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企业不再局限于单一市场。为了扩大影响力,公司需要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合作伙伴、客户和利益相关者建立联系。在这种情况下,清晰且有效的沟通尤为重要,而这正是译者发挥作用的地方。译者不仅需要翻译,还需要确保信息的本质在翻译过程中不丢失。然而,翻译过程复杂且带有主观性。每位译者都会带入自己的独特视角,这可能对翻译过程构成挑战。
本文探讨了译者在商务翻译中的主观性,强调了需要采用一种能够考虑目标语言上下文和文化细微差别的翻译方法。同时,文章突出了有效沟通在跨文化商业交易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译者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弥合文化和语言差异的角色。
2. 译者主观性的定义
译者的主观性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重要但常常被忽视的概念。理解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译者对源文本的解读会受到其个人视角、经验和信念的影响。这意味着,译者的主观性对翻译结果会产生显著影响。而文化适应是译者主观性的重要体现。翻译的真正挑战在于克服文化障碍,而非仅仅语言转换。译者在传递文化信息时不可避免地要融入自己的文化背景和理解,这就是译者主观性的体现[1]。
跨国公司在业务操作中往往会遇到许多因翻译不当而造成的问题,这些翻译问题可以被视为国际商务中的语言障碍。针对语言障碍这一现象,Harzing和Feely认为“语言障碍”这一概念一直未被明确定义[2]。他们提出了一个沟通模型,认为不同的组成部分共同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进而导致语言障碍——沟通不畅会引发不确定性、焦虑和不信任,从而导致误解、冲突和认知扭曲,而各方通常通过更加正式化的沟通方式来应对,但这种方式往往效果更差……如此循环往复,最终形成了一个闭环。
正因如此,译者在跨文化交流活动过程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必须承认译者是这一活动的核心主体,为跨文化交流活动搭起了桥梁。根据《翻译研究词典》的定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动操控原文本,将其进行转换并在翻译活动中外化其本质力量[3]。
然而,著名翻译学者杨武能却认为,翻译过程涉及多个主体,包括原文本作者、原文本本身、译者、译文和读者[4]。尽管如此,可以明确的是,译者的主观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韦努蒂在其翻译研究中探讨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见性问题,强调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5]。Berman也曾讨论过翻译中的异质性问题,强调译者在文化差异处理中作为核心的主体角色[6]。此外,Baker通过探讨译者的可见性、伦理责任及社会角色,还突出了译者主体性的多层面[7]。因此,译者实际上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处于中心主导地位,他们通过对源文本的刻意选择和操作产生译文,并通过其自身的解读和重构塑造了最终的翻译结果,达成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在国际商务翻译中,译者的主观性又尤其重要,因为准确且有效的沟通对商业成功至关重要。商务翻译要求译者熟悉语言、文化和商业实践的细微差别。然而,译者的主观性可能在传递客户预期信息时带来挑战。
因此,认识到译者的主观性并采取措施将其影响最小化是十分重要的。这包括提供清晰的指导和期望,与译者进行协作,并为反馈和修订留出空间。通过这些方法,企业可以确保其沟通文档被准确翻译,其信息能有效传达给合作伙伴、客户和利益相关者。
3. 译者主观性对商务翻译的影响
在商务翻译领域,译者主观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关键问题。商务翻译往往涉及复杂的专业术语、技术语言以及文化细微差别,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还需要拥有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高度的文化敏感性。然而,译者主观性在翻译过程中既可能成为推动翻译质量提升的动力,也可能带来偏差,具体表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个人偏见
译者的个人信念、经验和态度可能会直接影响翻译选择。例如,一位对某行业或公司持负面态度的译者可能无意间使用带有消极色彩的词汇或语气,偏离了原文本的意图。此外,译者的文化认知或价值观也可能渗透到译文中,从而导致翻译内容的倾向性。因此,译者需要提高自我认知,积极反思自身偏见,避免将主观观点带入翻译中,确保翻译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3.2. 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在商务翻译中尤为突出,因为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还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文化在表达方式、价值观和社交规范上可能存在巨大差异。例如,中国文化中间接表达和委婉语较为普遍,而在西方文化中,直接表达更为常见。如果译者对目标文化缺乏深入了解,可能会将文化负载词或表达方式直译,从而引发误解或文化冲突。更糟糕的是,这种误译可能对商务沟通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商业合作的失败。因此,译者在商务翻译中必须具备高度的文化敏感性,能够准确识别和处理文化间的差异。
