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事法规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分析及案例呈现
An Analysis of the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Maritime Regulation Translation and Case Presentations
DOI: 10.12677/ml.2025.132212, PDF, HTML, XML,   
作者: 黄欣仪: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海事法规翻译译者主体性Maritime Regulation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摘要: 本论文旨在探讨海事法规的特点,并分析在海事法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之处。首先,论文介绍了海事法规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其广泛适用于国际海上运输领域、保护船舶和海员权益等方面。接着,论文探讨了海事法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概念与重要性,指出译者主体性对于准确传达法规意图、处理法律语言难题以及应对跨文化差异具有关键作用。然后,论文总结了在海事法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之处,包括在选择适当的译文策略上展现译者专业素养、在解决法律术语和条款翻译中发挥主观判断、在传达法规内涵时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最后,论文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实证研究的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译者主体性在海事法规翻译中的重要性。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and analyze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Firstl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including their wide applic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itime transport sector and the protection of ship and seafarer rights.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pointing out that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accurately conveying the intent of regulations, dealing with legal language challenges, and addressing cross-cultural differences. Nex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important manifestations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including demonstrating the translator’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choosing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exercising subjective judgment in translating legal terms and clauses, and flexibly using language expression to convey the essence of regulations. Finally, through case analysis and comparative empirical research, the paper further validates the importance of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in the translation of maritime regulations.
文章引用:黄欣仪. 海事法规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分析及案例呈现[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2): 685-688.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2212

1. 绪论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多。我们不但要了解和学习世界各国的法律法规,同时也需要让世界知晓中国的法律法规。英语作为交流工具在我国对外文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海事法律法规文献的英译本作为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桥梁,可以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我国海事相关法规,以指导他们在中国的各项活动。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讨论译者的主体性多限于文学翻译的范畴,对法律文本翻译中译者所表现出来的主体性的关注较少。法律文本具有规约性、权威性和准确性,有关法律翻译标准的探讨也都集中于严谨、庄严、规范、准确、一致、专业、对等、统一等关键词。虽然法律法规有严谨、权威的一面,但并不代表在翻译时必须完全受文本束缚[1]

2. 海事法规翻译特点

海事法规是一种具有特殊目的和用途的法律文本,其语言特点和文体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式性,海事法规通常采用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严谨、准确的法律术语和条款,以确保法规的明确性和权威性;技术性,海事法规涉及到广泛的海事领域知识,包括船舶建造、航行安全、海员劳动保护等方面。因此,法规中常出现专业性强、技术术语较多的表达,需要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背景[2];简洁性,海事法规倾向于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以确保法规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够准确传达法规的意图,避免冗长或模糊的表达;具体性,海事法规通常涉及到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标准,要求译者准确翻译并传达这些具体细节,以确保法规的实施和遵守。

因此,根据以上海事法规的行文特点,海事法规在翻译时有以下几个需要注意的要点:

1. 准确传达法规意图:海事法规的翻译目标是准确传达法规的意图和要求,译者应该注重理解法规的内涵和目的,并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一致性和精确性。

2. 处理法律语言难题:海事法规中常出现大量的法律术语和特定的法律条款,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和专业背景,以便准确理解和翻译这些法律语言,避免歧义或误导。

3. 考虑跨文化差异:海事法规往往适用于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海运领域,译者需要考虑到这些跨文化差异,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确保法规在不同文化环境下的适用性和可理解性。

3. 译者主体性

“忠实与叛逆”一直是翻译界讨论的话题。“忠实观”认为,译者应忠实于原文,认真扮演“仆人”的角色。但是,当法律法规原文或者直译出现佶屈聱牙等问题时,译者是不是需要完全忠实于原文呢?“我国某些法律文本的英译文有拖沓累赘、衍生歧义之弊,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损我法治之国的形象”[3]。为此,陈忠诚认为:“译者不是将错就错,而是要根据自己判断所认定的正确的原意来译,这是有实践根据、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3]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于其个人经验、知识和判断力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它涉及到译者在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解决翻译难题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等方面发挥的主观主动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不仅反映了译者的个人风格和创造力,还能够提高译文的质量和可读性。然而,译者主体性也需要适度,不能过度介入或歪曲原文意图,应该尊重原文作者的意图和风格,同时确保译文准确传达原文信息[4]

