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针灸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0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实验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增加针灸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社交反应量表(SRS)评估两组儿童社交能力及相关症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CARS、SRS评分无显著差异(P > 0.05)。治疗后,实验组CA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SR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改善孤独症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n social ability of autistic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80 children with autism diagnos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22 to June 2024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dded acupuncture treatme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The children’s social ability and related symptoms were evaluated by the Children’s Autism Rating Scale (CARS) and Social Response Scale (SR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CARS and SRS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treatment (P > 0.05). After treatment, the CARS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and the SRS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mbined with routin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ocial ability of autistic children and improve the symptoms of autism,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1. 引言
孤独症已成为全球儿童精神健康领域备受瞩目的难题,其核心特征之一的社交障碍严重阻碍了患儿与外界的有效互动和融入社会的进程[1] [2]。在现代医学不断探索孤独症治疗途径的进程中,传统中医疗法逐渐崭露头角。针灸,作为中医的瑰宝,有着独特的经络气血调节理论与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3]。近年来,众多研究聚焦于针灸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潜在影响机制,发现其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作用方式,对大脑神经递质失衡予以调整,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再生以及神经网络功能的重塑[4]。基于此背景,本研究特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在特定医院就诊的80例孤独症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深入探究针灸在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通过严谨的分组对照试验,综合运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与社交反应量表(SRS)等专业评估工具,系统地分析针灸结合常规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及整体症状方面的优势与差异,为孤独症的临床治疗开辟新的思路与方向,赋予传统针灸疗法在现代儿童精神健康领域新的使命与价值。
2. 资料与方法
(一) 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孤独症儿童。纳入标准:符合DSM-5孤独症诊断标准;年龄3~12岁;未接受过针灸治疗;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有癫痫发作频繁且未控制;对针灸极度恐惧或不配合。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0例患儿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实验组包含男童28例,女童12例,平均年龄为(6.25 ± 2.18)岁;对照组有男童26例,女童14例,平均年龄(6.52 ± 2.36)岁。通过对两组患儿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两组患儿在基本特征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比性,能够有效排除因个体差异对研究结果造成的干扰,从而为后续研究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方法
(1) 对照组
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该方案综合了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以及感觉统合训练等多种成熟的康复训练方法[5]。每周进行5天的训练,每次训练时长设定为90分钟,整个训练周期持续6个月。通过系统的常规康复训练,旨在逐步改善患儿的行为模式、认知能力以及感觉统合功能,从而缓解孤独症的相关症状。
(2) 实验组
实验组患儿在接受与对照组相同的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额外增加针灸治疗。针灸穴位的选取依据中医经络理论及临床经验,主要包括百会、四神针、智三针、脑三针、颞三针、定神针、焦氏头针(言语一区、言语二区、言语三区)、内关、神门、太冲等关键穴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患儿首先取仰卧位或坐位,确保体位舒适且稳定,随后对穴位局部进行严格的常规消毒处理。采用直径0.25 mm、长度25 mm (除焦氏头针以外的穴位)、长度75 mm (焦氏头针穴位)的毫针,以快速、精准的手法刺入穴位,当针刺部位出现酸、麻、胀等得气感后,留针20~30分钟[6]。每周进行3次针灸治疗,持续6个月为一个完整的疗程。通过针刺这些特定穴位,调节患儿体内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大脑神经功能,进而促进社交能力的提升。
(三) 观察指标
(1) 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
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对两组患儿进行全面评估。该量表共包含15个评估项目,广泛涉及孤独症儿童的社交互动、语言发展、行为表现等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总分超过30分即可确诊为孤独症,且分数越高,表明患儿的孤独症症状越严重。通过对治疗前后CARS评分的对比分析,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患儿孤独症症状的改善程度[7]。