3.3. 专业知识
译者的专业背景和领域知识对商务翻译的质量至关重要。熟悉某一领域的译者通常能够更准确地处理专业术语和技术概念,从而提高翻译的精确性。然而,专业知识的丰富也可能导致译者过于依赖个人理解,忽略了上下文或客户需求,从而影响译文的适用性。例如,在法律或金融领域,术语的翻译可能因地区或机构的偏好而有所不同。如果译者未能及时更新知识或与客户沟通,可能导致术语选择不当。因此,译者需要保持学习的主动性,与相关领域专家交流,并定期接受反馈,以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翻译质量。
4. 商务翻译中主观性带来的挑战
译者的主观性在商务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对准确性、一致性以及语境适配性提出挑战。这些挑战不仅体现在语言的转换层面,还涉及文化理解和专业知识的深度掌握。以下是主观性可能引发问题的几个关键领域。
4.1. 对习语和文化表达的解读
习语和文化表达是商务翻译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之一。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之间的表达方式存在巨大差异,译者可能在解读习语时出现偏差。例如,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在直译为中文时可能完全丧失其文化意涵甚至引发误解,如“kick the bucket”(意思是“去世”)如果直译成“踢桶子”,则会显得荒谬甚至毫无意义。这种语言和文化间的错位会导致信息被曲解或模糊,进而影响翻译质量和沟通效果。更复杂的是,一些文化表达可能根植于目标文化中不存在的概念,由此产生了“不可译”的词汇,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进行创造性调整,解释“不可译”词汇的定义,以求准确传达原词汇的信息。
4.2. 技术术语和专业语言的理解
商务翻译常涉及高度专业化的技术术语和行业术语,这些词汇的意义在特定背景中非常精确且不可替代。例如,法律合同中的“force majeure”(不可抗力)或金融文件中的“hedging”(对冲)等术语需要结合行业规范进行翻译。如果译者缺乏相关领域的技术背景或专业训练,可能导致术语翻译不当,从而产生歧义或偏差。此外,某些行业术语可能具有区域性差异或公司内部独特的定义,译者必须具备足够的敏锐性和行业知识储备,才能确保术语的正确使用。
4.3. 对行业的理解
行业背景知识在商务翻译中起到关键作用,因为许多商务文本的表达方式通常包含特定领域的惯例和术语。例如,在翻译供应链合同或市场分析报告时,译者不仅需要理解表面语义,还需要清楚术语在实际业务操作中的含义和应用。如果译者对行业缺乏足够了解,可能无法准确捕捉文本中的隐含信息或文化背景。例如,“greenwashing”这一术语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中特指“虚假环保宣传”,而对该领域不了解的译者可能误将其翻译为“绿色清洗”,从而完全偏离原意。
4.4. 情感与语气的适配性
商务文本不仅传递信息,还可能包含情感和语气的微妙差异,例如推销型语言、商务谈判的礼貌用语或文化敏感性表达。如果译者未能充分理解这些语气背后的商业意图,可能导致译文在目标语言中显得过于直白或过于含糊,从而影响预期的沟通效果。例如,英语中的“Let’s discuss this further”如果过于直译成“让我们进一步讨论”,可能缺乏适应目标文化的礼貌性,而调整为“希望有机会与您深入探讨”则更贴合中文的商务礼仪。
这些挑战清楚地表明,译者的主观性可能在语言、文化和专业层面引发翻译失误,进而削弱商务沟通的效果和效率。翻译中的任何偏差都可能导致信息传递的模糊或误解,甚至对商业决策或合作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为了确保商务翻译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企业和译者需要针对这些潜在问题采取系统性措施。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提供专业培训和文化敏感性指导来帮助译者提升技能,而译者则需要加强自身知识储备,积极与客户或领域专家沟通,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意,又适配目标文化的需求。通过多方协作和持续改进,商务翻译的质量和有效性才能得以保障,从而为跨文化商业交流创造更稳固的基础。
5. 商务翻译中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平衡
商务翻译在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方面受到限制,但译者的主观性在商务翻译条件下具有特定的行业属性。以下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译者主观性在商务翻译中的双重作用。
成功案例
