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体系的创新发展描绘出了宏伟蓝图,其核心目标在于巩固职业教育的独特定位,实现职普教育的无缝对接,推动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以及加强科教融合的紧密联系。这一战略框架不仅指明了职业教育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也为培养高素质、实践型、跨学科及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在这一大背景下,产教融合的战略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和无可替代。它不仅是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核心驱动力,更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通过产教融合,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育资源,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此外,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其他多部门在2022年发布的《轻工业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中,也强调了建立协同教育机制、加速现代产业学院网络布局的重要性。这显示了现代产业学院在促进技能型社会构建、推动产业升级转型和提升职业教育整体水平方面的核心作用。2023年3月7日,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为牵引,开展第二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
产业学院的概念源自于英国的“产业大学”理念,这种理念是一种旨在提升社会公众职业技能,依托开放式网络课程平台构建的中介性教育机构[1]。在我国,产业学院的本土化发展深深植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之中,其核心目标在于培育能够适应并引领现代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该模式汇聚了高校、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等多方共建主体,从而共同构建起一个集教育、科研、生产与应用(产–学–研–用)于一体的实体性教育机构。与英国的虚拟网络“产业学院”相比,我国的产业学院以更为实体的形式存在,其地位近似于职业技术学院,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开放。追溯国内产业学院思想的萌芽,最早可追溯至1988年覃晓航先生的相关论文,这标志着我国对“产业学院”概念的初步探索与阐述。时至今日,现代产业学院的发展已步入新阶段,它以政策为导向,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资源,通过引入企业化管理机制、构建现代化治理结构、实施市场化运作,并明确综合化的功能定位,实现了多元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
目前在学术界核心期刊主要围绕现代产业学院的意义内涵路径进行研究以及结合不同的理论或视角进行研究,结合当地产业学院的相关案例进行研究。例如黄彬、姚宇华以新工科背景下探讨以服务支撑产业需求为导向、多主体共建共治、集人才培养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学院[2]。尹辉、苏志刚从现代产业学院的起源与发展、内涵与模式、以及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功能三个方面,论述了建设发展现代产业学院的必要性与重要性[3]。金劲彪侯嘉淳在调研江浙100多个产业学院的基础上,发现目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还存在主体法律地位不明、组织法制空缺、学生权利保障不足、教师法律地位模糊等法律风险从而提出对策[4]。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进一步厘清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热点,客观把握研究的趋势,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预测,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和数据来源
本研究在中国知网(CNKI)中以“现代产业学院”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来源限定为中文学术期刊和学位论文,检索时间截至2024年6月1日,并人工进行了检索和筛选,剔除了会议和报告以及与本主题无关的词,以确保文献的有效性,最终获得有效文献417篇。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的选择
本文采用高频关键词分析法进行分析,关键词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专业术语,高频关键词是指在一篇文章中或某一个领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趋势[5]。
聚类分析,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指在不确定分类标准的情况下按照反映对象特征的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自动化分类的方法,在研究热点分析中它可以将相似的关键词聚类成一团,从而进行研究热点主题分类该方法在众多领域中进行应用,本文应用SPSS26.0为研究热点主题提供分类参考。本文采用书目共视分析软件(Bicomb2.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SPSS26.0和Ucinet为主要的研究工具。
2.3. 操作流程
1) 关键词提取
首先在知网中将与主题词现代产业学院相关的文献共417篇,以NoteFirst格式导出TXT文本,再用书目共视分析分析Bicomb软件对文本关键词进行提取,并生成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并保存为TXT文本。共提取639个关键词,再根据孙清兰的高低频关键词分析分界标准,计算出N = 25,最终筛选出高频关键词25个,其中阈值为5 (表1)。
Table 1. High frequency keywords and frequency statistics
表1. 高频关键词及频次统计
序号 |
关键字段 |
出现频次 |
1 |
现代产业学院 |
248 |
2 |
产教融合 |
113 |
3 |
产业学院 |
89 |
4 |
人才培养 |
59 |
5 |
高职院校 |
30 |
6 |
协同育人 |
30 |
7 |
校企合作 |
26 |
8 |
新工科 |
21 |
9 |
现代学徒制 |
14 |
10 |
职业教育 |
11 |
续表
11 |
应用型高校 |
11 |
12 |
人才培养模式 |
10 |
