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组织文件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以《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为例
Linguistic Featur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or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The Case of the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摘要: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组织发布的文件的影响日益增大。这些文件的语言特点和在翻译时使用的策略对其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的传播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为例,基于文本类型翻译理论,结合翻译实践,对语言风格和语言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国际组织文件的翻译需要对专业领域有一定了解,还需要翻译者具有跨文化沟通的能力,以确保文件在多语言环境中的有效传播和实施。
Abstract: As globalization deepens, the impact of documents issued by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s increasing.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documents and the strategies used in their transl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ir dissemination i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Taking the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issued by UNESCO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ext type transla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language style and language features in combination with translation practice. The translation of documents of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requires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fessional field, and also requires the translator to have the ability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dissemin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documents in a multilingual environment.
文章引用:杨娜. 国际组织文件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以《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为例[J]. 现代语言学, 2025, 13(3): 34-3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5.133226

1.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国际组织在全球范围内发布的文件在促进跨国合作和推动国际政策的制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作为全球教育领域的重要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各类政策文件对全球教育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产生的广泛应用,UNESCO发布了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为全球教师提供了关于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指导性框架。然而,国际组织发布的文件往往涉及复杂的政策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这对其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和理解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及其翻译策略,特别是在多语言环境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本文以UNESCO发布的《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为例,分析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风格和特征,重点从正式性与规范性、术语的专业性、语言的简洁性与可读性等方面进行讨论。结合翻译实践,讨论《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的语言特点。基于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讨在处理跨文化适应性和表达精确性等方面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本研究不仅为国际组织文件的翻译提供理论指导,更为全球教育政策的有效传播和实施提供策略支持。准确且有效的翻译是确保国际教育文件能够被广泛理解并贯彻实施的关键。因此,深入探讨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对提升跨文化沟通、促进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 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

国际组织发布的文件通常具有鲜明的语言特点,这些特点与文件的文本类型密切相关。作为信息型文本,这类文件的主要功能是传递事实、信息和知识,而非注重形式的表现。因此,文件的语言风格强调逻辑性和准确性,力求清晰地呈现政策内容和学术观点。这些文件往往采用高度正式且规范化的语言,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并确保其在国际法律、政策及跨国合作中的权威性与约束力。正式性和规范性不仅体现在词汇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句法结构的严谨性上,往往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明确的表述。与此同时,这些文件通常涉及大量专业术语,涵盖特定领域如教育、环境、卫生、法律等,这要求译者不仅要具备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领域内的术语规范。为了确保术语的统一性和翻译的一致性,国际组织往往会提供专门的术语库或指南。此外,尽管语言正式且具有专业性,国际组织文件仍强调简洁性与可读性,特别是在政策文件、报告和倡议中,语言的简洁性尤为突出。简洁性表现在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式和过多的修辞,确保关键信息能够迅速、有效地传达给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这种简洁与规范之间的平衡,使得文件既能保持严谨的法律效力,又能兼顾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适应性和读者理解的便捷性。因此,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在翻译过程中构成了多重挑战,翻译者需在确保精准传达信息的同时,也要考虑跨文化适配和语言的专业性,确保文件在多语言环境中的传播与理解。

2.1. 正式性与规范性

国际组织发布的文件,要求语言具备正式性和规范性,以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正式性体现在词汇的选择、语法结构的严谨以及表达方式的规范。文本通常使用较为复杂的句子结构和正式的词汇。例如,文件中常见的词汇如“accordance”(依照)、“pursuant to”(依据)、“hereby”(特此)等,都是正式且法律化的表达。这种语言风格能够确保文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使其在国际法律和政策领域中具有约束力。同时,联合国文件通常采用规范的表述方式,避免使用模糊或不明确的语言。每一个术语和表达都经过严格定义和规范,以确保在多种语言之间翻译时,意义不会发生偏差。这种高规范化的语言有助于促进跨国界的合作和理解。

2.2. 术语的专业性

国际组织及其下属机构发布的文件,尤其是在涉及全球性问题如教育、环境、发展、卫生等领域时,常常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这些术语不仅涉及具体的学科领域,如教育学、法律学、环境科学等,还包括一些国际组织自身定义的专有名词和国际法规术语。译者在翻译这类文件时,如何准确传达这些术语的定义和内涵是一个重大挑战。译者不仅需要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还需要熟悉相关领域的术语规范。为了保持术语的一致性,相关组织通常会制定专门的术语库或手册,帮助读者准确理解。

2.3. 语言的简洁性与可读性

准确、清晰、精炼和一致是联合国文件起草者追求的目标,也是联合国文件的主要特点[1]。尽管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通常较为正式、规范,并且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但它们在表达上也具有一定的简洁性和可读性。特别是在政策文件、报告和倡议中,语言简洁、清楚的特点尤为突出。简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避免过于复杂的从句和冗长的表达;第二,表述直截了当,避免过多的修辞或模糊的表述。例如,联合国的决议或宣言通常采用明确的动词,如“urge”(呼吁)、“recommend”(建议)、“affirm”(确认)等,这些词语在表达上具有直接性,能够清晰地传达文件的目的和意图。

