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近年来,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济、社会救助以及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繁荣发展。2017年10月,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的重要性,呼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意识,推动志愿服务活动规范化、制度化[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特别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为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2]。志愿服务精神是指蕴含在志愿者、志愿服务行动之中的精神内涵。志愿服务精神的特征表现在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实践性等。在我国,志愿精神概括起来可以描述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对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具有思想指引的作用。大学生作为青年志愿者的中坚力量,是弘扬志愿服务精神的积极倡导者,其所深入参与的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不仅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有力展现,更是整个社会文明持续进步的重要标志[3]。
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日照市高校为例
2.1. 问卷设计与数据来源
笔者对日照市大学城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集167份有效数据,涉及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解、参与频率、参与动机、培训情况、了解途径、阻碍因素、参与类型偏好、培训需求、活动改进建议以及社会规范与促进等多个方面。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情况、志愿服务精神的认知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而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提出建议。
2.2. 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
2.2.1. 志愿服务参与度高,持续性差
调查可知,日照市高校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占比达到94.01%,表明: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奉献青春力量,当地高校对于志愿服务的普及力度较高。同时调查志愿服务参与频次可知,只参加了1~3次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5.22%,参加了4~5次志愿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29%,参加过5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48%,志愿服务参与频次较少(见图1)。通过对调查对象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可知,参加志愿服务频次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参与志愿服务机会有限,特别是在校内,志愿服务名额往往供不应求,而招募渠道又相对单一,这导致了许多有志于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因为名额有限而无法参加。另一方面,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上缺乏新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参与频次。
Figure 1. Number of volunteer service participation per semester
图1. 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的次数
2.2.2. 参与动机多样化,服务意识尚待提升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受访者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主要表现为:实现自身内在价值的动机(如帮助他人、奉献社会)占比20%;学习新事物、新方法的动机(如开拓视野学习知识)占比16%;参加社会交往的动机(如结交好友)占比12%;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提供平台和基础动机(如获得第二课堂学分、获取荣誉证书奖励)共占比32% (见图2)。通过深入剖析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动机呈现多元化态势,既包含了出于利他和社会责任感的纯公益动机,也不乏以自我利益为导向的个人动机。这两种动机在实际中往往相辅相成、共存一体。因此,在看待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初衷时,不应一味否定个人动机、过度强调利他动机,否则可能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对于合理的利已动机应善加利用,满足大学生的必要需要,正确引导利己动机逐步过渡到利他动机。
Figure 2. Motivation for participation in volunteer service activities
图2. 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动机
2.2.3. 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在组织管理方面,经常接受志愿服务培训的志愿者占总比的52.22%,而少数有、几乎没有志愿服务培训的比例分别占到总比例的30.57%、17.21% (见表1)。经常接受志愿服务培训的志愿者超过半数,这与日照市各高校响应国家政策引导,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规范化建设不可分割,同时,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志愿者只是很少或几乎没有接受过志愿服务培训,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深入探究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大因素。首要的是,由于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大都局限在校园内,活动规模受到一定限制,资金扶持不能达到充分水平,这直接反映在志愿服务内容的相对简单与形式上的单一性。其次,志愿服务组织者在专业素养方面存在部分不足,具体表现在整个活动体系在运行过程中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和具体明确的服务指导。这种专业性的缺失还体现在对活动组织、实施和总结等各个环节的程序化、规范化要求的匮乏。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青年志愿队伍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对提升高校志愿活动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构成了不小的挑战。
Table 1. Implementation of volunteer training
表1. 开展志愿者培训情况
选项 |
人数(人) |
百分比(%) |
经常开展培训 |
82 |
52.22 |
少数开展培训 |
48 |
30.57 |
几乎没有开展培训 |
27 |
17.21 |
2.3.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影响因素分析
2.3.1. 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因素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代大学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回应社会需要,在志愿服务事业中取得了较大成绩。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大学生作为受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对志愿服务精神有一定的理解,但受制于自身因素影响,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大学生志愿服务参与度很高,但其中大多数人对于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并没有正确理解。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理解只是单方面地帮助他人,没有认识到志愿服务“互助”精神的实质,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自身不仅可以获得幸福感、成就感和满足感,还可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升自身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其次,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水平与实践能力相脱节。一些大学生志愿者对分配到的服务工作消极应付,将志愿服务工作任务化,参与动机功利化,不能深入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理解程度不高,难以指导志愿服务实践。很多大学生将志愿服务理想化,预期目标过高,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客观情况比想象的复杂恶劣,或分配到的志愿服务工作单一枯燥,加上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心理素质不强,既不能有效完成服务工作,又影响了再次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
2.3.2. 家庭、高校及社会等外部因素