(2) 社交反应量表(SRS)
采用社交反应量表(SRS)在治疗前后对患儿的社交能力进行专项评估。该量表详细涵盖了社交知觉、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社交动机、社交行为等多个维度,能够全面、深入地评估患儿在社交领域的各项能力表现[8]。总分越高,则意味着患儿的社交能力越强。借助SRS评分的变化情况,可以精准地衡量出不同治疗方案对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提升的效果差异。
(四)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26.0这一专业的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计量资料,采用(x ± s)的形式进行表示,以直观呈现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在组内治疗前后数据比较时,采用配对t检验方法,用于评估同一组患儿在接受治疗前后某项指标的变化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组间数据比较时,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以此判断两组患儿之间某项指标的差异是否显著。对于计数资料,采用[n (%)]的形式进行表示,并运用χ2检验方法来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设定P < 0.05作为判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从而确保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为研究结论的得出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3. 结果
(一)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AR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ARS评分比较见表1。
治疗前,两组的CARS评分相近,表明在初始状态下两组孤独症儿童的整体症状严重程度无明显差异,分组具有均衡性。治疗后,实验组CARS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这意味着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在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核心症状方面效果更为突出。可能是针灸刺激穴位后,调节了患儿大脑的神经功能,使其在社交互动、语言交流、刻板行为等方面有所改善,从而降低了CARS评分所反映的孤独症严重程度[9]。这种改善体现了针灸疗法对孤独症儿童整体状态调整的积极作用,为后续进一步探究针灸在孤独症治疗中的机制提供了有力的临床依据,也彰显了针灸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孤独症方案中的潜在价值,值得深入挖掘其作用原理并推广应用。
Table 1. Comparison of CAR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CARS评分比较
组别 |
n |
治疗前CARS评分 |
治疗后CARS评分 |
实验组 |
40 |
38.56 ± 5.23 |
30.12 ± 4.34 |
对照组 |
40 |
38.21 ± 5.67 |
34.25 ± 4.89 |
(二)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RS评分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RS评分比较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SRS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SRS评分比较
组别 |
n |
治疗前SRS评分 |
治疗后SRS评分 |
实验组 |
40 |
45.67 ± 8.12 |
62.34 ± 9.23 |
对照组 |
40 |
46.11 ± 7.89 |
52.45 ± 8.67 |
治疗前,两组SRS评分差异不大,说明两组儿童在社交能力基础水平上相当,研究的起始条件一致。治疗后,实验组SRS评分大幅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这充分显示出针灸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在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针灸或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影响了大脑相关区域的神经活动,促进了与社交认知、社交沟通等相关神经通路的修复或优化[10]。例如,某些穴位可能调节了大脑中负责情感识别和表达的区域,从而使患儿在社交反应量表中的各项社交能力维度表现更好。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针灸在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康复进程中的重要性,为临床治疗孤独症儿童社交障碍提供了新的有效策略,也为深入研究针灸与社交能力神经机制之间的联系提供了重要线索。
4. 讨论
孤独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遗传、神经生物学、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11]。大脑神经发育异常导致孤独症儿童在社交互动、语言交流、兴趣行为等方面存在缺陷。常规康复训练通过行为塑造、环境优化等方式改善患儿症状,但对于一些核心症状的改善效果有限。针灸治疗孤独症的作用机制可能涉及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从中医角度看,孤独症多与脑神失养、经络气血不畅有关。所选穴位如百会、四神针、神庭等可醒脑开窍、宁心安神;智三针、内关、神门可改善患儿情绪和提升认知能力;脑三针、太冲疏肝理气,有助于调节患儿行为、醒神开窍;颞三针通过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达到改善脑功能的功效;现代研究也发现,针灸可调节大脑神经递质水平,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改善大脑神经环路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后,实验组患儿CARS评分显著降低,SRS评分显著升高,表明针灸可有效改善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及孤独症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我们也观察到一些患儿在针灸治疗初期有紧张、哭闹等情况,但随着治疗次数增加逐渐适应。同时,针灸治疗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样本量相对较小,且研究时间有限,对于针灸治疗孤独症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此外,针灸治疗方案的标准化和优化还需要更多研究探索。
5. 结论
针灸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提升孤独症儿童社交能力,改善孤独症症状,且安全性较好。在今后的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观察时间,优化针灸治疗方案,为孤独症儿童的康复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