此外,联合国文件也强调可读性,通常会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词汇或过于技术化的语言,使其能够被广泛理解。为了增强可读性,文本的结构通常清晰,分节有序,使用小标题和列表等形式帮助读者理解和获取关键信息。简洁性与可读性虽然与正式性和规范性有时会形成某种张力,但在国际组织文件的写作中,通常会平衡二者关系。这种平衡使得文件既具备严谨的法律效力,又能够确保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容易理解。

3. 《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的翻译策略分析

3.1. 文本特点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卡塔琳娜·莱思(K∙Reiss)根据布勒的语言功能模式把文本划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表情型、信息型和操作型。莱思指出,信息型文本主要是表现事实、信息、知识、观点等,其语言特点是逻辑性较强,文本的焦点是内容而不是形式;翻译时应以简朴明了的白话文传递与原文相同的概念与信息[2]

《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作为一份正式的教育领域指导框架文件,属于信息型文本。其语言特点具有高度的规范性、专业性和清晰性,涉及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等多个领域。框架中使用了许多专有术语,确保文件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常见的术语包括“human agency”(人类主体性)、“AI-assisted teaching”(AI辅助教学)、“ethics of AI”(AI伦理学)等。这些术语不仅反映了教育领域与AI技术交汇的特点,也明确界定了教师应具备的具体能力和知识。

《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中的句法结构严谨,使用较为正式和规范的表达。句子通常较长,包含多个从句或修饰语,以便清晰、详细地阐述概念和要求。例如,“When introducing AI in education, legal protections must be established to protect teachers’ rights, and long-term financial commitments need to be made to ensure inclusive access by teachers to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s and basic AI tools as vital resources for adapting to the AI era.”该例句使用了多个非谓语动词,力求做到信息的精准和全面表达。

3.2. 翻译难点

翻译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主要存在于两个方面: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词汇层面涉及词义选择和词性的转换,在不同语境下选择适当的词义和进行词性的转换,对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具有关键性作用。对于信息型文本来讲,其在进行描述和表达的过程中,会运用较为复杂的句法。很多信息型文本的句法种类比较多,涉及主动句、被动句、复合语句等。句法结构的差异不仅体现在语言形式上,还可能导致信息传达方式的不同。信息型文本的翻译不仅要传达知识性内容,还需保持逻辑性和条理性。因此,译者必须深入分析源语言的句法结构,合理重组,确保读者能够流畅理解文本信息。译者在处理多种类型句式时,还应关注跨文化交流中的语言差异,避免直译带来的误解,确保翻译既准确又自然。

3.3. 案例分析

3.3.1. 词汇层面

例1:① the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AI CFT)

教师AI胜任力框架

② When training programmes are designed to help teachers progress from ‘Acquire’ to‘Create’, all five aspects should be targeted and integrated as a part of the expected competency development.

译文:培训计划旨在帮助教师从“获得”级别进步到“创造”级别,应将五个方面都作为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预期能力发展的一部分。

分析:在这两个例子中都出现了“competency”一词,且“competency”是原文本中的一个高频词,结合牛津词典中的释义和该词出现的不同语境,以及目的语读者的可接受性。译者将“competency”分别翻译成了“胜任力”和“能力”。在the AI competency framework for teachers (AI CFT)中,“competency”强调:作为教师,如何在教育领域中正确使用AI是一种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能力,由此,才能够在AI背景下胜任教师这份职业,将AI应用到教育教学发展当中。而在②中,强调教师能力的进阶,以及达到预期能力发展目标。

例2:Finally, it can also exacerbate the worldwide shortage of qualified teachers through disproportionate spending on technology at the expense of investment in human capacity development.

译文:最后,由于技术投入不均衡,代价是对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投资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剧全球合格教师的短缺问题。

分析:本例句涉及对介词短语“at the expense of”的翻译处理。在这个句子中,介词短语成分起到状语的作用,笔者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将原文信息中的“减少”一词进行补充翻译。增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加准确易懂,避免造成信息缺失。

例3:Prior generations of ICT tools tended to be deterministic, with the same inputs always leading to the same outputs.

译文:早期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工具通常具有确定性,因为相同的输入总会产生相同的输出。

分析: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与原文的内容信息和功能上的等值,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完全对应,所以,为了避免翻译实践中出现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对应,词性转换法成为人们在翻译实践中必选的翻译技巧,以表层结构形式的偏离换取内容或信息的一致[3]。在例句3中,将形容词翻译成汉语中名词,更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而且在汉语中,名词性表达具有优势。

3.3.2. 句子层面

联合国文件强调准确、清晰、精炼和一致,在确保句子准确的基础上,可以对句子进行进一步优化,从而使句子既达意又简洁明了[4]。在《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一文中,多复合句、被动句和非谓语动词的使用。

例1:Indeed, where previous generations of ICT tools focus more on facilitating routine tasks, AI tools tend to replace human decision-making based on predictions of patterns drawn from the analysis of extensive data of past examples.

