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应对路径分析
Analysis of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Response Path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ongqing
DOI: 10.12677/mm.2025.152052, PDF, HTML, XML,   
作者: 孙文靓: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重庆
关键词: 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应对路径Population Aging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Response Path
摘要: 深入分析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与应对策略,利于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道路建设提供有益启示。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和应对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速度超越中国整体水平,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尤为严重,且重庆市内部各区县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上展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空间分布来看,重庆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正由局部地区向全域扩展,且程度由轻度逐渐加深至中重度。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重庆市亟需因地制宜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的普惠性与针对性;打造适老化社会环境,调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加强老年人数字教育,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能力。
Abstract: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response strategies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ongqing is beneficial for providing useful insight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 roads to actively respond to population ag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the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pattern and coping path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ongqing.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aging rate of the population in Chongqing exceeds the overall level of China, and the pressure of population aging faced by the urban clusters in northeastern and southeastern Chongqing is particularly severe. Moreover, there are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the aging process among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within Chongqing. In term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trend of population aging in Chongqing is expanding from local areas to the whole region, and the degree is gradually deepening from mild to moderate to severe. To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s of population aging, Chongqing urgently needs to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basic elderly care service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universality and pertinence of elderly care services; Create an aging friendly social environment and mobilizing the enthusiasm of elderly people for social participation; Strengthen digital educ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participate in society.
文章引用:孙文靓.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应对路径分析[J]. 现代管理, 2025, 15(2): 158-165. https://doi.org/10.12677/mm.2025.152052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人口老龄化进程持续加速。据《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2.97亿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2.17亿人,分别占总人口的21.1%和15.4%,标志着我国已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人口老龄化本身并不可怕,其实质是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老年人口比例自然上升的社会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1]。因此,能否理性看待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并做好相应的应对举措是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和关键。

在老龄化应对策略上,国际社会已实现了从消极老龄观[2]向积极老龄观[3]的深刻转变,并逐渐形成了积极老龄化理论[4],该理论已成为全球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关键政策制度和重要战略计划[5]。我国也已对其作出政策反应和本土解读[6],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首次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继续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的重大任务。这一系列战略部署表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我国老龄工作的主流和主线[7],需要各地加强实践探索,走出一条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道路。

目前,学界关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十分丰富,研究区域涵盖了全球[8]、国家[9]、流域[10]、省份[11]及城市[12]等多个尺度,提出的对策也多聚焦在构建适老化社会[1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14]及优化生育政策[15]等领域。然而,第一,这些研究往往侧重于较大尺度的宏观分析,即使是以城市作为研究单元,也多局限于城市整体层面,对城市内部各区县层面的微观探讨尚显不足。第二,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相关对策更多是基于国家宏观层面,缺乏对地方特色模式的探索。

重庆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节点和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支撑力量,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不仅直接关乎自身的繁荣稳定,更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布局与潜力挖掘具有深远影响。依据全国第六、七次人口普查数据,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率在全国分别位居第一与第二,这一数据深刻揭示出重庆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之严峻。鉴于人口老龄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因此,有必要加强对重庆市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的关注,深入研究其内部区县的人口老龄化发展状况,以便及时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从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综上,本文基于第五、六、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后文简称“五普”“六普”“七普”),采用ArcGIS软件,分析2000~2020这二十年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格局,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重庆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以此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特色道路的构建提供“重庆经验”。

2.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格局

2.1. 研究区

以七普的统计数据作为研究区划分标准,重庆市共有38个区县,包括26个区、8个县、4个自治县。需要说明的是,璧山、铜梁、潼南、荣昌、开州、梁平、武隆等区在五普和六普期间分别为璧山县、铜梁县、潼南县、荣昌县、开县、梁平县、武隆县;而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等区在五普期间分别为长寿县、江津市、合川市、永川市、南川市;在五普和六普期间,綦江区原涵盖綦江县和万盛区,大足区原涵盖双桥区和大足县。另外,重庆致力打造“一区两群”城镇空间格局。据此,这38个区县可具体划分为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以下简称“渝东北城镇群”)和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三大区域(以下简称“渝东南城镇群”) (表1)。

Table 1.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of Chongqing City

1. 重庆市行政区域划分

区域

区县

主城都市区(21个)

涪陵区、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綦江区、大足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璧山区、铜梁区、潼南区、荣昌区

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6个)

黔江区、武隆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11个)

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

2.2.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时序演变特征

总体来看,如图1所示,第一,重庆市2020年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较2000年增加了303万人,年均增加15万、年均增长4.12%,超过了中国整体水平(3.93%),凸显出重庆市老年人口规模增长之快。第二,二十年间,中国人口老龄化率(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6.96%增加到2020年的13.50%,标志着中国整体进入了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而在此期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率则由2000年的8.01%增加到2020年的17.08%,由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表明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快于中国整体水平。具体而言,重庆市的人口老龄化率在这二十年间累计增长了9个百分点,相较于中国整体水平高出2.5个百分点,进一步印证了重庆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之快。究其原因,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现象不容忽视。重庆相较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这种经济差异驱动大量年轻劳动力选择前往东部沿海等经济更为发达的地区寻求工作机会。这一人口流动趋势直接导致了重庆市本地老年人口比例的相对上升,从而加速了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Figure 1. Size and proportion of elderly population aged 65 and above in Chongqing from 2000 to 2020

