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鉴”三位一体法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Examination” Trinity of High-Level Compound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Forensic Medicine
摘要: 法医学是研究并解决与法律有关的人身损害、死亡、身份鉴识等问题,为刑事侦查提供线索,为审判提供科学证据的医学学科。随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和“以庭审为中心”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对高层次法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探讨“教研鉴”三位一体法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可推动法医学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为国家培养“德法兼修、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复合型法医人才。
Abstract: Forensic science is a medical discipline that studies and solves problems related to law such as personal injury, death and identity identification, providing clues for criminal investigation and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trial. The promotion of the overall rule of law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judicial system reform of “trial as the center”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training of high-level forensic professionals. Therefore, exploring the training mode of “teaching, research and examination” as a trinity of high-level compound talents in forensic science can promot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training of forensic science graduate students. For the country to train “German and legal training, professional multi-ability” high-quality compound forensic personnel.
文章引用:胡利平, 刘林林, 邹天天, 王蕊, 青丽丽, 聂胜洁. “教研鉴”三位一体法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教育进展, 2025, 15(2): 1108-111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5.152351

1. 引言

研究生教育位于国民教育的顶端,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大幅增长,社会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注度日益增加,如何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显得越发重要[1]。教育部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融通创新,着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因此结合法医学专业特性,探索一种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升法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2. 法医学研究生培养的现状分析

2.1. 重科研轻综合发展

高层次法医人才必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一方面是因为法医学系应法律的需要而产生,并为法律服务的一门医学学科,具有“医法交叉”双重属性,这要求法医学人才不仅要精通法医学专业理论与技术,还必须政治信念坚定,具有高度责任感,熟悉鉴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社会学、心理学、人文伦理等知识。另一方面,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具有创新精神和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不仅是科技创新主力军,也是学科教育培训师资及一线实战部门的骨干。当前相当数量的培养单位导师学科背景及培养平台比较单一,研究生的培养普遍侧重于学术研究及论文撰写等科研能力,对教学、实践能力以及法治精神、法律知识、人文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偏弱,不适应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2.2. 重理论轻实践技能

法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合法性、科学性、程序性、规范性都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以体现。我国的法医学学科长期隶属于基础医学的二级学科,现行的法医学研究生教育,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均是学术学位,研究生毕业对实践技能的训练及考核均无明确要求,因此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检案等实践技能训练相对不足的问题。学生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均在理论学习及科研上,毕业后实际工作能力较差,难以完全胜任临案实战、司法鉴定实践等社会需要,或者离用人单位的期望值具有一定差距。

2.3. 重研究轻转化应用

当前法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以高校教师及科研机构研究人员为主,在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的工作、实践经历偏少,对法医鉴定工作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了解掌握不够,因此研究生的科研选题往往与现实需求脱节,研究成果难以转化为实践中的新理论新技术,论文较少“写在祖国大地上”。

针对前述研究生培养中的问题及教学、科研、鉴定等三大法医学研究生核心能力,我们对培养的措施、路径等进行积极探索,以“名师优课”为引领,在育人先育己的教学能力训练中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以多元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为支撑,搭建教学、科研、司法鉴定、法律服务等平台,通过分阶段多元化技能训练提升研究生实际工作能力;以需求为导向,引导研究生的科研选题聚焦云南法医学优势研究方向及热点难题,服务地方法治建设,最终构建了集“教、研、鉴”三位一体的法医学研究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3]-[5],是云南全省在新医科背景下法医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独一无二的探索与实践。

3. 法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3.1. 以名师优课为引领,培养研究生教学能力及综合素质

依托“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省级博导团队”“优质教材”,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教研教改以及课程建设,对研究生的教学能力进行培养。

3.1.1. 教研教改促发展

将研究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培养一体化,利用法医学专业课程一流课程平台,发挥研究生科研优势,将教学问题科研化,吸收研究生参与教研教改的组织、实施、评价,通过全程参与集体研讨、集体备课、专题试讲、专题分享、教学反馈评价,促进研究生教学思维的建构与发展。

3.1.2. 传承匠心提能力

传承匠心凝聚智慧,发挥专业建设中的金师智慧,汇聚各方导师团队力量,形成分阶段、学校–司法鉴定中心–公安基地联动的研究生教学培养机制,其中第一阶段以专业课程老师为主,第二阶段是国家级司法鉴定中心的资深鉴定专家为主,第三阶段是公安基地的知名刑侦专家为主,三阶段接力提升研究生的教学素养、教学能力。

3.1.3. 优质资源保水平

利用优质的线上线下平台、专职法学师资及公共法律服务站、模拟法庭等资源优势,为不同本科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的研究生提供丰富学习机会,个性化解决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不强、职业相关法律知识不足、法医职业信念薄弱等问题。

3.2.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研究生科研聚焦现实需求

目前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均为学术学位,且有部分同学本科阶段非法医学专业,其课题研究普遍偏向追求高精尖,对于法医学实践中的问题和难点关注程度不够,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不足。

