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在全球化和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下,能源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随着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和能源政策的不断演进,跨文化和跨语言的能源信息交流变得尤为重要。能源文本,包括研究报告、政策文件和学术论文等,其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全球能源合作的效率和效果。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法结构、表达习惯乃至思维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能源文本翻译中的词类转换问题尤为突出。这些差异不仅涉及语言表达的表层结构,更深刻地反映了两种语言在认知和文化层面的差异。本文以语法隐喻为基础,探讨了能源文本翻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尤其是名词化和形容词化的概念语法隐喻。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为能源文本翻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并指出译者在处理词类转换时可能面临的挑战。尽管本研究的探索是有限的,但我们期望能够为能源翻译领域的研究贡献一份力量,并为能源领域的国际交流提供更加精准的语言支持。
2. 语法隐喻理论框架
笔者在此选用了语法隐喻作为切入角对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词类转化方法进行分析。“语法隐喻”一词首次出现于在Halliday《功能语法导论》,到1994年又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语言学把语义层和语法层之间的交叉耦合,或者说是语法意义的非一致式的投射现象称为语法隐喻[1]。在韩礼德语法的一致性关系里,动词用来表示动作或过程,名词用来表示参与者,形容词表示特征等。“一致式”从语言的概念意义上讨论,主要指的是通过使用名词体现事件过程的参与者,用动词体现过程本身,用形容词体现事物的特征,用副词或者介词词组体现时间地点等环境成分。而非一致式或“隐喻式”,即和一致式对应,指的是一些打破常规的用法,比如,通过使用名词来体现过程等,从而使得词汇语法层所表达的表层意义和话语层所表达的深层意义变得不一致[2]。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我们常常发现原关系的变化,比如把动词、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句子转化为词组,这种变化叫做语法隐喻。
概念语法隐喻包括名词化、动词化和形容词化三种类型,其中,名词化是最主要的类型。名词化在科技文体中大量存在,如本次翻译实践的能源类文本中,由于能源类文本的专业性以及客观性,对名词化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这种结构可以减少句子或分句的出现,又包含大量信息,反应能源文本的严肃性和客观性。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的复杂程度由其级阶转移和性状转移的复杂程度和与之相关的其他成分(如环境成分、关联成分等)发生转移的复杂程度共同决定。其他相关成分发生相应转移后成为该名词化概念语法隐喻的修饰语。修饰语的数量越多,说明名词化的程度越复杂,隐喻性也就越强[3]。
3. 词类转换案例分析
本篇案例主要从语法隐喻视角探讨翻译过程中词类转换法的使用。词类转换(Part of Speech Shift)是翻译中的一个常见方法,是指在语言使用中,一个词从一种词性转变为另一种词性的现象。笔者在案例分析中主要着眼于名词化隐喻和形容词化隐喻两部分。
3.1. 名词的转换
英语动词的使用受到形态变化规则思维的限制,一个句子通常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大量本应由动词表达的概念,很多由名词来表达[4]。英语为显示客观性,经常使用名词,而汉语中动词使用频率高,动态感显著,因而在英翻汉时将英语名词转译为汉语动词是翻译活动中最常见的转换现象,但也有将英语名词转换成汉语其他词性的现象[5]。名词化(nominalization)指词性作用的名词性转化,如起名词作用的非谓语动词和与动词同根或同形的名词,也包括一些形容词来源的名词。这些词可起名词的作用,也可表达谓语动词或形容词所表达的内容,常伴有修饰成分或附加成分[6]。
3.1.1. 名词或名词短语转换为动词
名词化(nominalization)是英语中常见的现象,名词化主要指用名词(短语)来表达原来属于动词(短语)所表达的信息,如用名词来表达动作、行为、变化、状态等[7]。通常对于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动作名词,其本身就具有动词含义,以动词的方式来翻译这些抽象名词,可以使汉译更加通顺,符合汉语动词优势的实际,提高译文可读性[8]。S. Potter [9]在Changing English一书中指出“名词优势于动词”的倾向(predominance of nous over verbs)。R. Quirk [10]在《当代英语语法》(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中说,人们会发现,科技文献中的语言与语法关系更为复杂,分句经常“名词化”。
【Example 1】
【Source Text】Electricity generation and biofuels for mass transport are the major concerns for new energ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Target Text】新能源的研究和应用主要聚焦于发电和用于大众运输的生物燃料。
【Analysis】本句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名词化隐喻,将名词转化为动词。原句中,“concerns”以名词形式出现,表示“关注”的意思,由动词“concern”转换而来。英语中名词的运用大都由于表示抽象的概念的需要,本句中通过将“concern”转化为名词,“concerns”带有了一定的学术性和抽象性,便于系统化的呈现信息。而中文倾向于使用动词表达动态过程,故而隐喻式中将动词“concern”转换为名词的形式来体现“聚焦”这一状态,使概念的表达更为生动形象,实现了名词化隐喻中的动词名词化。英语倾向多用名词,因而叙述呈静态(static);汉语倾向于多用动词,因而叙述呈动态(dynamic) [7]。翻译时,将“concern”还原为动词形式,译为“聚焦于”,更符合汉语表达习惯,言简意赅,也实现了词类转换。
【Example 2】
【Source Text】Offshore wind, in particular, could be an attractive energy source, as it allows for hydrogen to be produced offshore and sent back to shore, rather than electrons—thus alleviating congested power grids.
