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
The Value, Dilemma and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摘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是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助力学生文化自信、丰富教学资源的重要举措,也是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要求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与困境。基于此,在这个融入的过程中,需注重学校物质文化环境的同时,兼顾社会文化环境、注重提升教师的素质,注重提升高中教学设计的系统性等路径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serving mor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ng people. It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help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enrich teaching resources,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way for schools to carry ou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The value and dilemma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requires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and dilemma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high schoo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Based on thi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mater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the school, take into account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eachers, pay attention to improving the systematic teaching design of high school and other way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文章引用:穆月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困境与路径探析[J]. 社会科学前沿, 2025, 14(2): 725-729.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5.142176

1.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的经典诗词、文化古籍、名画作品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在提高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民族自信心,以及传承文化基因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为高中思政课的建设提供了帮助。高中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需要为全面落实素质教育、完成教学任务等做出贡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利于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然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有机结合,仍面临许多问题,不仅涉及教师的素质,还涉及教学设计的精心组织等。本文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来进一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何要融入高中思政课,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困境来探究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价值

2.1. 深耕文化沃土,促立德树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作用,也有利于以文化人,育人需要立德,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仁爱、诚信等道德理念,通过深耕文化沃土、以文化人可以促进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高中思政课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促进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和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塑造学生的道德品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经典故事等与德育也有着重要的联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帮助培养学生的品德。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促进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环节。

2.2. 共飨文明之光,厚植文化自信

从笔墨纸砚、京剧昆曲、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再到被誉为中国古代科学之瑰宝的中医药文化,都在讲述着中华文化的底蕴深厚。文化自信于2014年首次提出,于2016年被深刻论述了特点与作用,同年6月成为“四个自信”之一[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有的引领价值,对高中学生增强文化自信有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高中学生更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在高中学生的内心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从心底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3. 文化瑰宝,丰富教学资源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丰富教科书的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将其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利于完善教学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学方法对高中思政课有着借鉴意义。讲好思政课需要丰富课程教学资源,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天人合一、以德治国、人文精神等可以为高中思政课提供有益启迪和可靠借鉴,有利于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人生挑战,以及形成健康的心态。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培养时代新人的需求愈加迫切。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有利于加强劳动教育丰富思政课的教学资源、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索,为其投身文化传承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困境

3.1. 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有限

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但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过程中,不乏出现难以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况。例如:高中思政课教师一般由政治学科相关专业的人员担任,这就可能导致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储备,这就可能影响高中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挖掘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层次的意蕴,再加上部分教师受其教学理念的影响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提升教学方面的能力,未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立德树人的作用,也难以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了解的兴趣。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资源开发不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的体现,并且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学资源,涵盖了德、智、体、美等方面,像“在汉代,董仲舒提倡罢黜百科,独尊儒术,无论是举孝廉,还是三纲五常都体现了对道德的强调”;在“君子六艺”中的书强调了识字教育、武术等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在锻炼人们身体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文化的魅力;刺绣在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主要包括苏绣、湘绣等四种类型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观念和文化特质,但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存有没有充分挖掘教学资源的情况[3]

3.3. 教学设计需要进阶

传统的教学设计面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的需求,面临着一些问题,比如传统的教学设计更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所设想的教学方法,通常是适合知识传授的讲授法,具有一定的单一性,难以激发学生对其的好奇,也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真正发展,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融入,因此,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文化内容融入,还要注重学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需要做到“接地气”,同时还要讲究方法来设计导入等环节。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的路径

4.1. 构建教学环境,促进文化融合

为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中思政课,可以通过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着手来营造合适的氛围[4]