13 |
教学改革 |
9 |
14 |
建设模式 |
8 |
15 |
应用型人才 |
7 |
16 |
应用型本科高校 |
6 |
17 |
建设路径 |
6 |
18 |
培养模式 |
6 |
19 |
地方高校 |
5 |
20 |
路径 |
5 |
21 |
职业院校 |
5 |
22 |
运行机制 |
5 |
23 |
育人模式 |
5 |
24 |
模式 |
5 |
25 |
共生理论 |
5 |
经统计分析得出,按频次从高到低的排序前五的关键词是:现代产业学院(248次)、产教融合(113次)、产业学院(89)、人才培养(59次)、高职院校(30次)从以上数据中可以得出我国现代产业学院当前研究热点主要围绕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产业学院、人才培养、高职院校展开的,其中产教融合、产业学院等关键词多次出现表明产业学院与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的一种深化。
2) 构建关键词词篇矩阵和共现矩阵
为了更好地探究关键词之间的关系,运用Bicomb2.0软件生成高频关键词词篇矩阵(表2)和高频关键词共线矩阵(表3)其中表2中的第一行和第一列分别表示文章编号和高频关键词,表中的阿拉伯数字“0”表示该关键词没有出现在对应的编号文献中:反之,如果出现阿拉伯数学“1”则表明关键词出现在相应的文献中,表3中第一列和第一行均为高频关键词,表内数据反映的是高频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两两之间共同出现的次数,一般来说共同出现的次数越高,说明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
Table 2. Keyword discourse matrix (part)
表2. 关键词词篇矩阵(部分)
|
文章编号 |
关键词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现代产业学院 |
1 |
0 |
0 |
1 |
1 |
1 |
1 |
1 |
1 |
产教融合 |
1 |
0 |
1 |
0 |
1 |
1 |
0 |
0 |
1 |
产业学院 |
0 |
1 |
1 |
0 |
0 |
0 |
0 |
0 |
0 |
人才培养 |
0 |
0 |
0 |
0 |
0 |
0 |
0 |
1 |
0 |
高职院校 |
0 |
0 |
0 |
1 |
0 |
0 |
0 |
0 |
0 |
协同育人 |
0 |
0 |
0 |
0 |
0 |
1 |
0 |
0 |
0 |
校企合作 |
1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新工科 |
0 |
0 |
1 |
0 |
1 |
0 |
0 |
0 |
0 |
现代学徒制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Table 3. Keyword collinearity matrix
表3. 关键词共线矩阵
关键词 |
现代
产业学院 |
产教融合 |
产业学院 |
人才培养 |
高职院校 |
协同育人 |
校企合作 |
新工科 |
现代
学徒制 |
现代产业学院 |
248 |
68 |
0 |
38 |
18 |
24 |
17 |
15 |
0 |
产教融合 |
68 |
113 |
37 |
19 |
8 |
18 |
10 |
9 |
3 |
产业学院 |
0 |
37 |
89 |
18 |
10 |
5 |
8 |
5 |
12 |
人才培养 |
38 |
19 |
18 |
59 |
2 |
4 |
3 |
5 |
4 |
高职院校 |
18 |
8 |
10 |
2 |
30 |
1 |
1 |
0 |
3 |
协同育人 |
24 |
18 |
5 |
4 |
1 |
30 |
2 |
3 |
0 |
校企合作 |
17 |
10 |
8 |
3 |
1 |
2 |
26 |
0 |
2 |
新工科 |
15 |
9 |
5 |
5 |
0 |
3 |
0 |
21 |
0 |
现代学徒制 |
0 |
3 |
12 |
4 |
3 |
0 |
2 |
0 |
14 |
从表3中可以看出除了关键词本身之外,其中现代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68次)、现代产业学院与人才培养(38次)、与协同育人(24次)现代产业学院与高职院校(18次)与校企合作(17次)与新工科(15次)目前现代产业学院研究集中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等方面,对校企合作以及新工科的研究较少。
3) 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图
聚类分析是共词分析的一种常用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学术热点研究辅助分类,根据聚类计算的原理,关系密切的关键词可聚在一起形成一类团,聚类分析能够利用数学运算的方法并根据变量数据的内部特征将变量数据划分成多个类别。它能够在不了解变量先验知识的情况下,根据变量数据的亲疏程度对变量数据进行自动分类。“在划分的各个类别中,同一类中的变量数据具有较高的关联度,不同类中的变量数据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本研究中的聚类分析首先将相似性和关联度高的两个小类聚类成一个大类,然后将这些大类继续和相似度、关联度高的其他类进行聚合。通过聚类分析绘制出树状图,本研究将现代产业学院词篇矩阵(表2)导入SPSS26.0软件分析后,获得现代产业学院的当前研究高频关键词的聚类树状形态分布图。
3. 现代产业学院研究热点分析
本文结合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矩阵,词篇矩阵聚类树状和文献相关内容的相关分析,可将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热点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现代产业学院的内涵
本文通过收集文献资料和相关数据研究发现,现代产业学院出现频次为248次,体现了学者们对现代产业学院的高度关注,作为一种新型组织形态,我国现代产业学院的本土化实践深深植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之中,其核心目标是培育能够适应与引领现代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实践模式以高校、地方政府、行业组织及企业等多元主体为共建基石,构建了集“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实体性办学组织。
张元宝基于共生理论的深刻洞察,详尽阐述了现代产业学院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多维度本质,这一发展不仅体现为质参量间的卓越契合与系统架构的稳固性,更植根于外部环境的积极赋能与支撑的强调,从合作伙伴的精挑细选,经过合作纽带的牢固编织,直至组织内部的无障碍协作,最终迈向一体化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系列演变实则是多元参与主体间深度耦合、协同演化的鲜明例证。此过程的精髓,在于合作各方资源互补性的显著增强、资源共享机制的深度拓展、资源汇聚效率与配置效能的双重提升,而资源价值的最大化挖掘与利益分配机制的公正均衡,则成为衡量其高质量发展成效的标志性特征[6]。
