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吉迪恩·图里(Gideon Toury)是特拉维夫学派著名的翻译理论家,他在埃文–佐哈尔(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统理论基础之上发展出了翻译规范(Translation norms)理论,首次从社会文化背景的视角研究翻译活动进行的过程。他认为,翻译是一项具有社会和文化意义的活动,译者必须掌握特定文化语境下的规范,作为相应翻译活动的依据。因此,藉由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策略,可以为翻译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也有助于译者明确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的价值,增强对于相关语篇语料政治内涵的处理水平。在全球多元文化一体发展的趋势下,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是对外传播中国声音的必经之路,翻译是其不可缺失的重要媒介。作为政论文献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的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中国文化强国形象的塑造,关系到中国主张在国际社会的传播,也关系到中国国际话语权的提升。
鉴于此,本文希望在解读图里翻译规范理论的同时,从翻译规范角度评价现有的政治语篇翻译成果,探讨如何基于翻译规范理论建设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策略,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供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表达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思路。
2. 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概述
20世纪70年代,埃文–佐哈尔突破了语言学的静态模型,提出了多元系统理论[1]。多元系统理论将文化因素引入到翻译研究之中,强调文学作品的翻译要与文化语境、社会条件、文学与历史等系统相结合;相对而言,译语文化系统的社会文化背景也会制约译者行为,从而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决策。在此基础上,图里提出了描写性翻译(descriptive translation)这一概念。他认为,描写性翻译研究的目标就是找出在翻译过程中制约译者选择的文化条件,建立这些制约因素的完整体系,从而总结出译者翻译决策的总体趋势。通过对译作形成过程的研究,图里提出了翻译规范的概念。图里认为,翻译规范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范,这些规范是由产生于文化事实和历史背景的社会普遍观念决定的,介于规则(rules)和个人风格(idiosyncrasies)之间[2]。特定的文化背景下,译者应当掌握相应的一套规范,以用于判断翻译是否合适。因此,翻译规范的作用也包括基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对翻译活动进行指导和制约。图里将这些规范分为三个层面:预备规范(preliminary norms)、操作规范(operational norms)以及初始规范(initial norms)。预备规范的作用发生在翻译活动进行之前,它影响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以及翻译的直接性,即译者选择从源语言翻译还是选择通过中介语言翻译。操作规范指导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做的决定,包括母体规范(matricial norms)和文本–语言规范(text-linguistic norms),分别影响文本整体结构和语言风格。初始规范则影响译者向源语文化或译语文化靠拢的程度,若译者服从源语文化规范,则其译文具有充分性(adequacy);若译者服从译语文化规范,则其译文具有可接受性(acceptability)。图里指出,大部分翻译都是介于这两个极端之间的,既具有一定的充分性,又具有一定的可接受性,这也要求译者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寻求平衡。
接下来,本文试从图里的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三个方面对选取的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成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总结政治文本翻译的特点,以拓宽翻译规范理论的应用领域。
3. 翻译规范理论下的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成果解读
3.1. 当代中国特色话语概述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话语(discourse)”一词是由语言学家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最早提出的[3]。他认为“话语”大致相当于人类的言语,但是要另外赋予其“谈话”的属性,也就是人类在某个具体情境下进行的语言活动。随后,各个领域的学者对其意义进行了延伸,为其在社会文化和社会权利层面赋予了价值。其中,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对于话语的定义从社会学维度探讨了话语的权力属性[4]。他认为,“话语即权力”,话语是人们必争的权力,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能够自主决定文化制度和价值体系的权力,强调了话语的功能和权力地位。作为政治文献和对外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特色话语以及对应的对外翻译话语应当立足新时代,满足新时代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和树立中国国际形象的需求,承担起对外传达新时代中国文化与政策方针的责任,彰显国家话语权,体现文化自信。
3.2. 对外翻译话语的构成和处理
在全球化发展中,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材料不仅是话语权的体现,也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观点的主要来源之一[5]。要体现此类材料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必然不是简单地将中文转换成英文即可,而是要如实地传达政策原文的语义,抓住政治语言的特色,传递政治语篇的方针和内涵,这就对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我们可以从预备规范、操作规范和初始规范三个层次来重新认识对外翻译话语的构成,为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策略建构提供思路。
首先,预备规范影响译者对原文的选择和翻译的直接性。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活动往往不是由译者主动发起,而是政府部门的需要,政治语篇的特殊性也要求译者只能从源语文本出发,将源语言翻译为目标语言。此类对外翻译话语一方面要求向世界提供中国的权威信息,另一方面希望世界通过这些权威信息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在这种特殊情况下,译者应当从政府角度出发,充分了解翻译的意图和要求,这就要求译者具有政治敏锐性,坚定政治立场,准确处理语篇中的文化信息,还原语篇原文的精神。
其次,操作规范要求译者对译语文本的结构和风格做出合适的考量。译者在对原文章节和段落进行断句、省略或增添时,应当控制改动幅度,使原文与译文的结构和分布尽量保持一致,严格遵循原文使用的表达方法。为保证译语读者充分接受和理解,译者可以在译文的某些段落对背景知识进行增补,简要地表达原文隐含的信息。
最后,初始规范要求译者考虑是向源语文化还是译语文化靠拢[6]。也就是说,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的同时应当结合操作规范考虑。目前,学界对于中国文化外译应当采取异化还是归化策略并无定论,需要译者自行把握。但是,为了体现当代中国特色话语这类政治语篇所传达的立场和态度,译者应当具备政治责任感,在翻译一些政治色彩较浓的话语时忠实于源语文本,尽可能地保留文本中的特色文化意象,避免可能出现的误解。同时,也要为译语读者提供背景知识解释,既做到保留源语的风格特色,又能够在体现不同语言之间异质性的同时符合译语基本文化。
3.3. 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范例分析
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一倡议的提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中国特色话语的翻译研究。大数据时代,对外宣传工作需要创新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传播平台”的诞生。该平台基于“中国特色话语对外翻译标准化术语库”设立,为国际社会了解当代中国思想、中国政策提供了一扇窗口,有利于确立国家主导的中国特色话语外译标准,能够准确有效传递中国政策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从而向国际社会传递积极正面的中国形象[7]。
本文以该平台提供的语料作为切入点,运用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来理解其英文翻译,并探讨这一翻译活动过程中具体体现的翻译规范,探讨当代中国话语外译策略的构建思路。
例1. 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总体布局中来,从而形成了“五位一体”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