3.2.1. 立足地方资源,凝练优势特色研究方向

抓住云南少数民族众多、是毒品危害重灾区、植源性毒物中毒事件高发等资源优势及特色,结合前期研究积累,凝练形成少数民族遗传多态性、毒品滥用及毒性损害研究、毒品快速检测技术、植源性毒物(乌头、雪上一支蒿、毒菌)中毒机制及法医学鉴定技术等三个优势特色研究方向,研究聚焦法医鉴定关键理论与关键技术。

3.2.2. 吸纳科研学术能力强的实战专家为导师

先后从各级公安机关(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云南省公安厅、云南省禁毒局、昆明市公安局)遴选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占导师总人数近三分之一,其指导的研究生科研选题均针对法医实战中的难点问题。

3.2.3. 平台与经费保障

司法鉴定中心为通过CNAS认可和国家级资质认定的权威鉴定机构,年检案量居云南首位,检测实验室功能齐全,并有10%的收入固定用于支持学科建设,为研究生开展应用型研究提供丰富的案例资源、研究平台和经费保障。

3.3. 以多元立体化的实践平台为支撑,提升研究生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打造多元的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形成立体化的专业实践教学网络,解决法医硕士研究生培养中重理论轻实践、实践过程走形式、实践创新能力弱的问题。

3.3.1. 鉴教协同

创新构建地方高校和公安机关联合培养模式,先后建立了“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昆明医科大学联合培养基地”、“云南省公安厅—昆明医科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和州市公安局等实践教学基地,在基地遴选导师,发挥基地硬件设施条件好、师资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研究生在基地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实现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通过完善制度建设、强化队伍建设、优化条件建设确保校地能够形成合力、协调运转,确保实践培养的有效性和持续性。

3.3.2. 医法交融

依托“一院两系”(法医学院下设法医学系、法学系),发挥“双师型”(既是专任教师、又是司法鉴定人或执业律师)的人才优势,利用云南省首家司法系统外的公共法律服务机构——“云南省司法厅昆明医科大学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平台,通过法学课程讲授、模拟法庭质证,参与法律援助服务、“以案释法”专题教育论坛、公益法律服务经验交流会、法治辩论赛等法治系列主题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升证据意识、拓宽法治人才素养培养途径。

3.3.3. 以战促教

充分发挥法医学院设立的司法鉴定中心人才培养的功能和作用,丰富实践教学方式,在研二阶段增设司法鉴定实训模块,在法医临床、法医病理、法医物证、法医毒物、痕迹鉴定等鉴定室进行1周至6周的轮转实习,在导师和其他鉴定人指导下参与鉴定辅助工作,此过程中既能通过学习实验室管理规范、司法鉴定工作流程、实验室认证认可准则等提高专业素质、拓展职业能力,又能增进师生感情,促进共同提高,提升集体凝聚力,还能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培养树立劳动观念和自立精神。鉴定中心作为司法部和省司法厅继续教育培训基地的功能,延伸育人时空,为研究生毕业后提供持续的专业继续教育培训及案件侦办咨询指导。

4.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点

构建了多层级“学校–中心–基地联动”的“一对一传帮带”研究生教学能力培养机制。该机制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导师制负责的研究生培养体制和重科研轻教学培养观念,将研究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培养一体化、指导教师精英化与模块化、教学资源多元化,培养学生的教学素养与能力,丰富研究生教学底蕴,为复合型高级法医学人才培养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

搭建了多元立体化的法医学专业研究生联合培育平台。搭建了国家–省–州市公安机关立体化实践平台和公安–法律–司法鉴定多元化实践平台,一是提高法医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二是缓解高校教学资源和培养路径单一的现实困难,三是帮助公安机关等一线办案部门加强科研能力、应用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开创三方共赢的新局面,合力增强学生岗位胜任力和社会竞争力,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提升法医学高级人才培养的质量。

立足法医工作实际,以解决学科前沿热点及实践中的问题为导向,从发现关键问题、凝练研究方向、设计科研课题、培养优秀学生,构建“研发–转化–应用”一体化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能解决法医学问题的高级创新人才。

5. 总结

本研究构建了以法医学研究生“教研鉴三位一体”的核心能力培养模式[3]-[5],该模式下的法医学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不仅为平安云南建设提供重要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还为国内法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参考和借鉴,为国家安全、社会治理以及“平安中国”建设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法医学人才。

基金项目

本章为作者提供“云南省兴滇英才支持计划教学名师(项目编号:XDYC-JXMS-2022-0009)”项目资助和“云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二届研究生教育管理课题(项目编号:YYXH202307)”项目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陈志伟, 梁泽鹏, 张薇, 等. 基于SERVQUAL理论的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 2024, 10(31): 5-8, 15.
[2] 王传毅. 基于问题导向的研究生课程研究——评《研究生课程: 现实问题与改革策略》[J]. 重庆高教研究, 2024, 12(6): 2.
[3] 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 深入推进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强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战略支撑[J]. 中国高等教育, 2024(Z1): 1.
[4] 杨翔, 府伟灵. 医工结合型检验医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24, 47(1): 94-97.
[5] 杨庆生, 叶红玲, 刘夏. 研究生培养中课程思政教育的创新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 2024(6): 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