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英语学习活动观,旨在通过各类活动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1]。教师围绕主题和语篇内容设计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主要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这三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学生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加深对语篇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能进一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并学会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阅读学习的迁移创新和个人的全面发展[2]。然而研究表明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师对于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刻,主要表现为阅读教学的设计大多停留在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层次上。教师对于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这类活动的设计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无法引导学生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有效迁移创新。
本研究旨在了解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该应用能够提高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并进一步提出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高效的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建议。本研究将在阅读相关文献和优秀教学设计的基础上为高中英语教师提供阅读教学中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实施路径和设计思路,并且呈现阅读课例为教师提供参考。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3],教师应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并以学生为中心,帮助学生实现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再到迁移创新的能力进阶。而学生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阅读语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新的语境中通过多元思维由已知推理未知内容、批判性地评价作者的观点[4],同时还能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5],从而真正实现从能力到素养的提升与转化。
2. 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学习迁移理论和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作为理论基础,为深入研究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1. 学习迁移理论
学习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在另一种情境中的应用,是已有经验对新情境和新问题所产生的影响。这两种情境之间要有存在逻辑联系,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对此,学者Gick和Holyoak在其研究中指出只有两种情境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迁移才会真正发生[6]。因此,新旧情境间的相似元素帮助学习者更好地适应和解决问题,迁移过程中原有知识和技能会影响新情境中的应用,而这也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水下击靶”实验提出,学生对原有经验的概括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学习迁移的发生。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并引导学生总结经验,以便他们能够在新情境中快速判断并迁移经验,从而高效解决新问题。Wiggins则强调在学习迁移中理解的重要性,他认为学生只有先理解了已有知识才能实现学习迁移[7]。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2.2. 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提出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该理论涵盖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在认知领域,布鲁姆将记忆、理解和应用归为低阶思维,而将分析、评价和创造视为高阶思维[8]。Anderson在其研究中对这一分类进行了调整,他将记忆换成了识记,而在高阶思维方面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一致[9]。Anderson特别关注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使得这一分类更为科学合理。上述两位学者的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充分说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顺序,教师需遵循此顺序并且引导学生从低阶思维升至高阶思维。
布鲁姆和Anderson在教育目标的分类中均将分析、评价和创造划分为高阶思维,这与本研究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有着相同的本质。作为超越语篇的活动,迁移创新类活动要求学生对文本背后的含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探究其与文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构建两者之间的关联。此外,学生还要批判性地评价作者或文本的观点,并客观评价同学的表现,以促进知识的内化、运用和价值观形成。尤其是最后还要在新情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输出,教师为学生提供新的情境和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能力到素养的转化。
3. 英语阅读教学
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项目将阅读素养定义为读者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应用。学生在理解和梳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内化,从而实现育人的教育目标[10]。
国内学者吴清晰和谢飞翔提出了CAPS英语阅读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基于文本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11]。这一观点得到了李广超和阳程的认同并且他们设计了基于“情境–驱动–进阶–产出–评估”的英语阅读模式,旨在激发学生高阶思维和迁移创新能力[12]。而学者李奕奕提出教师要通过渐进性教学来实现深层阅读。教师不只是停留在对文本的理解和内化层面,而是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挖掘文章的深刻内涵,批判性地表达观点和看法[13]。邹响太则强调阅读教学中情境的重要性。英语教师应创设多样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理解文本,并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合作提升语言能力和发散思维[14]。
