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手教师成为“大先生”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探析
Analysis of the Main Obstacle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Novice Teachers to Become “Great Educators”
DOI: 10.12677/ae.2025.152350, PDF, HTML, XML,   
作者: 张 瑜:江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新手教师“大先生”教师专业发展Novice Teacher “Great Educators”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摘要: 党的二十大对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是对教师身份的更高标准,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要求。新手教师怀揣着教育理想踏进教育行业,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却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价值观念、学校管理模式、自身专业素养等内外因素地影响,致使自身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角色责任产生困惑、主体利益遭受损害等,对成为“大先生”造成阻碍。如何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阻碍,走出困境,成长为“大先生”,是新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Abstrac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has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 ethics and style, so becoming a “Great Educators” and being a model for students to learn, do things, and be people is a higher standard for teachers’ identity and a realistic requirement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Novice teachers enter the education industry with educational ideals and aspire to become an excellent teacher, but they are inevitably affected by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social values, school management models, and their own professional qualities, resulting in the impact of their own values, confusion about role responsibilities, and damage to the interests of the subject, which hinders them to becoming “Great Educators”. How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and deal with these obstacles, get out of the predicament, and grow into “Great Educators” is an important issue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ovice teachers.
文章引用:张瑜. 新手教师成为“大先生”的主要障碍及其对策探析[J]. 教育进展, 2025, 15(2): 1101-11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350

1. 引言

新手教师在踏上讲台初始,总是满怀热忱,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留下绚丽的色彩。但是在现实中,理论与实践不可避免会存在差距,教学和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难题,让新手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迷茫甚至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近年来,教师自杀事件层出不穷,2023年,河南郑州一名23岁女教师跳楼自杀事件引起社会的特别是教育领域地高度重视,像进了“牢笼”“喘不过气来”“真的让人崩溃每天”“每天提着最后一口气在工作”这样的文字不止出现在该教师的遗书中,甚至在很多新手教师的社交平台上也屡见不鲜,对其专业信念和专业热情产生影响。

2. 新手教师成为“大先生”面临的主要障碍

新手教师入职后,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环境也发生改变,校内外各种因素的转变催生出许多的障碍,使得新手教师对教师职业发展产生了困惑,陷入困境。

2.1. 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叶澜教授的研究表明,教师在职业初期,其专业信念系统容易发生转变,例如在教学方式上由进步教育转向趋于传统教育。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中强调“要加快建立健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1],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全方面的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应试教育”仍然对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理念产生根深蒂固的影响。目前,大量的“95”后、“00”后教师进入职场,他们在职前教育中大多接受的是先进的教育理念,侧重于人本主义教育,在入职初期,怀揣着自身对于教育行业的理想信念,希望能够成为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但在学校紧抓成绩与升学率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的冲击下,绝大多数的新手教师都会对自己的价值观念产生质疑。当学校价值理念与自身价值观念的冲突下,一部分新手教师能够慢慢适应学校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不断被同化;但另一部分新手教师在权威的施压下,仍然无法适应,产生巨大的职业压力,甚至对教师职业产生抵触、逆反心理。无论何种情况,新手教师都并不是出自内心的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法产生真正的认同感,从而对自身的教师专业发展形成障碍,陷入困境。

2.2. 角色责任产生困惑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先生”的提出,为教师身份赋予更加深厚的内涵。教师除了承担传统的教导者、示范者的角色责任,面对教育对象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各界的教育期待,教师身份不断衍生出改革施行者、教育研究者、公共服务者、终身学习者、教学合作者、成长陪伴者等新内涵[2]。新手教师入职初期,往往会陷入角色责任不同带来的冲突困境。新手教师在教学时,总是会希望每位学生都能够学会、学懂、会用,他们会不厌其烦地重复性的教导每一个学生,秉持着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地心理,对学生尤其是差生付出更多的心血。然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健全,并未感受到老师的良苦用心,甚至会有适得其反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新手教师就会陷入“管”还是“不管”的困境。一方面,教师职业的本能使得新手教师不想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完全没有接受知识的欲望,甚至于在整个教师圈层,学会放下“助人情节”的心态已经成为普遍趋势。新手教师面对学生和自身责任,如果无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可能会产生放弃、“躺平”的心理,仅仅将教育当作是一项工作任务,失去原有的热情。

