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这个物质需求基本能够得到满足的时代,人们对精神层面的需求大大增加;各国对本国的娱乐产业也相当重视,其中体现较为明显的一点就是在影视业上,人们对影视作品的欣赏程度也不局限于本国语言,无论是在电影院里还是家庭电视上,总是可以看到非本国语言的影视作品。在不了解外国语言的前提下如何较好地领略体会影片内容?字幕翻译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将从英汉对比的视角下探析字幕翻译对影视作品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剧情推进等方面的影响。
2. 介绍
2.1. 英汉对比理论介绍
英汉对比本质上是英汉语言的对比,我国自九十年代以来的英汉对比研究不断呈现了理论和方法多元化的局面。目前我国英汉语言对比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转换生成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理论等[1]。
2.1.1. 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
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认为各个语言元素以某种组合方式进行组合便构成了语言结构。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具有分层次的形式结构。在语法层面上,语言是由单词、词组、介词短语、句子等组成的;从语音层次上来说,语言又是由音节、语音词、语音段、语音句构成的。英汉语言对比以结构主义理论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主要是在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某一对应语言结构层面上将这种结构形式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研究。
2.1.2. 转换生成理论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理论是欧美语言学理论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它认为:(1) 语言是创造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我们获得语言并不是要去学会特定的句子,而是学会分析规律,利用组句规则去理解和创造句子,句数是无限的;(2) 语法是生成的,即语法是人类固有、天生所具备的一种特定状态,这种普遍语法的实质就是一种大脑具有的与语言知识相关的特定状态,即使是刚出生的婴儿也具备学习人类任何一种语言的基本技能与特征;(3) 每一个句子都有两个结构层次:一是深层结构,即句子的句法关系及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二是表层结构,表层结构则表示用于交际中的句子的形式,决定句子的语音等。而句子的深层结构通过转换规则可转换成句子的表层结构,从而被人们理解与传递。
2.1.3.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学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受环境与文化的影响,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语言学比较注重语言的语言环境和交际能力,是一种动态研究方法。我们知道相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与文化背景下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可能截然不同。如下面这个例子,一位美国学生向帮他解决问题的中国教授表示谢意,中国教师礼貌客气地说道:“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在汉语文化环境下,这位教授十分谦虚礼貌,然而在英语环境下,学生会认为教授只是出于工作需要才给这位学生提供帮助,教授并没有十分热情、乐意地为学生提供帮助,由此看来,语言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深受环境与文化的影响。
现阶段就英汉语言对比研究的方法也非常多,有宏观与微观的、归纳与演绎的、历时和共时的、定性与定量的、静态与动态的。目前最为广泛的运用要数定量分析法了,总而言之,在对语言进行对比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宏观与微观、历时和共时、共性和个性三方面的结合[1]。
2.2. 字幕介绍
2.2.1. 字幕定义