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除了需要重视大学生自身因素影响外,家庭、高校及社会等外部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通过访谈调查可知,当家长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为社会做出贡献时,子女往往会受到熏陶,培养起对社会公益的关注和参与意愿,进而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同时,家长的志愿服务经历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多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和资源,通过家长的引导与示范,子女能够学习到志愿服务技能,更好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与效果。高校方面作为对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与专业知识技能教育的主阵地,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具有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更侧重于对大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对思想道德的方面的培养缺乏重视,同时也缺少经验方法,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类机制不够完善,对于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效果不佳。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除了考虑家庭与学校教育以外,还必须考虑社会的影响。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对大学生群体造成思想冲击,功利主义、个人主义在部分大学生群体中泛滥,对志愿服务精神服务他人的观念并不认同。二是社会对志愿服务事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有待提高,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收入分配的问题,医疗和教育资源不均衡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来,群众的社会压力增加。而志愿服务的特点又表现为无偿、自愿,这种情况下,部分大学生群体受社会压力影响,表现为很少关注公益事业,对于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的意愿不高。
3. 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的探索
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通过总结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经验,多途径保障和提升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与发展,将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发展。
3.1. 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注重志愿服务精神自我培育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程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以及志愿服务氛围的营造,均是塑造志愿精神的重要社会客观因素。而主体的自由意志选择和精神境界提升,则构成了影响志愿精神形成的关键主观因素[4]。优质的志愿服务环境乃是孕育志愿服务精神的先决条件,大学生积极参与的实践行动则是推动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核心驱动力。作为志愿服务精神培育的主体力量,大学生应当自觉加强对志愿服务精神的理论学习,全面深入地了解志愿服务精神的核心内涵,并深刻领悟志愿服务精神所蕴含的深远价值。“实践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并通过生产实践的发展而实现的。[5]”深入实践,才能真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及其发展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同样地,唯有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才能深刻领会和把握志愿服务精神的真谛。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积极投身于志愿服务活动之中,通过亲身实践来学习、感悟志愿服务精神,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支撑和动力源泉。
3.2.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形成课内外联动模式
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方位成长,更能有效补充并稳固学校教育的成果。因此,家庭教育应当紧随时代步伐,与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保持同步更新,通过不断适应和融合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教育环境。学校方面应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可以通过走访学生家庭、召开家长交流会等方式了解家庭在志愿服务精神培养和价值观养成方面的情况,表彰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增强家长对志愿服务活动的认可度以及志愿服务精神培养的教育意识。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良好家庭教育的构建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应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以身作则,让子女在耳濡目染中受到志愿服务精神的熏陶和培育,逐渐形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价值观。因此,家长们不仅要在言语上教导子女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性,更应通过实践来引领和激励他们,让志愿服务精神成为家庭文化的一部分,为子女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3. 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营造志愿服务参与氛围
将志愿服务精神培训纳入文化育人体系之内,结合红色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深入推进志愿精神和志愿服务事迹的宣传与报导工作,强化志愿服务的理念传播和实践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思政工作的核心与关键,承载着将党的理论和主张鲜明地传递给青年大学生的重要使命[6]。新时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念的传承与深化理解,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中不可或缺、熠熠生辉的重要篇章。为了大力弘扬和培育这一精神,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培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主阵地的关键作用,将志愿服务精神巧妙地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同时,高校还需致力于营造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可以通过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并广泛传播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背后的感人故事,让正能量的事迹成为激励青年大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强大动力,定期举办志愿服务知识讲座、个人演讲等活动,提升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和理解,激发大学生群体的参与热情。
3.4. 打造优质志愿服务生态圈,增强志愿服务活动专业性
有效整合政府机构、公益服务协会、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管理平台等单位和专业人才资源,通过纯公益与准公益项目的交叉融合,以及短、中、长期项目的有机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志愿服务联动新模式,形成衔接顺畅、体系健全、协同联动的志愿服务体系。在此模式下,大学生志愿服务将得到有力赋能,进一步形成优质的大学生志愿服务生态圈。具体而言,大学生志愿服务应广泛面向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和个人特长,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志愿服务岗位。通过参与这些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们将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从而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此外,为了确保大学生志愿者能够迅速适应并胜任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组织应针对不同岗位的特点进行系统地培训,帮助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和角色定位。
4. 结语
在深入探索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培育路径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既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培育路径,包括加强志愿服务课程教育、创新志愿服务实践形式、优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以及提升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服务能力等。这些路径旨在从理论到实践,从社会到个人,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然而,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持续地关注、不断地探索和积极地实践。未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培养路径的广度和深度,以期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氛围,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基金项目
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cx2023152z。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