2.3. 主体利益遭到损害

教师主体利益与其作为专业人员的义务产生来自于理念、制度、权力等冲突,牵涉到教师对自我利益获得或损害的考量时,教师则会陷入主体利益困境。新手教师刚刚进入职场,在健康的合作共同体中,教师之间形成正向的关怀与引导,可以让教师体会到信任与支持,有信心和勇气在教育教学中开疆扩土,有利于充分认识到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教师合作与竞争一直是教育领域普遍关注的话题。教师间的竞争一方面有助于提高与调动教师积极性,遴选教育人才;另一方面,竞争中不利因素也需得到重视与关注。教师之间的竞争使教师更关注自身专业发展,然而,过度竞争会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对教师合作共同体中的人际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从而导致集体凝聚力得到削弱或衰减。个人发展视域下,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长期处于稳操胜券的状态容易失去积极参与的心态,造成教师专业发展停滞不前,无法激发竞争活力。学生成长需要教师集体共同运维,在教师共同体中,教师与同事之间搭建起互助协作的纽带,以相互支撑、共同理解为原则,建立起同事之间互助合作的关系,从而构建教师合作共同体。然而,要警惕教师合作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教师合作容易在任务分配上陷入平均主义,以致个别教师只是“混日子”。

3. 新手教师成长阻碍的产生根源探析

3.1. 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种价值观念不断涌现,特别是当前互联网的普及,新媒体的传播,使得不同价值观念间的冲突不断发生,主要表现为社会价值观念与教师个体专业价值观念的冲突。

首先,不良社会风气加剧教育功利主义。教育是社会化的教育,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不良社会风气席卷而来,功利化倾向在教育领域涌现,干净纯粹的教育生态深受影响。当利益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代名词,不良社会风气成为各行各业无法规避的隐形壁垒时,教师在利益洪流的裹挟下进退维谷。2022年12月,教育部发布《公开曝光第十一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江苏省某小学教师朱某某收受学生家长钱物问题”作为警示案例上榜。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正在影响着教师整体的职业声誉,教师职业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宏观环境的影响[3]。在传统应试教育浸染下,部分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教育的树人价值。此外,在传统应试教育浸染下,部分人只看到眼前利益,忽视教育的树人价值,部分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只顾短期利益,轻视教育在提升人性层面的深远价值,导致教育场域带有鲜明的功利化印痕。

其次,社会风气世俗化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尽管我国一直非常重视教育,注重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崇尚尊师重道,但在如今的社会中,教师群体普遍无权、无势和无钱,其社会地位也比较尴尬:很多人并未给予教师以真正的尊重,认为其仅仅是“三百六十行”中的“普通一行”而已;某些特权阶层和强势群体还存在着对教师的“傲慢与偏见”……而儿童与青少年的行为常常受到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及各种环境背景相互关系等因素的影响,其价值取向也往往直接为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左右,尊师风尚的缺失使他们不再敬畏教师,这更为动摇了教师群体的职业地位,新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得不到正向反馈,甚至是学生不听讲的情况,使得新手教师对自身职业产生怀疑,降低职业认同感。

3.2. 学校组织文化的落后

不同于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组织或其他社会组织,学校以育人为中心主旨,学校的办学理念、校风校训及教风学风更是学校组织文化的生动体现。优秀的学校组织文化能对学校塑造自身形象、展示社会价值产生重要影响,为教师专业发展赋能提效,帮助教师正确应对实践生活中的伦理困境。现实教育中,教师无法真正使用生产知识的权力,同样也没有自主选择知识的主动性。知识制度化一直隐蔽存在,不容易被发掘,隐形知识制度背后使利益相关者间产生莫大影响与关联。如若学校缺少组织文化的滋养,教师将被迫成为教育学生的工具,学生的生命意义无法得到有效施展与发挥。教师、学生及学校管理者是学校组织文化氛围中的主体,是组织文化系统中的重要参照物,其组织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执行者与参与者,当前,国家与社会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大先生”、“教育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等等,充分体现了现实社会对教师充满了多元期待,教师要承担多元角色。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从上而下发展,由顶层设计给以指导,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变革。然而,在缺少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校园中,部分教师仍沿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发生一定冲突与摩擦。传统的教育观念与现实的教育实践发生冲突时,便会使教师产生困惑。长此以往,教师的困境烦忧积压于心,严重影响日后专业发展。

3.3. 教师自身专业素养不足

在教育改革浪潮下,教师群体开始意识到素质教育、综合素质培养及核心素养发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切身践行教育实践要求。然而,在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中,重理论技能培养,轻信念情怀培育已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不少地区的教师编制不局限于师范专业,有很多的教师并未经过专业的师范生素养培训,当他们走入教育领域中,其对教育的理想信念是不够坚定的,主要变现为专业信念不足和专业情怀不深厚等。

