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当今时代,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深入,机器翻译 + 人工翻译已经成为众多译者的主要工作模式。我们似乎来到了一个“无技术不翻译”的时代[1]。机器翻译是利用计算机把一种自然语言(源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目标语言)的过程,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的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进步,机器翻译的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升。但当下,不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翻译,都还处在发展相对不成熟的阶段,机器翻译整体质量和水平都有待提高,远远达不到完全替代议员的程度。语言表达的复杂性和语言运用的趋美性使机器翻译无法完全取代人工翻译[2],而且与人工翻译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语言处于不断的变化发展中,而且不同语言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对称、不均衡、不同步的现象。而且,随着科技发展和文化差异的不断加剧,这种不一致、不同步的现象只会越来越明显,这些不断变化和丰富的语言现象需要机器翻译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但显而易见,机器翻译发展和进步的速度跟不上语言和时代的变化;机器翻译只能作为人工翻译的辅助工具,在翻译产生的数字化时代,人机合作成为语言服务行业的主要工作模式[3],而人工翻译的高阶思维是对机器翻译的有益补充,是满足译文高质量要求的重要保障。
基于此,本文以第七届云南省“LSCAT·云译网杯”笔译大赛(英语)决赛参考译文为例,探讨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相比的局限性,以期为译者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与方法上的参考和指导。
2. 机器翻译的局限性
2.1. 文化差异
不同语言背后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机器翻译难以完全理解和传达这些文化差异。比如,词汇含义的差异,在中文中,“时间”这一词汇有着各种不同的概念。“光阴”、“岁月”、“年华”都是中文中特有的描述时间的词汇,英文中没有对应的表达。因此在翻译时,如果仅仅只翻译成“time”这一笼统的概念,会导致中文原有的意境美丧失。
2.2. 语境理解不足
机器翻译主要依赖于字词的表面意思进行翻译,而缺乏语境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因此往往无法准确传达源语言的真正意图。例如,在处理含有隐喻、双关语或习惯用语的文本时,机器翻译往往难以准确翻译出这些表达方式的真正含义,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在中文中,“他今天‘走了’。”这句话中的“走了”可能意味着离开某个地方。但在特定语境下,它也可能指某人去世。机器翻译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这种语境下的含义,而将其直译为“He left today.”,这样的翻译虽然语法正确,但可能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语境含义。
2.3. 同义词处理不当
机器翻译在处理同义词、多义词时,往往无法根据上下文进行准确选择,导致翻译结果的不准确或歧义。在英文中,“big”和“large”都表示“大”的意思,但在某些语境下,它们的用法可能有所不同。如果机器翻译没有考虑到这种语境差异,就可能导致翻译结果的不准确。例如,“a big city”和“a large city”在英文中可能有所区别,但机器翻译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这种差异。
2.4. 语法和结构的复杂性
由于不同语言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存在差异,机器翻译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错误或逻辑混乱。在处理含有多个从句或修饰成分的复杂句子时,机器翻译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句子结构,导致翻译结果的语法错误或逻辑不通。例如,“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 is very interesting.”这句话在英文中是一个简单的定语从句,但机器翻译在处理时可能将其翻译为“我昨天买的书很有趣的书。”这样的翻译显然存在语法错误和逻辑混乱。
2.5. 专业知识领域术语的翻译能力欠缺
在特定领域和专业术语上,机器翻译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翻译准确度和专业性方面。由于不同领域和行业的专业术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机器翻译往往无法准确识别和翻译这些术语。在医学领域,“diabetes mellitus”被翻译为“糖尿病”,这是一个准确的翻译。但是,在更具体的医学术语中,如“type 1 diabetes mellitus”和“type 2 diabetes mellitus”,机器翻译可能无法准确翻译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而只是简单地翻译为“1型糖尿病病”和“2型糖尿病病”,这样的翻译显然是不准确的。
2.6. 语言表达习惯差异处理不当
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习惯,机器翻译在处理这些文化因素时往往难以准确把握,导致翻译结果无法传达源语言中的文化内涵。例如。在中文中,“吃饭”是一个常用的表达,但在英文中,更常用的表达是“have a meal”或“eat”。如果机器翻译直接将“吃饭”翻译为“eat rice”,就可能让英文读者感到困惑,因为“rice”只是中文“饭”的一种可能含义,而“吃饭”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吃一顿正餐,可能包括米饭、菜肴等多种食物。
3. 决赛译文对比分析
本节将结合典型案例对比分析机器翻译和人工翻译的差异及局限性。
例1:Although one of the loneliest moments of my life happened more than 15 years ago, I still remember its uniquely painful sting.