国外学者Gough提出自下而上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先帮助学生理解生词和重点句型句式再逐步理解整篇文章。学生被动学习和接受知识[15]。Goodman的自上而下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先预测文章大意和理清结构,再学习词汇、句型和语法[16]。而Rumelhart则结合两者的优势提出互动式模式,该模式强调师生互动。学生先通读获取大意,教师再帮助解决生词和语法问题,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17]。国外学者还认为学生可以通过对话式阅读和泛读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从而促进文本的内化[18]。此外,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运用推理和判断等阅读策略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19]。学者Yuliani则将Jigsaw合作学习模式运用到英语阅读中的教学策略,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且引导学生小组通过合作探究完成阅读学习活动以训练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以及迁移创新等高阶思维[20]。
可见国内外学者对于英语阅读教学的模式和策略都有进行深度的研究,并提出了系统化和科学化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和高效的教学策略。
4. 迁移创新类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重视培育学生的多元思维,迁移创新建立在学习理解与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基础之上。通过迁移创新类活动,学生才能够真正培养自身的推理论证、批判评价与想象创造的思维品质。
国内学者张宏祥强调培养学生批判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他从新课标的理念出发,重新审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活动的设计,提出了从理解到批判到创新的阅读教学思路[21]。与张宏祥观点相似的是,罗永华和阳程也认为,通过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培养高阶思维至关重要。其中,批判性思维让学生理解问题答案多样并能论证观点,而创造性思维则激发好奇心和冒险精神[22]。张宏佳则强调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他认为提问能检测学生知识理解与内化程度以实现知识迁移创新[23]。而这一观点也得到了学者孙静的认可,她认为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24]。
国外学者Paul和Elder在其研究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表达自己对作者观点的看法,通过引导学生推断作者的态度最终形成价值判断[25]。对于创造性活动的设计,学者Barak Miri Levenberg Ariella认为创新是核心思维能力,教师应引导学生基于已有信息进行创造性预测以及逻辑性推理[26]。而Elfatihi则进一步提出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的反复分析和探究,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27]。可见,国外学者认为通过各种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迁移创新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和多元思维的发展。
国内外学者都强调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在迁移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并指出教师应设计有意义的英语学习活动,以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到迁移创造的进阶。
5.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应用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以英语学习活动观为基础的迁移创新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学生能够通过活动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升各项能力[28]。随着新课程标准引入英语学习活动观,高中英语教师逐渐重视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类活动。研究显示许多教师对这三个方面的理解尚浅,特别是对迁移创新活动的设计明显存在认识不足等问题。在以往研究中,学者大多将迁移与创新分开研究,导致教师们对迁移创新的概念模糊。在阅读教学中,部分一线教师容易忽视迁移创新类活动的设计,难以区分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活动[29]。受课堂时间、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师水平等因素的限制,许多高中英语教师难以系统地设计有效的迁移创新类活动,这就需要学者和广大一线教师们对此方面的深入研究。
迁移创新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能够培养学生根据语篇内容进行预测和推理论证能力。通过辩论或演讲等活动,学生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从而形成价值判断。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倾听他人的观点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思维的碰撞,为接下来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利条件和准备。此外,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并且创造性解决问题,既是学生多元思维的体现,也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发展[30]。
鉴于迁移创新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教师展开研究,提出许多有效的实施策略和教学设计。首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学者范蔚和刘建军提出教师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整合,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并且基于情境参与从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到迁移创新等一系列活动[31]。尤其是在最后的迁移创新环节,教师要超越语篇创设新的情境,目的是帮助学生在新情境中能够迁移和应用所学知识,最后创造性地解决新的问题。同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采用新颖的方法灵活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可见当前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有待改进。而学者和教师们也逐渐认识到迁移创新类活动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许多教学策略,这能够为后续的研究和教学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6. 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本研究将介绍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实施路径并且提供具体课例分析为高中英语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和研究提供建议。
6.1. 实施路径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实施需要在学习理解类和应用实践类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对于教学目标的制定,魏惠和程晓堂认为教师要设计有层次的教学目标,注意目标之间的联系以及最终的育人目标[32]。
