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德”共育: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e New Era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体”“德”共育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彰显关键价值。本研究深入剖析“体”“德”共育内涵与理论基石,通过文献综述法和内容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全面审视当前体育课程思政现状,揭示存在的思政元素挖掘浅表、教学方法陈旧、师资思政素养欠缺及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进而提出针对性实践路径,涵盖深入挖掘体育精神、历史文化及赛事榜样等思政元素,创新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法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培育,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经实践验证,这些路径有效提升体育课程思政育人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力支撑。展望未来,体育课程思政将在应对新挑战中持续深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以培育契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demonstrates key value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this study, we deeply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comprehensively examines the curr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tatus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ntent analysis, and reveals the existing problems such as superficial min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outdated teaching methods, the lack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the imperfect evaluation system. Then, the targeted practice path is put forward, covering the in-depth exca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such as sports spiri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event example, innovating experiential and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s and with the help of information means,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quality of PE teachers, and build a diversified evaluation system. Verified by practice, these paths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promote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nd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Looking forward to the futu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ill continue to deepen their development in response to new challenges, and constantly explore and innovate,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who meet the needs of the Times.
文章引用:张衡, 李俊杰. “体”“德”共育: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5, 15(2): 941-94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331

1. 引言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5月28日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

2024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重要指示: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爱国奉献的时代新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是思政教育落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专业课程育人高度和品质的有力方式[2]

2. “体”“德”共育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体”“德”共育的内涵解析

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旨在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协调性等,更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规则意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学生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学会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在竞赛中领悟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的意义,在团队项目中懂得协作配合、相互支持,在遵守比赛规则中强化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这些都是体育教育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德育,主要聚焦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责任感。它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等多个层面的品德培养。德育致力于引导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其诚实守信、友善待人、敬业奉献、感恩孝顺等优秀品德,使学生成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全人格的社会公民,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道德基础。

“体”“德”共育强调体育与德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在教育目标上,两者共同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既有强健体魄又具高尚品德的新时代人才。一方面,体育为德育提供了实践的土壤和生动的情境,使抽象的道德观念能够在具体的体育活动中得以具象化和内化。例如,在一场激烈的篮球比赛中,学生为了团队荣誉全力以赴、奋力拼搏,这种对胜利的追求和对团队的责任感,正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德育内容的生动体现;同时,在比赛中遵守规则、尊重裁判和对手,体现了公平公正、文明礼仪等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德育为体育赋予了更深层次的价值和意义,引导学生以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参与体育活动,避免体育竞技中的功利主义和不良行为,使体育活动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品德提升的有效途径。例如,当学生树立了坚韧不拔的道德品质,他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困难时就更有毅力坚持下去,从而不断突破身体极限,提升体育技能水平;而当学生具备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在参与体育赛事时会更加注重自身形象和团队形象,为体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积极力量。总之,“体”“德”共育通过将体育与德育有机结合,实现了身体与心灵的同步塑造,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社会责任感与坚韧意志品质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全面的基础。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发展,以及人的道德、审美、情感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体育作为促进人身体发展的重要手段,能够增强人的体质和体能,为智力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德育则侧重于培养人的思想品德、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念,是塑造人精神世界的关键环节。在体育课程思政中,“体”“德”共育正是基于这一学说,旨在通过体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实现学生在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的协同发展,使学生成为既有健康体魄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奠定基础。

2.2.2. 教育心理学中品德形成与身体发展的相关理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品德形成与身体发展密切相关且相互影响。一方面,身体的健康状况和运动体验会对个体的心理状态、情绪调节以及认知发展产生作用,进而影响品德的形成。例如,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等神经递质,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使其更加积极乐观,这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学生在德育学习中更好地接受道德观念和价值观的引导,增强道德认知和情感体验。另一方面,品德教育也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运动态度,促使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自律、坚持、勇敢等良好品质,进一步促进身体的健康发展。体育课程思政充分运用这一理论,在体育教学中巧妙融入德育元素,利用体育活动对学生心理和品德的积极影响,强化德育效果,同时通过德育引导提升学生对体育的认知和参与度,实现“体”“德”之间的良性互动和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

2.2.3.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体”“德”并重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体”“德”并重的教育理念。如儒家倡导“六艺”教育,礼、乐、射、御、书、数中,射(射箭)和御(驾车)等体育活动与礼(道德规范)相互结合,强调在强身健体的同时培养人的品德修养和礼仪规范。又如古代武术教育注重“武德”修养,要求习武者尊师重道、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将道德品质的培养贯穿于武术技艺的传授过程中。这些传统教育思想深刻体现了“体”“德”共育的价值追求,为现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源泉。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体”“德”并重理念,有助于丰富体育课程思政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现代体育教育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现状概述