1. 2000~2020年重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及占比情况

分区域看,如图2所示,第一,二十年间,主城都市区、渝东北城镇群以及渝东南城镇群这三个区域的人口老龄化年平均增加值均为正值,后十年的数值均高于前十年,且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人口老龄化率的年平均增加值始终高于主城都市区。就增长势头看,三个区域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压力,而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所承受的压力尤为严重。第二,2000~2010年、2010~2020年、2000~2020年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率的年平均增加值分别为0.3710、0.5360、0.4535,三个时间段下,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的人口老龄化率年平均增加值均高于重庆市整体水平,主城都市区的数值均低于重庆市整体水平,再次说明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压力之大。究其原因,主城都市区作为重庆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功能定位更注重经济发展,能够吸引大量资源和人口集聚。相比之下,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则承担着生态保护的重要使命,这一特色定位对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产生了不同导向。这种功能定位的差异,加之经济机会的不均衡分布,促使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的劳动力人口倾向于向主城都市区迁移。这一人口迁移趋势,直接导致渝东北和渝东南城镇群面临着比主城都市区更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

Figure 2. Annual average increase status in population aging rate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ongqing from 2000 to 2020

2. 2000~2020年重庆市各区域人口老龄化率年平均增加状况

分区县看,如图3所示,第一,2000~202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人口老龄化年均增加值均为正值,说明重庆市38个区县均面临着与日俱增的人口老龄化压力,凸显了人口年龄结构转变对全市各区县带来的共同挑战。分时间段看,除铜梁区外,其余区县2010~2020年人口老龄化年平均增加值高于2000~2010年数值,表明重庆市绝大多数区县人口老龄化速度的明显加快与老龄化压力的进一步增大。第二,虽然重庆市整体人口老龄化问题显著,但各区县之间的人口老龄化率年平均增加值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除渝中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永川区、北碚区、巴南区、黔江区、璧山区、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14个区县外,其余24个区县的人口老龄化率年平均增加值在重庆市整体发展水平以上,这一分化现象反映出重庆市在人口老龄化问题上面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此外,进一步探究这14个区县的人口老龄化率增长相对缓慢的原因,一是部分区县存在较高的出生率,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老龄化进程;二是一些区县作为人口外流的主要目的地,吸引了年轻劳动力的流入,从而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老年人口的比例。

Figure 3. Annual average increase value in population aging rate of various districts and counties in Chongqing from 2000 to 2020

3. 2000~2020年重庆市各区县人口老龄化率年平均增加值

2.3. 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分布格局

参照联合国关于老龄化的划分标准,将老龄化阶段划分为未进入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小于7%)、轻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7%)、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重度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21%)四个阶段。基于此,对2000、2010、2020年重庆市38个区县的人口老龄化程度进行分类和空间可视化表达(图4)。

总体而言,重庆市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正由局部地区向全域扩展,且程度由轻度向中重度逐渐演进。具体看,2000年,重庆市老龄化态势初显,仅渝东北城镇群的城口县、巫溪县、开州区、云阳县和渝东南城镇群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黔江区这6个区县尚未触及老龄化门槛,其余32个区县均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至2010年,老龄化态势在重庆市全面铺开,38个区县均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行列。其中,主城都市区的铜梁区和江津区两地老龄化进程加速,率先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余36个区县则仍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进入2020年,重庆市的老龄化格局进一步分化。主城都市区的渝北、江北、南岸、大渡口、九龙坡、沙坪坝六区仍处于轻度老龄化社会阶段。与此同时,合川区与渝东北城镇群的忠县两地老龄化问题尤为突出,步入了重度老龄化社会,其余30个区县则普遍迈入中度老龄化阶段,显示出全市范围内老龄化程度的普遍加深。另外,值得说明的是,2020年,主城九区作为主城都市区乃至重庆市的核心地区,其老龄化程度几乎为全区或全市最轻,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区则沿着主城九区分布,呈较为明显的逆“核心–边缘”结构特征。究其原因,主城九区作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丰富的区域,能够吸引青壮年劳动力流入,从而稀释了本地老年人口的比例,减轻了老龄化压力;而外围区域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就业机会相对有限以及人口外流等因素,导致老年人口比例相对较高,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

注:本图基于自然资源部标准地图服务系统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S (2019)-1822号的标准地图绘制,底图未修改。

Figure 4.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aging degree in Chongqing based on data from the Fifth, Sixth, and Seven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4. 基于五普、六普、七普数据的重庆市老龄化程度的空间分布图

