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国以史为鉴,校以史明志。校史文化的展陈与传播既是铭记先贤、延续文脉,也是展示发展脉络和办学成果,总结办学理念、办学精神,更是教育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扎根中国大地,弘扬校史文化,赓续诚信血脉。回溯历史亦如回忆过去,既要设身处地地结合文化背景剖析情感道德,又要在理性主导下进行合理审视,获得对现实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展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习历史,强调“历史是人类最好的老师”[1]。将历史文化的研究视域潜沉至朴素的学校生活,研究校史文化的变迁发展,研究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与育人路径,贯彻文化育人的理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以提高德育实效性[2]。
立信取自《论语》:“民无信不立”。“信”寓意诚信、信誉、信用,“信”这个字在立信教育事业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九十多载校史文化中,诚信为本铸就金字招牌,学验并重培育桃李万千。
2. 高校校史文化的育人价值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史中的诚信文化作为立信精神的重要内核,蕴含了丰富的教育价值,对师生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同时也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独特作用[3]。
2.1. 高校校史文化育人功能的理论依据
1) 文化育人理论
文化育人理论强调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价值取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史文化作为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丰富的历史内容和优秀传统精神,能够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强化其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立信校史中的诚信文化通过实践证明了文化育人理论的有效性。在学校组织的诚信考试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诚信的重要性,还将诚信作为一种习惯内化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学校通过建立诚信考试制度,全面推广无监考考试,学生通过自我管理实现了零作弊成效。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学生对诚信文化的高度认同,也向社会展示了校史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强大育人功能。
2) 榜样示范理论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提出,榜样的行为能够通过观察学习影响个体的行为,教育领域常用榜样教育来塑造学生的道德品质[4]。
榜样示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校史中具有家国情怀的老校长潘序伦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学习榜样。例如,潘序伦先生节俭一生,每日吃用均亲自钩稽,绝不超预算。他将其毕生积蓄投入于立信教育事业中,其无私奉献的精神鼓舞人心。同时,他以身作则,将诚信实践与职业操守坚守到底,为学生树立了鲜活的榜样形象,通过榜样的感召力,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践行诚信理念。
2.2. 校史文化中的育人价值
1) 诚信文化对于学生的育人价值
诚信文化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自觉坚守诚实守信的原则,树立健全的人格。以校史为鉴,通过校史的学习与校友榜样的引领,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坚定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信念。在诚信文化的熏陶下,大学生更易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激发学生爱校荣校,迸发努力学习的热情。
2) 诚信文化对于教师的育人价值
诚信文化对教师有着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以诚待人、以信育人。教师们以身作则,在言行中体现诚信的价值。教师可以通过校史中的诚信故事以及实际生活中的诚信案例,让价值观教育更加生动形象、贴近实际。诚信文化让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到自身的育人使命,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本身,还注重其道德品格的培养与塑造,为社会输送有责任、有担当、讲诚信的优秀人才。
3) 诚信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校史文化,有助于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强化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性、形象性以及实效性。诚信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诚信文化与校史文化的结合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载体。这种融合的方式提升了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使价值观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与情感需求,从而产生共鸣。
3. 立信校史文化内涵解读
纵观立信教育事业发展壮大的历史发展沿革,以及取得的辉煌成就,承载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印记和文化价值。从1928年在民族商业大潮中诞生的立信会计补习学校,到1937年在抗战硝烟中孕育的私立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从1952年在新中国建设洪流中创立的华东区银行学校、上海市银行学校,到1969年因十年浩劫停办的上海财政金融学校;从1978年改革开放春风催生的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金融专科学校,到2003年同步升本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乃至2016年组建的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立信事业的发展历程与成就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价值:
1) 诚信精神的传承
诚信为本为核心理念,贯穿立信教育事业的方方面面。潘序伦先生开创了会计事务所、学校和出版社“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为中国现代会计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会计之父”。他曾说:“会计师应具有公正之品格,诚笃之心地,廉洁之操守,勤奋之精神,以恢张其信用,而发挥其效能。”无论是上海立信会计学院、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还是立信会计出版社,诚信文化的传承不仅体现在其命名上,更深植于办学理念、教学实践和社会服务中。
2) 教育与实践结合的示范
立信校史中诚信文化的传承与实践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学验并重的作用,力求培养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多年来,学校注重诚信文化实践。学风建设方面,践行诚信考试;学生活动方面,学校主办大学生诚信文化育人作品征集活动;后勤保障方面,打造“红色领航、诚信筑梦”的楼栋文化。
