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的发展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ack Pottery in Rizhao C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DOI: 10.12677/mse.2025.142037, PDF, HTML, XML,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廷栋:济宁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 日照;乔 娜*:济宁医学院财务处,山东 日照
关键词: 乡村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照黑陶Rural Revitaliz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izhao Black Pottery
摘要: 乡村振兴背景下,基于保护传承创新理念,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和管理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发展管理现状,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为日照市非遗黑陶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路径,力求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非遗文化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以期为推动我国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model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various regions have undergone significant chang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ack pottery in Rizhao City, analyzes i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and feasible optimization paths for the protection,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black pottery in Rizhao City. It strives to provide a new research perspe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文章引用:王廷栋, 乔娜. 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日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陶的发展[J]. 管理科学与工程, 2025, 14(2): 365-369. https://doi.org/10.12677/mse.2025.142037

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农村工作的总抓手。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1]。非遗作为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价值的无形资产,对于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尤其是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各种关于非遗保护和乡村振兴方面的政策,支持并引导非遗促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其中,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年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为此,要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宝藏,开发利用其市场价值,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化模式,进而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创新,以非遗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2. 日照市黑陶文化的起源及特征分析

2.1. 起源

日照黑陶,源于中国山东半岛南部的日照地区,是中国古代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代表性陶瓷艺术之一,起源于约四五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日照黑陶以其独特的质地细腻、造型古朴、色泽深沉著称,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2.2. 制作工艺

日照黑陶的制作主要包括选料、塑型、干燥、刻绘、烧制等环节。选料: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含铁量高的粘土,经精心筛选配比。塑型:手工捏制或轮制成型,形状多样,从简单的罐、碗到复杂的器皿干燥:自然晾干或低温预烘,保证陶坯强度,防止开裂。刻绘:用刀具在半干状态下的陶体表面刻画出图案,技艺高超者能在陶体上雕刻出精美纹饰。烧制:传统黑陶采用还原气氛烧制,即在缺氧环境下高温烧制,使陶体形成黑色光泽。

2.3. 特点

日照黑陶器形多样,主要以蛋壳陶、陶簋、陶豊、陶鼎、陶杯、陶罐等为主,造型丰富,线条优美。装饰手法包括刻画、压印、贴花等,图案以几何图形、动物、植物为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薄如蛋壳、修胚均匀的“蛋壳陶”是日照黑陶中的珍品,被史学家称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

3. 日照市非遗黑陶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有规模的黑陶企业60多家,有20多家在日照。行业最为著名的有黑陶邢、兆启黑陶、广云陶艺、两城黑陶等,有黑陶艺术大师5人、中高级技师30多人。据有关资料介绍,日照从事黑陶产业的企业已达百余家,产值上亿元。产品种类有生活用品、工艺品,陶品造型美观,品种繁多,产品远销到日本、美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量黑陶艺术品销售到国内外,既带来了经济效益,又为宣传日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介作用。

3.2. 存在的问题

日照市非遗黑陶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资源分布不均,没有形成产业规模。日照市非遗黑陶的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传承基地,这导致了资源无法得到有效整合,部分地区黑陶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日照黑陶企业多为个体经营和家庭作坊式,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没能形成产业规模产生产业规模效益[3]

(二) 生产与市场现状不容乐观。一方面,日照黑陶制作工艺复杂,对工匠技艺要求高,导致生产效率较低,产量有限;另一方面,日照黑陶的市场推广力度不够,关于黑陶文化的宣传不足,社会大众对日照黑陶了解很少,对黑陶文化保护传承意识淡薄,消费者对日照黑陶的认知度不高,社会认可度也较低,产品影响力小,市场需求尚未充分激发。

(三) 文化传承与创新不足。在现代社会,日照黑陶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年轻一代对日照黑陶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感逐渐减弱。此外,日照黑陶技术创新力度不够,产品多局限于纪念品和礼品市场,产品实用性不强,缺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使得黑陶产品难以满足现代消费者的实际需求。缺少代表性、标志性的“大作”,缺少拳头产品,没有真正形成区域特色文化品牌。

(四)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对产业缺乏引导和规范。当前,政府针对日照黑陶产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相对有限,难以找到正规的黑陶配套培训场所和黑陶日常组织研究机构,缺乏资金投入,形成产业发展的瓶颈,黑陶理论、文化研究也停滞不前。日照市黑陶业市场缺乏规范管理,大量低端复制品、仿制黑陶产品充斥了市场,黑陶版权和知识产权得不到保证,缺乏行业规范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出现鱼目混珠,良莠不齐的状况,给日照黑陶的影响力带来了负面影响。品牌意识淡薄,产品特色不突出。日照黑陶文化历史悠久,日照当地黑陶企业往往更多关注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益,忽略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缺乏品牌意识,导致黑陶产品粗制滥造,特色不突出,无法将黑陶产业做大做强。这些都不利于日照黑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问题突出。日照黑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师徒相传,缺少行业人才培训制度,制定人才考核标准空缺,选拔途径、队伍建设薄弱。同时现代教育体系中黑陶相关专业和课程的缺失,黑陶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导致日照黑陶技艺传承人才匮乏,使得产业发展缺乏后继人才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

4. 改进建议

4.1. 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

要建立健全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强非遗保护工作的法治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非遗黑陶保护与传承机制,通过政策法规明确日照市非遗黑陶的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政策措施。加强日照黑陶知识产权保护,打击侵权行为,保障传承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4]