3. 重庆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路径探索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对积极老龄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和操作性升级,这需要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和行动,推行全面且综合的人口老龄化治理策略[6]。面对重庆市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加之各区县老龄化进程的显著差异与区域不平衡,重庆市在应对这一挑战时,必须紧密贴合人口老龄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因地制宜构建和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从而在物质层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坚实支撑。同时,积极老龄化理论的核心在于促进老年人的社会活动参与[16]。为此,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与强化老年人的社会参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不仅能够激发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内在动力与积极性,还能形成更加和谐的社会关系,从而在精神层面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柔性支持。

3.1. 因地制宜健全完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的普惠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秉持普惠性原则,通过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可及、价格可负担、质量有保障的普遍性和实惠性养老服务[17],既确保养老服务能够覆盖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健康管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又通过标准化、专业化管理,确保每项养老资源与养老服务都能实现高质量供给,以此从供给端解决好重庆市养老服务“有没有”和“好不好”的两大问题。另一方面,秉持差异化原则,重庆市各区县应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本地老年人口数量和养老需求实现可量化监测和分析,在增量供给上,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的养老服务供给计划,合理配置养老资源和服务设施,确保养老服务能够精准对接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在存量供给上,结合各区县特色,探索“养老 + 医疗”“养老 + 旅游”“养老 + 科技”等新型养老服务模式,以此盘活并高效利用现有养老资源,提高其使用效益。

3.2. 打造适老化社会环境,调动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

一方面,在硬件设施改造上,应增设无障碍设施以确保行动不便老年人的出行安全,或是调整公共场所字体大小以确保信息可读,增设休息区为老年人提供休息便利,通过全面考虑并解决老年人社会参与过程中会面临的各类问题,为老年人创造更加友好和便捷的生活空间,以此全方位提升老年人的生活便利性和舒适度。另一方面,在社会氛围营造上,利用媒体平台广泛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营造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或是举办讲座、展览等形式展示老年人丰富多彩的生活与贡献,以提升社会对老年人价值的认识,从而加强积极老龄观的社会文化建设。

3.3. 加强老年人数字教育,提高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能力

老年数字鸿沟作为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排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18]。重庆市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市之一,需要对老年数字鸿沟问题予以必要关注,加强对老年人的“数字反哺”,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提高新时代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能力。一方面,充分发挥社区、各级各类学校的力量,为难以接触智能产品的老年人提供公共智能服务和产品的使用指导,确保老年人能够享受到智能生活的便利,提高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的社会参与能力。另一方面,加大对老年人群体的互联网反诈防骗宣传与科普,提高老年人对于互联网诈骗信息的甄别能力和防范意识,确保老年人在享受数字生活的同时,能够安全、放心地使用智能产品。

参考文献

[1] 王桂新. 中国人口老龄化: 未来挑战与应对策略[J]. 国家治理, 2022(10): 50-56.
[2] Butler, R.N. (1969) Ageism: Another Form of Bigotry. Gerontologist, 9, 243-246.
https://doi.org/10.1093/geront/9.4_part_1.243
[3] Gergen, M.M. and Gergen, K.J. (2001) Positive Aging: New Images for a New Age. Ageing International, 27, 3-23.
https://doi.org/10.1007/s12126-001-1013-6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10665/67215/1/WHO_NMH_NPH_02.8.PDF
[5] 娄成武, 于慧. 我国的积极老龄化策略: 认知转向、现实挑战与实践进路[J]. 社会科学辑刊, 2024(1): 181-190.
[6] 胡湛, 孙昕. “何以战略”与“以何战略”: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J]. 人口研究, 2024, 48(5): 3-16.
[7] 杜鹏.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道路[J]. 人口研究, 2022, 46(6): 17-22.
[8] Wang, S. (2020) Spatial Patterns and Social-Economic Influential Factors of Population Aging: A Global Assessment from 1990 to 2010.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53, Article ID: 112963.
https://doi.org/10.1016/j.socscimed.2020.112963
[9] 项鑫, 王乙. 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特点、原因及对策[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1, 41(18): 4149-4152.
[10] 亓广志, 王志宝, 赵娜娜. 黄河流域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22, 38(3): 301-310.
[11] 甘柔柔, 王俊鑫, 张秋. 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广东省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 统计与管理, 2019(9): 35-38.
[12] 方丰, 张海彦, 徐冬. 重庆人口老龄化现状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5, 25(S1): 426-429.
[13] 王金营, 朱骏惠. 应对人口老龄化需适老化: 基础设施与社会人文[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1(5): 91-99.
[14] 陈功.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保障的战略思考[J]. 社会保障评论, 2024, 8(5): 57-72.
[15] 于也雯, 龚六堂. 生育政策、生育率与家庭养老[J]. 中国工业经济, 2021(5): 38-56.
[16] 胡宏伟, 李延宇, 张楚, 等. 社会活动参与、健康促进与失能预防——基于积极老龄化框架的实证分析[J]. 中国人口科学, 2017(4): 87-96, 128.
[17] 白维军. 普惠型养老服务: 释义、短板与发展策略[J]. 中州学刊, 2023(4): 71-77.
[18] 谢永飞, 刘轶锋. 健康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数字鸿沟: 成因与治理[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 51(5): 12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