【Target Text】海上风能尤其受人青睐,因为它可以在海上产生氢气,而不是仅仅依靠氢气发电。
【Analysis】原句中的“electrons”是一个典型的名词,它源自动词“electrify”。这种名词化的表达体现了英语中名词化隐喻的特点,使得叙述更加抽象和概括。此隐喻式中将动词“electrify”转换为名词的形式,也是名词化隐喻中的动词名词化。英语倾向于多用名词而使叙述呈静态。这种名词优势往往可以使表达比较简洁,造句比较灵活,行文比较自然,也便于表达较为复杂的思想内容[7],但英语中频繁使用名词化形式,使语言更为精炼,有时可能会导致表达不够具体或模糊。将“electrons”直译为“电子”可能导致概念不清楚,文句冗长、含糊、缺乏生命力,如本句若保留名词,则会翻译为“而不是电子”,这种表述概念模糊,读者没法理解其中的逻辑内涵,故而进行汉译时,将原句名词译为动词,解释出了这一过程,译为“依靠氢气发电”,如此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明确地传达了能源转换的逻辑,增强了句子的可理解性和流畅度。
【Example 3】
【Source Text】There are economic and technical challenges to be overcome, and not all countries will pursue nuclear energy as an option, but rising climate ambitions in many countries and today’s energy crisis offer reasons to take a fresh look at what nuclear energy can deliver.
【Target Text】发展核能存在一系列经济和技术上的挑战,所以有些国家尚未推广核能。但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日益增长的决心和当今面临能源危机的现状,让各国有理由重新审视核能的作用。
【Analysis】本句中的“take a fresh look”是以名词为中心的名词短语,其名词具有动词意味。通过语法隐喻把“look freshly”名词化为“take a fresh look”,取了一个中性动词“take(empty verb)”对动词的名词形式过渡,这也是名词化一个常见用法,这类动词如“make,offer,give,get”等,意义分量很轻,属于没什么交际意义的“万能动词”(general purpose verb of low communicative value),起语法连接作用。英语中部分以名词为中心的短语可以翻译成动词,短语中含有中心名词,中心名词化具有动作意味,可将短语整体翻译为汉语动词。句中“take”为完成这一动作的动词。“look”在整个句子的结构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整个句子的意义几乎是由这个名词来决定的,这里把这个关键性的名词翻译成动词,省译实意动词“take”[11],译为“审视”,如此更为通顺、流畅,符合汉语动态语言的表达特征,更利于读者接受。
3.1.2. 名词转换为副词
英语中有些抽象名词与句子中其他成分存在密切关联,在翻译时,可以根据名词本身的词义作出词性调整,让整个句子变得更加协调。
【Example 4】
【Source Text】Other sources of flexibility such as hydropower or geothermal face difficulties in scalability or acceptable sites, or have yet to prove themselves commercially in the case of electrolytic hydrogen and CCUS3.