3) 社会责任的践行
立信诚信文化培育了一代代立信学子,他们在各行各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体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怀与社会责任感。潘序伦先生提出的二十四字训诫“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不仅仅是一句训诫,更是一种信念的植入。训诫贯穿立信学子的成长历程,帮助他们在面对人生的各种选择时始终以诚信为基,坚守道德底线。毕业后,无论身处哪个行业,他们都将诚信文化内化为个人品质,展现了立信诚信文化的深远影响力。立信以会计与金融专业为特色,诚信是行业立足的基石,尤为重要。立信毕业生以严谨的职业道德和准确可靠的专业素养赢得客户和社会的信任。
不仅在职业领域,立信学子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践行社会责任。他们主动投身于乡村支教、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灾区援助等公益项目,用实际行动传递诚信的力量。他们在公益活动中所展现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彰显了立信文化对社会价值的深刻影响。
在职场和生活中,立信学子不仅践行诚信,还在代际传承方面做出了贡献。他们将诚信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他们在教育子女、影响同事、服务社区时,始终以诚信为核心,形成了一个以立信文化为纽带的社会责任践行网络。这种代际传承让诚信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这些文化价值为社会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滋养,同时也为当代文化建设和教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 社会文化重要性
研究校史文化具有社会价值观引领的作用。校史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内核和核心精神,能够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例如,立信的诚信文化不仅影响校内师生,也成为社会公众树立诚实守信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诚信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校史文化的传播与实践,引导社会增强诚信意识,助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研究校史文化对专业特色相关的行业发展具有间接的推动作用。校史文化为特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支持与道德基础。作为以会计与金融为特色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立信的校史文化与行业道德标准密切相关。其诚信理念体现在了职业道德的方方面面,直接推动了会计、金融行业的职业道德建设,为行业塑造了更多严谨、诚信、可靠的专业人才,间接推动了行业的良性及可持续发展。
研究校史文化具有社会效益,提供永续社会公益号召力。校史文化与社会公益活动结合,能够激发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立信校友通过乡村支教、援建项目、环保行动等项目,向社会传递诚信文化与奉献精神,带动社会形成更强的公益意识。
4. 校史文化育人价值的路径探析
校史文化的传播与育人工作的推进,需要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校史文化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5]。以下从内容挖掘传播、反馈机制、讲解员志愿者队伍培养以及开展“档案回家”计划几方面具体展开。
1) 内容挖掘与传播
2024年民国金融谍战剧《追风者》在央视热播,其中男主角魏若来的立信背景为校史文化传播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切入点。尽管魏若来是虚构人物,但其经历生动展现了立信革命先驱们的精神风貌。通过与大众关注的热点剧集结合,校史文化从历史档案走向荧屏,焕发新的活力,激发了更多观众对立信历史的兴趣。通过实践证明,《追风者》这条公众号推文推送也是2024年点击率最多的一条推文内容。由此,深入挖掘校史内容,例如潘序伦先生的革命经历、立信学子的家国情怀以及学校在培养革命人才方面的贡献,可以将抽象的历史价值具象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强化校史的传播深度和教育意义。借助《追风者》中魏若来这一虚构角色,将立信革命先驱“追风者”们长风破浪的故事重新呈现在大众面前,不仅生动还原了校史文化的时代背景,也进一步突出了立信人在革命年代中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生动的故事化传播模式,使校史内容摆脱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局限,更加贴近受众的情感需求。同时,有助于突破校园范围,将校史传播到社会各界。
2) 建立反馈机制
通过日常校史馆参观讲解工作,借助师生、校友、专家学者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与建议,不断完善校史馆中校史内容的展示形式和育人功能。同时,建立反馈机制,开展定期评估,确保文化建设和育人工作的持续改进。引导多层次参与校史内容传播也是手段之一,应当鼓励在校师生及校友参与校史的整理、研究与传播工作,增强其对校史文化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形成共建共享的文化氛围。
3) 讲解员志愿者队伍培养
在推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热情真诚、爱校荣校、协同合作、追求进步、弘扬文化的讲解员志愿者队伍。通过选拔机制,对脱引而出的讲解员进行系统培训,例如现场观摩学习、校史实地讲解指导,提升讲解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和专业素养。
同时,鼓励讲解员志愿者积极参与各类校内外文化交流活动,扩大讲解员的社会实践经验,提升校史文化的社会影响力,带动了更多学生对校史文化和诚信文化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 “档案回家”计划——走出去的实践
通过校友联络、实地探访及社会征集,找回散落在外的校史档案与实物,充实校史馆的馆藏内容。通过校友会等渠道,激发校友参与“档案回家”的热情,让校史文化建设成为联系校友与母校的重要纽带。
5. 结语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校史文化中的诚信文化以其独特精神财富,展现出其近百年来的发展脉络,在服务师生、社会和时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民无信不立”为核心理念,立信不仅塑造了鲜明的诚信文化标识,也通过实践教育与思想引领,培育了大批笃行“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勿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社会中坚力量。校史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回顾过去,更在于启迪未来,通过对校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创新传播,能够有效增强高校文化建设的感染力和教育实效性。
在新时代背景下,诚信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需多元路径的探索和创新。通过挖掘校史中的人物故事与社会热点相结合,扩大校史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完善反馈机制与讲解员队伍建设,加强校史传播的专业性与互动性;通过“档案回家”计划的实践,进一步丰富校史馆的文化内涵。校史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传播,将继续发挥其文化育人和社会影响的重要功能,为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深厚的精神支撑与实践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