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著作,它涉及饮食、服饰、居住和日用等数百种文化,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生活、文化及娱乐等诸多方面。因此,翻译这部鸿篇巨制的难度可想而知。本文将聚焦于《红楼梦》中的饮食内容,结合霍克斯(Hawkes)和杨宪益的译本,探讨《红楼梦》中的饮食文化以及其中涉及的翻译策略。对于文学作品中菜肴名称的翻译,不应与翻译菜单上的菜名等同视之,而是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同时,还需兼顾其作为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本文基于尤金·奈达(Eugene 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通过举例分析两个译本中菜名所运用的翻译策略。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目的语接受者对目的语信息的反应应当与源语接受者对源文的反应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应该着重关注读者及目标读者的反应,强调目的语接受者对目的语信息的反应。
中国菜肴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媒介之一,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以及饮食文化积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向外界传播中国菜肴的过程中,菜名作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名片,不仅能够加强餐饮行业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英语翻译来介绍中国菜肴已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菜名翻译不当会导致西方人对中国菜肴产生误解。在当今文化交流频繁的时代,准确地将中国菜名翻译成英语并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这对于促进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意义非凡[1]。
2. 功能对等理论
功能对等理论由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提出,该理论核心在于强调翻译的目的是在目标语中用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包括语义、风格和文化等层面。
在语义层面,译者需确保译文准确传达源语的词汇意义和语法结构意义。例如,对于菜名中的食材名称和烹饪方式等词汇,要精准地在目标语中找到对应的词汇表达。像“炒”(stir-fry)、“煎”(fry)、“煮”(boil)等烹饪动词,以及“鸡肉”(chicken)、“牛肉”(beef)、“蔬菜”(vegetables)等食材名词,在翻译时必须准确无误,以保证读者能理解菜品的基本构成和制作方法。
在风格层面,译文要尽可能贴近源语的语言风格。以《红楼梦》中的菜名为例,有些菜名用词古朴典雅,翻译时就不能使用过于现代或随意的词汇,而应选择具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古典韵味的目标语词汇来传达这种风格。
在文化层面,功能对等理论要求译者充分考虑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的差异与共性。对于文化负载词,要采取合适的策略进行处理。当源语文化中的元素在目标语文化中有相似概念时,可以直接采用对等的表达方式;若两者差异较大,则需通过注释、解释或替换等方法,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源语文化内涵,从而实现文化层面的功能对等。例如,中国传统节日相关的菜名,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对节日的背景和意义进行适当说明,以帮助外国读者更好地理解菜品与文化的关联。
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框架,在菜名翻译中,有助于译者更好地平衡原文信息的传递与目标语读者的接受效果,使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又能符合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让英语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产生与汉语读者阅读原文时相似的感受和联想。
3. 文化与翻译
饮食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过程中“非语言文化”的关键组成部分,与功能对等理论紧密相连。功能对等理论强调文化层面的信息传递与对等,而饮食文化恰恰是文化差异和共性的重要体现领域。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吃”被中国人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刻反映了民族文化心理以及认识世界的社会意义。在中国,“吃”不仅停留在信息交流和情感表达这一原始的交际功能上,还增添了一层社会文化功能[2]。例如,“饭碗”(表示职业),“吃醋”(表示羡慕、嫉妒、怨恨),“家常便饭”(表示常见的、平常的),“小菜一碟”(表示容易),“喝西北风”(表示没钱吃饭)等等。这些与“吃”相关的词汇所蕴含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其字面意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依据功能对等理论,寻找能够在目标语文化中引发类似文化联想的表达方式。如果直接按照字面翻译,目标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也就无法实现文化层面的功能对等。
在饮食层面,中西方存在着极大差异,若不能及时对这些巨大差异进行正确解读,必然会致使正常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无法成功开展。在菜肴命名风格上,中国烹饪命名兼具写实与写意,而西方主要为写实。《红楼梦》中的菜肴名称多为写实风格,但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仍需译者谨慎处理。翻译时,译者应在保留名称语义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烹饪命名习惯,使外国受众清晰了解中国菜肴的口味、食材、形状等信息,采取适当的策略,如注释或意译,来帮助读者理解,以达到文化和语义上的功能对等,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彰显中国菜肴特色[3]。
4. 《红楼梦》中菜名的翻译策略
4.1. 异化
异化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保留并体现外国民族特色和语言风格,为目标读者保留异国风味。在运用异化策略翻译中式菜名时所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包括直译、直译加注释、零翻译以及零翻译加注释。
直译能够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特征。尽管中餐与西餐存在诸多差异,但在某些方面它们仍有相似之处,例如部分烹饪方法以及烹饪食材。中式菜肴的命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烹饪方法和原材料。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接采用直译的方法。
(4.1) 一时众姊妹来齐,宝玉只嚷饿了,连连催饭。好容易等摆上来,头一样菜便是牛乳蒸羊羔。
Yang’s version: Soon all the girls arrived and Baoyu set up a clamour, urging them to hurry breakfast because he was hungry. When finally the tables were laid, however, the first dish was a lamb embryo steamed in milk.
Hawkes’ version: The other cousins joined them shortly after. Bao-yu kept telling everyone how hungry he felt and grumbling because the servants were so longin serving. When the food at last arrived, the first dish to be put on the table was unborn lamb stewed in milk.
