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2007年,Peng [1]通过G-热方程首次提出了G-正态分布和G-期望的概念。随后,Peng [2]基于这一框架推导了次线性期望下的大数定律和中心极限定理,并证明了该框架下的弱收敛性。2010年Peng [3]给出了G-期望和G-方程的联系,Hu, Ji, Peng, Song [4]和Wang [5]进一步证明了G-期望框架下的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建立了G-布朗运动驱动的随机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之间的关系。G-热方程(1)作为一种特殊的HJB [6]方程受到了广泛的研究,
(1)
Duncan [7]和Peng [8]证明了G-热方程粘性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Hu [9]研究了一类特殊G-热方程的解与常微分方程解的关系,并由此得出了该类G-热方程的解。然而,G-热方程仅是G-微分方程中的一种特殊情况,现实中的模型通常比G-热方程复杂得多。目前,对于一般形式的G-方程解析解的计算仍缺乏有效的方法。因此,数值方法成为求解G-方程的常用工具,并被广泛应用。
宋彬彬[10]求解了一维G-方程的Crank-Nicolson格式,Yang和Zhao [11]针对一维非齐次G-热方程应用显式差分格式、半隐式差分格式、隐式差分格式和Crank-Nicolson格式,在对应的数值格式的构造中考虑了迭代系数的改进,王晓莹[12]对传统的有限差分格式进行改进,计算了所改进数值格式的齐次G-热方程的数值解。曹海峰[13]讨论了一维G-热方程的差分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数值模拟,还给出了二维G-热方程的显式差分格式、隐式差分格式、半隐式差分格式以及Crank-Nicolson格式,尽管未对这些差分格式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但这些格式的提出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出发点。
在许多领域中,二维变系数G-方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物理学和金融学中。这类方程通常用于描述带有空间变异性的现象,例如在热传导、流体力学等物理问题中,二维变系数方程被广泛应用来刻画扩散过程的时空变化。例如,Batchelor [14]介绍了变系数方程在复杂流动模型中的应用,特别是在处理具有空间和时间变异性的流动问题时。在金融领域,二维变系数G-方程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在期权定价模型中。Black和Scholes [15]提出的经典期权定价模型通过随机微分方程描述资产价格的动态,虽然原始模型假设了常数波动率,但在实际市场中,波动率通常是变化的,因而引入变系数方程来更好地捕捉这种波动性。Heston [16]则提出了一种具有随机波动率的期权定价模型,进一步拓展了这一理论,表明二维变系数G-方程在复杂金融模型中的不可或缺性。
目前,G-方程数值方法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常系数上。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例如Hu [17]提到的G-期望框架下的Ornstein-Uhlenback过程模型的定价问题,可能会出现变系数。变系数G方程的数值计算方法是一项重要且可推广的工作。我们发现,大多数学者都专注于研究一维变系数G方程式,而二维变系数G-领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将研究二维变系数G-方程的一般形式:
(2)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提出了一般形式的二维变系数G-方程的ADI格式,对所提差分格式的稳定性进行了严格的理论证明,通过数值实验得到了ADI格式和显式欧拉格式、C-N格式不同节点处的误差。通过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到ADI格式误差较小、精度更高。
2. 预备知识(G-期望空间)
本文中作者将研究在G框架下的二维G-方程,对此,我们将沿用文献[1]-[3]中的关于G-期望空间的相关定义以及应用条件。
定义2.1 [1]设
是一给定集合,
是定义在
上的实值函数所组成的一个线性空间,并且满足以下的条件:
a. 每一个实值的常数c都在
中;
b. 如果
,则
。
那么我们把
中的函数称为随机变量,而称二元组
为随机变量空间。
定义2.2 [2]定义在随机变量空间
上的满足以下性质的泛函
:
(I) 单调性:若
,则有
;
(II) 保常数性:对任意
都有
;
称三元组
为非线性期望空间。称E为一个非线性期望。
若E还满足:
(III) 次可加性:
,
,
(IV) 正齐次性:
,
。
称
为次线性期望空间,E为
上的次线性期望。
定义2.3 [3] (G-正态分布)
我们称次线性期望空间
中的n维随机向量
服从G-正态分布,如果对任意的
,有:
其中
是A的任意独立复制。
定义2.4 [3] (G-分布)
我们称次线性期望空间
中的n维随机向量
服从G-分布,如果其满足
其中
是
的独立复制。