笔者通过文献综述法将现状进行总结如下樊三明、董翠香等学者认为体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教学可以选择自身认知理论、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系统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采用系统规划与协同推进相统一、情境创设与数字媒介相结合、双向互动与思想情感相交融、创新实践与效果评价相同步的组织策略[3]。章翔、周刘华等学者通过分析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构建涵盖精准挖掘教学元素、科学编写教学大纲等在内的建设路径,提出实践旨归,以发挥公共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培育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范式[4]。王杰、赵富学两位学者认为当前高校体育教师因预设思维裹挟、实体思维割裂、离身思维束缚、工具思维固化及系统思维罅隙导致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等方面的诸多问题,需从价值引领、关系搭建、具身强化、生成转向及辩证统筹五个方面寻求适宜的破解策略,以精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结构设计、深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过程的主体交互、突出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身心统一、提升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应用水平及促进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评价的要素串联[5]

当前体育课程思政在教学内容融入、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部分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初步挖掘与应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尝试等都已经进行研究,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化实践路径的探索显得至关重要。

3.2. 存在问题

3.2.1. 思政元素挖掘表面化

分析体育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系统的问题,如仅停留在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等常见主题,缺乏对体育精神内涵、体育道德规范等深层次思政元素的精准提炼与有机整合,导致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两张皮”现象。

3.2.2.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探讨传统体育教学方法难以有效承载思政教育功能的困境,如单纯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在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与自主思考方面的不足,未能充分利用体育实践活动的体验性、互动性优势开展思政教育,影响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度。

3.2.3. 师资思政素养有待提高

指出体育教师在思政教育意识、思政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方面的短板,表现为部分教师对思政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培训,难以在体育教学中自然流畅、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无法充分发挥“体”“德”共育的主导作用。

3.2.4. 评价体系不完善

剖析现有体育课程评价体系重体育技能轻德育成效的弊端,难以全面客观地衡量学生在“体”“德”共育过程中的综合素质提升,导致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缺乏有效的反馈与激励机制,阻碍其持续深入发展。

4. “体”“德”共育的实践路径探索

4.1. 深入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4.1.1. 体育精神内涵的拓展

以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为核心,挖掘拼搏进取、超越自我、公平竞争、尊重对手等精神品质,并结合具体体育项目特点,如田径项目中的坚韧不拔、球类运动中的团队协作等,将其细化为生动鲜活的思政案例,融入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使学生在技能学习中深刻领悟体育精神的思政价值,塑造正确价值观与人生观。

4.1.2. 体育历史文化的传承

梳理中外体育发展历史,挖掘体育与国家发展、民族兴衰的紧密联系,讲述体育赛事背后的爱国故事、民族自豪感故事,以及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的文化精髓与道德规范,如武术中的武德修养、围棋中的礼仪规范等,通过文化传承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提升德育素养。

4.1.3. 体育赛事与榜样力量的运用

引入重大体育赛事热点事件、体育明星榜样事迹,分析其中展现的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敬业奉献等优秀品质,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专题研讨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榜样身上汲取正能量,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追求与奋斗精神,实现思政教育具象化、生动化。

4.2. 创新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4.2.1. 体验式教学法

设计丰富多样的体育实践活动,如体育竞赛、拓展训练、户外运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团队合作、挫折应对、规则遵守等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反思感悟,自主生成道德认知与行为准则,强化德育效果。例如,通过组织班级拔河比赛,让学生深刻体会团队协作的力量以及为集体荣誉拼搏的责任感。

4.2.2. 情境教学法

创设具有时代背景、社会热点或历史文化情境的体育教学场景,如模拟奥运会开幕式、体育外交谈判等情境,使学生在情境模拟中扮演不同角色,融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对体育与社会、国家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与社会担当意识。

4.2.3.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借助多媒体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优质体育思政教学资源,如体育思政微视频、虚拟体育场馆参观、在线思政论坛等,打破时空限制,丰富教学内容呈现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思想碰撞,提升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4.3. 加强体育教师思政素养培育

4.3.1. 思政教育培训体系构建

学校与教育部门应联合制定体育教师思政教育培训规划,定期组织专题培训、学术讲座、教学研讨等活动,邀请思政教育专家、体育学者等为体育教师系统讲解思政理论知识、教学方法与实践案例,提升体育教师思政教育意识与理论水平,帮助教师掌握“体”“德”共育的教学规律与技巧。