译文:事实上,前几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工具更注重使常规任务便利化,

而AI工具则倾向于通过分析大量历史实例数据来进行模式预测,替代人类的决策。

分析:为了信息的充分传递,且保证信息的精准,该句中使用了较多的短语和从句来整合信息,要顺畅翻译这种类型的句子,需要先理清主从句和各个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例如因果关系、限定关系和时间顺序等,需要将句子拆开和进行信息重组。在这个例句的翻译实践中,笔者调整了各个成分的顺序,对信息进行重新整合,使译文流畅易懂。

例2:This can be largely explained by the lack of knowledge on how to define teachers’ roles and competencies in the context of growing human-AI interactions in educational and pedagogical practices.

译文: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人与AI在教育和教学实践中的互动日益增强,在此背景下,人们对如何界定教师的角色和能力缺乏了解。

分析:对于信息型文本中被动句的翻译,需要尽量进行客观的陈述,通常需要将被动句转换为主动句进行翻译;同时,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尽量略去相关的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才能够更好地凸显信息型文本科学性和严谨性的特点[5]。笔者将例句中的“be largely explained by”被动转主动,同时对主语进行了补充,译成“这种情况”,避免了指示代词的指代不清楚的情况。

例3:Competency aspects stand for the interlinked key elements of knowledge, skills, values, and attitudes that teachers need to develop in order to integrate AI effectively and ethically into their teaching practices, in the facilitation of learning, and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译文:能力方面代表了教师需要培养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等相互关联的关键要素,以便在促进学习和专业发展过程中,将人工智能有效且合乎道德地融入到他们的教学实践当中。

分析:为了使句子更加清晰,译者根据句子的逻辑关系,将信息进行排列重组,显化句子逻辑。实施句式转换与结构调整是应对两种语言结构差异的有效翻译措施。译者在翻译时需考虑语法、词序、表达习惯的差异,进行适当调整以确保翻译的自然流畅[6]。将定语从句进行前置处理,而将“the interlinked key elements”灵活处理,放在句末,表达更加流畅。同时,将目的状语译成单独的一个句子,体现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专业的联合国文件译者需要“眼观六路”,敏锐地捕捉上下文中所载的事实和背景信息,理清修饰对象,使译文既在语言形式上顺畅自然,内部逻辑链条也清晰连贯[7]

通过对《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的翻译策略分析,本文揭示了信息型文本在翻译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词汇选择、词性转换和句法结构的调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关注文本的专业性和规范性,采取恰当的策略如词性转换、增译、顺序调整等,确保原文的科学性与逻辑性得以准确传递。译者需优化译文的流畅性与可读性,确保信息的精准传播和文化的无缝对接。通过这些翻译策略的有效应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国际组织文件在多语言环境中的传播与实施。

4. 结论

本文基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发布的《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分析了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特点与翻译策略,结合文本类型翻译理论,探讨了其语言风格的正式性、规范性、术语的专业性以及语言的简洁性与可读性。研究表明,国际组织文件的语言不仅具有高度的严谨性和规范化,还要求翻译者具备跨文化理解和领域专业知识,以确保翻译的精准性与传播的有效性。

通过对《教师的AI胜任力框架》翻译实践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在翻译此类信息型文本时,译者需特别注意词汇选择的准确性、句法结构的合理重组以及跨文化适应性的问题。翻译策略如词汇的转化、增译与顺序调整,能够有效地克服语言差异,确保信息传递的清晰和流畅。此外,针对复杂句法和专业术语,译者应保持文本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同时兼顾可读性和文化适配,避免字面直译带来的误解。本文的研究有助于深化对国际组织文件翻译的理论理解,尤其是在多语言环境中的翻译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涉及的文本类型与语言背景较为有限,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展到不同国际组织文件类型的比较分析,探索更多翻译策略,以提升全球教育政策文件的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曹菡艾, 赵兴民. 联合国文件翻译[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6.
[2] 张美芳. 文本类型理论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J]. 中国翻译, 2009, 30(5): 53-60+95.
[3] 罗红霞. 英汉翻译中的词性转换[J]. 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2): 113-116.
[4] 林楚威. 联合国会议文件长句翻译难点及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
[5] 王义荣. 文本类型翻译理论在信息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7, 16(3): 189-190.
[6] 胡启凡. 英汉翻译中的语言特征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J]. 英语广场, 2024(21): 23-26.
[7] 陈丽艳. 联合国会议文件逻辑连贯难点及翻译策略[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