在政策支持方面,日照市黑陶的发展亟需得到日照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与扶持。建议制定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加大对日照黑陶产业的支持力度,包括资金投入、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日照黑陶企业提供贷款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助力企业快速发展。

制度创新方面,日照市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案例,如:法国的手工艺品牌“爱马仕”,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成功打造出国际知名品牌;日本通过“文化财保护法”对自身非物质文化遗产越后妻有梯田进行严格保护,同时在教育、旅游等领域加以推广,使非遗文化成为自身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5]。诸如此类的案例来探索适合本地非遗黑陶发展的新模式。

4.2. 文化创新

推动非遗与产业融合发展是在乡村振兴中发挥非遗价值的重要途径,未来可以探索非遗与文化创意产业乡村旅游业等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要加强非遗与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非遗资源的产业化、市场化运作,大理白族扎染就是一个典型代表,大理喜洲周城村将扎染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从重建扎染坊到博物馆,年接待中外游客近20万人,以璞真扎染博物馆为例,村中设立了多个扎染作坊和体验中心,据初步统计已超过200家,许多游客纷至沓来,乡村振兴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6],这些做法值得日照黑陶学习;另一方面要加强非遗创意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日照市黑陶产业可以借鉴潍坊风筝的成功经验,结合现代审美需求,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3D打印、数字化设计等,对黑陶的器型、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通过与现代设计理念的融合,成功实现了传统工艺的转型升级。通过文化创新,日照市非遗黑陶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既满足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又为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将为日照市非遗黑陶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7],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4.3. 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

在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方面,我们重点关注如何提升日照市非遗黑陶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首先,市场拓展是关键一环。针对当前市场现状,我们提出以下策略:

开拓多元化市场渠道,除了传统销售渠道,如文化展览、旅游纪念品店等,还应积极拓展线上市场,利用电商平台、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将产品推向更广泛的市场。进行跨界合作,与其他行业、品牌进行跨界合作,如与时尚、家居等领域的设计师合作,推出具有创意和设计感的黑陶产品,吸引更多消费者的关注。举办文化体验活动,举办各类黑陶制作体验活动,让消费者亲身体验黑陶文化,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品牌建设也是提升非遗黑陶价值的重要途径。以下是几点建议:

注重品牌视觉设计,聘请专业设计团队,为品牌打造独特、高识别度的视觉形象,包括标志、包装、宣传册等。进行品牌推广与故事传播,挖掘黑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故事,通过各种渠道传播,提升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影响力,提高品牌曝光度和知名度[8]

4.4.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

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一方面,黑陶技艺的传承需要新一代的接班人;另一方面,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也急需专业人才的支撑。加强非遗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是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养和技能水平的重要途径,需要继续加强非遗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9]。一方面,要将非遗纳入乡村教育体系,通过开设非遗课程、举办非遗培训班等方式,让乡村居民了解非遗、掌握非遗技艺,设立黑陶技艺传习所,邀请当地著名的黑陶艺人进行授课,培养年轻一代对黑陶技艺的兴趣和热爱;另一方面,要加强非遗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非遗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与当地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黑陶制作专业课程,使技艺传承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10]。同时要加强非遗教育的科研与成果转化工作,推动非遗教育的创新发展。政府和企业可设立人才培养基金,为优秀人才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他们投身黑陶产业,为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推动黑陶产业的创新发展。还可通过举办各类黑陶技艺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推动黑陶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5. 改进建议

日照黑陶作为日照文化的代表,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制作工艺,日照市积极探索将黑陶文创产品融入民众生活、公共文化和文旅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其发展也将助推当地乡村发展。而当前日照黑陶虽有一定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产值可观且产品外销,成为了山东黑陶市场的代表之一,但与省内的淄博陶瓷市场相比,日照黑陶的发展仍显不足,与同为陶器的馆陶黑陶、德州黑陶相比,创新的样式较为趋同,缺少特殊性。除此之外还面临诸多问题,如资源分布不均、生产效率低、市场推广不足、文化传承与创新乏力、政策支持欠缺、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等。针对这些问题,需从政策支持与制度引导、文化创新与产业融合、市场拓展与品牌建设以及人才培养与技艺传承等多方面发力,探索适合本地的发展模式,以推动日照黑陶产业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

济宁医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CX2023137z。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石卓然.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研究[J]. 文化学刊, 2024(5): 14-17.
[2] 张广玲.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传承保护路径[J]. 参花(下), 2021(7): 43-44.
[3] 李玉. 日照黑陶文化产业概述[J]. 收藏界, 2019(6): 76-78.
[4] 郭宇燕, 王聪.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梳理及体系构建[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36(5): 11-16.
[5] 吴嘉振. 日本艺术乡建研究及启示: 以越后妻有和濑户内艺术节模式为例[D]: [博士学位论文].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 2020.
[6] 沈丽华. 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研究: 以云南大理白族扎染为例[J]. 山西农经, 2024(23): 33-35+53.
[7] 何咏梅.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设计趋势[J]. 陶瓷, 2023(12): 63-65.
[8] 高峰. 试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化传播[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1, 35(1): 64-69.
[9] 朱静. 深刻认识“非遗”在乡村振兴中的多元价值[N]. 贵州民族报, 2024-12-10(B04).
[10] 郭章. 非遗传承视角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科技创业月刊, 2023, 36(S1): 150-152.