首先,专业信念不足。部分教师将职业视为谋生或换取资本的一种形式或工具,把教师专业看作与其他职业别无二致,没有深入去思考教师这一行业的本源目的与真实意义,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专业自觉,内心对教师专业缺乏认同与敬畏。对于专业信念坚定的新手教师来说,当有学校领导收受礼金,希望其能够多关注某个同学时,他们或许感到十分为难,但最终会凭借自身专业信念,坚守专业自觉,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相反,专业信念模糊的教师,对教育教学缺少相应认知自觉,处理这类事件来说还处于摸索经验阶段,自身对教师专业难以产生真正认同。因此,在遇到专业困境时,更容易受到困境事件的干扰,无法做出合理决策。

其次,专业情怀不深厚。新手教师满怀职业憧憬与专业期待踏上工作岗位,渴望用自己的微光来照亮学生前行的路。然而,机械重复的日常工作渐渐丧失了专业体验,养成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应付心态。缺乏专业情怀的新手教师容易在教育中随波逐流,内心缺少对价值事件的主观判断与心理认知,容易处于消极且被动的生存状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某一专业困境事件时,便犹豫不前,不愿跳出现有圈子以发展眼光来看待世界,导致陷入角色定位的困境。

4. 新手教师走出困境成长为“大先生”的对策建议

4.1. 社会层面:净化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4.1.1.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看重利益的时代,教育的外在价值被更加放大,社会中不少的媒体、家长,甚至是学校,都将教育、学习看作是考取功与名的途径,只是希望通过接受教育取得一份好的工作,得到好的报酬。但是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育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价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具有长效性价值。教育是人生、民生的基础,是民族复兴和国家强盛的基础,基础教育又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中,在劳动还是人的谋生手段而非人的第一需要的时代,把教育作为获得经济利益的投资,鼓励个人通过求学求知获得公平合理的报酬,是社会对劳动的尊重和鼓励,是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体现。避免功利主义教育,就必须强化教育的内在价值,必须明确“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方向目标,增强我必做也是我愿做的内在价值,消除我必做却不愿做的外在价值和损人利己、损公肥私的负价值。

4.1.2. 建立利益相关者平等对话的机制

良好的家校沟通机制可以使许多师德问题防患于未然,家长成为学校活动的协助者、学校管理的参与者、学校教育的同路人,可以使家长成为教师的协助者与督促者,防止师德问题的滋生与升级蔓延。一旦发生违反师德行为,学生和家长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校长、教师同行都会受到不利影响,校方既不能包庇偏袒教师,也不能“杀一儆百”,借师德之名伤害教师,让教师因专业失当行为而付出惨重代价;更不能“丢卒保车”,因家长比较强势闹得凶,就以维护学校整体利益为名,牺牲当事教师的个人利益。因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平衡及矛盾化解机制也很重要,平等沟通的对话机制是解决矛盾冲突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

4.2. 学校层面:营造新手教师生存的幸福空间

4.2.1. 营造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

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学校的组织文化容易忽略教师专业发展所必须的人文素养与精神诉求,造成仅仅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行为失范,使得教师缺失对更高的道德情操的追求。学校应建构“以人为本”的校园组织文化,发挥教师主人翁意识,使教师在校园文化环境中能够获得幸福感与归属感。

首先是重塑学校道德文化。学校道德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精神文化的存在,在尊重师生主体地位,发挥自由意志,彰显师生平等上发挥着重要意义。学校的道德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整体的道德观念,这就需要学校管理者将教师“大先生”身份建构纳入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用专业文化培根育魂。

其次是构建开放、共享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创建出良好的道德环境,凝聚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力量。“大先生”的提出,使得对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学校作为道德教化的场所,要帮助师生群体实现人道学习。在自由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教师能更加认同“大先生”,争做“大先生”,在专业范围内实现共识,以便更好服务于教育实践活动。此外,学校要尊重教师个人的生活需求,建立起自由、平等的发展机会,保障教育机会与权利。

4.2.2. 打造健康的教师合作共同体

教师的工作离不开集体合作,其专业行为与专业理念必然会受到集体约束,要充分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打造健康的教师合作共同体,帮助新手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全过程。

