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作为我国的重要媒体之一,《中国日报》致力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进行英语外宣时,译者常常会遇到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与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是某个地区或某种文化的特有词汇[1]。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列举典型翻译实例,通过分析在翻译《中国日报》中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各种翻译方法,研究和分析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同时也认识到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从而促进中国文学作品更好地在西方传播。
2. 目的论
传统的翻译理论深受新兴的德国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影响。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它广泛地应用于当今的翻译实践和研究中[2]。目的论的核心思想是,在整个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翻译行为的目标。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兴起的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首先,Reiss将功能范畴引入到了翻译批评之中[3]。此后,Vermeer进一步发展了Reiss的观点,认为翻译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则,是有目的的行为,翻译目的论由此形成[4]。再后来,Mantari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最后,Nord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理论,对功能翻译理论进行了整体上的改进[5]。在所有的功能主义翻译方法中,Vermeer的目的论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6]。
Vermeer指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7]。具体而言,目的论的三原则包含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首要原则,要求翻译应达到一定的交际功能。由于翻译文本的类型不同,翻译的目的会存在差异,比如,在进行文学翻译和法律文本翻译时,文学往往会涉及文化背景,在翻译时译者的翻译目的是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进行理解,而法律文本的翻译要求严格,译者的翻译目的在于做到严谨、规范。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不仅要让读者理解,还要让读者能够接受。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但是具体的程度还需要考虑译者的翻译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
与其他翻译理论相比,目的论的优势在于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够帮助译者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充分考虑读者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采取灵活的翻译方法。虽然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理论的束缚,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译者可能会对原文进行过度的改写,导致原文和译文所传达的含义有较大的差异。
3. 文化负载词
文化负载词作为彰显民族特征的词语,反映了独特的文化背景[8]。奈达将文化负载词分为五类:语言文化负载词、生态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和物质文化负载词[9]。
语言文化负载词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属于自己文化特色的词语,比如成语、谚语等。这些词语在语言的发展中被保留下来,反映了独特的文化内涵;生态文化负载词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由于每个地区的生态气候、自然环境有所不同,所产生的相关词汇也会有差别;宗教文化负载词与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很多词语;社会文化负载词与社会习俗的关系十分密切。由于社会习俗的差别,往往会产生一些反映特定习俗的词汇;物质文化负载词指的是各民族独创的物质文化,包括人们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物质产品等。
4. 数据收集与分析
本研究将《中国日报》中的文化负载词及其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首先,笔者通过阅读《中国日报》中的新闻,对文化负载词进行筛选。其次,在文化负载词收集完毕后,笔者将从目的论视角下对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进行分析。最后,将分析出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类。换言之,本研究将在目的论视角下进行数据收集与分析以探究《中国日报》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方法。
5. 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方法
5.1. 直译
例1:乡村振兴扎实推进。
Solid progress was made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目的原则强调翻译翻译要达到的预期的效果。在例1中,翻译的目的是向英语读者介绍我国的“乡村振兴”政策。译者采用了直译的翻译方法,将“乡村振兴”译为“rural revitalization”。译者的翻译目的是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rural revitalization”能够直接明确地传达我国的政策。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了目的原则,将“乡村振兴”进行直译准确地传递给目标读者,实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
例2:据财政部网站消息,国家已在2024年预算中安排120亿元,用于支持“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A total of 12 billion yuan has been earmarked from this year’s central budget to offer financial support for the 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Program,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on the website of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忠实性原则指的是翻译应该忠实于原文。在例2中,译者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直译为“Three-North Shelterbelt Forest Program”,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作为典型的文化负载词,“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具有特定的文化和地域背景。在翻译中,译者充分考虑了忠实性原则,选择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含义,没有进行改写和解释,体现了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
5.2. 意译
例3: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必须践行好大农业观、大食物观。
As China has a large population, we must adopt an 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and food.
连贯性原则要求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能够被理解和接受。在例3中,译者选择了意译的翻译方法,译者充分考虑了连贯性原则,对原文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以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如果将“大农业观”和“大食物观” 直译为“big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and food”会让英语读者难以理解,因为在英语中,“big”并不能准确表达“全面”的含义。为避免这一情况,译者通过意译的方法,将原文翻译为“all-encompassing approach to agriculture and food”,“all-encompassing”更贴近原文中“大”的含义,这有助于英语读者理解,符合连贯性原则。
例4:我们积极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带来的影响,出台一系列政策“组合拳”,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We have proactively responded to the impacts of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at home and abroad. We have adopted a full range of policies to make solid gains in pursu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在例4中,基于连贯性原则,译者采取了意译的翻译方法。在中文中,“组合拳”是一个常见的比喻,指的是多种政策相互配合。如果直接将“组合拳”翻译为“combination blow”或“combination punch”,可能会让目标语言读者误解为拳击运动,从而导致误解。因此,译者选择了将原文意译为“a full range of policies”,即一系列政策。在这个例子中,译者充分考虑了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准确清楚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
5.3. 增译
例5:从腊月二十八到腊月三十,人们还会在大门上贴对联、在窗户上贴剪纸、在室内墙上贴年画,来表达美好祝愿。
In the days between 28th and 30th of La Yue, people also put on couplets on the gates, paper-cutting decorations on the windows, and New Year pictures on the walls of their homes to express their best wishes.
