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辩论话语中反问句的论辩功能与顺应性
Argumentation Functions and Adaptability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Mandarin Debating Discourse
摘要: 反问句受语境因素影响很大,但既有研究很少考察特定语境中反问句的论辩功能与顺应性。通过定性研究方法,本文以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自由辩为语料,结合图尔明模型和反问句的回应探讨了反问句在自由辩论中的论辩功能,以及基于顺应论分析了反问句使用的语用理据。本研究发现揭示了反问句具有设置情感价值陷阱、强化驳斥语气程度、诱发负面结果论断三种论辩功能;指出辩手使用反问句实现了常规认识、时代环境、权势关系和共通情感的顺应。本文揭示了反问句在论辩中的动态顺应,为辩手使用反问句论辩提供参考意义。
Abstract: Despite the significant impact of contextual factors on rhetorical questions, previous studies have paid little attention to argumentation functions and the adaptability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specific contexts. By drawing upon the qualitative method,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Toulmin’s Model and the responses to rhetorical questions, delves into argumentation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employed in the free debates of the 10th World Mandarin Debating Championship. It then seeks to analyze pragmatic motivations underlying the us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through Adaptation Theory. This study identifies three argumentation functions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comprised of setting emotional value traps, reinforcing refutation tone, and prompting negative judgments. Additionally, it demonstrates that the debater’s use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achieves an alignment with conventional wisdom, contemporary circumstance, power relations, and shared emotions. This paper uncovers the dynamic adaptation of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debates, thus offering reference significance for debaters utilizing rhetorical questions in argumentation.
文章引用:刘静怡. 汉语辩论话语中反问句的论辩功能与顺应性[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662-66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209

1. 引言

反问句属于“无疑而问”的疑问句,该句子“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1]。同时,反问句是一种能够引发预设的疑问句,语境中蕴含着答案[2]。长期以来,反问句多与句法、语义、语用等结合研究,研究语料多为单独且静态的句子,很少有研究将反问句放于特定语境中探讨其论辩功能与顺应性。然而,疑问句要结合语境条件来判定是否为反问句,反问句的“功能取决于复杂的语用环境及其互动关系”[3],因而特定语境下的反问句研究值得进一步推进。反问句在汉语辩论中有其特有的论辩作用,对于维护各方立场和反驳对方立场发挥着独特的论辩功能。因而,本文以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这一国内外权威的大学生华语辩论赛事为自然语料,结合图尔明模型、反问句的回应以及语境因素探讨反问句在辩论赛自由辩的论辩功能,以及分析反问句在辩论使用中的动态顺应性。本研究有利于更好地揭示反问句在汉语辩论语境中的论辩功能和对交际语境的多重顺应性,以及丰富反问句的语境化研究成果,以期为辩论爱好者更有效使用反问句提供参考意义。

2. 相关研究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语用学视角下反问句研究状况

语用视角下反问句的研究主要从反问句的语用复杂性与多重交际功能[4],语用条件问题[5],语用含义[6],关联视角下反问句的使用[7],语用回应[8],反问语气副词[9],语用修辞[10]等方面展开研究。目前国内外学界关于辩论赛中的反问句研究极少,现有的研究有以辩论赛和社交媒体中的反问句为语料,探讨了反问句的话语功能,尤其是其讽刺功能[11];还有研究从关联理论视角分析辩论赛中自由辩环节反问的使用,认为最佳关联制约下语用反问离不开回声性语言的合作性与反问句本身所具有的辩论语力这两个因素,以及探讨了关联性引导下反问句的否定、申辩等功能[12]。总的来说,现有研究尚未充分探讨反问句在特定语境中的论辩功能,也缺乏从顺应论视角对汉语辩论赛中反问句使用的语用理据展开探讨。

2.2. 顺应论

根据“语言顺应理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不管该选择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不论是由于语言内部原因还是语言外部原因”[13]。Verschueren [13]指出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使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产生与语言理解中不断做出选择。Verschueren [13]还提出语境关系顺应、结构客体顺应、动态顺应和顺应过程特性。其中的语境关系顺应指语言使用过程中语言选择要与交际语境相适应,其中交际语境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与心理世界。语言顺应论用于句法、语用、二语习得等研究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可用于解释语言选择背后的依据。