译文: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compassing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development, was proposed in November 2012 a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五位一体”是一个高度概括的概念[8],相应地,译文也采取了“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这样对应的概括性表达,并未采取归化策略做出直接解释,而是以补充说明的形式添加了注释,既使这类高度概括的词汇进入了译语读者视野,又达到了信息传递的目的。以初始规范的视角看待,译者忠实于源语文本,形式上贴近原文,保留了“五位一体”这一概念的充分性,也添加了注释使得译文具有可接受性,达到了二者间的平衡。
例2.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译文:It makes clear that major country diplomac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ims to foster a new typ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build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初提出时,国际社会上对于“命运”一词较常见的翻译是“destiny”,显然是被误读成了“天命”“宿命”,没有传达出中文语境中蕴含的美好愿景。但“命运”一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中传达的是人定胜天、休戚与共的涵义,因此译者选择了“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的翻译,既符合了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又准确传达了中文语篇中“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共同体”这一内涵,达到了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平衡。
例3. 当前,英国政府制定了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打造“英格兰北部经济中心”、“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宏大计划,这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有很多合作契合点。
译文: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s introduced ambitious plans on upgrading infrastructure, building the Northern Powerhouse in the north of England and implementing the strategy of UK Industry 2050. These plans and the “Road and Belt Initiative” and the initiatives of “Made in China 2025” and “Internet Plus” undertaken by China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many ways.
对比“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两种翻译表达可以发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是对于专有名词的翻译方法,而“the initiative of ‘Made in China 2025’”则是对于一般特色话语的翻译方法,对同类型名词做出了结构上的调整,都是合乎操作规范的。在“Belt and Road Initiative”这一翻译之前,译者大多采取的是“One Belt, One Road”或“The Belt and Road Strategy”这两种翻译,均会使国际上对“一带一路”倡议产生严重的误解。这一改动消除了译语读者对中国的误解,也树立了中国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欢迎各国合作的形象。
可以看出,翻译规范是作用于任何一种翻译活动当中的,也体现在译文的各个层面上,译者也应当在翻译活动的各个阶段考虑到相应的规范。这些译文都能坚守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立场,忠实地传达政治内涵,且保留中国的语言特色。同时,这些译文也能关注译语读者的表达习惯,注重译语受众语境中译文的传播效果,能够达到源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之间的平衡。将翻译规范理论运用到中国特色话语外译过程中,既能关注到新时代中国文化和外交理念,又能关注到不同国家共同追求的文化价值方面的互通性,成功实现了异质文化间的合作交流。
3.4. 基于翻译规范理论的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策略探索
从翻译规范理论的视角来看,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应该主动联系当今社会的文化背景,从社会规范中把握合适的翻译规范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9],这就要求译者有主动承担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任务意识和促进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性思维。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准确领会中国特色话语表达的政治内涵、传达原文政治立场,有机结合异化归化策略,使译文输出彰显中国文化价值的信息。译者应当明确认识到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中国特色话语中的信息传递,增强对于相关语篇、语料政治内涵的处理水平,这样才能在翻译活动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翻译策略。
由此可见,译者在选择外译策略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翻译策略的调整与完善。
1、译者应当具备对源语文化背景和译语文化背景的深入理解。译者应具备较高的跨文化理解能力,能够准确捕捉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之间的差异,避免文化误读。具体而言,译者应当系统学习和研究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确保对中国特色话语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内涵有深刻的理解。这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避免直译和词语的误用,准确传达源文本的政治立场和文化内涵。
2、译者可以灵活运用异化与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涉及中国特有的政治和文化概念时,异化策略可以帮助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中的文化差异;而在某些语境下,归化策略则可以使译文更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通过提供详细的背景知识,这些概念更易于被译语读者接受[10]。译者在选择策略时应考虑到文化的差异性与接受度,做到有的放矢。
3、译者应当强化自身的政治责任感。译者应具备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文化自信,意识到自己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的重要作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还要关注译文所传递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确保其在全球传播中有助于促进中国文化的正确理解与接受。
4. 结语
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视角对现有的政治语篇翻译成果进行了评价,探讨了如何基于翻译规范理论建设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策略。翻译规范是由产生于文化事实和历史背景的社会普遍观念决定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规范。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过程中,图里提出的三种翻译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体现在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其中,预备规范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迫切需求中,操作规范体现在译文与原文的结构对应中,初始规范则体现在译者向源语文化靠拢的政治责任感中。
在此基础上,本文还总结了当代中国特色话语外译过程中译者倾向的策略,分析了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进一步探讨了译者在外译过程中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译者不仅应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跨文化的理解能力,还应强化政治责任感和文化自信,以确保中国特色话语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具备这些能力使得译者能够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文化的科学性,有效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话语权,并增强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