译文1:虽然我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刻之一发生在15年前,但我仍然记得它独特的痛苦。(网易有道)
译文2:虽然我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刻之一发生在15年前,但我仍然记得它独特的痛苦刺痛。(腾讯翻译君)
译文3:尽管我生命中最孤独的时刻之一发生在15年前,但我仍然记得它那独特的痛苦刺痛。(文心一言)
结合以上3个目前常用的翻译软件,不难看出,机器翻译过度拘泥于原文,没有跳出原文的框架束缚,有着明显的“硬译”、“过于直译”的痕迹。例如,“时刻之一”这四个字完全可以省译,省略之后并不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句子节奏更加简洁,符合中文读者的语言习惯;译文2和译文3都将“painful sting”翻译为“痛苦刺痛”,此处原文想表达的含义类似于“痛苦一直存在”、“痛苦从未减轻”之类的,因此可以对“sting”一词进行一定程度的“意译”或“改述”,跳出其字面意义,增强译文的美感和流畅性。
译文4:虽然我人生中最孤独的时刻已时隔15载,但每每忆起,依然刻骨铭心。(人工)
显然,人工译文在措辞、“意译”等方面都更胜一筹;同时,中文中的四字词如果使用得当,将会对译文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比如,四字词“每每使用”、“刻骨铭心”的使用不仅用简短的词准确表达了原文的含义,还让译文朗朗上口,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也更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让译文更显地道。
例2:I left my semester abroad feeling as many students likely do: transformed not only intellectually but emotionally. My picture of the world was complicated, my very experience of that world richer, more nuanced.
译文1:和许多学生一样,我在国外度过了一个学期: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情感上都发生了变化。我对世界的看法很复杂,我对世界的体验更丰富、更细致。(网易有道)
译文2:离开国外的这一学期,我和许多学生一样,感受到了转变:不仅在智力上,而且在情感上也发生了变化。我的世界图景很复杂,我对那个世界的体验更加丰富,更加细致入微。(腾讯翻译君)
译文3:我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海外学习,感受可能和许多学生一样:不仅在智力上得到了提升,在情感上也发生了变化。我对世界的看法变得复杂了,对世界的亲身体验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细腻。(文心一言)
综上,由于这段文本的句式结构相对复杂,机器翻译的版本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差异;虽然机器翻译使用的语言文字各不相同,但可以说是“换汤不换药”,不足之处非常明显,读起来生硬、无味。且译文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无法让读者感受到源文本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如译文2的“世界图景”这一译法,将“picture”一词原模原样硬译了出来,但这只会让目标读者觉得云里雾里。
译文4:举凡留学归来的人,总觉得自己的见识已今非昔比,情感已脱胎换骨,我亦如此。我眼中的世界,更加纷纭复杂;我对世界的感知,也更加丰富细腻。(人工)
不难看出,“今非昔比”和“脱胎换骨”这两个成语的使用,既简洁又富有表现力,成功地传达了原文中的“transformed”和“not only intellectually but emotionally”的含义。同时,译文通过“亦如此”和“更加纷纭复杂;我对世界的感知,也更加丰富细腻”等表述,很好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情感色彩,即留学经历带来的深刻变化和内心感受。此外,译文在处理细节方面也做得很好,如“我眼中的世界”和“我对世界的感知”这两个表述,分别对应了原文中的“My picture of the world”和“my very experience of that world”,既准确又生动。
例3:I also experienced a dramatically increased need to engage intellectually, as well as an acute need for my emotional life in all its depth and richness—for my whole being, this new being—to be appreciated.