2.3. 图尔明模型

图尔明提出了著名的论辩结构模式,将论辩分为主张,根据、理由、支持、限定、与反驳六大组成部分[14]。其中主张、根据与理由是基础部分,其他三个部分用于阐释实用论辩的具体过程,该模型对于考察整个论辩的过程具有重要作用,可用于单个论证过程的微观布局[15]。反问句是辩手论辩中的重要论辩成分,用图尔明模型可考察汉语论辩过程中反问句所充当的论证成分。以图尔明模型为依据,本研究可有效识别出反问句在论证中所充当的成分,从而更充分地说明反问句的论辩功能。

3. 研究设计

本文以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中16强赛、8强赛与四分之一决赛中的5场自由辩为语料,这5场比赛可在网络在线平台免费获取,因此语料本身具有公开性。选择该语料的原因是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是国际华语辩论赛事,具有很高的认可度,而本文所分析的比赛是高水平的辩手之间的论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参考价值。此外,反问句常用于辩论赛自由辩环节,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最接近于自然环境下的对话环节,因而本研究仅分析自由辩环节的反问句使用。本文的研究问题包括以下两个:(1) 反问句具有怎样的论辩功能?(2) 基于语言顺应论,反问句使用的语用理据是什么?

4. 辩论话语中反问句的辩论功能与语用理据

依据图尔明模型、反问句的回应、语境信息与反问句的语义信息,本文将探究反问句在汉语辩论话语中具体的论辩功能,以及从顺应论视角探讨辩手在自由辩过程中使用反问句的理据。

4.1. 辩论话语中反问句的论辩功能

反问句在汉语辩论中特定的论辩功能很少受到学者们的关注,本文将基于反问句在论证中所充当的成分与回应来探析其在汉语辩论中具体的论辩功能,该研究有利于辩手们在辩论中更好地发挥反问句的论辩效应。

4.1.1. 设置情感价值陷阱

例1:

语境:正方的辩论立场是我们需要时光机,认为时光机可以帮助回想起一些重要的回忆。

正方二辩:“……对于胡定远来说,你刚曲解了。他妈妈不是被炸死,他就自然,因为他人老了,把妈妈忘掉了,他想回忆起妈妈的样子,这个需求在你看来过不过分?”

反方四辩:“在我方看来,至少他不值得你拿现世的幸福去换,不值得拿120万去换这样子的需求。”

例1中反问句在论辩中充当“理由”成分[16],认可从“根据”即“时光机可以帮助回忆起重要的回忆”到“主张”即“我们需要时光机”这一论证逻辑思维过程的合理性。回忆父母的这个诉求是普世情感需求,该反问句实现了对普通听众的普世情感诉求的顺应,与普通听众在情感诉求上达到了同一。情感价值指人们对于一定事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根据语境和普世情感诉求可知,说话人说出该问句时毫无疑问,知道对于受话人而言“用时光机来回忆母亲”这个需求肯定是不过分的,其真实目的在于设置情感价值陷阱,由于普通观众支持回忆母亲这一情感诉求是正当的,但反方四辩反对时光机的立场使得其不能正面回答这个问题,无论肯定还是否定都会损害反方观点的论辩效力,因而反方采取回避策略。最终该反问句达到论证正方的“我们需要时光机”这一论点的目的。例1中的反问句将反方置于两难的境地,以询问方式将话轮转换给了反方,实则“这个需求在反方看来也不过分”答案已明晰,给反方设置了情感道义陷阱,让反方无法直接向听众传达其对“用时光机回忆母亲这个需求是否合理”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立场。另外,对于普通听众而言,正方所持观点所代表的普世的情感追求,会与普通听众产生情感共情,进而诱发其认同正方的观点。

4.1.2. 强化驳斥语气程度

例2:

语境:反方持“我们不需要时光机”的观点,认为付出巨大的金钱代价去申请时关机不值得。

反方一辩:“关键是这个东西有没有代价?您方的倡导是一个失独母亲卖掉自己的房子去见女儿一面,是吗?这不就是吸现世的血去输给过我们是无法触及的过去吗?”