2020年,苹果公司(Apple)推出的“MagSafe”技术在进入中国市场时被翻译为“磁吸附”。此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中国市场的文化特点和消费者的语言习惯,运用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和专业知识,在翻译中巧妙地平衡了主观性与客观性,既准确传达了产品的技术特性,又使其符合中国受众的接受心理。
类似地,2019年,特斯拉(Tesla)将其电动皮卡“Cybertruck”翻译为“赛博卡车”,这一译名将产品的未来科技感和原名称的简洁锋芒完美结合,迅速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关注和讨论。同样,译者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合理运用了主观性,充分考虑了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和受众的审美需求,使得译文能够有效地传递产品信息并引发积极的市场反响。
这些翻译通过语言与文化的高度适配,不仅帮助品牌在中国市场建立了良好的认知度,还提升了产品的传播力和市场接受度。
失败案例
然而,译者主观性失衡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例如,2021年,奢侈品牌迪奥(Dior)在中国市场的一次宣传活动中因广告文案翻译不当引发争议。一张宣传海报中使用了“流浪乞丐风”的字眼,尽管原意可能是指“流行时尚的颠覆性审美”,但在中国消费者中被解读为不尊重,导致品牌被批评,形象受到影响。此案例中,译者由于对目标文化的理解不足,过度追求独特的主观表达,而忽视了文化差异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从而引发了严重的问题。
同样,2022年,Balenciaga (巴黎世家)因一款翻译为“垃圾袋”设计的昂贵手袋在全球市场引发嘲讽,尽管原意是想体现“破格时尚”,但却未能被大众正确解读,造成销售和品牌声誉的负面影响。在这个案例中,译者的主观判断与大众的认知产生了较大偏差,没有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观念,导致了翻译的失败。
这些例子表明,语言翻译与文化适配的偏差可能直接影响品牌的市场表现和公众接受度。
双刃剑效应
译者的主观性在商务翻译中既是一种优势,也可能成为潜在的风险。恰当地运用主观性能够增强译文的文化适配性,使其更符合目标语言受众的习惯和期望,从而提升翻译的有效性和影响力。例如,译者可以通过巧妙的措辞和文化调整,使原文本的信息更加贴合目标市场的文化语境。然而,主观性如果过度使用或处理不当,则可能导致信息偏差、语义失真,甚至引发误解或文化冲突,严重影响商务沟通的质量和结果。
因此,在商务翻译中,译者需要谨慎对待主观性的运用,合理平衡其对译文的影响。首先,译者应与客户保持积极主动的沟通,明确翻译目标和需求,确保对源文本意图的准确理解。其次,借助翻译记忆工具(如CAT工具)能够帮助译者在多次翻译中保持术语的一致性,减少主观性可能带来的偏差。此外,咨询行业专家或文化顾问也是一种有效策略,尤其是在处理高度专业化或涉及复杂文化差异的翻译项目时。
通过这些方式,译者可以在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点,既确保译文忠实于原意,又能灵活适应目标文化的需求,为跨文化商务交流提供更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与此同时,译者也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和文化敏感性,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助力国际化业务的成功开展。
6. 结论
总之,译者的主观性在商务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产生深远影响。文化差异、个人偏见以及专业知识储备是决定译者主观性表现的主要因素。虽然主观性可能带来一定的偏差风险,但如果正确引导,也能够成为提升翻译适配性和文化传递能力的关键力量。
为减轻主观性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译者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优化。一方面,应不断提升文化知识储备,深入理解目标市场的文化背景,以增强译文的文化敏感性和适配性。另一方面,译者需正视自身的偏见,通过反思和同行交流,尽量保持翻译过程中的中立性。同时,持续更新行业知识,了解最新的行业术语和趋势,与客户保持紧密沟通,明确翻译目标,确保译文的专业性与精准性。此外,结合现代翻译工具,如翻译记忆库和术语管理软件,也能有效减少主观性带来的不一致性。
作为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桥梁,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文化和商业意图的传递者。因此,译者必须认识到自身主观性的价值和重要性,将其转化为促进翻译质量的积极因素。在有明确目的和策略的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体系与文化敏感性,不仅能为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还能助力全球化商业交流的顺利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