【Target Text】其他具有灵活性的资源,比如水电或地热,有的一旦确定规模无法扩展,有的选址困难,有的在电解制氢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方面尚未显示出其商业价值。
【Analysis】在这句话中,“face difficulties in”原本是动词短语,表示“面临困难”。“Difficulties”是由形容词“difficult”转化而来,使用名词化手段使表达更加严谨。隐喻式“face difficulties in”中“difficulties(困难)”取代了形容词“difficult”,使科技语言更加严密和精细化,体现了名词化隐喻中的形容词名词化。在翻译过程中,若保留原句名词形式,则会翻译为“有的在扩展方面面临困难,有的在合适地点方面面临困难”,句式冗长杂乱,不易于理解,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对其进行了词性转换,结合本句语境,将其转译成副词,前半句译为“无法扩展”,后半句译为“选址困难”,既增加了表达的多样性,也使句子更加通顺、简洁,符合汉语表达。
名词化作为科技语言中的一种常见的语法隐喻现象,是科技语言高度隐喻性在词汇和语法层面的具体体现。名词化隐喻将原本的“过程”动词和“特征”形容词转化为名词形式,使其不再局限于小句中的过程和修饰语的地位,而是作为实物般的存在被体现出来[12]。名词化结构在科技文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除了可以保证语言的客观、准确外,还能避免提及无关紧要的施动者,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对象或结果上面。名词化结构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它的灵活性和独特特点,比如可以译为动词、形容词、副词等,或翻译过程中增加范畴词,中文偏向使用动词,而英文属于静态语言,这种语言的差异性也需要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格外注意名词化结构的使用。
3.2. 形容词的转换
在汉语中,形容词常常作定语,用来修饰其后的中心语。而在英语中,形容词不仅可以充当定语成分,还可以作表语、状语。以下主要选取了形容词转译为名词、动词和副词的情况。
3.2.1. 形容词转换为名词
形容词多充当定语成分,而有些形容词具有名词形式,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语境,根据汉语表达需求进行调整,转化成名词词性。
【Example 5】
【Source Text】The emergence of low-emissions hydrogen will also call for expanded and more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s.
【Target Text】低碳氢的兴起需要扩大供应链,并提高其可持续性。
【Analysis】原句中,“expanded”和“sustainable”都是形容词,通过名词化隐喻,它们呈现出名词或动词形式,使得句子表达更加抽象和正式。以本句为例,英文中,形容词化的名词或动词能够提高语言的简洁性,但中文通常更偏好具体的动词表达。“sustainable”意为“可持续的”,结合上文出现的“expanded”,这里如果直译为“更加扩大的、可持续的供应链”虽然大体表达出了原文的意思,但比较死板,不够通顺,后期对这两个形容词都做了词类转换处理。“expanded”后期处理成了动词,而“sustainable”出于对上下文的考虑译为了名词,这两个词的使用都体现了英语中形容词隐喻的现象,前者代表的是动词形容词化,后者体现的是名词形容词化。一致式中名词“sustainability”转化为形容词“sustainable”,在隐喻式中起到前置修饰语的作用,最后译文又将形容词还原回了名词,译为“提高其可持续性”,如此就更为通顺,避免了语意含混。
3.2.2. 形容词转换为动词
英语中有些形容词是由动词转化而来,在翻译时,若按字面含义进行直译,会造成译文的“翻译腔”,因此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将其还原为动词[5]。形容词用来描写或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特征或属性等。形容词的使用不违背英语的“名词优势”。在英译汉中,形容词转译为汉语动词的情况也十分常见。一些形容词由动词派生而来保留动词意义,使其本身有动态义,这种形容词在英译汉时可转换成汉语动词[13]。
【Example 6】
【Source Text】The fallout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Russia’s invasion of Ukraine has put global energy supply chains under enormous pressure, leading to soaring prices of oil, gas and coal, as well as shortages of semiconductors and the critical minerals needed to manufacture clean energy technologies.
【Target Text】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的余波置全球能源供应链于巨大的压力之下,导致石油、天然气、煤的价格飙升,同时,制造清洁能源技术所需的关键矿物和半导体材料也面临短缺。
【Analysis】在原文中,“soaring”作为形容词修饰“prices”,这类形容词来源于动词,表示“飞涨”或“剧增”的动作,“prices”其后又进行了修饰限定。英语中,形容词用来修饰名词,可以使语言表达更为凝练,而在中文中,使用动词往往能更好地传达动态的感觉。如果采取直译,译文读起来会十分拗口,句子表述拖沓。一致式中体现过程的动词“soaring”在隐喻式中变成为形容词性质的现在分词,充当“属性”。从词语原意出发,将“soaring”转化为动词“飙升”,使得译文不仅语句更加简洁流畅,也符合汉语的习惯,同时突出价格的变化过程,更贴近原文的动态表达。此处的转换有助于增强读者对全球能源市场压力的理解。
3.2.3. 形容词转换为副词
当英语形容词所修饰的名词被转译成汉语里的动词时,该形容词往往需要翻译成汉语里的副词。如果形容词描述的是某个行事的方式,该形容词也要译成副词[14]。为使译文表达通畅自然,需要译者灵活转换。
【Example 7】
【Source Text】Nuclear energy coul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nsuring that the energy sector’s journey to net zero emissions is rapid and secure.