正方三辩:“不是,对方同学。”

反问句的语气明显比其他类型的句子更加强烈,具有让听者无可辩驳的含义[17],可增加态度上的抵抗强度[18]。当反问句表示冲突性施为用意时具有反向强化的作用[19]。辩论赛制要求双方辩手充分发挥辩论话语的论辩功能,双方辩手需要证明其所代表的那方所持有的观点,且双方需要论证的观点具有两极性。因此,驳斥对方辩手的观点,且证明自身所在那方的观点是辩论话语所要实现的重要功能。例2的反问句在论辩中充当“根据”成分,因为该成分所依据的小前提“吸现世的血是不可取的”是普世的价值观念,如果相关事件符合“吸现世的血”这样的特性,该事件一般情况下会受到普通观众的反对。反方使用的该反问句说明了付出巨大的金钱代价去购买时光机属于“吸现世的血”的行为特质,驳斥了正方“我们需要时光机”的观点,其一旦成立就意味着反方的“主张”成立。另外,反问句中的否定成分既可以帮助识别反问句,又可以增加反诘度[20]。例2中的反问句相比于陈述句多了否定成分“不”,进而可以增加驳斥正方观点的反诘度,由此可得出反问句具有强化反方的驳斥语气程度的语用功能,从而实现论辩效应。正方对于该反问句的直接否认式回应,把该反问句当做一个疑问句去做出回应,说明该反问句强烈的驳斥语气程度,因而反方被迫做出回应,如果例2改为陈述句,其只是反方的断言,正方无法做出回应,这可以证明该反问句很好地实现了其强化驳斥语气程度的功能,使得正方只能够选择做出否定式回应,否则其所持有的观点“我们需要时关机”则无法成立。该反问句实现了对上文中反方所提出的“正方倡导一个失独母亲卖掉房子去见过去的女儿一面”的语境信息的顺应。

4.1.3. 诱发负面结果论断

例3:

语境:正方认为应当统一电子设备充电端口,然而反方认为不应当统一电子设备充电端口,并且反方认为统一会阻碍电子设备充电端口的创新。

正二:“……我方问您的就是,在创新这一块,如果国内没有自己的统一的创新标准,怎么能在国际当中抢得话语权?”

反三:“所以以前那个micro USB的时代,假设在那个时代就已经统一的话……”

反问句不用从受话人那里诱发信息,它的口头诱发力接近于零,但反问句可用来诱发受话人的心理推断,并且问句可以诱发信息、动作和心理反应三种对象[21]。本文中所提到的负面结果指的是在条件句中,假设的前提条件成立的话,该前提条件会对一定事物的正常发展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阻碍该事物的发展。在辩论话语中,负面结果的论断经常不是由辩手们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辩手们常以接近于对方辩手所持有的观点为假设的前提条件,接着使用反问句隐性地向听众传递出“若以接近对方辩手观点的信息为前提条件的话,该前提条件会对一定事物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的语义信息。例3中的“怎么”类反问句表示否定含义,在论证中充当“根据”的成分,是论辩所需要的信息[16],表达了“如果国内没有自己的统一的创新标准,不能在国际当中抢得话语权”的意思。“怎么”类特指反问句用于表示负面情绪与态度时,通过显示被抱怨一方违背正常的道德秩序与事物的正常发展等,来显示抱怨实施的合理性[22]。该反问句的“怎么”这一疑问副词引发受话人产生心理反应,诱发听众对“国内没有统一电子设备充电端口”的负面结果进行推理,进而听众内心得出有关该前提条件成立的负面结果论断即“不能在国际当中抢得话语权”,从而达到劝说听众的目的。反问句是向听话人提供信息,相比于陈述句的直接陈述信息,反问句比陈述句多了受话人的自身所作出的隐性负面推论,进而使得受话人得出相应的结论。然而,例3仅是辩手使用反问句来诱发听众得出负面结果论断的众多例子之一。本文通过对这五场辩论赛中自由辩中的反问句进行分析,发现在自由辩环节,辩论赛制的双方辩手所持的观点具有对抗性特质使得反问句常用于诱发听众心理得出对方辩手所持的观点会产生负面结果的论断。最后,例3中反方三辩对该反问句回应中使用的回避策略,默认了正方的论辩逻辑思路的合理性,说明该反问句可以有效诱发包括对方辩友在内的听众得出“不统一电子设备充电端口”会产生的负面结果论断。