首先是倡导良性竞争,以共同成长为共同体目标。对于处在专业成长起步阶段的新手教师,适当的竞争可以激发其内在潜能,调动其工作积极性,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良性氛围,促进新手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共同体建构的动机来源于教学的需要,目的是要促进教学的进步,解决教学问题。首先,必须在制度框架内引导教师良性竞争,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可以定期举办经验交流会,让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树立优秀的榜样,激发新手教师向好向善的内驱力,争做“大先生”。最后,将师德师风评价纳入共同体之中,使得追求良好的道德风范成为教师共同体的组织文化,在共同体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共同成长。

其次是营造共同体共生文化。教师教育共同体以共生文化为灵魂,共生文化以共生意识和共生精神为支撑,两者贯穿于整个合作过程,合力发挥聚合效应。首先是形成共生意识。成员之间应互尊互助、平等合作,建立真诚合作的集体关系;个体与个体应形成帮助者与求助者的关系;个体与整体发挥部分功能之和应大于整体功能的效果;共同体与共同体应建立学习者与促进者的关系。其次是要凝聚共生精神。是成员之间平等对话,求同存异,展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认可他者的优势和理解他者的局限性,并进行优势互补,树立共生态度。

4.3. 教师层面:终身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4.3.1. 培养专业的理想信念和情怀

所谓专业的理想信念是教师在专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内心对师德师风产生的心理认同与内在守约[3]。教师只有在自我追求过程中才能实现专业理想与信念,激发自身对于“大先生”意识的追寻。首先,新手教师要正确认识教师专业。通过系列教育活动,激发教师专业意识,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理想、树立专业目标、把握专业方向,将师德师风学习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提升教师正确的专业道德认知与情感素养。其次,树立正确的教育道德观,尊重学生的价值主体地位。新手教师在处理学生事件时,应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放到首位,严禁对学生造成人格尊严侮辱或伤害。教育教学中,新手教师应站在学生视野中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对学生给予充分尊重与关爱,在关爱视域下分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

所谓专业的情怀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及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客观反映形式,也是教师个体对教育的直接经验与态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即使有些老师具备专业的理想信念,对教育充满热爱,但是仍然会因教育教学的各种问题而消磨了原本的信念,失去热情,因而除了由制度约束之外,还是需要借以教师深厚的专业情怀来予以支撑。首先,教师需要强化自身的教育情怀,这包括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和热爱。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活动。教师应当相信教育的力量,执着于学生的成长,这种情怀是推动教师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其次,通过实践与反思来深化教育理念也是提升教师专业情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在教育日常中修行,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学生、家长,将问题转化为课题,共同成长。专业阅读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通过阅读结合实践与反思,教师可以穿越“问题行为”的表象,全方位分析学生行为背后的真正成因,从而不断提升自身认知水平,悟出自己的教育之道。

4.3.2. 完善教师职业道德知识和能力

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苏格拉底谈到“知识即美德”,由此看来,道德和知识是相辅相成的,道德的推广与转化离不开知识传递,离不开理性知识辅助。而缺少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知识,不利于教师师德师风的习得与养成。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应充分把握教师教育实践中的伦理要求,使得教师专业伦理课程构建满足社会发展要求与教师成长诉求,让教师在职前、职后的培养中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师德素养,使专业知识与专业问题建立起有效链接。

此外,教师也要提高运用师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发与学生在情感上的应和与共情,实现师德情怀上的共育。首先,新手教师要锻炼自身处理教育伦理问题的敏锐性,对具有道德色彩的教育事件要进行认知与把握。例如,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学生间细微变化,以便充分把握学生需要。其次,要提高教师专业道德判断能力。教师除提高自身专业道德敏感性外,还应提高教师专业道德的控制与把控能力,对教师专业道德行为做出正确处理与抉择,在专业道德中付诸于实践。教师进行专业选择时,要考虑到专业环境的制约性,以教师专业群体为依托,对学生群体给予专业道德性帮扶,基于关怀框架,给道德冲突提供不同选择方式与表达方式。最后,要增强教师意志力。教师专业伦理实践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意志力的培育,面对复杂陌生的工作环境与人际关系,教师需要坚守底线。在职业发展初期,新手教师明晰教育实践带来的困扰与烦忧,对各项事件给予充分把握与判断,从而从容、有效应对教师职业困境,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301/t20230112_1039188.html, 2023-01-22.
[2] 邓磊, 何鑫兴. 大先生引领教师身份建构的内涵、逻辑与体系——兼论“强师计划”的导向意义[J]. 教师教育研究, 2023, 35(1): 27-34.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公开曝光第十一批7起违反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典型案例[EB/OL].
http://fx.xwapp.moe.gov.cn/article/202212/63ac0bd96ada004457c8cee1.html, 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