在海事法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选择适当的译文策略:译者需要根据法规的特点和目标受众的需求,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注释等,以确保译文在传达法规意图和专业性方面的准确性。解决法律术语和条款翻译中的难题:在海事法规翻译中,译者会遇到一些具有多义性或专业性强的法律术语和条款,需要根据上下文和目标语言的特点进行主观判断,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灵活运用语言表达传达法规内涵:海事法规往往需要精确而简洁的表达,译者可以根据目标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灵活运用语言表达手段,以确保译文在传达法规内涵方面更具可理解性和操作性。总之,译者主体性在海事法规翻译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适当的译文策略、解决难题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译者可以更好地传达法规的意图和要求,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5]

4. 实例分析

4.1. SOLAS 1974公约

SOLAS 1974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一项重要法规,旨在确保船舶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其条文涉及到船舶建造、设备使用、航行安全等方面,采用正式的语言表达方式。

原文:Contracting Governments shall ensure that every new ship of 500 gross tonnage and upwards and every passenger ship irrespective of size complies with the applicable requirements of this Convention.

译文:缔约国应确保每艘新船,无论大小,只要总吨位达到或超过500吨,以及每艘客船符合本公约适用的要求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译者采用了直译的方式,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

4.2. ISM代码

ISM代码是针对商船安全管理制度的国际标准,旨在确保船舶的安全和环境保护。其条文涉及到管理责任、船员培训、安全回顾等方面,采用正式和技术性强的语言表达方式。

原文:The company and the ship shall comply with the provisions of this Code.

译文:公司和船舶应遵守本代码的规定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译者采用了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以确保翻译的清晰度和可操作性。

4.3. STCW公约

STCW公约是国际海事组织制定的一项重要法规,旨在确保船员的培训和资质标准。其条文涉及到船员职责、培训要求、考核标准等方面,采用正式和技术性强的语言表达方式。

原文:Before being assigned to any shipboard duties, a trainee engineer officer shall have completed a period of approved seagoing service appropriate to his/her training and passed the examination required by regulation III/1 of this Convention.

译文:在任何船上岗位之前,受训工程师必须完成适合其培训的批准航海服务期,并通过本公约第III/1条规定的考试。

分析:在这个例句中,译者需要根据目标受众的需求,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意译和调整,以确保翻译的可读性和可操作性。

5. 结语

综上所述,海事法规翻译需要注重准确性、专业性和可操作性,同时也需要充分考虑到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文化背景。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通过适当的译文策略、解决难题和灵活运用语言表达等手段,提高翻译质量和准确性。对专业术语翻译的选词力求准确、合理,实质要求是对专业术语的熟练掌握,具备专业性。这需要大量的翻译实践、广泛的阅读作为积淀,掌握丰富的语料,并积累实践经验,才能在翻译中充分发挥出能动性和主体性。总而言之,法律法规翻译的原则和标准有准确性、专业性、规范性和严谨性等要求,但并不代表在这些标准的约束下,译者的主体性就彻底被淹没。翻译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译者在处理原文本的过程中,对术语的精确选词及句子结构的合理整合等,都有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余地,可以将译文打磨得更加简洁、精炼、准确。

参考文献

[1] 李海军, 蒋晓阳. 论科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 中国科技翻译, 2012(3): 42-44.
[2] 董晓波. 论英汉法律术语的“对等”翻译[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5, 23(3): 108-111.
[3] 陈忠诚. 法苑译谭[M]. 北京: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 20, 272.
[4] 叶邵宁. 论法律术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2): 85-88.
[5] 屈文生. 从词典出发:法律术语译名统一与规范化的翻译史研究[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