教师可先通过直观生动的图片或视频导入阅读课主题,接着基于主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主题学习。在读前阶段,教师设计预测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文本已有信息来概括大意与明确文章体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读中阶段教师可将文本信息转化为思维导图,学生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后引导学生通过复述、对话等内化文本,为后续的迁移创新活动做好语言准备和思维训练[33]。读后环节即迁移创新类活动环节,教师要超越文本为学生设计高阶思维的学习活动。此时,教师可引导基于文本观点的辩论,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质疑。教师还需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设计差异化活动,让学生在新情境中自主、合作和探究地解决新问题,并延伸至作业以确保学习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及课堂互评,为学生制定清晰且详细的评价标准。迁移创新类活动需要学生灵活调动本节课所学知识并通过多元思维,批判性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
6.2. 教学设计
为了更加直观的呈现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设计和实施,本文将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一第三册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阅读课为例,阐述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活动设计。
(1) 主题类型
人与社会:不同民族文化习俗与传统节日
(2) 语篇类型
“Why do we celebrate festivals?”是一篇关于节日的说明文
(3) 语篇研读
该文是一篇关于节日的说明文,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不同节日有着相同的精神、不同文化中的收获节、习俗的变化、节日的变化和节日的意义。这篇文章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关注传统习俗的变化与节日的商业化,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价值判断。
(4) 学生分析
学生已知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并具有阅读和理解中等难度文章的能力,能够推测文章大意和寻找细节信息。在词汇方面,学生已经熟悉了一些与节日、文化和社会相关的单词和句型,并且对于文章中的部分节日例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传统节日比较熟悉。
学生未知内容:高一年级的学生对于文章中提到的埃及丰收节等国外传统节日可能不太熟悉,难以理解作者的隐含意图、文章的深层主题和复杂论点。部分学生难以流利地表达自己对于传统节日的观点,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有待提升。
学生想要了解的内容:他们想知道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了解节日的意义和如何以现代的方式正确庆祝节日。
(5) 教学目标
语言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基于文章的基本信息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和节日的变化,了解说明文的结构。
学习能力方面:学生能够基于图片、标题等预测文章大意和明确文章体裁;学生能够梳理文章脉络与组员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基于思维导图与同伴展开对话描述自己对于节日的体验和不同感受。
思维品质方面: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节日商业化的现象并进行辩论;学生能够与组员合作为佛山文化旅游局设计新颖的春节活动,了解如何以现代的方式正确庆祝节日。
文化意识:学生能够认识到节日是社会的重要组成,世界各地有不同的节日和习俗,但是它们有着相同的意义和精神;学生能够欣赏世界不同传统节日的同时也要坚定文化自信,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节日和习俗。
(6)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基于文章的基本信息了解世界各地的传统节日、习俗和节日的变化,同时了解说明文的结构。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批判思考节日商业化的现象并且开展辩论,了解节日的意义;学生能够为佛山文化旅游局设计新颖的春节活动,了解如何以现代的方式正确庆祝节日。
(7) 主要教学活动
学习理解类活动:
Step 1.
Warm-up:教师先向学生展示关于元宵节和里约狂欢节的习俗描述,学生猜测并抢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揭晓答案时展示节日图片及对应的英文表述。例如:On this day, people engage in activities such as guessing lantern riddles, admiring flower lanterns, eating glutinous rice balls, and exchanging blessings; On this day, people parade in the streets, dance samba, and revel in joy.
Lead in:教师播放世界各国传统节日的视频并提出三个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引出节日的主题:视频中有哪些传统节日?这些节日来自哪些国家?人们通过哪些活动来庆祝这些传统节日呢?你最喜欢什么节日呢?
Step 2.
Pre-reading:
场景1:教师引入文本前先询问学生是否想要体验自己最喜欢的传统节日,引入“时光机”的情境。学生在开展传统节日的时空之旅前,需要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关信息,以便为接下来的体验做好准备。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文章的图片、标题以及主题句来回答三个问题:你能猜测这篇文章的大意吗?你能确定这篇文章的体裁吗?你想要从这篇文章中知道什么内容呢?
Step 3.
While-reading:
场景2:为了更好地规划时空之旅,我们根据这篇文章制作一份思维导图。
教师为学生提供关于这篇文章的思维导图框架,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学生按照个性差异在组内担任不同的角色,例如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和计时员,小组成员阅读后分工合作完成思维导图并展示。
教师分三个阶段,即世界各地的收获节、习俗的变化和节日商业化,来通过各种丰富的图片带领学生开展节日的时空之旅。并且在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的图片邀请学生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人们在这个节日中做什么?你如何看待这个节日?
应用实践类活动:
Step 3.
While-reading:
场景3:时空之旅结束后,你和朋友分享了你的旅行体验:
Student 1: Hey, I heard that you went on a journey through time and space, what festivals did you experience?
Student 2: We experienced XXX.
Student 1: Sounds great, when did the Egyptians celebrate the harvest festival?
Student 2: XXX.
Student 1: I know Chinese will eat mooncakes and enjoy the moon during the Mid-Autumn Festival. So how do Egypt and the UK celebrate the harvest festival?