字幕(subtitles of motion picture)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是指以文字形式显示电视、电影、舞台作品中的对话等非影像内容,也泛指影视作品后期加工的文字。在电影银幕或电视机荧光屏下方出现的解说文字以及种种文字,如影片的片名、演职员表、唱词、对白、说明词以及人物介绍、地名和年代等都称为字幕。影视作品的对话字幕,一般出现在屏幕下方,而戏剧作品的字幕,则可能显示于舞台两旁或上方。最初的电影是从默片发展而来,因此字幕也随之产生,具体字幕出现的时间较为模糊,自有电影影片开始在国外放映或者国内引入外国电影,便同时出现了字幕翻译。什么是字幕翻译?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2]。
2.2.2. 字幕特点
字幕有准确性,一致性,清晰性,可读性,同等性的要求。其中优秀的字幕须遵循5大特性:
1. 准确性:成品无错别字等低级错误。
2. 一致性:字幕在形式和陈述时的一致性对观众的理解至关重要。
3. 清晰性:音频的完整陈述,包括说话者识别以及非谈话内容,均需用字幕清晰呈现。
4. 可读性:字幕出现的时间要足够观众阅读,和音频同步且字幕不遮盖画面本身有效内容。
5. 同等性:字幕应完整传达视频素材的内容和意图,二者内容同等。
2.2.3. 字幕作用
字幕成为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窗口。但语言一直是很多人理解他国电影的障碍,因而,电影字幕翻译的出现与应用理所当然,其作用也不言而喻。字幕的作用是将节目的语音内容以字幕方式显示,并且,由于很多字词同音,只有通过字幕文字和音频结合来观看,才能更加清楚节目内容。另外,字幕也能用于翻译外语节目,让不懂该外语的观众,既能听见原作的声带,同时理解节目内容[3]。还有,为听障人士将影视声音转换成另一种形式来观赏影视作品。
2.3. 研究意义
字幕的出现及研究极大地推动了影视作品的传播,在此背景下,字幕翻译承担起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了一座桥梁,其重要程度显而易见;然而,由于对字幕的研究都并不全面,那么对英汉字幕的研究究竟到达了什么程度,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该文章试图论证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并指出字幕翻译质量对影视作品传播效果的影响。
以下笔者将通过国内外对英汉字幕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进一步结论和看法。
3. 国内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研究现状
近年,国内对字幕翻译的研究呈不断发展的态势,但大多是借用传统语言学或翻译学的理论,对字幕翻译的讨论比较零散,且多是个案研究,同质化倾向较重,亟需提高学科性理论和研究方法[4]。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我国互联网字幕翻译研究已初成气候,不仅数量可观、视野广泛,而且充满活力和朝气[5]。然而,国内互联网字幕翻译研究依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很大一部分文章依然在沿用传统翻译理论,对字幕的翻译质量进行评价。此类研究把译文本身作为研究重点,逐字逐句分析翻译是否恰当合理、是否具有美学价值、承载了哪些文化信息等。这些议题固然重要,但事实上,字幕翻译与纸媒时代的文字翻译,尤其是文学文字的翻译有着很大的区别。
一方面,这几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介绍视听翻译理论的论文,多数是在介绍某本专著及其主要理论。另一方面,也有论文开始针对性地引用视听翻译理论,对字幕翻译进行评价。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然而,不论是理论译介还是具体运用,国内研究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就是:缺乏时效性、针对性以及融合性。时效性是指研究者能够把握国外字幕翻译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能够甄别某个理论符不符合网络时代的研究需求。针对性是指研究者能够针对字幕所属范畴进行鉴别,并且选择恰当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融合性是指研究者能不能将理论、案例和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而不是生搬硬套。即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我国字幕翻译活动的语境,还必须要考虑外国相关理论之所以成型的语境。如果做不到以上几点,就容易导致理论和分析“对错位”,得出偏颇的结论。
目前国内针对网络字幕翻译的研究已初成气候,研究成果数量大、更新快、涉及面广。这说明,国内学者对网络字幕研究对象已经有了足够的重视和把握。然而,研究方法方面却存在着新旧夹杂、略显混乱、忽视语境的问题。这和字幕翻译相关翻译理论、研究在我国长期缺席是脱不开关系的[6]。
4. 英汉对比理论下字幕翻译研究现状
影视字幕翻译作为新兴的翻译领域门槛较低,但其受众甚多、影响深远。为了传播影片内容,字幕翻译的质量也良莠不齐,再加上影视作品的传播途径难以监管,字幕翻译的校对和监管更是不被重视,但是优秀的字幕翻译既可以让观众体验到原声电影的魅力,又可以作为宝贵的翻译学习资料,而劣质的影视字幕翻译不仅影响观影效果,而且还会误导观众。
