计结果的共用等,从而实现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的实时动态监督,深化审计监督与公司治理层面的一体化进程。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1https://www.audit.gov.cn/oldweb/n4/n19/c122699/content.html

参考文献

[1] 刘子萱. 浅谈大数据时代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创新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0, 23(16): 63-64.
[2] 张宝玉.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 审计广角, 2022(36): 94-96.
[3] 杨伊.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构建探讨[J]. 财会学习, 2023(3): 95-97.
[4] 陈百慧. 大数据时代下审计信息化所受限制的思考[J]. 老字号品牌营销, 2023(1): 21-23.
[5] 肖颖. 大数据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探讨[J]. 西部财会, 2023(3): 72-74.
[6] 张庆龙, 何佳楠, 芮柏松. 内部审计数智化转型的动因研究——基于环境不确定性和战略导向双重视角[J]. 财会月刊, 2021(24): 91-98.
[7] 董芳颖, 宋振宇.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企业内部审计优化路径研究[J]. 财税金融, 2024(12): 127-129.
[8] 郑蕊平.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9(S2): 67-68.
[9] 宋付英, 陈新荣, 赵传玉. 项目管理信息化研究与实践[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1(1): 135-136.
[10] 秦言坡. 国有大型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的构建研究[J]. 中国内部审计, 2021(9): 16-20.
[11] 曾元. ZL集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财经大学, 2019.
[12] 周莹慧.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5, 18(16):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