4.3.2. 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建设

搭建体育教师与思政教师、其他学科教师交流合作平台,成立跨学科思政教育实践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协同教学、课题研究等方式,促进不同学科教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探索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新模式,推动体育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政教学能力,实现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4.3.3. 自我提升与反思机制建立

鼓励体育教师自主学习思政教育相关书籍、文献,关注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积极参加各类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并定期开展教学反思,总结“体”“德”共育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持续提升自身思政素养与教学水平。

4.4. 完善体育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4.4.1. 评价指标多元化

构建涵盖体育技能、身体素质、思想品德、体育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维度评价要点与观测点,如在思想品德维度,重点考察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纪律遵守、合作精神、诚信品质等表现;在体育精神维度,关注学生面对困难与挑战时的坚韧态度、竞争意识与自我超越精神等,确保评价内容全面反映“体”“德”共育成效。

4.4.2. 评价方式多样化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过程性评价注重收集学生在日常体育学习、训练、竞赛及课外活动中的表现数据,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成果、赛事表现等,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小组评价等形式进行动态跟踪评价;终结性评价则在学期末或课程结束时,综合运用体育技能测试、理论知识考核、德育实践报告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方面的掌握程度与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导向作用。

4.4.3. 评价结果反馈与应用

及时向学生反馈体育课程思政评价结果,肯定成绩与进步,指出问题与不足,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同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评优评先、综合素质测评、学业成绩评定等挂钩,激励学生重视体育课程思政学习,积极参与“体”“德”共育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此外,学校与教师应根据评价结果反思教学过程,总结经验教训,为优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法与管理提供依据,推动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不断完善与发展。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本研究围绕新时代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体”“德”共育展开深入探究,取得了一系列关键成果。在思政元素挖掘方面,突破以往的表面化局限,深度剖析体育精神内涵、历史文化及赛事榜样等多维度资源,将奥林匹克精神、中华体育精神及传统体育项目蕴含的道德规范等系统融入教学,成功避免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脱节,使思政元素成为体育课程有机组成部分,切实增强了教学的思想深度与文化底蕴。

教学方法创新上,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法及信息化手段的运用成效显著。体验式教学让学生在体育实践中亲身体验团队协作、挫折应对等情境,激发其内在道德感悟与自主思考;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多元情境,加深学生对体育与社会、国家联系的理解;信息化教学借助多媒体整合资源,打破时空束缚,提升教育的吸引力与互动性,有效促进了学生在体育学习中思政素养的提升。

师资培育层面,构建的思政教育培训体系、教育实践共同体及自我提升反思机制效果良好。系列培训活动与交流平台提升了体育教师思政教育理论水平与教学能力,跨学科合作促进了知识融合与经验共享,教师自我提升与反思则保障其持续进步,使体育教师成为“体”“德”共育的有力推动者。

评价体系完善进程中,多元化评价指标涵盖体育技能、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等多方面,全面衡量学生“体”“德”发展;多样化评价方式结合过程性与终结性、师生自评互评及定性定量评价,精准诊断教学成效;评价结果的有效反馈与应用激励学生成长、助力教学优化,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综合而言,这些实践路径有力提升了体育课程思政育人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充分验证了研究假设与预期目标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支撑。

5.2. 研究展望

在新时代背景下,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新机遇与挑战。如新兴体育项目发展、教育信息化变革、社会多元价值观冲击等对“体”“德”共育提出的新要求,应深化体育思政理论研究,构建更完善的理论框架,剖析体育与思政融合的深层机制;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育人模式,联合人文、社科、理工等多学科资源,打造综合性体育思政课程体系;加强国际体育教育交流合作中的思政教育比较研究,汲取国外先进经验,传播中国体育思政理念与成果,提升我国体育教育国际影响力,从而持续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培育契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开创体育育人的崭新局面。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刘波, 王松. 新时代我国大学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8(11): 1-8+22.
[2] 赵富学. 高校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审度、行动反思与路向优化[J].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2024, 48(11): 32-42.
[3] 樊三明, 董翠香, 毛薇, 等. 体育专业技术类课程思政教学的理论审视与实践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9(5): 625-632.
[4] 章翔, 周刘华, 余佳萍, 等.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的目标任务、价值意蕴、建设模式与实践要旨[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3, 38(4): 380-384.
[5] 王杰, 赵富学. 高校体育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思维建构与困囿破解[J]. 体育学研究, 2024: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