在这里,“蒸”这种烹饪方式在中餐和西餐中都存在。直接进行直译不会让目的语读者(即外语读者)和源语读者(即母语为中文的读者)产生歧义。然而,许多中式菜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特征,在英语文化中无法直接找到与之对应的英语表述[4]。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来帮助西方人更详细地了解中国文化。
(4.2) 那一年腊月初七日,老耗子升座议事,因说:“明日乃是腊八,世上人都熬腊八粥……”
Yang’s version: One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twelfth moon, the Rat Patriarch ascended his throne to hold a council. He announced, “Tomorrow is the Feast of Winter Gruel when all men on earth will be cooking their sweet gruel…”
Hawkes’ version: Now in the Cave of Lin there lived a tribe of magic mice, and one year, on the seventh day of the last month, the Oldest Mouse climbed up on to his throne and sat in council with the rest of the tribe. “Tomorrow is Nobbansday,” he said, “and everywhere in the world of men they will be cooking frumenty.”
“腊八”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尤其在中国北方,每逢农历腊月初八,家家户户都会烹制“腊八粥”,它是由多种干果、谷物以及豆类熬制而成的。上述两种翻译版本仅仅只是简单的字面翻译,并没有译出原文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以及文化内涵。因此,建议在翻译时,我们可以采用直接翻译并阐释其起源以及所涉及的中国文化的方式,这样有助于目标读者理解,也能推动文化的传播。
零翻译是异化策略中一种较为特殊的翻译方法。它通常在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存在较大差异时使用,是将源语言/源语言文化直接迁移到目标语言/目标语言文化当中。在中式菜名当中,有些元素是汉语及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几乎很难将这些独特的元素精准地翻译到英语语言文化当中。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可以通过零翻译来加强跨文化交流。
4.2. 归化
归化是一种遵循目标语文化当下主流价值观,并将原文的陌生感降至最低的翻译策略。主张以目标语文化为归宿的“归化派”提出,翻译不仅要克服语言障碍,还要克服文化障碍,而译者的职责之一就是避免文化冲突。同时,译者也是一名“传播者”,不应过度苛求读者的智力和想象力,而应努力使源语言所反映的世界尽可能贴近目标语读者所处的世界,从而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文化之间的“文化对等”[5]。
当异化策略可能会造成歧义或者无法恰当地传达中国文化时,就可以选择归化策略。用于归化的常用方法是释义/意译,在翻译中式菜肴名称时,这种方法会舍弃汉语的某些语言特征和文化意象,寻求在英语中的对等表达。
(4.4) 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
Yang’s version: Madam You, who had a bowl ready, remarked that it was made of special red rice, remarked that it was made of special red rice.
Hawkes’ version: You-shi stepped forward with a bowl of gruel. It was made with red “Emperor” rice, she told her.
此处“红稻米粥”的主要食材是一种优质的红糯米。在清代,它属于皇家贡米,且具有药用价值。杨宪益在此处将其直译为“special red rice”(特殊的红米),这样的翻译仅仅体现出了这种米的颜色和价值,却没有反映出其蕴含的文化背景。而霍克斯将其译为“red ‘Emperor’ rice”(红色的“御”米),则体现出这种特殊的米是一种皇家专用的米,更准确地反映出了这一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6]。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译文的读者来说,“Emperor”(御)这个词在英语语言中是能够被找到且理解的,这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对等表达。
然而,这两种翻译都没有体现出这种食物的药用价值。因此,在翻译之后,我们可以添加适当的注释来说明它的疗效,这将有助于目标读者理解全文内容。
(4.5) 白玉钏亲尝莲叶羹。
Yang’s version: Yuchuan Tastes Some Lotus-leaf Broth.
Hawkes’ version: Sulky sliver tastes some lotus-leaf soup.
“莲叶羹”是一种流食。它的主要原料为荷叶、面团和鸡肉。根据《牛津词典》的释义,“Broth”指的是通过将肉类、鱼类以及蔬菜在水中炖煮而成的浓汤;“Soup”则表示把肉类、蔬菜等放在水中炖煮而成的流食,通常作为一顿饭的头道菜。其中,“broth”特指用骨头和肉类熬制的浓汤,而“soup”一般是汤类的统称。“莲叶羹”的主要食材之一是鸡肉,这表明“broth”相较于“soup”来说是更准确、更贴切的表述。
此外,在原著《红楼梦》中,曹雪芹花费了诸多笔墨来描述这道菜的形状与荷叶相似,但在现有的两个译本中这一点并未体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在翻译之后添加注释来解释其名称的由来,这将有助于体现中式菜名中所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也能更好地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全文内容[7]。
5. 结论
通过对霍克斯和杨宪益《红楼梦》英译本中菜肴名称翻译的分析,可知中式菜名翻译需根据具体情况分类处理,灵活运用翻译策略[8]。当源语言文化与目标语言文化差异较小时,可直接翻译,但要考虑目标语读者思维和阅读习惯,增强译文可读性;若菜名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应在翻译中加以阐释,帮助读者理解文化内涵,促进跨文化交流[9]。
中式菜名翻译是一项既需要考量文化内涵,又要兼顾语言习惯以及时代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工作,合理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对于中国饮食文化乃至整个中华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