4.2. 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使用的语用理据

辩手在使用反问句论辩中主动对物质世界、心理世界与社交世界中的多重因素进行了动态地顺应。在不同的语境下,反问句表现了辩手在论辩过程中的主要顺应因素。本研究将从顺应论视角探讨反问句在不同的语境下所突显的辩手的主要顺应因素,从而揭示辩手在论辩过程中使用反问句的语言理据。

4.2.1. 对物理世界中常规认识的顺应

例4:

语境:正方认为电竞应当进入奥运会,电竞对选手的手速有要求,因此它是一项运动。

反三:“现在打字员的手速比你的这个电竞运动员要快很多,难道打字是一项运动吗?回过头来你需要解释的问题是这样的,今天针对全球的研究发现,我们的肥胖率正在逐步飙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原因就在于活动减少。我想问你。奥运宪章要不要把增强体质这一条原则删掉?”

常规认识指的是常识性认识,也就是说人们基于生活体验形成的普遍性认识。反问句中存在一个预设,即说话人认为是真的命题,并且假定听话人也认为是真的[23]。例4中的两个反问句产生的语用前提条件是“打字是一项运动”与“奥运宪章需要增强体质这一条原则”。语言选择不仅存在于语言产生方面,还存在于语言理解方面[13]。第一个反问句在诱发听众语言理解的过程中实现对物理世界中关于“打字”不是一项运动这一常规认识的顺应,便于更好达到说服听众的论辩意图。第二个反问句的语用意图在于强调奥运会项目要符合增强体质这一原则的重要性,辩手使用反问句的语言形式,诱导观众实现对物理世界中的常识性认识的顺应,从而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语用意图。这两个反问句在汉语辩论中是说话人通过主动对听众的物理世界中的常规认识进行主动顺应的重要语言资源。由此可知,辩手在辩论赛中将常规认识与辩手们所持的观点相联系起来,通过使用反问句主动顺应了物理世界中的常规认识,从而增强辩手语言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4.2.2. 对物理世界中时代环境的顺应

例5:

语境:反方认为中国男足当下更需鼓励。

反方三辩:“不是的,当下的这个情况下,我们是提出了很多道路,但是都已经提出来了,我们怎么如何贯彻下去。目前从一五年国家出台的足球改革方案,一是三年,我国已新建足球特色学校2.5万余,全国注册球员上升至8.4万人,人才培养是不是正在一个迈入正轨,需要更多鼓励的阶段,而不是在提出更多的问题?”

交际语境中的物理世界会影响语言使用者在使用和理解语言时的语言选择[24]。时代环境指事物所处的当前时代发展状态。物理世界中的时代环境是重要的语境因素,会影响说话人的语言选择与听话人的语言理解。例5中的正反型反问句位于话轮的最后,它的字面意思是“人才培养正在一个迈入正轨,需要更多鼓励的阶段,而不是在提出更多的问题”,说话人使用的反问句中包含“正在”这一表示时间的标志词语,实现了对当前中国足球发展时代环境的顺应。此外,该反问句可以诱发听话人思考关于中国足球人才培养的问题,听话人在对该反问句进行思考时也会实现对物理世界中时代环境的顺应,从而内心得出关于该句子的肯定的隐性回答,进而使得听话人得出反方所持的观点与时代大环境中人才培养所处的状态和发展要求相顺应的结论。在辩论赛中,辩手们需要将所持有的观点与国家发展的时代环境联系起来,进而使得其论点更加具有时代价值。例5的反问句将中国男足与时代环境中国人才培养的趋势联系起来,体现了辩手在论辩中通过使用反问句这一语言资源实现对物理世界中的时代环境的主动顺应,更好地凸显了反方观点的时代意义。

4.2.3. 对社交世界中权势关系的顺应

例6:

语境:正方认为电竞应当进入奥运会,射击不能实现身体锻炼。

正二:“你哪里截掉了射击可以锻炼了,你只不过自己解释的说,他静止也是一种锻炼,你可以问一下储老师,愿不愿意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参加一项静止的活动?所以判断一个东西到底应不应该进入奥运会根本就不是他卡路里的消耗量,那是锻炼的标准。”

对社交世界中人际关系的顺应是语言选择中的语境因素之一[13]。反问句具有动态性的人际顺应功能[3]。权势关系指人与人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财富、权力、职业、社会身份等因素而形成的具有语境动态性的关系。在论辩过程中,权势关系对辩手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策略的选择的影响是较小的,因为辩论赛不同于一般的社交场所,人际关系不是影响辩论赛的结果主要因素。但是本研究发现辩手会使用反问句来实现对辩手与评委之间的不平等权势关系的顺应。例6中的问句是正反型反问句,正方辩手在使用该反问句时实际对该问题是没有疑问的。反问是对交际语境与语言语境进行回应的解释性问句,解释要求经过回溯推理得到否定的语用意义[8]。因而结合语境,该反问句可以诱导受众产生情感共鸣,因而该反问句可以使得听众产生“不愿意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参加一项静止的活动”这一心理隐性应答。该反问句表面上是对辩论赛的评委褚老师说的,但实际上是由于评委是辩论比赛结果的主要决定者,因而正方使用该反问句的目的在于以储老师为例子论证“家长们一般都不愿意让孩子在课余时间参加一项静止的运动”,由于评委是辩论赛中权势关系高的一方,该论证就更具有说服力,所以该反问句实现了对辩手与评委之间不平等权势关系的顺应,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辩手的论证意图。

4.2.4. 对心理世界中共通情感的顺应

例7:

语境:正方认为人生海海,按部就班也好,反方认为人生海海,肆意长歌又何妨。

反方四辩:“……回答你刚刚那个问题,你告诉我,很多人临死前的遗憾是没有好好陪家人,他为什么没有好好陪家人?因为他的人生都在追求自我实现的意义中度过。这不恰恰证明了多数人心中的渴望就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吗?”

在辩论赛中辩手们使用的语言要具有说服力,同时在语气方面能够压倒对方[12]。交际语境中的心理世界包括交际双方的情绪、意图等认知与情感因素会影响语言选择与语言理解[13]。共通情感指的是人们普遍会对一些事物产生类似的反应以及产生情感共鸣。在辩论中反问句的使用不仅有助于在逻辑上说服观众,还能在情感方面引发受众的共鸣,进而受众在理解语言时就会选择以顺应心理世界中共通情感的方式来理解语言。例7中反问句的使用凸显了辩手们在辩论过程中心理已经有一个预设的前提即“多数人心中的渴望就是在这个世界上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因而该反问句实现了对心理世界中人们共通情感的顺应,有利于在情感方面打动听众,满足听众所需的情感诉求。该例子表现了辩论话语中反问句的使用是通过将辩手所持有的观点与普通听众内心对一些事物的共通情感联系起来,进而表现说话人所持有的观点是顺应了人们心理世界中对事物的共通情感的,从而增强论辩过程中反问句这一语言资源的论辩功能。

5. 结语

本文以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中的自由辩为语料,基于语言顺应论、图尔明模型与反问句的回应探讨了汉语辩论话语中反问句论辩功能与反问句使用的顺应性。本研究基于辩论赛制的对抗性等特性以及前人的有关问句的研究成果,发现反问句具有设置情感价值陷阱、强化驳斥语气程度、诱发负面论断的功能。另外,辩手使用反问句这一语言资源来实现其辩论功能的过程中实现了对物理世界中的常规认识与时代环境,社交世界中的不平等权势关系和心理世界中的共通情感的顺应。本研究认为辩论赛中反问句的使用主要是要凸显对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中的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较小。这归因于辩论赛制的特殊性使得双方辩手分别需要证明其所持的观点以及反驳对方辩手的观点。另外,辩论赛是具有严格规约程序章程的比赛以及辩论本质上要求辩手实现逻辑与立意上实现说服观众以及美感上实现打动听众的论辩意图,所以物理世界与心理世界的因素是影响辩手使用反问句的主要语用理据,而辩论赛对比赛公平性的追求使得社交世界中的因素对辩手的语言资源使用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将修辞论辩理论与语言顺应论结合,并参考反问句所处的回应机制、语境与语义信息,进而考察反问句在辩论话语中的论辩功能,突破以往研究从反问句本身与说话人意图视角考察反问句功能的局限性。该研究还弥补了反问句在特定语境下语用研究较少的不足,揭示了反问句在辩论中的论辩功能与辩手使用反问句的语用理据,为辩论爱好者更好地使用反问句实现辩论意图提供参考意义。反问句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特征的相关研究有待拓展,某一类型的反问句与不同论辩场合相融合的研究有待深入。