译文1:我也经历了一种急剧增加的对智力参与的需求,以及对我的情感生活的深度和丰富的强烈需求——为了我的整个存在,这个新的存在——被欣赏。(网易有道)
译文2:我还经历了一种极大地增加了参与智力活动的需要,以及一种迫切需要我的情感生活的所有深度和丰富性——为了我的整个存在,这个新存在——得到赏识。(腾讯翻译君)
译文3:我也经历了智力上参与需求的急剧增加,以及我的情感生活在其深度和丰富性方面的迫切需求——为了我的整个存在,这个新的存在——得到欣赏。(文心一言)
首先,三个译文对“engage intellectually”的翻译,都未能很好地传达原文的流畅与自然。将“need”译为“需要”,虽然意思没错,但略显口语化,不够文雅。同时,“得到欣赏”“被欣赏”这一类动词的使用略显突兀,未能很好地融入整个译文。此外,三个译文都“不约而同”地将“for my whole being, this new being”翻译为“为了我的整个存在,这个新的存在”,虽然意思基本准确,但句式略显冗长,而且仅做到了字对字的翻译,没有使用任何翻译技巧和方法,没有任何美感可言。因此,三个机器翻译的译文质量都有待改进。
译文4:我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的欲望迅速膨胀,也极度渴望有人能够欣赏我深邃丰富的情感世界一个完整的我,全新的我。(人工)
首先,“我与他人进行思维碰撞的欲望迅速膨胀”这一句,不仅准确传达了“a dramatically increased need to engage intellectually”的意思,而且通过“思维碰撞”这一生动形象的表述,使译文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接着,“也极度渴望有人能够欣赏我深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部分,将“an acute need for my emotional life in all its depth and richness”译得既准确又富有诗意,尤其是“深邃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一表述,既保留了原文的深度和丰富性,又增添了中文的韵味。最后,“一个完整的我,全新的我”这一句,巧妙地处理了“for my whole being, this new being”这一结构,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使译文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协调。整体而言,人工译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打破了原有的句子结构和语序调整,使译文既准确又富有文采。
例4:When I returned home, I felt not only unable to engage with others in ways that met my newly developed needs, but also unrecognized for who I had become since I left. And I felt deeply, painfully lonely.
译文1:当我回到家时,我不仅觉得无法以满足我新发展的需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而且也没有意识到我离开后变成了什么样的人。我感到深深的、痛苦的孤独。(网易有道)
译文2:当我回到家时,我不仅感觉无法以满足我新发展的需求的方式与他人打交道,而且感觉不到我离开后成为了什么样的人。我感到深深的、痛苦的孤独。(腾讯翻译君)
译文3:当我回到家时,我不仅觉得自己无法以满足新需求的方式与他人交往,而且觉得自离家以来自己所变成的样子也没有得到认可。我深感痛苦和孤独。
显而易见,译文1和译文2分别将“unrecognized for who I had become”译为“没有意识到”和“感觉不到”,与原文的“未被认可”之意有所偏离,未能准确传达原文的内涵,出现了明显的误译;这也是机器翻译对“一词多义”处理不当的局限性的体现。译文3将“我深感痛苦和孤独”这一句,将“deeply, painfully lonely”简化为“深感痛苦和孤独”,虽然意思没错,但未能完全传达出原文中“deeply”和“painfully”所强调的孤独的深度和痛苦感,表达程度上有所欠缺。
译文4:然而回国后,我发现不仅难以满足自己新近的分享欲,找到交心挚友深入沟通,也未获得他人对自己蜕变的深切认可。由此,内心深处孤独感油然而生,让我痛楚不堪。(人工)
首先,将“newly developed needs”意译成“新近的分享欲”,不仅准确传达了原文的含义,也是翻译方法使用得当的体现。其次,“也未获得他人对自己蜕变的深切认可”这一部分,将“unrecognized for who I had become since I left”译得既准确又富有诗意,尤其是“深切认可”这一表述,既保留了原文的深度,又增添了中文的韵味。最后,“由此,内心深处孤独感油然而生,让我痛楚不堪”这一句,巧妙地处理了“And I felt deeply, painfully lonely”这一结构,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使译文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协调;“油然而生”“痛楚不堪”四字词的使用充分发挥了中文的优势,使译文既准确又富有文采。
例5:Nor does it take a transformative life event to provoke feelings of loneliness. As time passes, it often happens that friends and family who used to understand us quite well eventually fail to understand us as they once did, failing to really see us as they used to before. This, too, will tend to lead to feelings of loneliness, though the loneliness may creep in more gradually, more surreptitiously. Loneliness, it seems, is an existential hazard, something to which human beings are always vulnerable, and not just when they are alone.