在例5中,原文中的“剪纸”是我国春节中的事物,译者为有效传达其文化内涵,实现预期的交际目的,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方法,帮助英语读者理解。由于“剪纸”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所以译者通过“paper-cutting”来说明“剪纸”的形式,又通过增译补充了“decorations”,指出了“剪纸”所具有的装饰功能。通过增译,译者传达了“剪纸”的字面含义,同时帮助英语读者理解它在我国传统节日中的作用。通过采取增译的翻译方法,译者旨在准确传达我国文化习俗的内涵,体现了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例6:中国发展必将长风破浪、未来可期!
China will continue to surge ahead, cleave mighty waves, and advance toward a great future.
在例6中,译者的翻译目的是强调我国发展不断前行,具有美好前景。通过采取增译的翻译方法,强调了我国发展奋勇前行的姿态。具体来说,译者通过在“waves”的前面加上了修饰语“mighty”,使表达更具冲击力,指出勇于面对强大挑战的含义。此外,如果将“未来可期”直译为“the future is promising”或“the future is expected”,虽然能够反映字面含义,但体现不出我国发展的动态过程。通过增译为“advance toward a great future”,译者强调了我国发展的持续性与动态性,能够让英语读者理解我国持续向好发展的势头。在这个例子中,译者采取了增译的翻译方法,体现了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成功地达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
例7:在陕西部分地区,立春有佩燕子的习俗。
Wearing fabric swallows is a custom in some regions in Shaanxi.
在例7中,“佩燕子”指的是在立春这天,人们在胸前佩戴彩绸制作的“燕子”。如果单纯翻译为“wearing swallows”,不熟悉中国传统习俗的英语读者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译者采用了增译的翻译方法,通过增译“fabric”,译者旨在指出“佩燕子”是由布料制作的,而不是一个实际的燕子。通过增译,译文能够更加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从而帮助英语读者清楚地理解“佩燕子”的含义,体现了目的论中的连贯性原则。
5.4. 音译
例8:2025年1月15日,纪念遵义会议90周年大会在贵州遵义举行。
A conference was held on January 15, 2025 in Zunyi, southwest China’s Guizhou Province, to mark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Zunyi Meeting.
在例8中,译者强调了忠实性原则,通过采取音译的翻译方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发音,又准确传达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做到了忠实于原文。具体来说,将“遵义”音译为“Zunyi”能够准确传递该地名的发音,同时保留了原文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这种方法,译者忠实地保留了中文地名的特色,体现了目的论中的忠实性原则。
5.5. 音译 + 增译
例9:最常用的祝福语有恭喜发财、万事如意、身体健康。
Gong Xi Fa Cai (congrats for being more prosperous and better off), Wan Shi Ru Yi (everything goes as you wish), Shen Ti Jian Kang (being fit and healthy) are among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greeting terms.
在例9中,基于目的原则,译者旨在确保英语读者能够理解这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祝福语。译者采用了音译与增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在翻译祝福语时,译者保留了文化负载词的汉语拼音,并在后面补充了具体的含义。例如,“恭喜发财”指的是希望对方更加富裕,“万事如意”是祝愿对方一切事情都如他所愿,“身体健康”指祝福对方保持健康。译者在翻译时先保留文化负载词的汉语拼音,随后分别增译为“congrats for being more prosperous and better off”,“everything goes as you wish”,“being fit and healthy”。总的来说,通过采用音译与增译相结合的翻译方法,译者准确地传达了这些祝福语的含义,实现了预期的交际目的,体现了目的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的运用。
6. 总结
本研究以目的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日报》中的文化负载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译者对其进行翻译时所采取的翻译方法。具体而言,译者主要采取了直译、意译、增译、音译、音译+增译五种翻译方法。研究发现,在翻译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有助于英语读者了解我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最后,本研究希望能为译者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提供一些借鉴,更好地在国际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