与此同时,李名梁等学者通过系统的文献回顾,揭示了现代产业学院在政策导向的强力驱动下,如何汇聚各类教育资源,融合企业化管理模式精髓,构建现代化治理架构,并依托市场化运作机制,明确其综合化的功能定位,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共享,从而打造出一种紧密对接现代产业需求的一体化、创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关于产业学院的本质内涵,学术界展开了多维度探讨:一是从整体维度出发,视其为具有明确服务导向的独立高职教育实体,凸显其整体教育特质的独特魅力;二是从办学组织层面审视,强调其作为资源整合平台,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平台中介视角,将产业学院定位为连接人才培养与新兴产业生态需求的关键桥梁;四是学院创新视角,认为现代产业学院是二级学院融入企业基因后的创新蜕变,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
尽管当前的研究成果已为现代产业学院的理论深化与实践探索奠定了重要基础,但在面对多主体协同治理这一复杂议题时,对其治理困境根源的剖析尚不够透彻,全面且可实施的治理框架尚待构建。因此,未来的研究应着力深化对协同治理机制创新的探索,致力于构建一套科学、系统的治理体系,以期为现代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稳固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3.2. 现代产业学院与产教融合
张元宝等以超前的洞察力,前瞻性地主张产教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迈向卓越新纪元的必由之路。在这一宏伟蓝图的指引下,产业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无限的潜力,成为驱动产业升级转型、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核心引擎[7]。这一创新办学模式,不仅深刻践行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核心理念,更在促进产业与教育两大系统深度融合、生产实践与教育教学无缝衔接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共同编织出一幅教育与产业和谐共生的图景[8]。马克思关于现代工业技术变革的深刻分析,为我们深刻理解劳动与教育融合的时代趋势提供了理论支撑。他揭示出,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大工业体系加速了资本与劳动力的跨界流动,为产教融合提供了肥沃的现实土壤,使其成为了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全球范围内,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犹如万花筒般绚烂多彩[9]。其中“教学工厂”、“企业大学”及“双元制”等模式以其独特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和纽带。这些模式通过不同的路径和方式,强化了教育与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为产教融合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实践案例和宝贵经验[10]。
任金秀与周红利两位学者,则进一步从战略高度强调了产教融合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作用[11]。他们提出,应以产业链为龙头,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生态系统。在这一生态系统中,产业学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如同一个强大的磁场,汇聚了政府、行业、企业等多方资源,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的多元化任务,实现了教育资源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构建了互利共赢、和谐共生的良好格局。
沈希教授深刻指出,现代产业学院正处于产教融合一体化与教育治理现代化交相辉映的历史节点上,其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不仅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应对现实挑战、深化产教融合内涵、拓展产教融合广度的迫切需求[12]。因此,深入探索并构建现代产业学院的协同治理模式,对于推动产教融合向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迈进,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与重大的实践意义。
3.3. 现代产业学院的比较研究
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的先锋阵地,其核心使命聚焦于深度强化职业院校对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响应能力与支撑效能。它巧妙地汇聚了政府宏观引导、教育机构专业优势、行业协会桥梁作用、行业领军企业实践经验以及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等多元化力量,共同编织了一个集人才培养、创新项目孵化、前沿技术研发、科技服务精准供给及终身学习路径拓展等多维度功能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是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传统理念的深度挖掘与广度拓展,更实现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无缝衔接与高度协同,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劲动力,引领其向更高质量、更富内涵的发展阶段迈进[13]。
随着2020年《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与《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与结构优化行动方案(2020~2023)》的相继发布,产业学院建设正式踏上了国家级示范引领下的“质量提升与内涵深化”的新征程。这一转变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从传统的规模扩张模式向注重质量精进、特色鲜明的现代范式转型,开启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此背景下,构建一套现代化、高效能的学院治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保障产业学院稳健运行、实现卓越育人目标的基石,也是推动其持续创新与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实现这一目标,现代产业学院需以章程为根本遵循,构建起一个多元参与、协同共治的治理架构,确保各利益相关方能够深度融入决策过程,共同为学院的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并引入科学合理的分权与制衡机制,以保障治理结构的民主性、透明度和市场适应性,使其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引领学院不断向前发展。