在此种现有情形之下,我们可以探究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和重要之处,进而引发思考,最好能够引起译员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促进字幕翻译的改进和发展,以及该领域的蓬勃发展。
4.1. 字幕翻译的不足之处
首先,各国影片都带有本国特有的文化特色,在进行翻译时很可能会去本土化[7],或者因为翻译人员自身对影视作品的背景不了解导致原有话语在翻译成受众语言时出现看不懂意思的情况出现。这些跟从事翻译的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错误都大抵相似。但是字幕翻译又因为有语音语速和屏幕大小的限制,又会出现译者在口笔译之外所犯下的其他错误。例如:在网络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影响下,电影字幕翻译体现出了明显的娱乐化倾向,其目的在于通过字幕翻译传达网络文化与流行文化,使电影能够被观众更好地接受。在这种倾向的作用下,当前的电影字幕翻译原则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即更多的口语运用替代了一一对应翻译的原则[8]。
此外,一些中国影片在出口时的翻译中,中国传统诗词可能并不能翻译得原汁原味,或者使人容易理解,这与翻译人员的传统文化功底相关之外,更重要的是影片中的台词一闪而过,采用意译方式可能并没有足够的篇幅使受众理解。那么为了中英文对仗工整,可能就会舍弃一些原有意思,或者解释不到位出现难以理解的情况。
影视翻译为文学翻译之一部分,故与一般文学翻译有共同之处,如要求译者对中文及外文均须有一定根底,在翻译时须对原文意义全面深刻地了解,对译文字斟句酌反复推敲,掌握“信、达、雅”之原则等等。这些普遍性不拟赘述[9]。
无论是中文影视作品翻译成英文字幕还是英文影视作品翻译成中文字幕,都不可避免地出现迎合主流,迎合观众的情况出现。毕竟作为娱乐产业,其影片票房和电视节目收视率都是需要计入考量之中的。我们无法把经济效益都归功于字幕翻译,因为好的影片最吸引人的还是其内容和画面,但是不好的字幕翻译可能导致受众看不懂,甚至因为没有字幕而不选择收看,因此优秀的字幕翻译也是拉动影视作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4.2. 字幕翻译的重要之处
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首要目的是跨文化交际,是为了让观众能够在短短几秒内最大限度地懂得台词并将其与影视画面、声音等内容结合起来,最终将影视作品艺术传达给观众[10]。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本质上的差异,其背后代表的是两个民族截然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如若全然按照汉语思维进行字幕翻译,为了让外国观众看懂,绞尽脑汁地进行直译、意译,那么我们难以避免地会出现错译、生译等问题,如此而来更是对文化传播起了负面效果。翻译需要两种语言思维的灵活转换。尤其是当翻译信息量极大的文化负载词时,不仅需要译员对源语文化的了解,更要求对目标语文化的掌控。只有对两种语言思维都能娴熟运用,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才能够在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化内涵的情况下,将文化负载词翻译得地道又合乎情理。照此推理,英汉双语者最为合适;其次是在国外久居或者对英语文化有频繁接触的中国译员,或是在中国居住或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译员。
因此在中文影片字幕英译时,中国译员应借助目标语译员的帮助,双方译员互相“取经”,在尽可能保留文化特色的情况下,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共同探讨出最合适的翻译,使译文更加靠近观众,最终达到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5. 结论
论文探讨了从英汉对比的视角下,字幕翻译对影视作品的影响,涵盖了英汉对比理论、影视字幕翻译现状、字幕翻译研究现状以及字幕翻译对影视作品在经济、文化传播等方面的影响。文章试图论证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并指出字幕翻译质量对影视作品传播效果的影响。
我们首先因为有了翻译活动,进而才能把翻译活动应用于其他各个领域之中,但翻译活动的进行离不开英汉对比理论的支持,也离不开实践中的试错。中国影视行业目前看来也是一路长虹,那么影视作品的字幕翻译研究也应该是需要重视的方向。笔者希望从事影视作品字幕翻译的译员能够总结前人经验,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加出色,从而使更多优秀精良的中国影视著作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