译文1:也不需要一个变革性的生活事件来引发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常发生的事情是,曾经非常了解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最终不再像以前那样了解我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真正地看待我们。这也会导致孤独感——尽管这种孤独感可能会更缓慢、更隐秘地蔓延。孤独,似乎是一种存在的危险,是人类总是容易受到伤害的东西——不仅仅是当他们独处的时候。(网易有道)
译文2:也不需要一件变革性的生活事件来激起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去非常了解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最终不再像以前那样理解我们,不能像以前那样真正地看待我们。这也会导致孤独感——尽管这种孤独感可能会以更缓慢、更隐秘的方式悄悄潜入。孤独似乎是一种生存危险,人类总是容易受到这种危险的影响——而且不仅仅是当他们独自一人的时候。(腾讯翻译君)
译文3:并非只有重大的人生变故才会引发孤独感。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非常理解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往往最终不再像以前那样理解我们,也不再像以前那样真正看待我们。这同样会导致孤独感的产生——尽管这种孤独感可能更加缓慢、更加隐蔽地袭来。看来,孤独是一种存在性危机,是人类始终容易陷入的一种情绪——而且不仅仅是在独处时。(文心一言)
首先,译文1和译文2 “transformative life event”都译为“变革性的生活事件”,虽然意思基本准确,但略显平淡,未能传达出原文中的深刻情感;译文3将其译为“重大的人生变故”,相对于译文1和2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进,情感上更加深刻,但仍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同时,“这也会导致孤独感——尽管这种孤独感可能会更缓慢、更隐秘地蔓延”这一部分,虽然意思准确,但句式复杂冗长,“孤单感”一词重复出现,读起来流畅度欠佳。最后,三个译文对“existential hazard”这一名词词组的翻译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皆未能结合具体语境并使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对其进行正确的翻译,使译文生硬且不具备情感性。
译文4:事实上,未必说生活一定要天翻地覆,才会触发孤独感。随着岁月流转,你常会发现,家人朋友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与你心有灵犀,那样知你懂你,这时孤独感也会滋生——只不过其方式更为隐秘,悄然涌上心头而已。孤独感似乎是一种人之常情,命中注定,并非独处时才会来袭。(人工)
首先,“事实上,未必说生活一定要天翻地覆,才会触发孤独感”这一句,不仅准确传达了“Nor does it take a transformative life event to provoke feelings of loneliness”的意思,而且通过“天翻地覆”这一生动形象的表述,使译文更具活力和感染力。接着,“随着岁月流转,你常会发现,家人朋友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与你心有灵犀,那样知你懂你”这一部分,将原文中关于时间流逝和朋友家人理解变化的描述转化为极具中文特色的表达,如“岁月流转”、“心有灵犀”、“知你懂你”,既保留了原文的深度,又增添了中文的韵味,具备文学性。此外,“这时孤独感也会滋生——只不过其方式更为隐秘,悄然涌上心头而已”这一句,巧妙地处理了原文中关于孤独感逐渐蔓延的描述,通过“滋生”、“隐秘”、“悄然涌上心头”等词汇,使译文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和到位。最后,“孤独感似乎是一种人之常情,命中注定,并非独处时才会来袭”这一句,将原文中的“Loneliness, it seems, is an existential hazard, something to which human beings are always vulnerable, and not just when they are alone”转化为极具哲理性和文学性的表达,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使译文在结构上更加紧凑和协调;“事实上”和“人之常情”“命中注定”分别使用了“增译”的翻译技巧和“意译”的翻译方法,这是人工翻译的优势所在。
4. 结语
翻译不仅是语言层面的双语转换,更是一种特定社会文化背景和场景下的交际活动。机器翻译主要依赖训练语料的统计信息进行翻译,因而只能较为机械化地实现原文与译文的表层对等,也就是众所周知的“直译”,这一局限性在文学类文本中尤为明显。与之相较,人工译者在翻译中充分发挥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适时采用相应的翻译方法、策略及翻译技巧,发挥译后编辑的作用,以应对翻译场景和语言结构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最大程度地还原源文本的感情色彩和语言美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
本文以第七届云南省“LSCAT·云译网杯”笔译大赛(英语)决赛参考译文为主要分析对象,选取多个机器翻译实例与人工译本从词汇多样性、句法复杂性、可读性等方面充分分析机器翻译的局限性,可以得出结论:机器翻译仍处于发展有待成熟的阶段,在大多数重要场合与专业领域仍然无法与人工译者相提并论,其译文或多或少仍有问题存在。因此,人工译者的作用不可忽视,在翻译中扮演者不可取代的角色。本研究深化了我们对机器翻译局限性的认识,人工译者也可基于本文结果更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机协同翻译,实现人类智能和人工智能的优势互补。
基金项目
2023年云南民族大学校级优质课程“智慧课程”建设项目“名译赏析”优质课程建设项目(项目编号:YZKCPY-230012)。
NOTES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