此外,国家层面也需加快步伐,构建和完善支持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政策体系,通过精准施策,有效破解国有资产管理、产权交易、利益分配及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难题。具体而言,可综合运用金融扶持、财政激励、土地政策优惠、信用体系建设及税收减免等多元化手段,激发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力,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共赢的良好局面。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必将有力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14]。
3.4. 现代产业学院的人才培养
在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变迁、转型与适应性调整的宏观脉络中,人力资源的基石作用愈发凸显,其培育与壮大的过程,根植于教育体系持续精进与革新的深厚土壤。当前,全球视野下,强化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旨在赋能区域经济繁荣,已成为驱动社会经济架构重构与技术迭代升级的关键战略支柱。诸如北美广泛实践的协同教育模式、德国标志性的双元制模式,以及日本独具匠心的产学官合作典范,均作为产教融合策略的璀璨明珠,引领着全球教育产业融合的新风尚。国外诸多研究深刻揭示,产教融合策略在促进学生学术能力提升、增强就业市场竞争力等人才培养核心维度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正面影响力。它如同一剂良药,精准地解决了传统教育体系下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长期存在的“供需鸿沟”难题。在此背景下,现代产业学院的崛起,不仅顺应了新工科教育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更作为产教融合创新的先锋,开创了高校与企业深度协作、互利共赢的新型教育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是高校迈向新工科教育转型的重要跳板,也是撬动传统工科教育范式深刻变革的强大杠杆[8]。
现代产业学院积极搭建起一个由政府、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综合育人平台,实现了社会需求与教育资源的高度匹配,有效整合了各类优质资源,形成了人才培养的强大合力与独特优势。这一过程中,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共生关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化,两者相互激发、协同进化。沈希指出,现代产业学院应当勇于突破传统束缚,探索构建以“学习社群”为核心的新型教育模式,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的资源禀赋,形成坚不可摧的“校企共生体”。这一战略视野不仅彰显了“产业”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深远意义,更凸显了现代产业学院在促进产业链、教育链与人才链无缝对接中的独特贡献,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石与智慧支撑。
4. 现代产业学院的研究启示
Figure 1. High frequency keyword social network graph
图1. 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
将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6.0软件中,并利用软件的内部集成工具Net Draw画出现代产业学院高频关键词社会网络图谱如图1,下图中的方块节点是本研究选取的25个高频关键词,其中“现代产业学院”处于中心位置,作为中心节点体现其当前研究的基础性和中心性。位于中心节点附近且连线紧密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协同育人则代表的是研究热点,位于边缘节点的代表未来发展可能的发展方向。
4.1. 加强现代产业学院的多主体协同育人能效
现代产业学院包括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机构和重视政治价值观的政府,以此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平衡供需。在此过程中,行业聚焦于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与实现,而高校则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强化专业集群效应作为其核心战略任务。企业则因其在价值创造路径上的差异——尤为注重通过价值增值策略来增强盈利能力,进而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实践环境的探索上面临一系列挑战与限制。
尤为关键的是,教学团队与技术团队之间的协作壁垒,已成为制约产业学院高效运作与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具体言之,高校的教师在企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上相对不足,难以全面融入企业的真实教学场景;反之,企业中的技术专家尽管技术造诣深厚,却往往在教育理论掌握与教学实践技巧方面存在短板,这导致跨领域的复合型教学团队难以形成合力,整体效能亟待提升,团队凝聚力也需强化。
在产业学院的初创阶段,政府、行业协会、职业院校等多方力量需基于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参与学院章程的制定工作,明确界定各自的角色定位、职责范围、义务要求及运作机制,从而有效避免内部行政化倾向的干扰,确保在理事会架构下实现校长负责制的顺畅运行,增强学院的独立运营与自我管理能力。
进入运营阶段后,产业学院应积极营造平等合作、互惠互利的文化氛围,构建一套透明度高、效率高、包容性强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促使各参与主体在博弈与合作中寻求共赢之道。以广西钦州为例,该地区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导向,成功促成了华谊钦州化工集团与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深度合作,开设了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订单班”,惠及百余名学生;同时,金光集团联合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及广西大学,共同推出了电气自动化等多个专业的现代学徒制项目,学生规模逾二百人,这些实践案例充分展示了产业学院在推动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方面的积极成效[8]。