一是促进学校物质文化环境建设。在校园环境建设部分可以在合适的地方静置伟大文学家、思想家等的雕塑,以静默的形式来诉说传奇故事,启迪后人,比如在校园安置“孔子、陶行知”等的雕塑,在增添校园美感的同时,也促进传递历史、文化和教育精神。在学校文化长廊、教学楼等地方也可以进行相应的文化设计,比如“可以设计校园文化墙,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小故事”,在把一面面墙壁变成一幅幅画的同时,让枯燥的墙也焕发生机,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社会文化环境建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大量的内容,对于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互联网技术,但是据相关调查显示,互联网近百分之七十的信息含有淫秽内容,且西方霸权通过网络潜移默化推动学生对“好莱坞”“圣诞节”等西式文化痴迷一定程度上对跟学生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造成了挑战。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之中,需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一方面,重视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孩子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文化活动,引导家长自觉抵制不良文化来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另一方面,要切实维护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这就需要国家通过加强相关的法制建设来预防不良网络文化、外来文化的侵入。

4.2. 提升思政教师素质,促进文化融合

高中思政教师自身的素质不仅影响课堂教学效果,也影响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因此需要提升思政教师的素质。

一是要高中思政教师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高中思政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影响融入的实际效果,因此,有效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于高中思政课需要提升高中思政教师的文化素养[5]。在教师的十大基本素养中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深,深厚的文化素养,通过提升思政教师的文化修养来提升思政教师的素质以便于在科学理解本学科相关知识的同时,合理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要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眼光去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自觉阅读大量经典书籍了解其蕴含的精神价值来开阔视野,通过去博物馆、文化馆等地来深入感悟文化的魅力,并通过身体力行来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为学生提供正确的示范。

二是高中思政教师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之中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高中思政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活动,努力学习本学科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去了解不同地方的文化,例如,通过网络,可以知道在2023年冬天,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大出圈,吸引了大量“南方小土豆”去游玩的背后离不开哈尔滨丰富的历史文化。

4.3.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学资源,促进文化融合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需要有针对性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含有的教学资源。

一是要结合教材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需要高中思政教师在综合理解四本必修和三本选修教材的基础上,再全面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中找出与思政课相关的教学资源,找准两者的切入点,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例如,在讲述企业成功的因素时,可以选用从“淄博赶烤”到“淄博复烤”,从“流量”到“留量”的背后离不开良好的口碑以及注重文旅的品牌化,抓住了旅客想了解淄博当地历史人文的心理,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

二是要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为把育人资源转化为育人成效才能真正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6]。如在高中思政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七课第三框第一目的教学,可以通过视频来介绍《新千里江山图》的特点等,再和学生共同分析《新千里江山图》它对原来的《千里江山图》的继承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来直接融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在师生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知识。

4.4.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促进文化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需要在教学设计时就认真构思融入的内容、方法等,对此,高中思政教师可从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再结合现代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一是合理设计教学导入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对导入这一环节进行设计时,要注意充分利用导入环节来激发学生听课兴趣,以统编版高中思想政治比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在讲解非公有制经济的知识点时,可以用《黑神话:悟空》的视频来导入,《黑神话:悟空》游戏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为玩家呈现别样的世界,历经七年,2024年8月20日上线,迅速成为多平台的销量榜首的背后离不开文化自信和科技创新,通过其来进行导入,有利于让学生在体会中国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后面企业成功的背后离不开正确的经营战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等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二是设计相应的实践作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需要进行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但只一味进行理论灌输,长此以往,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单调乏味,需要根据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实践作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文化的“美”,例如,安排学生在周末进行一个调查活动,调查主题可以是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联的,如以“重庆山火背后的川军精神”为主题,教师引导学生制订调查方案并选择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式,探究川军精神对川渝地区的重要意义,鼓励学生从探究重庆山火背后的川军精神明白联系的特征。在完成调查后,教师可组织学生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向那群奋勇上山灭火的“重庆崽儿”学习,传承川军精神,养成坚韧不屈的品格。

参考文献

[1] 王宝义. 高中思政课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功能[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7): 39-41.
[2] 刘力贺. 增强“四个自信”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与应用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4, 23(10): 146-148.
[3] 刘书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设计理路[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3(46): 91.
[4] 明成满, 赵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学思政课的融合路径[J]. 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3(11): 4-7.
[5] 张作祥, 曲新英, 尹昊.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5): 59-61.
[6] 王增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J]. 教学与研究, 2024(6): 3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