【Target Text】为保证能源部门快速安全地实现净零排放,核能可能至关重要。
【Analysis】原文中“rapid and secure”是从句中的表语,“rapid and secure”作为形容词,修饰“journey”,描述的是“实现净零排放”这一过程的性质。英语中的形容词通常可以直接用于修饰名词,而在中文中,形容词修饰名词后,往往会通过副词化的方式更自然地表达出来。若保留形容词词性,则译为“为保证能源部门的净零排放是快速的和安全的”,表达冗长、拖沓。此处内含了形容词化隐喻,将副词转化为形容词,取代了“the energy sector realizes the net zero emissions rapidly and securely”。译者从词语的原义出发,在译为汉语时,将“rapid”与“secure”转化为副词“快速”和“安全”,句子显得更加简洁、流畅,同时突出了“实现”的动作,而不仅仅是静态的描述。这种转换加强了语句的动态性,并且使其更加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
【Example 8】
【Source Text】In the Net Zero Emissions by 2050 Scenario, low-emissions production takes off quickly, reaching around 150 Mt in 2030 and 520 Mt by 2050. This requires a massive increase in electrolysis capacity, from 0.3 GW today to close to 850 GW by 2030 and almost 3 600 GW by 2050.
【Target Text】在“2050年净排放情景”中,国际能源署设定了低排放氢的高速增长目标:2030年达到约1.5亿吨,2050年达到5.2亿吨,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大幅提高电解水制氢产能,从目前的0.3吉瓦增长到2030年的近850吉瓦,再到2050年的近3600吉瓦。
【Analysis】在本例中,“massive”作为形容词修饰名词“increase”,副词“massively”通过形容词化隐喻转变为形容词“massive”,构成名词词组“a massive increase in”直接体现了小句的行为过程。英语中,“increase”这类名词化的表达使得语言更加凝练,突出了“增量”这一概念。然而,在中文中,为了使句子更加流畅和易于理解,“increase”在此处是名词形式,考虑到它本身具有动词“增长”之义,在翻译过程中将它转化为动词词性,将“massive”转换为副词“大幅”能更好地传达“提高”这一动作的强度,同时避免了“巨大增加”这一可能导致含糊的表述。这样不仅保持了原文的精确性,还增强了句子的动态效果,更符合中文表达的习惯。
语法隐喻是语义发生的重要手段,它是说话者在经济性动因下编码的结果。同时,它也是语言的一种客观现象,是语言形式和语义交叉耦合的结果,是语义层在词汇语法层重新映射的体现[15]。形容词在翻译的过程中也多具灵活性,可以根据语境转换为不同词性。英语中不少形容词由动词派生而来,保留动词意义,甚至有些形容词虽然不由动词派生而来,也含有动词意义。因此由动词派生,具有动作意义和特征的形容词,英译汉时可转译成汉语动词[16]。
4. 结论
本文通过对能源文本翻译中的词类转换现象进行分析,揭示了语法隐喻在能源文本翻译中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语法隐喻在能源文本翻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些转换不仅反映了英语和汉语之间的语言差异,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同时,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出现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对动词与名词之间转换的不当处理、对结构复杂长句的理解偏差、对专业术语搜查的不准确、对英语修饰词所修饰成分理解错误(如标题“Nuclear Power and Secure Energy Transitions”译为“核能与安全能源转型”还是“核能与安全的能源转型”或“核能与能源安全转型”)等等。在处理能源翻译时,要准确识别和转换隐喻性表达,以及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同时,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尽管本研究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见解,但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对于能源翻译这一复杂领域,我们的研究仅仅是冰山一角。未来,我们期待有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深入探讨语法隐喻在能源翻译中的作用。此外,随着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能源政策的不断更新,能源文本翻译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这要求我们持续关注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并适应这些变化。我们期望本研究能够激发更多关于能源翻译实践和理论的讨论,从而为全球能源领域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供更加坚实的语言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