4.2. 地方政府发挥引领作用,打造区域产业学院
在探讨现代产业学院构建的深层次逻辑时,我们需认识到其根基牢固地扎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与地域特色的地理优势之中。这一构建过程旨在将职业教育的服务范围从地域性局限中解放出来,跨越至全国范围,并进一步拓展至“一带一路”倡议所覆盖的全球化市场,实现服务边界的飞跃性拓宽。然而,当前部分产业学院虽遵循教育部与工信部联合制定的《发展指南》框架设立,却面临价值导向趋同、与核心企业合作层次浅显、合作内容缺乏实质深度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学院的稳健发展离不开区域内那些拥有坚实发展基础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化企业的鼎力支持。作为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的教育平台,产业学院的教育质量与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深度融合,构建了一个相互促进、共同提升的良性循环体系。对于已跨越初创阶段、步入成长与扩张关键期的大中型及行业领军企业而言,其企业使命已逐渐超越经济利益的单一追求,转而聚焦于企业文化的深度传承、战略版图的广泛拓展以及更高层次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因此,与这些企业的深度合作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就业市场的压力,还能为区域龙头企业精准输送高素质人才,为地方经济的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石[15]。
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制造产业学院与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为例,它们作为广西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产业学院建设的典范,通过深度融入地方发展战略,实现了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与相互促进。这些学院紧密围绕柳州“5 + 5”现代产业体系及“一二五”工程的发展蓝图,依托产业学院这一创新平台,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融合的实践探索,有效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之间的深度融合与无缝对接,为柳州打造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国家“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及“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在专业设置上,这些学院紧密对接柳州产业发展的高端领域,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契合度高达92.6%,与世界知名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的合作共建专业比例超过50%,实现了校企合作专业的全面覆盖。依托学校的高水平专业集群与特色优势专业,学院精准定位汽车、机械等传统支柱产业,同时积极拥抱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并兼顾螺蛳粉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创新发展需求,成功构建了包括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柳州螺蛳粉产业学院在内的七大产业学院体系,实现了专业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与协同发展。
在此进程中,高质量现代产业学院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全方位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体现在政策导向的明确指引、潜在风险的及时预警以及资源投入的持续加大等方面,更需贯穿于产业学院从规划到实施、从发展到壮大的每一个关键阶段。尽管在特定阶段,如揭牌仪式、表彰活动等场合,政府的显性作用可能更为突出,但更为关键的是政府应构建长效支持机制,包括人才政策的优化、财政激励措施的落实等,确保产业学院与地方产业发展的紧密联动,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实现教育、产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4.3. 加强顶层设计,发挥高校主体地位
高校应不遗余力地推动全面而深入的调研活动,不仅限于对当前政府政策导向的敏锐捕捉,更要精准洞察企业行业的潜在需求与动态变化,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清晰勾勒出国家及区域产业发展的宏观趋势与微观细节。在此基础上,高校需主动出击,精准对接市场需求,将精准培育具备高度专业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特定领域人才作为自身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在未来现代产业学院应主动进行改革创新,如同创业型大学,现代产业学院是另一种组织变革,高质量的现代产业学院的组织架构、机制体制是其良好运行的并高速成长的核心,有的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时间短成效明显,就是在于它运行机制的创新,现代产业学院中共建多方治理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二级学院单一的封闭管理体系,混合型理事会运行机制是现代产业学院的有效治理模式[16]。
4.4. 提高边缘位置高频关键词的关注
虽然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路径等关键词在社会网络关系中处于边缘位置,但近年来在国家职业教育的政策中出现的次数逐渐增加,例如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提到要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因此今后研究应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在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彰显人才培养能力,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