致 谢

本人感谢在写作中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们,你们的学术成果是我继续探索该领域的基石。另外,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的辩论话语是该研究的研究语料,因而本人向第十届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的参与者与工作人员表达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 语法讲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204.
[2] Biezma, M. and Rawlins, K. (2017) Rhetorical Questions: Severing Asking from Questioning. Semantics and Linguistic Theory, 27, 302-322.
https://doi.org/10.3765/salt.v27i0.4155
[3] 冉永平, 方晓国. 语言顺应论视角下反问句的人际语用功能研究[J]. 现代外语, 2008(4): 351-359+436.
[4] Frank, J. (1990) You Call That a Rhetorical Question? Journal of Pragmatics, 14, 723-738.
https://doi.org/10.1016/0378-2166(90)90003-v
[5] 刘彬. 反问句的语用性质及其语义语用条件[J]. 汉语学报, 2022(1): 49-58.
[6] 常玉钟. 试析反问句的语用含义[J]. 汉语学习, 1992(5): 12-16.
[7] Rexach, J.G. (1998) Rhetorical Questions, Relevance and Scale. Revista Alicantina de Estudios Ingleses, 11, 139-155.
[8] 李宇凤. 从语用回应视角看反问否定[J]. 语言科学, 2010, 9(5): 464-474.
[9] 齐沪扬, 丁婵婵. 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J]. 汉语学习, 2006(5): 3-13.
[10] 陈海庆, 孙润妤. 评价理论视阈下公诉人反问句的语用修辞功能及语调特征[J]. 当代修辞学, 2020(2): 82-95.
[11] Oraby, S., Harrison, V., Misra, A., Riloff, E. and Walker, M. (2017). Are You Serious: Rhetorical Questions and Sarcasm in Social Media Dialog. Proceedings of the 18th Annual SIGdial Meeting on Discourse and Dialogue, Saarbrücken, 15-17 August 2017, 310-319.
https://doi.org/10.18653/v1/w17-5537
[12] 彭丽琴. 大专辩论赛自由辩论主要辞格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杭州: 浙江大学, 2011.
[13] Verschueren, J. (2000)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77-111.
[14] Foss, S.K., Foss, K.A. and Trapp, R. (1985)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on Rhetoric. Waveland Press, 87-91.
[15] 谷振诣. 图尔明模型与正反正框架[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21(2): 38-48.
[16] 温科学. 20世纪西方修辞学理论研究[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212.
[17] 邵敬敏. 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221-247.
[18] Blankenship, K.L. and Craig, T.Y. (2006) Rhetorical Question Use and Resistance to Persuasion: An Attitude Strength Analysis.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5, 111-128.
https://doi.org/10.1177/0261927x06286380
[19] 李捷. 汉语反问句加强“施为用意”浅析[J]. 外语教学, 2006, 27(2): 30-34.
[20] 于天昱. 现代汉语反问句的反诘度[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 32(4): 102-104.
[21] IIie, C. (1994) What Else Can I Tell You: A Pragmatic Study of English Rhetorical Questions as Discursive and Argumentative Acts. Ph.D. Thesis, University of Stockholm.
[22] 冉永平, 黄旭. 道德秩序视角下商务抱怨的语用研究[J]. 中国外语, 2022, 19(3): 25-33.
[23] 郭继懋. 反问句的语义语用特点[J]. 中国语文, 1997(2): 111-121.
[24] 何自然, 冉永平. 新编语用学概论[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