3. 二维变系数G-方程ADI格式的稳定性分析和数值模拟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二维变系数G-方程的ADI数值格式,并对其相应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在本节最后通过数值算例验证了差分格式的有效性。
3.1. ADI格式
首先我们给出差分方程的ADI格式。
3.1.1. 差分格式的建立
对于一类二维变系数G-方程:
(3)
其中
,
,
在定义域上是连续的,并且有
,
,
,
,
。
方程(3)在空间上通常是无界的,而在数值计算过程当中通常是在有界区域中求解,所以我们通过给出第一边值条件对方程进行边界截断,并对G函数进行形式转换,截断后的方程形式如下:
(4)
其中:
下面主要根据方程(4)给出方程的差分格式。
在求解区间
上,将求解区间进行网格化分解,取正整数M、N,在
上进行M等分,记
为空间步长;在
上进行N等分,记
为时间步长;记
,
,
。
交替方向隐式法(ADI)将第n层到n + 1层计算分为两步:先由第n层到n + 1/2层,对
用向后差分逼近,对
用向前差分逼近,然后由第n + 1/2层到n + 1层,对
用向前差分逼近,对
用向后差分逼近。在处理变系数时,关键是在离散化过程中正确地选择系数的取值。在ADI方法中,通常会在时间步的中间点(如n + 1/2)处取值,以确保数值解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此时,对于定义在D上的网格函数:
。我们使用如下符号:
则G-方程的ADI格式为:
(5)
其中
。并且有:
这样,我们就建立了对于方程(3) ADI差分格式。下面我们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
3.1.2. ADI差分格式的稳定性
假设
,
,仅依赖于t。由极值定理[17],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定理:
定理3.1:对于差分格式(5),我们以
,
,定义最大模
,
。若差分格式(5)满足条件:
则有
即差分格式(5)是稳定的[17]。
证明:方程(5)可改写成如下形式:
(6)
(7)
整理(6) (7)式可得,
(8)
(9)
当方程满足定理条件时,则有:
式子(8) (9)两边同时取绝对值,由绝对值不等式可得
(10)
(11)
不等式两边取无穷模[17]可得:
(12)
(13)
消去多余项后,整理可得
递推可得:
定理得证。
3.2. 数值模拟
算例3.2.1:我们考虑下面的二维变系数G-方程:
(14)
假设方程的精确解为
,为使等式成立,此时有:
我们令
,
,
,其中
,
。首先取
,
进行数值模拟,下面给出此模型的精确解和数值解的比较,图1和图2绘制了
时方程(14)解析解和ADI格式下数值解。
Figure 1. Analytical solution
图1. 解析解
Figure 2. Numerical solution of ADI scheme
图2. ADI格式数值解
由表1给出了部分计算时得到的部分数值结果,数值解很好地逼近解析解,表2比较了ADI格式与显式欧拉格式、C-N格式的绝对误差,结果表明ADI格式的误差低于显式欧拉格式以及C-N格式,表3给出了不同网格精度下的部分网格点ADI格式的绝对误差以及收敛阶,随着网格空间划分的不断精细,误差也逐渐降低,由此得出ADI格式的有效性。
Table 1. Numerical solutions, analytical solutions, and absolute errors between some grid points in ADI scheme at t = 2
表1. t = 2时,部分网格点ADI格式的数值解,解析解以及它们之间的绝对误差
|
数值解 |
解析解 |
绝对误差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le 2. Absolute errors of ADI scheme, explicit Euler scheme, and C-N scheme for some grid points at t = 2
表2. t = 2时,部分网格点ADI格式、显式欧拉格式和C-N格式的绝对误差
|
显式欧拉格式 |
C-N格式 |
ADI格式 |
|
|
|
|
|
|
|
|
|
|
|
|
|
|
|
|
|
|
|
|
Table 3. Absolute error and convergence order of ADI scheme for partial grid points with different grid accuracies at x = 0, y = 0, t = 2
表3. x = 0, y = 0, t = 2时,不同网格精度下的部分网格点ADI格式的绝对误差和收敛阶
空间划分 |
绝对误差 |
收敛阶 |
|
|
|
|
|
1.995 |
|
|
2.053 |
|
|
2.054 |
|
|
2.028 |
4. 结论
二维变系数G-方程在金融和物理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然而,由于变系数和多维问题的复杂性,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比传统的二维G-方程复杂得多。本文构造了二维变系数G-方程的ADI格式,并进行了详细的稳定性分析。同时,通过数值算例比较了不同方案下不同网格点的数值解和误差,直观地证明了ADI格式的有效性。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上海理工大学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CFTD2023YB38)资助。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