Student 2: The ancient Egyptians XXX. The British XXX.
Student 1: XXX.
Student 2: XXX.
…
Student 1: Your trip to experience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so much fun, I hope to experience it too.
学生可以根据文章内容以及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开展对话,教师邀请其他同学从语音语调、对话内容以及语法三个方面点评学生表现。
迁移创新类活动:
Step 4.
Post-reading:
场景4:传统节日的时空之旅中节日商业化的现象引发了同学们的思考,同学们回来后对此议论纷纷,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节日商业化的辩论。
教师主持辩论,并且为学生提供辩论术语以及为学生提供与节日商业化论题相关的素材。
辩论术语:We must acknowledge the truth that…; It is undeniable that…
辩论素材:(正方:支持节日商业化)节日商业化有助于促进各个行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并且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能够得到更广泛的宣传和认识。(反方:反对节日商业化)节日过度商业化可能导致节日的传统意义被扭曲,并且商家生产各种节日商品和包装会对环境造成负担,加剧污染问题。
场景5:近年来,中国各地的文化旅游局致力于将春节与当地文化创新性融合,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对此,佛山文化旅游局也向社会广泛征集春节活动策划。作为佛山的一名高中生,请你为佛山撰写一份融合佛山本地特色的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教师在学生小组撰写策划方案之前先进行一场头脑风暴,让学生回答有哪些创新的春节活动形式。接着教师列出一些创意的春节活动形式作为参考,并且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一份策划方案框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后进行小组汇报分享。学生汇报分享结束后师生就如何以现代的方式正确庆祝节日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可参考的活动形式:佛山舞狮表演;DIY春节相关的文化创意产品;佛山古镇灯节……(小组也可根据兴趣选择其他活动形式进行策划)
Step 5.
Summary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以提高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概括与整合能力。
Step 6.
Self-assessment
学生完成自我评价表,这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教师调整教学进度和策略。
Step 7.
Homework:
学生基于佛山市春节活动策划方案制作个性化宣传海报。每个小组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海报制作过程中承担不同的分工,例如设计、绘画和撰写等任务,以体现学习差异化、学生个性化以及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海报内容具体包括:活动主题、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特色活动介绍以及切合春节主题的海报背景设计。
(8) 活动设计说明
这是一节基于新课标中的英语学习活动观理念所设计的高中阅读课。教师先是采用猜谜活动和视频导入本节课主题,并为学生创设“时光机”的情境。在读前环节,教师通过图片、标题和主题句来引导学生猜测文章大意和语篇类型,训练学生推理能力。在读中环节,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关于文本内容的思维导图,使得学生能够基于思维导图来了解文本结构和通过对话活动进行内化。在读后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对节日商业化的观点展开辩论以此培养学生的判断评价和批判思维。接着教师基于本节课的主题创设了新情境,结合佛山文化旅游局的春节宣传需求让学生策划春节活动方案,这也是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各地节日庆祝方式和节日庆祝意义的迁移创新,结合节日商业化的理念设计新的春节活动方案。最后学生根据小组设计的方案制作个性化宣传海报,既是对上一个迁移创新类活动的延伸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与挑战。
7. 结语
通过阅读新课标、相关文献和分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7.1. 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有待改进
目前许多高中英语教师对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的本质理解尚浅,他们常常将应用实践与迁移创新活动相混淆。此外,部分教师不重视迁移创新类活动[34]。受课堂时间和教师认知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设计的这类活动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可见,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并不理想,需要学者和教师的改进和提高。
7.2. 迁移创新类活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能提高学生的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
研究表明高中英语教师在阅读课堂上设计迁移创新类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与创造能力。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观点和作者的态度进行判断与评价,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从而促进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通过创设新情境和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迁移创新能力,最终有助于学生实现深度学习[35]。
7.3. 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设计高效的迁移创新类活动
英语学习活动观具有整合性,因此迁移创新类活动不是独立存在的教学环节,而是统一于整个教学设计之中[36]。因此,教师应根据英语学习活动观,利用学习理解和应用实践这两个活动类别为之后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打下坚实基础。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和内化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应用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接着教师开展辩论赛、案例分析、项目汇报等相关联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评价,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37]。最终,教师应超越语篇内容创造新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真正实现从能力到素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